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双城区中医医院
摘要:大肠癌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以直肠及乙状结肠较为多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也逐年上升。了解大肠癌的病因,对其防治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大肠癌;病因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以直肠及乙状结肠较多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也在不断上升。如今大肠癌已经成为世界上发病率在男性列第三位、在女性为第四位的恶性肿瘤,极大地危害了人们的健康[1]。
1饮食、营养及环境因素
1.1高脂饮食
诸多流行病学及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高脂饮食与大肠癌特别是乙状结肠与直肠癌的发病关系密切。饮食中脂肪占总热量的40%~50%的人群中大肠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占10%~15%的人群[2]。而食物脂肪中又以猪、牛、羊等红肉类的致癌危险性更大,鱼肉和鸡肉的危险性较低。研究表明,血胆固醇及β脂蛋白的水平与大肠癌发病率成正相关。其原因主要为:(1)过多脂肪的摄入会增加肝脏中胆固醇与胆酸的合成,使胆酸进入肠道的量增加,胆酸本身即对结肠上皮有增殖作用,脱氧胆酸产生的反应性氧自由基可刺激黏膜增殖。而胆酸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还可转变成具有致癌作用的3-甲基胆蒽和20-甲基胆蒽,导致肠上皮恶变。(2)胆酸和胆固醇的代谢产物可增加肠壁内鸟氨酸脱羧酶,导致结肠黏膜增生,并能激活肠黏膜细胞内的蛋白激酶C及使肠黏膜内的花生四烯酸转变为前列腺素而致细胞增生。(3)高脂饮食能使肠道细菌分泌大量的酶如β-葡萄糖醛酸酶、7α-脱羟酶、硝基还原酶和偶氮还原酶等,将肠道内一些无毒的物质转化成致癌物,导致肠道肿瘤的发生。(4)高脂饮食可使肠道内厌氧菌,尤其是梭状芽孢杆菌明显增加,后者能使胆酸核去饱和,产生不饱和固醇而形成致癌的多环香烃。(5)某些脂肪酸可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从而促进肿瘤的形成。因此,高脂饮食被认为是大肠癌发生的重要原因。
1.2低纤维饮食
食物纤维是植物性食物中不能被人的消化酶所水解的植物多糖类,包括:纤维素、葡聚糖、半纤维素、果胶和树胶等,还有非多糖木质素。流行病学调查也表明,饮食中纤维含量较高的人群大肠癌发生率较低。这主要由于:(1)纤维可通过增加粪便的量而增加肠道的蠕动,缩短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2)纤维可降低粪便pH值,其终末产物丁酸可促进多种结肠肿瘤细胞的分化与凋亡,从而保护黏膜不受脱氧胆酸损伤,防止恶变。(3)纤维可直接与致癌物结合或是某些细菌代谢酶降解以减少肠内潜在致癌物激活,减少肠内有毒物质与肠上皮的接触。因此,饮食中纤维含量较低的人群中大肠癌发生率会明显升高。
1.3矿物质与微量元素摄入的不足
食物中一些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摄入对于大肠癌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钙的摄入对大肠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给有腺瘤性息肉患者补充钙可以有效的抑制其黏膜中鸟氨酸脱羧酶活性,从而显著地抑制腺瘤性息肉转化为大肠癌。钙还可以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能与游离脂肪酸和脱氧胆酸等结合使之转化为不溶性的钙复合物而促进其排泄,保护黏膜免受次级胆酸的损伤[3]。在动物实验中还发现钙抑制大肠癌的作用可能与K-ras基因突变的纠正有关。
硒是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的必需成分,可防止自由基损伤组织。研究发现,结肠癌患者体内硒的含量常较低,适当的补充硒可有利于结肠癌的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钼也是体内的一种微量元素,它的需要量很少,但钼是硝酸还原酶中不可缺少的成分,缺钼时,肠道中硝酸盐积聚,形成亚硝胺前质。在大肠癌高发区的调查发现,土壤、饮水及患者血中钼的含量都明显低于别的地区。这也可能是大肠癌的发生呈现地区分布的一个原因。可见,钼的缺乏与大肠癌的发病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4某些维生素的缺乏
在日常必需的维生素中,维生素A、C和E与大肠癌关系较密切。研究发现,大肠癌的患者每日给予3000 Iu的维生素A、1 g的维生素C、70 mg的维生素E可减低其某些增殖指数但不具有预防复发的作用。另外,叶酸可以使甲基化的DNA正常化,增加叶酸的摄入可减低大肠癌的发生可能,因此叶酸可以作为大肠癌的预防药物。
1.5不当的食物及酒精的摄入
