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学校教育中的智力教育任务_培养理论论文

论我国学校教育中的智力教育任务_培养理论论文

我国学校教育智育任务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智育论文,我国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34(2001)04-0089-04

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国家基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教育目标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这一目标内容,我国教育界把我们的教育任务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个方面,简称五育。其中智育就是担负发展学生智力任务的教育。在智育中,智育任务的确定将直接决定智育的原则、方法及其过程。历史上,我国智育任务的发展经历了从单纯到复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从早期单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到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的“双基”教育,发展到80年代突出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及现在我们强调的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这一演变和发展过程,直接与各时期我们对“智力”概念的理解有关。

一、我国智育任务的现状分析

纵观我国的教育发展过程,我国现有的智育理论受前苏联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影响颇深。80年代前,我国把“智育”归并到教学中加以论述,主要是从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面加以阐述。而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术空气十分活跃,西方的大量新思想、新理论、新的研究方法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智育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后,我国出版的教科书已开始注意到智育与教学的区别。并就智育的任务和智育过程、智育的原则、方法等问题作了专门的讨论。

我国学者关于智育任务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其内容主要包括: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但也有不同之处:如南师大教育系所编的《教育学》把“智力发展”作为智育的根本目标,认为“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叶澜在其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中把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作为智育的最高目标,认为智育是“对人的智慧和认识能力的培养。”罗正华则提出“发展智力”之外,还提出“发展能力”,在他主编的《教育学》中认为“智育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方面的教育。”而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是由于学者们对“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这一些概念的不同理解所造成的。90年代后,我国学者在上述观点基础上增加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李秉得在其主编的《教学论》中把“发展学生在学习和其它活动中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和意志”列入智育目标中。在强调学生的个性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的同时,对知识的概念也进行了更新,把认知策略作为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知识观的发展

(一)我国教育理论中流行的知识观与技能观

我国《教育大词典》对知识的定义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这里强调知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及联系的认识,是一种狭义的知识观。根据这种知识观,我们把知识分成: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而其对技能的定义是:“主体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方式。”我们把技能按性质分成: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这种技能观把技能作为一种活动或行动的方式是借用了前苏联心理学中“技能”的定义。它并未揭示技能与知识的本质联系,只强调模仿和重复练习的重要性。另外,也未将智力技能中的操作过程和控制过程加以区分。如章志光主编的《心理学》提出“智力技能又称认识技能,心智技能,是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的方式。”他只涉及了智力技能的操作过程。而智力技能更应包含对认识活动的调控过程。

(二)当代广义的知识观

当代的学习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定义为: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被储存与个体内部,即为个体的知识。它不仅指知识的储存与提取,还包含了知识的运用,是一种广义的知识观。如:布卢姆把知识目标划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大类,其中的“知识”就是指能回忆和再现原先学习的内容,是低层次的认识目标,而评价是最高层次的认识目标,其中蕴涵了认知策略的内容。安德森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是以命题和命题网表征的。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无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它的存在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是以产生式系统表征的。这里,布卢姆的“知识”和安德森的“陈述性知识”都属于狭义的知识,而布卢姆的“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和安德森的“程序性知识”都是指知识的运用。

当代认知心理学把智力技能分成对外办事的智慧技能和对内调控的反省认知技能。就广义的知识观而言,智力技能属于知识的运用。因而可以把智力技能纳入广义的知识范围内。

三、智力观的发展

在智力研究的进展中,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观点。至今学术界对智力概念尚无统一的定论,概括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种:

1.前苏联的智力观:他们认为能力可分成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智力是一般能力,或是一般能力中的认识能力,主要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它强调智力是种潜能。

