安徽省交通航务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11
摘要:当前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水问题日益严峻。海绵城市正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出现的新的城市治理方式。当前,国家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先后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意见、导则、规范,确定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全国各地积极推进,建设了很多海绵城市的经典示范。本文从分析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案例入手,研究分析国内海绵城市的建设重点,并提出了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应注意的相关工作建议。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案例分析;建议
1 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应充分考虑城市的生态环境,尽可能减少生态破坏影响,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LID)。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实施城市的建筑、小区、道路、城市绿地、公园、水系统建设,实现城市良好生态。
一是建设海绵城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海绵城市是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加快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措施,代表了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二是建设海绵城市代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海绵城市
对城市水环境、水资源利用、水安全、水生态等进行系统规划设计,通过治理城市臭水、解决雨水排污、改善城市水体环境等措施,减少城市水污染,实现雨水再收集利用,既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缺少的问题,更是改变以为城市只追求发展不顾生态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提升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城市治水理念和思路,通过有规划的开发建设,设置城市雨水渗透、存蓄、使用和排放系统,彻底解决城市内涝、雨水径流、城市用水资源短缺等相关问题,维护城市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四是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通过建设增加城市绿地、城市湿地、治理水污染等方式,大大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加城市绿化空间,能够有效改善城市居住环境,也为很多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真正实现美丽城市。
2 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及经验案例
(一)建设重点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有很多的关键环节,重点是构建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立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加强城市现有水资源保护,实施雨水综合利用,研究多种雨水利用措施,有效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控制城市排污量,加快城市的透水性建设。既要重视对已有老旧小区的海绵式改造,还要完善城市的雨洪调节排放设施。
(二)经验案例
1.深圳市开发建设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深圳市在国内较早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为目前全国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深圳市主动学习利用美国海绵城市建设经验,针对流域管理、面源污染控制、低冲击开发的技术交流等方面进行城市的海绵式规划建设及城市水生态环境的维护。率先与美国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技术合作,制定完善了雨水利用的技术规范,再生水、雨水利用的水质规范,低冲击开发技术基础规范等城市低冲击开发的技术规范,适用于深圳市雨水利用工程规划设计,雨水利用的水源要求及雨水综合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等。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示范区是国内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福建省的城市透水性建设
因城市不透水地表带来城市内涝等问题,福建省政府在全省开展提高城市透水率的行动,组织编制城市透水率实施的技术指南。提出,通过加强城市绿化建设、铺装城市透水性地面、雨水生态化运用管理等措施切实提高城市透水率。一是城市绿化主要通过增加城市湿地、城市公园建设,开展屋顶绿化,采用植草沟下凹式绿地建设等措施,提高绿化地的雨水渗透、滞留能力。二是铺装城市透水性地面是改变不透水城市地面,将不透水硬化地面改为透水硬化地面,增加地表渗水能力。三是加强雨水的生态化运用管理。建设城市雨水渗井、雨水渗透沟、生物滞留池等方式,实现城市雨水径流的存蓄过滤使用。
3.哈尔滨市的城市雨洪调蓄系统
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我国通过景观和生态的设计规划解决城市洪涝问题的一个成功范例。之前由于地势低洼,洪涝灾害频繁发。通过建设群力城市湿地公园,补充地下水增加城市湿地面积,铺设水雨水进水管收集雨水,经生物沉淀和过滤后运输浇灌位于湿地的树林,同时,通过湿地增加水生植物和动物种类,充分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该项目是城市雨洪调蓄系统和景观设计相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良好示范。
4.镇江市实施的老旧居民小区场地海绵化改造
镇江江二社区是镇江市首个完全按照海绵城市要求的试点项目,项目改造着重于海绵城市生态排水工程的改造。改造小区原有的地下管网,进行小区地面和车行道、人行道、停车场等场地的渗透性地面铺装,配套建设雨水花园,植草沟里设置雨水箱。对三茅宫二区进行海绵城市示范小区综合建设,对排水工程、透水铺砖、雨水花园、道路工程等施工。重点是设计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小区通过铺设雨水管道将屋顶雨水收集进入小区附近的雨水花园,实现小区“海绵化”建设。
5.南宁市PPP模式实施那考河流域治理
南宁市开展的竹排江上游植物园段那考河流域治理建设项目,是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中以PPP模式合作建设的示范案例。为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模式。南宁市研究决定对那考河流域治理采取PPP模式并公开招标,采用PPP模式中DBFOT(设计-建造-投融资-运营-移交)的运作方式。
3 建设海绵城市的建议
一是尽快健全完善相关政策标准。在法律法规层面,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应尽快制定一系列配合海绵城市和雨水管理的相关规范标准,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如可以通过制定《雨水利用条例》,严格控制城市雨水径流量、排放量,改善城市水环境,实现雨水的资源化有效利用。
二是海绵城市建设要进行综合规划设计。海绵城市要把各个城市的雨水专项规划与当地一个流域的、市政的、水利的景观综合起来考虑,跟绿地、道路规划进行衔接。既要考虑海绵城市中的绿化湿地,也适当考虑城市周边的森林、田地、水面积等因素。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统筹考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基础设施因素,实现城市发展可持续。
三是提高技术指标监测水平。径流控制率的技术是海绵城市建设里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主要是要实现对径流的总量控制,也包含了资源的利用、水质的问题等。加强对径流控制率的监测。可通过加强城市水文学机理研究、海绵城市水系统智能监测体系研究,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水文学理论基础,也为海绵建设措施提供基础数据。
四是部门形成合力。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建立统一的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和综合协调机制,树立整体性思维,打破部门分条块的管理体制,加强各部门间的工作协作,形成各方面的工作合力整体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五是完善投融资机制争取社会资本。为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良好生态功能,就要借助社会资本力量。可以通过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绿地建设、雨水沟渠建设、排水管网铺设、污水设施处理等项目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实施,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项目投资、建设、管理、维护,减少政府投资压力,逐步扩大海绵城市覆盖面。
论文作者:韩久春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3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径流论文; 生态论文; 湿地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