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20年代出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联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概念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划分是逐步形成的。在早期著作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那时社会主义被看作是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才是工人的运动。〔1 〕直到《哥达纲领批判》,才把共产主义区分为“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2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把这两个阶段对应为社会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阶段:“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通常称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3 〕这是在十月革命前夕,那时还不存在对社会主义社会作更具体的划分的客观需要。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发生的,这里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农民占居民的多数,保留着大量的封建农奴制的残余。对这样的国情,在十月革命之初国家领导人注意得很不够,曾经企图通过由国家直接控制生产和分配的军事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去。在国内战争行将结束之际,这项政策遭到广大群众的反对。在形势的逼迫下,俄共不得不改行新经济政策,同时对过去实行的政策措施进行反思。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探讨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对向社会主义过渡提出自己的设想。较有代表性的是当时著名经济学家布哈林和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共产主义ABC》的两位作者), 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既没有无产阶级,也没有农民阶级,更没有资产阶级,在这里不存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然而,与此相反,新经济政策下的俄国存在多种经济,多种阶级,还在运用商品市场关系,这就要求对这种社会的性质作出新的解释。
布哈林对当时俄国的社会提出了几个概念大致相同的不同说法。他认为,就社会主义的类型而言,俄国的社会主义是“落后的社会主义”,“亚细亚形式的社会主义”,而就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而言,与这种社会主义相适应,俄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24年布哈林在《马克思主义者列宁》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4〕他说, 俄国在革命前是落后的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在这里既有在外国资本影响下形成的先进的资本主义大企业,也存在着半农奴制的野蛮状态和可怕的落后经济,这两者的结合“就构成俄国资本主义的显著特点,构成它的所谓‘民族面貌’”。〔5 〕据此布哈林认为,由于存在着资本主义的现代大工业,这些工业在国有化后转变成社会主义的国营工业,构成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的经济命脉,因此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是有物质保证的。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着大量的小农经济,俄国的经济技术极端落后,所以,俄国要建立起社会主义,“在发展的长时期内将是一种落后的社会主义”,或叫做“亚细亚形式”的社会主义。〔6〕
他在共产国际四大的报告中说,“无产阶级在一切国家中夺取了政权以后的最初发展阶段,也将具有各种不同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形式。我们可以完全公开地说,俄国的社会主义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相比,将具有亚细亚的形式。我们能够实现国有化的东西和不能实现国有化的东西之间的比例,工业和农业之间的比例等等——我国经济发展的所有这一切落后的特点,都将在我国社会主义落后的形式中表现出来。”〔7〕
在布哈林看来,这种社会主义的特点是发展速度较慢,过渡时期较长,必须集中注意力去解决农民问题,吸引广大农民来参加建设事业。1925年布哈林在同“新反对派”争论时声明:“我们不会由于国内的阶级差别和我们的技术落后而灭亡,甚至在低下的技术基础上我们也能够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这种发展将非常缓慢,我们将以乌龟速度爬行,但我们终究在建设社会主义,并且我们定将建成它。”〔8 〕布哈林解释说,我们建设的将是落后型的社会主义,“对此我们丝毫不应当感到难为情。这不是我们的过错”,而是俄国的特殊历史条件造成的。〔9 〕他引列宁的话告诫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忽视发展的特殊性,不要千篇一律地生搬硬套,要既善于识别和看出共同性,也善于识别和看出特殊性,后者在沿着共产主义的道路继续前进的事业中,有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0〕
针对社会主义是个没有阶级的社会,布哈林提出了仍存在阶级区别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начапвная фазасоциапизма)的概念。1922年他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一文中指出,“在发达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是无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是统治阶级,是生产的指挥者。这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是还存在阶级的等级制,但它不具有通常的性质,居于上层的是无产阶级”,“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是无产阶级”〔11〕
当时的经济学界思想相当活跃,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了创造性的探讨。在另一名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著作中也出现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第一阶段”(социа лизмв его первой стадии)的用语,〔12 〕甚至还有“商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товаро—социа лис тическая система хозяйства)的词组。
