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神经性厌食住院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某院收治的神经性厌食住院患儿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常规抗抑郁治疗联合辅助营养治疗,对照组仅仅采用常规性的抗抑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MI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的指标水平,且观察组治疗后的EDE-Q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治疗后两组在BMI指标水平上依然没有相对显著的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神经性厌食住院患儿实施常规抗抑郁治疗与辅助营养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神经性厌食 住院患儿 临床疗效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7.3.69
作者单位:430071,湖北武汉,湖北省妇幼保健院
通讯作者:龚正涛,Email:11828116@qq.com。
神经性厌食属于进食障碍的重要亚型,从其临床特点上来说,主要表现为强烈怕胖以及有意减轻自身的体质量等,通常情况下会出现明显的体质量持续下降以及体像障碍等,甚至还会涉及到患者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内分泌紊乱[1]。现阶段,国内神经性厌食患儿的数量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该障碍已经逐渐成为影响患儿身心健康的关键性因素之一[2]。从治疗角度出发,国内的相关专家学者已经对于神经性厌食的治疗引起起了高度重视,由于患者的体质量相对较低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营养不良症状,进而因营养不良累及到患者全身各大系统并发症。与此同时,还会带来焦虑症状、烦躁症状、抑郁症状以及强迫等症状加重[3]。所以,增加体质量以及改善营养治疗属于缓解患者躯体以及精神状况的重要作用。为了探讨神经性厌食住院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某院收治的神经性厌食住院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某院收治的神经性厌食住院患儿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0例,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在6-1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2.1±0.3)岁;病程在1-5年之间,平均病程(2.1±0.2)年;对患者进行MMPI检测之后发现,存在个性特征抑郁伴焦虑的有25例,神经症伴分裂人格的有10例,个性特征不明显的有5例;对照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在6-1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2.5±0.2)岁;病程在1-6年之间,平均病程(2.8±0.2)年;对患者实施MMPI检测之后发现,个性特征抑郁伴焦虑的患者有24例,神经症伴分裂人格的患者有12例,个性特征不明显的患者有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临床诊断标准 (1)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满足《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中关于神经性厌食的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排除患有神经分裂症的患者;排除患有双相障碍的患者;排除有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史的患者。
1.3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抗抑郁治疗,包括应用舍曲林药物治疗、帕罗西汀治疗、氟西汀药物治疗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前提下进行辅助营养治疗,在治疗前一个月以及治疗后的一个月对患者的体质量情况、身高情况实施进食障碍调查问卷调查。具体的营养治疗方案是按照西班牙神经性厌食营养治疗
指南来制定的,首先,经口进食,指导患者每天三餐正常进食,主要是指固体食物,在每次进餐两个小时之后给予点心餐(包括1次水果以及两次流质营养素),都需要工作人员实施监管进食,在患者正餐之后进行继续监管大约一个小时,在点心之后仍然继续监管大约三十分钟。然后专业营养师需要每天按照规范化的影响手册对淀粉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糖类含量、纤维素含量、维生素含量等之间的配比实施配餐。其次,最终目标是每周达到患者体质量增加大约0.5-1.0kg。最后,严格坚持低起点以及缓增量的饮食原则,做到起始少量以及逐渐增加,在第一周的时候,需要结合患者入院之前的实际摄入量对患者进行饮食治疗,其进食的食物能量控制到500-1000kcal之间,之后每隔三天到四天增加大约500kcal。当第二周的时候需要摄入1500-2000kcal的能量,第三周则摄取2000-2500kcal的能量,第四周则摄取2200-2500kcal的能量。当患者出院之后再按照医院所指定的专业化营养方案实施治疗,基本目标是做到体质量每周增加大约0.25-0.5kg,然后定期进行门诊随访。
1.4观察项目和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BMI指标情况。(2)观察两组患者的EDE-Q评分情况,EDE-Q问卷属于评估障碍认知以及行为症状的自评性问卷,属于国际上实施进食障碍评估的重要标准。现阶段,在华人人群当中广泛应用EDE-Q,其主要包括二十八个条目,四个亚量表,从饮食限制角度、进食顾虑角度、体型顾虑角度以及体质量顾虑角度对进食障碍上的核心心理病理特点进行评估。每一个亚量表分数分别代表这个方面症状的实际严重程度,1个亚量表的分数加和在平均之后能够得到所有进食障碍的总分数。除此之外,EDE-Q评分还能够评估患者的进食情况、体质量控制频度等,例如暴食次数以及限制饮食具体天数等等。