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劳资关系与工会运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劳资论文,工会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应韩国国际劳动协力院(KOILAF)的邀请,中国工会青年代表团近期对韩国进行了访问考察。通过考察学习,代表团全体成员加强了对韩国工会运动整体情况和劳动关系状态的了解,特别是进一步掌握了韩国劳、资、政三方在协调劳资关系过程中的职能与定位。
一、韩国国际劳动协力院建立的背景及作用
在访问中我们了解到,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快和增强,劳动问题已经成为韩国从事国际贸易、经济合作、人力资源开发,以及跨国企业劳务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在此期间,虽然韩国为了实现劳资关系的国际化而倾注了巨大的努力,但是由于劳动者基本权利和劳资纠纷此起彼伏所造成的负面的国家形象依然存在,影响了韩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并成为了必须尽快加以改进的问题。为了让国外正确了解韩国的劳动现状,使韩国能够主动地应对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韩国劳动领域认为,政府除了开展劳动外交,还必须不断扩大劳动领域民间的交流与合作。
另一方面,近年来外国企业对韩国的投资持续增加,韩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势头也在不断扩大。但是这些跨国企业在设立之初,在“本地化管理”方面遭遇到了很多困难,特别是当地劳动者与外国经营者之间不仅存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还在劳动关系法与制度、劳资惯例上存在相互理解不够甚至误解的问题,并由于这些原因造成了劳资矛盾。谋求协调跨国企业稳定的劳资关系,需要开展各种劳动援助工作。
此外,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解决中小企业人力不足问题,韩国从1993年开始从国外引进劳工。向外籍劳工提供帮助,提高他们对韩国劳动政策的理解,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并通过对他们在培训、协商、文化体育活动等方面提供积极的支援,来保护他们对劳动合法权益的需求,也是大势所趋。
随着各方面条件的不断成熟,韩国劳、资、政代表于1996年1月成立中央劳资协调会议,就设立财团事宜取得共识。1997年11月19日,在劳、资、政三方的共同参与下,非营利法人——韩国国际劳动财团(现更名为韩国国际劳动协力院)正式成立。经过几年的努力,韩国国际劳动协力院职能范围逐步明确,已成为相对独立的非营利机构,隶属于韩国劳动财团运营委员会,为扩大劳、资、政三方对外交流、活跃民间劳动外交而开展全方位的工作。其中下设政府外籍劳工支援中心、企划宣传局、国际协力局等部门,主要从事劳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援外商在韩投资企业、海外韩资企业、在韩外籍劳工、对外宣传等项事业。其目的是为了提高韩国劳动领域在国际上的威望,提高外界对韩劳资关系的理解和认可,夯实韩国内外劳、资、政机构的交流基础,建立在外韩资企业解决劳动问题的渠道。主要工作领域有:邀请并与国际劳资团体的主要成员进行交流;在国际上对韩国劳资关系及制度进行宣传;对韩国企业进军海外及外资企业进入韩国提供支援;收集和提供海外劳动信息;实施劳资教育;调查和研究外国劳资关系制度、惯例并进行研讨;对外籍劳工开展咨询服务和教育;为举办有关文化活动提供帮助;在韩国国内发行有关劳资关系的图书、杂志等;对发展中国家劳资团体的劳动教育、福利活动提高支持等。韩国国际协力院由劳动界、经营界、政府及学界代表共同参与运营,最高决议机构理事会由10名理事(劳动界3名、经营界3名、政府2名、学界1名、事务总长)以及2名监事构成。目前,理事长由韩国劳动组合总联盟前任委员长朴仁相担任,主要理事包括韩国劳动组合总联盟事务总长、韩国经营者总协会常任副会长、劳动部次官(副部长)等劳资政代表。截止2007年7月,已经先后邀请了来自中国、日本、俄罗斯、越南、印度等12个国家264名劳资政领导进行交流,为增进劳资方面的相互信任与了解,扩大韩国劳动领域的社会影响,促进亚太地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韩国劳资关系的变化及工会运动的新动向
