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需求弹性分析IIBSRQ,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力论文,中国论文,弹性论文,需求论文,IIBSRQ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数据
本文中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劳动力统计年鉴》。《中国劳动力统计年鉴》是从1993年开始编写的,其中只收入了1993~2000年的工业分类别劳动力工资的数据,所以论文的数据的时间跨度只有8年,这会使论文的模型估计值有一定的不准确性。 但即使《中国劳动力统计年鉴》中收入了1993年以前的数据,估计值也会受到影响,原因在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工资一般还维持统一标准。行业与行业之间同等级职务的劳动者的工资是相似的。这样就使得不同行业之间或不同种类的劳动力的工资没有了可比性。考虑到以上问题,计算中将尽量消除小样本对模型精确度的影响。
二、规模效应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在工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规模报酬原理。规模报酬是指: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当所有投入要素都按同一比例变动时,产量变动的状态。工业的生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规模报酬不变阶段和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在此,我们重点讨论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它指的是:产出水平增长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情况。当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出现时,我们就称其为规模效应。结合中国国情来讨论,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是一个工业不发达的国家。改革开放后,先经历一段扩大生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工业通过增加对劳动力与资本的使用量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增加产品的产量。在扩大生产的基础上,该行业会逐步达到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这时,从生产函数上可以看出,获得同样数量的产品已不再需要原来那么多的劳动力与资本了。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单位产量所需的劳动力会减少。如果一个行业的规模效应较大,则在劳动力供给相同的情况下,这个行业劳动力需求弹性会较其他行业的大。规模效应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是显著的,所以本文将先计量出不同工业行业中规模效应程度。
三、生产中规模效应程度的测量
在计算劳动力需求弹性中规模效应的影响之前,先给出几个前提条件:(1)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我国的工业各行业的情况;(2)产品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但不是垄断的市场;(3 )劳动力的供给是高弹性的,即劳动力的供给量对工资的变动是非常敏感的,并且劳动力供给充足;(4 )假设技术水平在进行研究的这段时间内是保持不变的;(5)假设生产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力与资本。
为了计算出劳动力需求弹性中规模效应的影响,首先采用替代弹性不变、齐次的且规模报酬改变的生产函数(C·E·S )来估计出一个行业齐次生产函数的次数。生产函数(C·E·S)如下:
Q=A[αL[-ρ]+(1-α)K[-ρ]][-h/ρ](1)
在公式(1)中:Q表示行业的产量。计算中Q 使用的是《中国统计年鉴》中1993~2000年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分行业总产值。A为模型参数,它通常用来表示一些可以改变模型的因素, 如:技术的变化。这篇论文中的前提条件中假设了技术水平在这段时间内是保持不变的,所以在这里A为一常数。L表示生产中劳动力的投入的值。计算中L使用的是《中国劳动力统计年鉴》中1993~2000 年的工业各行业从业人员数。K表示生产中资本的投入量。一般在计算中K是很难得到的。有些论文中采用的是以一个行业生产中所使用能源的指数来表示资本投入量。为了获取数据的方便,使用的是《中国统计年鉴》中1993~2000年中工业各行业新增固定资产数,其中包括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与更新改造新增固定资产。α表示产出弹性或分配参数,也可以解释为劳动力对产出的贡献率;(1-α)即为资本对产出的贡献率,并且0<α<1。ρ为替代参数,替代弹性为E=1/(1+ρ)>0,故ρ≥-1。上面提到的替代弹性指的是在技术水平和要素投入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边际技术替代率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要素投入比例的相对变动。此时ρ为定值,则E也为定值,即劳动力与资本的边际替代率是不变的, 则这个公式中没有涉及到因为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使劳动力的资本替代率变化的因素。h为C·E·S齐次生产函数的次数。通常,它是用来衡量规模报酬程度的量。
在已知了时间序列上Q,L,K的量后,通过对C·E·S齐次生产函数的非线性拟合,可以估计出不同行业的h,数据列表见附表。在对C ·E·S齐次生产函数的非线性拟合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行业的α都很小,它们的值趋近于0。这表明在这些行业的产量中, 劳动力的贡献率都比较小。也就是相对于劳动力来说,资本的增加会导致产量的大幅增长。这种情况可以被解释为,中国是一个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国家,稀缺的生产要素是资本,所以在我国往往是较少的资本与较多的劳动力组合进行生产。如果这时资本与劳动力同时增加相同的单位,那么它们对产量的影响一定是不同的。所以资本的贡献率会远远的大于劳动力的贡献率。
为了衡量规模报酬程度,我们还运用了另外一种估计的方法。这种方法来自于LINO PASCAL BRIGUGLIO1998年的论文Small Country Size and Returns to Scale in Manufacturing。另外,这种方法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w,将这个假设应用到C·E·S齐次生产函数中,可以得到:
