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现状与完善监督的手段研究论文_谢慧芳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现状与完善监督的手段研究论文_谢慧芳

谢慧芳

广州市从化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510900

摘要: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实施多年,正日趋成熟,然而随着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现行制度也出现了与发展规模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本文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现状与完善监督的手段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现状;监督手段;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目前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在这过程中建设工程所发挥的支撑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随着建设工程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工程质量也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更高的关注。总体而言,工程质量也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在提高,但质量问题依然存在,某些工程甚至比较突出。引起质量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各参建单位未严格履行主体责任的因素,也有监管体系不够健全的原因[1]。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制度的确立已有30余年,经过不断改进、发展也日趋成熟,然而在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监督工程质量,使工程质量更有保障,是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本文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现状与完善监督的手段进行了研究。

1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现状分析

1.1质量监督管理日益完善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完善,现已成为国家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主要手段[2]。我国已建立了包括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制度、工程建设市场准入制度、施工图审查制度、质量体系认证制度、质量终身责任制度、建设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制度、工程质量投诉检举控告制度、工程建设信用制度、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建设档案归档制度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确立使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有据可依,同时质量监管机构经多年发展壮大,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都有了长足进步。建设工程中的大部分已纳入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对于控制和减少工程质量安全隐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监管手段也日趋丰富,从仅凭手摸、眼观、尺量逐步发展到更多依靠检测仪器和信息手段。然而,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中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下面就主要问题进行剖析。

1.2 质量监督管理问题分析

首先,监管力量与监管任务不适应。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监管人员配备数量显然没有同步发展,监管队伍虽然有所壮大,但承担的任务量增加更多,这使得监管人员深感责任重、压力大。同时,监管人员配备上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建设工程覆盖专业范围非常广,不仅有工民建、给排水、机电安装、楼宇智能化,还涉及城市燃气、道路桥梁、轨道交通、园林绿化、机械安装等专业,而质量监管机构无法覆盖如此多的专业。

其次,监督措施单一、监管手段不够先进。目前,监督机构的监管措施主要包括下发质量隐患整改通知或停工整改通知、上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议处罚,由于没有行政处罚权,对工程建设单位的违规行为发挥不了震慑作用。而且由于监管机构性质问题,复杂一些的检测做不了,虽然可以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监督检测,但限于经费只能对少数重要工程进行委托。

第三,建设工程质量监管行为不够规范和统一。建设工程周期长、环节多、参与人员多,生产过程明显不同于工业产品的制造过程,所以监管的复杂程度不足以相提并论,监管的规范程度更难以等量齐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以随机抽查为主,但抽查时间、抽查内容、违规行为裁定与处罚裁量等环节没有明确的尺度,不但不同地区、不同监管机构有明显差别,就是同一监管机构中的不同人员乃至同一人员针对不同工程也可能存在差异。

2 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手段的对策

2.1推行强制保险机制,完善社会规制手段

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是国际惯例,但质量风险不是由监管机构一方就能完全承担得了的,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由政府层面的宏观监管、专业性的社会化监督、承建单位的工程质量保证与自我控制三个层次构成。政府层面的宏观监管主要由各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负责,专业性的社会化监督以工程监理为核心、以工程保险为平台。工程保险是从经济上保证工程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在质量责任相关主体之间建立市场化的约束机制,要求各参建单位强制购买工程质量保险,取代现行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有利于推动建设工程质量全方位监管体系的有效运行[3]。

2.2构建质量诚信体系,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建立工程质量市场诚信体系的目的是引导各参建单位重视自身信用建设,推动行业自律和建筑企业健康发展。目前,各地区工程质量诚信系统建设中存在信息不互通、相关行业(建筑业与金融业)信息不共享、诚信信息标准不统一、诚信处罚不联动等问题,所以需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各地区、各行业共享的工程质量诚信系统,这样才能对建设市场中各参与者起到激励、约束的作用。构建工程质量诚信体系应以市场信用建设作为主导、以政府监管作为手段、以工程项目作为载体,采用统一的标准,注重社会监督、动态监管和量化考核。

2.3开发信息监督手段,消除质量管理盲区

当前信息网络技术高度发展,开发信息监督手段可提高监督管理效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已能实现多种远程质量监控,例如基坑变形监测、建筑物沉降监测、建筑材料见证取样监控等。目前的问题仍然是缺乏信息共享,使得一个监督机构的结果难以为另一个监督机构所利用,因此需要在完善工程质量监管系统上下功夫。其次,应加强信息的集成化管理,以推动政府监管工作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打破地域、行业界限,消除监管过程中的盲区。此外,积极研究和引进便携式检测仪器和购买服务来丰富工程质量检测手段,以提高监管效率。

2.4实行全程监督活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

工程建设周期长,参建方多,质量形成包括工程建设整个过程,阶段性监管难以了解引起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只有从始至终监控才能把握全貌,就事论事、以管窥豹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准备、施工、运营维护等不同阶段,目前工程质量监管主要放在施工准备和施工两个阶段,而对之前阶段的监督非常少。按照质量形成规律,越靠前的阶段对工程质量的影响程度越大,所以不应忽视勘察设计质量的监督。目前,有专门的施工图审图机构,应加强质量监管机构与施工图审图机构的联系,完成审图后要及时跟进。

2.5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升人员专业素质

工程质量监管队伍能力决定着质量监管工作的质量,为了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水平必须加强监管队伍建设。队伍建设一方面体现在合理的岗位设置、职责清晰的管理机制上面,另一方面是提升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岗位设置应体现因事设岗、按岗定人、以责授权、权责一致、分工与协作统一、才职相称的原则,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监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需加强培训,加大考核力度,促进从业人员成才、优才。

3 结语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保障工程质量安全、维护国家利益与公众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在几十年中与工程建设共同发展,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足,为此既不需要沾沾自喜,也不需要妄自菲薄,而应正视所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其适应工程建设需要。

参考文献:

[1] 谭惠贞. 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对策建议[J].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5,8(1):40-43.

[2] 李荣华. 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现状与展望[J]. 工程质量,2014,32(S2):149-152.

[3] 郭汉丁,郝海,张印贤. 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保险机制构建与治理策略[J]. 项目管理技术,2017,15(11):24-28.

论文作者:谢慧芳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5

标签:;  ;  ;  ;  ;  ;  ;  ;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现状与完善监督的手段研究论文_谢慧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