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种新的成人学习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同体论文,成人论文,方式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困惑:如何提高社区教育的参与度和有效性
1965年,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的法国学者Paul.Lengrand在巴黎召开的成人教育会上第一次系统阐述“终身教育”概念,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使现代教育思想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作为一种教育新思潮,它呼唤成人学习方式的革新,它希冀人们根据社会与个体发展需要更新学习理念、学会自我认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华东师大高志敏教授强调,要对近10亿中国成人主体开展不同群体学习需求的“关怀”式研究。
纵观今天的成人学习,内容单调、方式单一,学员基本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率较低。究其原因,是因为惯性思维使成人教育工作者习惯于以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来组织成人学习,主题活动、专题讲座、课堂培训和网上学习成为社区教育的主要方式,这些方式依然以传授知识为主,知识传递方式单向,学习自导性差,对个体需求的关注度不够,无法使成人学习者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教育活动一结束,学习也暂告一段落。加上成人学习者工学矛盾突出,社会竞争激烈,承担的心理压力较大,学习的兴趣和乐趣不断降低。而成人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学习目标的不确定性、学习新知识的畏难心理,都为社区教育带来很大困难,有限的成人教育人力资源根本无法应对近10亿人的学习需求。社区学院的集中学习方式,制约着成人学习的积极性。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一定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将社区教育的视角从“教”转移到“学”,引导学员从接受式学习转向自导式学习,从被动、单向的个体学习转向主动、互助的群体学习。
二、寻找:理想的成人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Herbert.Thelen)于1954年首次提出。个人在学习时接受或加工信息的方式,在不同年龄和智力水平的人身上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对所用感知通路的偏好、对学习环境的偏好、个体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偏好。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它包括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品质等因素。学习方式可以大致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学校教育采用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独立完成任务,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另一种是在对传统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和合作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面授学习恐怕要追溯到春秋时代,孔子杏坛授课,言传身教,传道授业,学生通过这种面授学习的方式已经两千多年了。随着时代发展变化,学习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媒介学习是学习方式的一大革新,通过看书、读报、听广播等接受知识和信息成为成人学习的主要方式。1946年美国人发明第一台计算机,为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学习方式的革新也是其中之一,在线学习成为当代成人学习的一种潮流。
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促成了新的学习模型的构成。学习方式模型是由学习主体、学习中介和学习客体组成。学习方式的不同取决于学习中介的不同,其中包括学习中介的特点和性质的变化。
传统学习方式模型构建如下(图1):学习主体——学习中介(语言、书本、课堂)——学习客体(静态的知识,动态的人类生产与社会活动)
图1 传统学习方式模型
媒介学习方式模型构建如下(图2):学习主体——学习中介(纸质、电子媒介)——学习客体(静态的知识,动态的人类生产与社会活动)
图2 媒介学习方式模型
分析以上的学习方式型态,可以总结出学习方式的主客体都没有变,而是中介变了。以前的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的侧重点不同,中介由“实”到“虚”。故而要寻找一种新的成人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学习中介,而且“虚”的程度越高,学习的自由度也更高。而学习中介的改变首先要基于对成人学习心理的把握。美国著名成人教育理论家诺尔斯(Malcolm S.Knowles)通过对成人学习特性的研究发现,成人学习目的明确,学习以及时、有用为取向,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具有独立的、不断强化、自我指导的个性,学习经验丰富多样;学习能力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下降,在某些方面还具有优势。成人的经验是成人学习过程中一项宝贵的资源,成人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形成及学习内容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依据的,如果允许成人按照适合自己的速度进行学习,其学习效果会和青少年相同。但他们又有一种害怕学习失败,害怕考试的心态,内心常常流露出一种焦虑感。成人学习的特性决定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应不断向主动、发现、合作、开放方向发展,学习中介可以从有形的物质向无形的组织形态变化。
