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资产与出版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资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数字化资产及其特性
数字化资产即经数字技术处理、以数字方式存在的资产。任何可以数字化、或存在于数字形式、或由数字化方式生成的产品,都可以列入数字化资产的范围。随着数字革命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资产逐渐成为企业最具战略意义的资产。国外一位知名企业家这样描述它:数字资产是21世纪的货币。
与以往任何形式的资产不同,数字资产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首先,数字资产是一种无形资产,是非物质的东西。它不是以原子形式,而是以比特形式存在。数字资产虽然不是实物形态,但具有资产的一般特性:具有商业实用价值,能长期给拥有者带来收益。数字资产是资产的有机构成部分。
其次,数字资产的形成与数字技术、数字革命的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无疑是计算机,它引发数字化革命,根本改变了人们通信和获取信息的手段。几乎是一夜之间,企业和个人借助电脑和互联网享受到即时交换电子邮件、数据乃至思想的便利;进入21世纪后,个人电脑以及不断发展的智能设备通过更迅速、更低价、更可靠的网络相互结合,人们将需要更多数字化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数字资产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经过数字化技术的处理,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都可以被简化为同样的1和0。比特非常容易相互混合,可以同时或分别地被重复使用。因此数字资产开创了无穷的可能性,前所未有的产品将从全新的资源组合中,如梦幻般脱颖而出。
第四,数字资产可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运行。数字化最明显的好处就是压缩数据和纠正错误。比特没有颜色、尺寸或重量,可以方便地进行压缩。今天的一片光盘(双层四面)存储容量已经达到2600兆,即260亿比特。可装2600本世界名著,一个人即使每周能读两本书,也得读上26年。现在,互联网上正在流行一种音乐格式即MP3,这是一种由活动图像专家组开发的数据压缩标准。它能够以非常小的文件存储大量信息,而且质量损失非常小。一张碟甚至可装2000多首音乐。比特还能以光速传播,在非常昂贵和杂音充斥的信道上传递信息,如电视广播业就能省下一大笔钱,而观众也可以收到高品质的声音和图像。
数字化革命和数字资产的出现具有深远的意义。专家预言:数字资产的出现将改变市场经济模式。实际上,成本的降低实现了这种改变。数字化产品比那些固化的产品要便宜很多。首先,它只需生产一次。与此同时,效率的提高和“虚拟”分销网络的建立也使库存费用大大减少。同虚拟分销一起发展的还包括在线计费和在线支付。根据Jupiter Research咨询公司的报告,仅在美国,每年花在准备和传递纸张上的费用就有180亿美元。而据Jupiter估计,在线支付可以使该项费用减少80%。数字资产的出现,对许多行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巨大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势必逐渐形成一个以“数字资产”为思考基础的新格局。
二、数字资产对21世纪中国出版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数字资产对新世纪中国出版业发展的意义至关重要,这是由中国出版业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数字资产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大浪涌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使中国出版进入21世纪后,处于群雄逐鹿,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必须选择一种更有效率的资产形式和运作方式,才能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方面为中国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使中国出版业面临更强大的竞争对手。例如,据香港报纸报道:2001年12月中旬,香港TOM.COM公司(李嘉诚家族控制)5月继购并PC HOME和城邦集团后,又以16.5亿新台币购并了台湾商周集团。香港资本先后控制了商周、城邦、尖端及PC HOME等四个集团,夺走了40种杂志、上万种图书,控制了台湾35%的杂志图书出版市场,成为最具规模的相关企业。评论者认为:TOM.COM在台湾的一连串购并,绝不是为了台湾市场而进驻台湾,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进驻大陆。它试图以大陆幅员辽阔的出版市场网络为钢筋、以台湾长期积累的国际出版经验为砖块、以香港充裕丰盈的资金为水泥,构筑巨大强势的媒体工程。这类媒体工程一旦搭成,可能对两岸三地的出版景貌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出版业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是,当今高新技术(主要是信息技术)发展,推动出版业从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转变。出版凝结着人类的思想和智慧,集聚了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实践活动的经验与成果。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出版发展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出版活动在经历了简牍与帛书并行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传播与纸写本时期,印刷术的发明、发展与印本书时期后,从20世纪末始,随着科学技术,主要是信息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新的文字语言载体和传播工具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国际出版正在跨入数字化、无纸化出版时期。计算机的开发与使用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数字时代。人们在许多领域中都感受到了从原子到数字字节的变化,全世界大量各种形式的产品正从实物状态转化为虚拟状态。以音乐为例,由于现在能以数字化字节的形式存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任何一个对比特流进行解码的智能设备享受到音乐。数字产品已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像电脑、手机、摄像机、PDA、数码相机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恐怕不仅仅是要将许多人类世世代代使用的物品放进博物馆,连同我们观察和刻画这个世界的方式也因此发生深刻变化。