2.西方的因素说和结构说:因素说认为智力是由平行的因素所构成。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和瑟斯顿的多因素论。结构说认为智力是由不同维度所组成的一种结构。如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3.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智力观:本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把信息论、系统论的知识引入智力研究中。提出了智力的构成维度并非是平衡的,而是由层次的。强调了智力成分中元成分的作用和核心地位(元成分是制定策略分配资源的过程)。例如: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它同时包含三个分理论:环境分理论、经验分理论、成分分理论。其中智力成分理论假定信息加工成分是智力的基本分析成分,按它们的功能分为:元成分,其作用是实现控制过程,包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计划、鉴别和决策;操作成分,是用于完成一定任务的过程;知识习得成分,用于获得知识的成分,包括习得各个领域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而这三种成分中,只有元成分能够直接激活其他两者并从它们中直接得到信息反馈,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只能间接地相互激活或传输信息,由此可见元成分处于决定性地位。因为任务的完成,知识的习得都属于广义的知识的范畴,所以我们可以把智力看成习得的认识能力。

四、我国现行智育任务存在的问题

(一)智育任务的方向有偏差

由于我国现行用人制度和考试制度的某些负面导向,加之中国长期旧文化传统和“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的影响,不仅在教育界,而且在社会上,较普遍地存在着把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的思想观念。这不仅使与考试成绩直接有关的智育的地位被夸大的突出,也使得智育的任务被人们错误的理解为单纯的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在此种背景下,智育任务的方向发生了偏差,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

(二)智育任务的概念相对陈旧

国际上智力观的不断更新和深化以及学习论与教学论的紧密结合,使得我国智育任务中的许多基本概念相对陈旧、落后。在我们前面提到的不同学者对智育任务的论述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知识”、“技能”、“能力”、“智力”都保留了前苏联50~60年代的说法,明显陈旧落后,不能很好地推动我国智育理论及实践的发展。

(三)智育任务的范围相对局限

仅突出了传授学生科学系统的文化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的一般认识能力两个方面。对知识传授中的情感因素和价值因素重视不够,导致了我们培养的人才中出现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及掌握的知识缺乏灵活性等现象,这已不适应新世纪人才的要求。

目前智育任务中所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新世纪的智育是一种挑战。在新形势下,更新我们的智育观和智育任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将直接影响我们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而智育任务的更新,最关键的是对我国教育界现有智力观的更新。

五、对更新现行智育任务的探讨

我国现行的智育任务并不能体现出现代智育理论的新发展,也不利于新世纪的人材培养。智育任务的更新势在必行。我们认为智育任务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这里指的知识概念是广义的知识,包含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使学生掌握知识就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及完成各种智力活动所需的策略性知识。促使学生形成智力技能,加强实践活动。改变以往重陈述性知识,轻程序性知识的误区。

(二)情感及价值目标

通过教育学生正确地调控自己的情绪,运用情绪激发学习动机、进行学习注意的转移、发展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情绪智力。同时,培养学生在特定的情景里,针对特定的目标,对材料、方法、策略的价值判断能力。

(三)自我监控目标

自我监控有人把它称作元认知或反省成份或思维监控或自我意识能力,其意义是一致的。它是人类个体对自身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和自我调控。它包括自我监控体验、自我监控知识、自我监控实施三方面。自我监控体验是任何伴随着实践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自我监控知识就是有关自我监控的知识与经验,即人们关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实践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怎样起作用的,相互怎样影响等问题,除了有实践策略方面知识之外,更含有对这种知识的评估。自我监控实施是指主体在进行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在进行的实践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

学者们在研究智力问题的同时,非智力因素的探讨,已愈来愈被重视,但从自我监控的角度来分析,二者实际上是统一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是个体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它们同时也是自我监控的对象。而现代智力观中的策略性知识属于自我监控中的自我监控知识这一范畴。自我监控是处于智力和能力交叉的核心地位。自我监控使个体能及时发现活动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应调节,从而加强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冲动性、提高智力的效率与成功的可能性。我国教育界长期忽视的学生监控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学生的监控能力的发展却是智育任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综上所说,我们认为只有更新我们陈旧的智力观,更新我们的智育任务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符合新世纪的人才培养要求,才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更大的发展。

标签:;  ;  ;  

论我国学校教育中的智力教育任务_培养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