1966年,塔富(Tough)首次提出自我导向学习这一新型学习方式后,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受到广泛的关注、研究及运用,并普遍认同自我导向学习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成人学习方式。正如美国学者戈瑞森(Garrison)所言:“在成人教育中,没有任何领域像自我导向学习那样获得了如此广泛的重视并拥有如此众多的支持者。在过去23年,自我导向学习是成人教育中经常获得确认的一种框架。”成人自我导向学习有以下几个特征:自我导向学习具有自主性;自我导向学习具有灵活性特点;自我导向学习强调内外结合;自我导向学习强调批判性思维;自我导向学习注重小组式学习。
在成人教育领域,这种自我导向学习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广受关注。“学习共同体”在国际上通常称为“学习圈”,1902年,奥斯卡·奥尔森(Oscar Olsson)撰写了第一个关于学习圈的内容,发展了关于学习圈的观点和理论。学习圈有四个基本点:学习费用是低廉的,没有任何人因为经济原因而放弃学习;学习方法是简单的,每个人都能参与,无论他(或她)以前所受教育程度如何;参与者之间都是平等的,都有相同的机会来表达自我,在规划学习方面都有发言权;书本和图书馆在学习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瑞典倡导的一种“大众成人教育”形式——成人教育“学习圈”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导向学习,每年瑞典国家学习协会平均组织30万个以上的学习圈,在900万总人口中,约有150万人参加学习圈学习。成人学习圈推动了瑞典的整个社区教育发展,提升了国民的整体素质。
基于自我导向学习模式的诸多特征,我们发现,在我国民间,受社区居民广泛欢迎的社团学习方式完全契合了这些特征。社团成员在活动中完成了学习过程,把学习当做一种人生的享受,持之以恒,乐此不疲,无形中解决了学习兴趣和持久性的问题。这就引发我们思考,是否可以将社团作为学习中介,培育“社区成人学习互助共同体”,从而改变学习型态,提高社区教育的参与度和有效性。
三、回应: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
通常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确定性较强,自由度欠佳。
“社区教育互助共同体”是指在社区内任何一个普通成员,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在平等、互助的原则下,通过社团形式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组织。它最根本的特点是将学习巧妙地镶嵌于社团组织中,同步进行,自主互助,合作分享。在团队学习过程中,它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灵活采用任何一种具体学习方法。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它不仅是一个学习组织,更是基于这种学习组织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的培育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通过引导和培育,使原有松散、不自觉的社团发展为相对稳定、自觉学习的学习共同体,并以最草根的方式扎根于每一个社区,其民间化的草根学习方式,激活成人学习的内在需求,找到了一个学习确定性和自由度的最佳契合点,从而提高成人学习兴趣与效率。
“社区成人互助共同体”学习方式模型构建如下(图3):学习主体——学习中介(学习社团)——学习客体(静态的知识,动态的人类生产与社会活动)
图3 社区成人互助共同体学习方式模型
“社区成人教育共同体”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1.自主与平等。学员对学习内容、过程和方式的自我把握和控制,是对学习行为的自由操控。削弱权威,学员与学员之间基于共同体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组合在一起,有相同的机会表达自我,在规划学习方面有平等的发言权。
2.互助与共享。学员之间的学习交流频繁,通过各种活动互助学习为主。学习体验、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成果具有共享性。
3.开放与灵活。组织架构、人员安排、活动方式和时空都具有多元开放的特点。学习目标、方式、内容、时间、地点、人员随机应变,机动性很大,灵活性很强。
4.草根与普及。学员准入门槛低,学习费用低廉,学习方法简单。扎根每个社区,普及到社区每个角落。“社区成人学习互助共同体”如人体的组织细胞,一旦生成,就会不断裂变,弥漫整个社区。越是草根性的事物越有生命力,能普及到所有社区的学习方式才有可能发展成为未来社区成人学习的主流方式。
四、厘清:“互助共同体”与学习型组织、合作学习小组的区别
我们从译文和资料对比中看到,learning community在“学习共同体”译法之外,还有“学习型社区”“学习者联合体”“学习社群”。当代著名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认为“共同体”这个词传递的感觉总是很美妙,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当代学习研究已经达成共识:学习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学习是共同体本身内在的属性;学习共同体是为成人学习寻找新的社会空间,它不仅协调组织内与组织间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推动知识的共享、流动和创生。当我们把一个组织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时,知识的创生就是一个关注的焦点。
“社区成人学习互助共同体”与“学习型组织”的根本区别在于共同体和组织的区别,共同体和组织表达的是不同的社会学含义,组织所追求的严格精确的制度体系,正是与共同体所倡导的精神背道而驰的。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共同体来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学习共同体围绕社会文化研究的路径,学习型组织则来源于系统动力学。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是一个“向后看”的过程,学习共同体的视觉焦点在当前的行动。两者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是正式规则、技术流程所驱动的,还是文化的、习俗所驱动的。共同体注重的是精神依托,依靠的是内在约束,呈现的是个人魅力,授权,去权威化,组织扁平化,成员之间平等、对话、合作,比如一位大学教授在社区夕阳红舞蹈队中就会隐去教授的身份,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通过社团活动获取知识,协商重构身份。