数字技术创造了新的出版消费需求,开拓了巨大的新市场。每一次新技术的成熟与实用化,如果同时能契合用户需求,就会碰撞出一个巨大的商机,把市场规模提高一个或若干个数量级。如家用PC机,汉字技术的成熟,满足了人们文字处理的基本要求,电脑走入家庭、从无到有;而后,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又改变了原来意义上的家用电脑,满足了人们家庭生活中对电脑娱乐功能的需求,家用电脑迅速普及到一、二级城市;而从1998、1999年开始,中国网络设施建设迅速发展,以及因特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宽带技术等),推动着中国人进入了因特网时代,PC机已经成为大中型城市家庭的必需品,市场规模与简单PC时代不可同日而语。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市场个人电脑总销量2001年比1990年增长6倍,年平均增长率达45%,是世界年平均增长速度的三倍。2000年,中国电脑销售在1000万台左右,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电脑市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02年1月公布的统计数字:我国至2001年12月止已有上网计算机1254万台(上网计算机定义:指至少有一人通过该台计算机进入互联网),比1997年的30万台增长了差不多42倍;网民3370万人(网民定义:每周平均至少上网一小时的中国公民),比1997年的62万人增长54倍多。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数字化产品呈直线上升趋势。例如在美国,电子出版物已经占出版总额的28%。久负盛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纸书销售萎缩,前几年就宣告关闭北美的直销网点,而网络版一经开通,就产生了挤爆现象。
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给出版业带来了大力拓展的良好机遇,同时,也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信息时代,普遍认为数字媒体的出现将极大地冲击传统印刷(纸介质)媒体业。甚至一些专家认为,数字媒体的急速增加,将大大地威胁印刷媒体的生存。有人已经断言,21世纪将进入“无纸书包、无纸办公、无纸阅读、无纸信息传递”的时代,从我们目前仍然手不离纸书,甚至世界印刷用纸量正日益飙升的现状看,这种结论似乎有些危言耸听、杞人忧天,但事实上新媒体强劲发展的趋势却是明显而必然的。世界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有220多年历史,世界许多杰出人物是读着这本书成长的。1990年该公司在商业上达到营业额6.5亿美元,盈利4000万美元,同年将该书光盘版权以5700万美元出售给芝加哥TRIBUNE公司,1991年光盘版畅销,而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亏损1200万美元,从此后,该公司连年大幅亏损。从该公司营业收入比较看,1995年,纸本收入占88%、无纸收入占12%;1997年则分别为35%和65%。德国KBA公司的数据表明,2000年全球各种媒体产品的销售额约有1万亿美元,其中约一半收入来自传统印刷品,另外一些收入来自“数字媒体”。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估计到2005年,各种“数字媒体”的收入将增长到9000亿美元,而传统印刷出版业的收入仅为4720亿美元左右。这意味着,新世纪初始,印刷品在所有媒体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将持续下降。
为顺应世界高科技发展,适应中国入世后面临的激烈国际竞争,数字化生存已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现实地关乎出版业的生存和发展。数字资产可以快捷创造新的生产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中国出版业提高核心竞争力,进入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跑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因而成为出版业新时代的必然选择。
三、数字资产的经营与管理
1.观念创新。时代在前进,人们的观念也应与时俱进。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从出版社领导到全体职工都存在观念更新的客观要求。比如在资产的认知上,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直观地认识资产,毫不怀疑设备、厂房、原材料、土地、股票等有形的物质财富是资产,却很难接受将那些非物化的东西称为资产。数字资产以比特的形式存在,其特性是无形的,其存在和意义往往被忽略。出版社领导和员工对它的认知程度,决定着对数字资产的经营和管理水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该出版社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位置。
2.加强信息化建设。数字资产的形成与信息化建设紧密相关。信息化建设是数字资产形成的基础性条件。目前,我国出版社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还不高。一些出版社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在信息化建设上难以做到组织落实、资金落实和技术人员落实;一些出版社在设备上盲目求新、求全,设备更新速度颇能追赶世界潮流,但应用水平低下,导致大量设备闲置、浪费。计算机往往只作为打字机或游戏机,上网也只是收发邮件、浏览,还谈不上普遍利用网络进行选题策划,与作者和读者实现网上交流,电子商务也没有大的进展。信息化建设需要综合规划,需要提高技术布局的质量,提高人们应用技术的水平。
3.数字资产必须集中管理,形成规模效应。由于传统工作方式的深刻影响,以及目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普遍滞后,相当多的出版社数字化的各种资讯、信息、文稿、图片、装帧设计、作者资料、发行网络、客户需求等还散落在各个工作部门,排版文档则留在印厂。在数字化时代,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都可能为我们带来收益。但这种资源分散的状况,很难达到规模效应,而且极易散失。所以,出版社应该尽快解决数字化资源分散的状况,将之整合到数据库中。目前,数据库出版技术日臻成熟,在数字库出版技术中,文字、图片、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均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于数据库中,它们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出版物,根据出版物的需要在一定的数字化工艺流程中传递,它可以以传统印刷的方式输出于纸、软片或版材上,也可以以光盘的形式输出,还可通过因特网在网上传播。不但可满足网络对海量信息的需求,而且也可以满足市场对各类读物日益翻新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数字资产存储、加工、集散、再生的重地,数据库采用的标准和结构必须符合国际规范,这是数据库能够高效率进行交流、运转的决定性因素。
4.新型的编辑出版和管理人才。数字资产的出现和经营,带来了出版社工作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正向数字化迈进的出版社,拥有现代信息技术技能的新一代编辑、出版、发行与管理人员将占有绝对的优势,是构成现代化出版社最活跃、最有价值、最核心和关键的成分。
数字化产品和传统出版物已经有了根本不同,如“多媒体读物”,是把多种媒体信息,如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在一定的创意指导下,经过精心组织、编辑、综合集成的。编辑在处理其内容的可读性,画面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造型、景物的审美趣味,音乐的节奏和时段等时,需要统筹兼顾、全盘考虑,颇有影视创作中的编导之风。这是适应数字化形势需要的新型编辑人才。数字化资产的积累和运营,急需与之匹配的人才。出版社应适时加大职业培训的力度,使在岗的员工加快从传统工作方式向应用数字技术的现代出版转化;同时,以各种可能的条件吸引有志、有才者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