运用这两个方程,也可以计算出h的值。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这些h的值相对于上一种方法估计出的h值都较大。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第二种算法的假设条件:=w。这个假设建立在认为产品的成本是由在职员工的总工资与资本投入量构成的,劳动力的边际产量等于劳动力价格。但是在我国这种情况时不现实的。在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之前,社会保险与保障制度都非常的不健全。企业不仅要支付在职员工的工资和福利,还要支付退休员工的工资。由于企业的办社会化,企业支付了很多因该是社会或政府支付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w,即劳动力的边际产量要大于统计年鉴中的劳动力工资数量。这就导致了第二种计算方法在我国这种情况下的不适用。通过上述的分析,在下面的计算中,将使用第一种方法得到的h值。
剔除一些不符合现实的值,如α为0的情况。观察估计出的h值,可看出除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和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外,我国大多数行业的α都较小。这说明了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在生产中贡献率较小的国家,也就是说劳动力相对密集。此外还能看出大部分行业的ρ都大于0,这就使得E=1/(1+ρ)<1,说明此时该行业的等产量先将渐近两轴。最后我们还可以看出所求出的h值绝大部分都大于1,这说明了在我国,规模效应在工业生产中是广泛存在的。这也就使得规模效应会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这一假设更加有根据了。
四、计算劳动力需求弹性
在讨论劳动力需求弹性之前,本文先给出一个劳动力雇用量的方程。如果劳动力作为因变量,那么影响他变动的因素有:
1.劳动力的价格,也就是工人的工资。由需求法则可以得出,劳动力的需求量与劳动力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增加后劳动力的需求量就会减少。除此之外,在资本的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价格也是劳动力与资本的替代率的表现,即劳动力的工资越高,生产者会更多的使用资本和更少的劳动力以减少成本。
2.工业每年的总产出。通过公式(2)的C·E·S齐次生产函数我们可以看出产出量越多,所需劳动力就越多。因此,劳动力的雇用量与最终产品的产出有很强的关系。把这些关系用模型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可以得到方程(3):
在公式(2)中:l为修正过的工业生产中劳动力的雇用量,即剔除规模效应影响后的L。j代表工业中不同的行业。w 为工业中不同行业工人的平均工资。Q表示工业中不同行业每年的总产值。e为公式(3 )中的白噪声量,为随机项。
在上一部分的计算中,证实了在中国的工业行业中确实存在着规模效应的现象。之所以要对工业生产中劳动力的雇用量进行修正,是因为这个统计值中包含着规模效应的影响。让我们回忆一下C·E·S 齐次生产函数,,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是的劳动力、资本与产出不再同比例变化,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产出与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这两个变量是成正比的。如果劳动力与资本同比例变化,则资本可以被表示为:k=λl+b。 但是现实的生产中,基本上所有的行业都无法做到资本(劳动力)对劳动力(资本)的完全替代。所以,劳动力与资本的关系因该表示为:K=λL假设在同一个行业,相对于一定的产出Q,我们可以将生产函数表示为:
如果没有规模效应的存在,则h=1;如果存在规模效应则h>1。也就是说因为有了规模效应的影响,厂商不再需要雇用原有的那么多劳动力了。而统计年鉴中所统计的劳动力的雇用量是在有规模效应影响下的,也就是方程中的L。为了剔除规模效应的影响,我们因该对劳动力雇用量进行修正。所以方程(4)中的1=L[h]。当我们把这个关系带入方程(4)中,就得到:
在公式(4)中:L为工业生产中劳动力的雇用量。在计算中L 使用的是《中国劳动力统计年鉴》中1993~2000年中工业各行业从业人员数。j代表工业中不同的行业。w为工业中不同行业工人的平均工资。在计算中w使用的是《中国劳动力统计年鉴》中1993~2000 年中工业各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Q表示工业中不同行业每年的总产值。在计算中Q使用的是《中国统计年鉴》中1993~2000年中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h为C·E·S齐次生产函数的次数,即为在公式(2)中估计出的可以作为衡量规模报酬程度的量。e为公式(5 )中的白噪声量,为随机项。
由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定义,可以得出参数估计量中的α[,jt2]即为该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对这个方程进行回归分析后可以得出参数的估计量为α[,jti]/h(i=1,2,3,4),而不是α[,jti](i=1,2,3,4)。将估计量α[,jti]/h分别乘以附表中的h后,可以得到α[,jti]的值,列表见附表。从表中可以看出求出的绝大部分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值都大于1,这符合需求弹性值的一般规律。并且回归分析中t检验值大部分都小于-2,这说明估计出的值大部分都落在检验中的否定域中,所以比较显著。如果我们将这些弹性值取绝对值,就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
第一类:0<│α[,jti]│<1,其中包括: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加工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些行业雇用的劳动力是缺乏弹性的,表示价格的任何变动,会引起需求量较小程度的变动。
第二类:1<│α[,jti]│<∞,其中包括:煤炭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这些行业雇用的劳动力是富有弹性的,表示价格的任何变动,会引起需求量较大程度的变动。
由此可见,中国工业的各个行业中雇用的劳动力确实存在着需求弹性不同的现象,这也就证实了论文中的假设。用这个结论去解释事实,就可以分析出:对于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大的劳动力,当需求减少的时候,他们的工资下降幅度会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小的劳动力。这就使得当需求增长同一单位时,差异弹性的劳动力的收入是不同的。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