韩国劳资关系的变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韩国的工人运动由于受到左右派的斗争和朝鲜战争的影响,现实环境无法为工人运动的自由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进入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韩国开始工业化,70年代工业化迅猛发展,工人运动的萌芽随之产生。快速工业化的过程积累了许多劳动方面的问题。在南北朝鲜分裂的情况下,以经济成长为主导的军人政府压制了工人运动和工会最基本的活动,劳动政策的民主制订无从谈起。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中期。1987年的韩国发生了许多大的变化和政治事件,军人执政成为过去,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工会民主化运动高潮迭起,饱受压抑的工人对工资以及劳动条件的要求逐渐增多,劳资关系紧张。仅1987年韩国各地工人罢工总数达3800余次,工会组织的力量不断壮大,是年工会会员总数达100多万人,1989年工会会员人数达到190万人。面对工会组织的抗争策略,韩国的劳资关系一度出现对峙局面,政府和企业方面也只能接受工人的要求。为此,韩国政府基于劳资自律的原则,采取缩小政府介入,果断地修改劳动法等劳动政策,带来了很大变化。但进入1990年之后,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开始放缓,政府劳动政策再次转向强硬的、积极介入的方向。1997年韩国经历严重的金融危机,严酷的现实使劳、资、政三方冷静下来,开始客观地考虑对话与合作,开始着手构建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当年年底,韩国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管理后进一步认识到,为克服面临的经济危机,韩国必须建立举国上下团结一致的机构,劳资政委员会应运而生,各经济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广泛的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的效果。2002年韩国举办世界杯足球赛,劳资关系进一步恢复稳定。韩国工会组织在最大限度地维护工人经济权益的同时,也在政治主义和经济主义之间发生着冲突,商业工会主义深化发展,在带有社会改革色彩的工会主义出现的情况下,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斗争策略,坚定不移地寻求正确的发展方向,从抗争型向和谐型转变。韩国工会原来的组织形式以企业工会为主,但现在正逐步转向以产业工会为主,产业工会在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规模在逐步扩大,企业工会占工会总数已由95%下降至40%,韩国工会总联盟(韩劳总)、全国民主工会总联盟(民主劳联)的会员组织中,已分别有30%和70%转变为产业工会。当前工会活动不仅局限在经济、社会方面,工会还积极支持工人运动出身的候选人参选,参与设立劳动者政党等,努力在政治领域增强影响力和号召力。以韩国工会总联盟(韩劳总)为代表的工会组织,在关注和维护工人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想方设法使工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实现工人利益和企业发展的全面维护。
三、韩国劳资关系的现状和工会运动的新特点对我们的启示及建议
韩国工人运动的新动向说明韩国劳资关系正在向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完善协调功能等方面逐步改善。韩国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的成功尝试及做法值得借鉴和参考。
1.韩国国际劳动协力院在宣传韩国和谐劳资关系,借鉴和推广外国先进经验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韩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一样,我国正处在经济腾飞时期,劳动关系日趋复杂,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工作日益繁重,需要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韩国国际劳动协力院积极主动地为资方举办劳动政策说明会、研讨会等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2.韩国工会工作的重点正在逐步转向产业工会和重点维护非正规就业群体利益。韩国工会希望通过发挥产业工会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保护工人特别是非正式员工的利益。近年来,我国在第三产业的劳动分布逐年增加,出现许多新的非传统的用工形式。在这部分的职工中存在报酬低、不稳定、条件差、无保险、入会难等多种问题。因此,我国工会应以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为契机,将工作重点放在基层,突出产业工会作用,并逐步转向第三产业和非正规就业职工。
3.在考察访问中,我们认识到韩国的劳动关系正在由对抗型向和谐型转变,但仍处于不成熟阶段。在针对我国《劳动合同法》的专题研讨中,我们感到一方面《劳动合同法》受到了海外劳动领域的高度关注,正在兴起研究热潮;另一方面,韩国劳动领域存在着对我国《劳动合同法》实施的疑虑,甚至一些在华投资的韩国企业存在着恐惧心理。建议加大《劳动合同法》的海外宣传力度,在外商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和行业开展专题宣讲和解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