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如果不预先说明,所说的这个社会主义社会是处于什么时期,什么发展状况,那么,要具体研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问题,是极为困难的。他指出,自从列宁不再对我国整个经济使用“国家资本主义”这个术语以来,我们的制度一直“在没有名称地游荡着”,现在是决定名称的时候了。他建议把整个制度称为“过渡性的商品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俄国落后的国情的要求。在欧洲,社会主义如果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因素一开始就会在各方面占统治地位,对这样的经济就不必使用“商品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术语。
他写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典型的资本主义,我们当前要研究的大概不完全是典型的、可能甚至是完全不典型的,但却是活生生的、现实的、有史以来第一次试行的、具体的商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3〕他认为,“我们的经济整个来说是商品社会主义经济体系。”〔14〕在这种体系下,国营经济和价值规律仍起作用的私有经济并存。这是“计划因素在经济已有的组织程度所决定的界限内同时起作用,价值规律及其外部强制的作用力量也同时存在的经济制度”。〔15〕
“商品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特点是:“在它的范围内,两种具有完全对立趋向的规律同时在起作用。”〔16〕这就是计划规律或叫社会主义积累规律和价值规律。他对价值规律的作用是持否定的态度的,认为第一种规律表现了我们未来经济的趋势,而第二种规律则反映了我们的过去,极力迫使我们停留在现阶段,并且使历史的年轮倒退。“在价值规律上集中了我们经济中的商品成分和商品资本主义成分趋势的总和,以及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总和。”〔17〕
他把这种经济制度等同于当时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他写道,新经济政策包含三层意思:“1)新经济政策;2)我们整个的混合商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3)我们经济中的资产阶级因素。”〔18〕
同布哈林一样,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也使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说法。〔19〕他自称把马克思和列宁对于共产主义社会所作的两个阶段的历史划分运用于社会主义社会,认为“在发达的社会主义之前将有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在这种社会主义下存在着‘旧的残余’,这首先是指生产工具公有化过程没有完成,这也就是说,还存在着小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残余,即存在着工人和农民这两个阶级,虽然前者占居巨大优势。”〔20〕
从20年代苏联经济学家的议论可以看出,布哈林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说法是针对俄国这样一个落后国家的现实的,其针对性是反对那些急于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和实践的,这在当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布哈林对初级阶段的特点做了某些概念,如过渡时期较长,发展速度较慢,必须集中注意力去解决农民问题,还需要运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他希望利用市场关系去建设社会主义。但他没有能够对这一阶段做系统的阐述,多半是在论述某个问题时顺便提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理论。斯大林在1929年底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因此,布哈林的主张没有能够得到贯彻。
至于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他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因为国内还存在商品货币和市场等当时被看作资本主义经济范畴的因素。他的目标不是利用市场关系去建设社会主义,而是设想利用计划因素尽快消灭市场关系,中止价值规律的作用。初级阶段在他看来是一个短暂的阶段。
不管他们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法,确实是对后人有所启发的。但是在当时仅仅是个别理论家的看法,不有能形成全党的共识,更没有能够以某种立法的形式把它肯定下来。所以随着布哈林在党内斗争中失败,斯大林能够很容易地不仅把这些提法彻底抛弃,而且也可以让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见鬼去”!
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深化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到发展的。我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地分析了我国的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江泽民同志在15大的报告中不仅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我国的必要性,而且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做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从而给我们描绘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给我们克服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防止“左”的错误,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回顾苏联20年代的这段历史,对比我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15大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用纲领的形式把这一重要理论肯定下来,使之成为全党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确实是第一次,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一项有巨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伟大创举!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6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305页。
〔3〕《列宁选集》第3版第3卷第90—91页。
〔4〕《布哈林文选》上册第195页。
〔5〕同上,上册第475页。
〔6〕《布哈林文选》中册第24页、上册第64页。
〔7〕同上,上册第64页。
〔8〕《俄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公报》莫斯科—列宁格勒1925 年版第3号第50页。
〔9〕《布哈林文选》上册第475页。
〔10〕同上,第197页。
〔11〕同上,第43页。
〔12〕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新经济学》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60页。
〔13〕同上,第1页。
〔14〕同上,第91页。
〔15〕同上,第13页。
〔16〕同上,第100页。
〔17〕同上,第100页。
〔18〕同上,第84页。
〔19〕同上,第60页。
〔20〕同上,第2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