研究发现,喜好吃腌制烘烤食物的人,其大肠癌的发病率较高。主要由于食物中含有的亚硝胺等致癌物质会导致肠道上皮细胞的癌变。酒精摄入过多可减少 S-腺苷蛋氨酸含量,从而影响DNA的甲基化,引起细胞的异变。因此,酗酒也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2遗传因素
现已明确大肠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据统计,10%~15%的大肠癌发生在一级亲属中患有大肠癌的人群中。大肠癌患者的一级亲属患大肠癌的机会较一般人要高3~4倍。现已发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与大肠癌的发病关系较为密切。另外,Cardner综合征及Turcot综合征等家族遗传性疾病也与大肠癌有关。经统计,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家族史的患者患大肠癌的危险率大于50%,而FAP患者若未经手术等治疗40岁后发病率几乎为100%[4]。
现已发现大肠癌的发生是一个涉及多基因改变的多步骤过程,包括APC基因缺失与突变、DNA去甲基化、ras基因突变、抑癌基因DCC失活及抑癌基因p53失活等一系列的基因改变,使肠道黏膜上皮发生异常增生形成腺瘤直至腺癌。大肠癌的发生有多条通路,与HNPCC密切相关的还有错配修复基因,它的突变可以导致微卫星的不稳定性,使细胞自发突变的频率升高,导致肠道黏膜细胞广泛的突变。因此,遗传因素已经成为大肠癌发生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3大肠的其他病变
3.1大肠腺瘤
包括多发性(如FAP)与偶发性。有80%以上的大肠癌是由腺瘤演变而来,腺瘤高发人群的结肠癌发生率也高。解剖发现结直肠腔内腺瘤的分布与腺癌基本一致,在浸润性癌早期阶段可发现其周围有腺瘤组织残余。大肠癌发生的危险性与腺瘤的数目直接有关。有息肉病史的患者较其他人患大肠癌的危险性要高出5倍。从病理学上分,大肠腺瘤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可达40%~50%。
3.2炎症性肠病
主要是大肠黏膜及黏膜下的慢性炎症,常见的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及血吸虫性慢性结肠炎。它是由于肠道黏膜反复的炎症损伤修复,而致腺体及黏膜上皮的增生,异常的增生可能发展为肿瘤。炎症性肠病的患者发病率较其他人高5~10倍。发病早、病程长及病变广泛者更易癌变。一般认为,患溃疡性结肠炎20年者发病率为5%~10%,30年者发病率为12%~20%[5]。血吸虫病在我国曾是大肠癌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与大肠癌的发病率呈直线正相关,血吸虫病引起的大肠癌病灶常位于血吸虫病炎症与修复最显著的部位。
4小结
大肠癌是现今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仅2000年全球就有945000新发病例,仅次于肺癌、乳腺癌,居恶性肿瘤发病的第3位。在西方发达国家,大肠癌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大肠癌的发病率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达到高峰,以后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随着大肠癌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除了上述主要的几个病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后、胆囊切除术后、运动等因素。了解大肠癌的病因,有利于其及早预防,及时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薛文.大肠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研究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4):12-14.
[2]王朝晖,金玉书,陈智颖.大连地区大肠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7):1191-1195.
[3]胡刚,魏玉霞,高原,赵宇明.大肠癌343例流行病学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0,(2):225-227.
[4]任于晗,钟芸诗,姚礼庆.青年人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1,(5):457-459,463.
[5]杨娟,张琳,文小霞,等.大肠癌患者血清CEA和CA199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2,(15):1169-1172.
论文作者:杨荣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9
标签:大肠癌论文; 腺瘤论文; 胆酸论文; 黏膜论文; 发病率论文; 肠道论文; 患者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