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BMI指标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之前的BMI指标水平没有明显变化(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之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MI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的指标水平(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治疗后两组在BMI指标水平上依然没有相对显著的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EDE-Q评分对比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在暴食频次评分、催吐频次评分以及限制进食评分上存在相对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实施两两比较之后发现,治疗之前的两组因子评分之间的差异没有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的暴食频次评分、催吐频次评分与神经性厌食的相关行为频次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速,现代化社会在竞争压力上逐渐加剧,从而使得传统形式的生活模式得到了颠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在积极享受现代文明高效化以及便捷化服务的同时,也受到各种压力困扰。该背景之下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到疾病发生情况的变化,带来大量身心性疾病,神经性厌食症由于会对患者自身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年来,神经性厌食症在发病率上逐渐提升[4]。从专业化角度出发,神经性厌食症属于多因素引发的疾病,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必须要从生理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等两个层面入手,借助情绪的调节、情感优化、躯体症状上的改善以及食欲增加与免疫功能增强等,充分调动其体内大量积极因素,提高机体调节能力[5]。具体来说,神经性厌食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是对症治疗,大部分患者往往会恐惧肥胖而对自己限制性进食,从而使其伴有相对严重性的体像障碍,而且患者发病的时候还会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进而出现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等[6]。因患者长时间不能够正常饮食,比较容易引发患者的多种胃电生理以及神经激素异常,包括胃节律障碍、胃窦收缩无力等,使患者的固体食物排空速度相对迟缓,其消化酶活性会受到严重抑制[7]。所以,针对患者的胃排空障碍以及胃功能紊乱情况,对患者进行辅助营养治疗食谱制定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且不同阶段需要采取不同营养治疗计划。对患者进行营养治疗的初始阶段,当患者进食方案相对积极的时候,一些患者会出现低钾血症以及低磷血症等方面的电解质紊乱综合征。所以,在这个阶段不能够应用相对积极的进食治疗方案。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将食物当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控制到百分之四十之下,则会有效降低进食综合征实际发病率,所以在辅助营养治疗期间,医生应控制患者饮食当中碳水化合物的具体含量情况,进而制定出科学化的营养治疗方案,针对神经性厌食患者实施营养干预治疗[8]。总而言之,对神经性厌食患者采用常规抗抑郁治疗方法与辅助营养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能够提升患者的体质量水平,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与精神症状,效果显著。但是由于本研究中的随访时间相对较短,所收集到的样本量也相对较少,故在临床效果上还有待考察其短期疗效以及长期疗效情况[9]。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MI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的指标水平,且观察组治疗后的EDE-Q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治疗后两组BMI指标水平没有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神经性厌食住院患儿进行常规抗抑郁治疗与辅助营养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钱英,李雪霓,白冠男等.住院进食障碍开放式团体心理治疗疗效的定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01(11):28-34.
[2]李颖申,刘靖,高岩.神经性厌食住院儿童患者的病例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09(10):685-689.
[3]钟智勇,吴小立,程敏锋等舒必利与奥氮平治疗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1,04(09):423-426.
[4]李雪霓,徐玉玉,钱英等.住院神经性厌食患者的3~9年后临床结局[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10(08):751-755.
[5]陈涵,胡昊,贾虹等.辅助营养治疗对住院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5,03(12):149-152.
[6]马周,刘靖.神经性厌食儿童青少年出院后1~5年的随访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09(13):977-980.
[7]张晓丽,齐军慧,刘靖等.神经性厌食少年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06(11):435-439.
[8]张小小,孙伯民.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3,03(10):182-185.
[9]杨柳,刘靖,李雪等.神经性厌食少年的情绪、冲动特点及与自伤自杀的关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08:(12)582-587.
(收稿日期:2017-02-16)
(本文编辑:高 健)
论文作者:李萍,龚正涛
论文发表刊物:《中华医学杂志》2017年3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7
标签: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两组论文; 营养论文; 障碍论文; 患儿论文; 体质论文; 《中华医学杂志》2017年3月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