学习型组织是美国学者彼得·圣吉(Peter M.Senge)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的管理观念,他认为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其涵义为面临变化剧烈的外在环境,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因应、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学习型组织的组织机构、保障机制、学习愿景、学习成员、学习方法等具有确定性,学习型组织的领导对组织事务具有行政领导力,这就不同于共同体的非机构性。学习型组织试图解决的是如何克服部分从整体的脱离,学习共同体试图解决的是如何克服知识从实践中脱离,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组织存在形式,可以先有组织后有学习,而共同体是学习与组织的共生,知识与其他物化的东西镶嵌于实践网络中。
合作学习小组是基于一定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通过合作学习的一种临时性学习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综合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的小组通常有一个明确界定的小组边界和小组成员的身份,而学习共同体并不必然有着确定的边界、确定的人数,参与者也不必同时在场。
五、价值:培育“社区成人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成人学习方式的变革,不仅仅是外在学习行为方式的变化,它更深刻地改变着成人的存在方式及发展方式。华东师大高文教授认为:传统的学习理论研究者通常只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头脑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来研究,忽略了真实世界对于人脑运用的影响,无视人在真实世界的学习,从而使学习“远离经验”,把学习与真实世界分割开来,从人类活动中区分开来致使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似乎总是与学校场景有着难以分离的联系。这种强大的思维定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关于人的学习的科学研究。传统的学习理论片面地强调对现存知识与默会知识的学习,不承认实践中一切有意义的印痕、多样化的活动、不同的目标和情境,在特定情形下通过一个关联的事件都可以构成认知与学习。后者的研究显然是学习理论研究中的一大空白;传统学习理论涉及的仅仅是个人的学习过程,却无视学习的社会历史文化脉络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社会性协商与合作。
正是在批判与反思传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成人学习方式的革新——培育“社区成人互助合作共同体”。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它有四个方面的具体变化。
1.学习方向。传统学习的知识传递的方向是纵向的;互助共同体学习的知识传递方向则纵横交错,以横向知识传递为主。学习者可以直接从相同层面的另一位或多位学习者那里获取知识。形成了空间呈立体网状结构的学习方式,使得学习的效率更高,方式更灵活。
2.学习方式。传统学习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是封闭式的学习。而互助共同体学习则赋予学习者更多的自主性与协作性,学习者在一种相对比较开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并且学习已经超越了在校所接受的传统教育,互助共同体学习使得终身受教育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真实可行。
3.学习过程。传统学习一般是以学习知识结果为目的,学的是现成的知识,是接受性的学习过程,共同体学习是体验性学习,以亲历学习过程为主的学习。
4.学习中心。传统学习是以传承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学习,学习者是忠实的继承人,将知识一直传承下去。互助共同体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常常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互动学习。
六、行动:培育“社区成人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基于“社区成人学习共同体”的诸多特征,在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大力培育“社区成人学习共同体”,基本策略是:
1。发掘和引导。对社区现有的民间社团加以发掘和引导,强化学习因素,营造学习氛围。我国现有的民间社团众多,这些社团扎根社区,活动频繁,生命力强,深受社区居民喜爱。杭州西湖区、江干区有意识地在民间社团的基础上发掘和培育学习型社团,已取得明显成效,一些品牌社团受到社区居民的热捧。
2.培训与指导。“社区成人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要素是社团负责人,社团负责人的素质高低决定了一个社团的生命力。社团负责人一般是由社团成员自然公推出来,社团负责人具有社会志愿者性质,需要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为社团成员无偿服务的公益之心。对社团负责人加以培训和指导,可以提升他们的自身素质,增强他们的组织能力,帮助社团更好的开展活动。
3.交流与分享。交流与分享是“社区成人互助共同体”的本质属性。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需要交流与分享,共同体之间也需要交流与分享。在一定区域内搭建平台,鼓励交流,分享成果,有助于共同体的发展与壮大。
4.普及与提高。作为个体积极主动参与到共同体中,是共同体赖以生存的根本。只有少量的学习共同体存在无法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更谈不上改变社区居民生存环境。街道社区不断培育品牌社团,在“学习共同体”普及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质量和品位。
七、愿景:参与“社区学习共同体”学习成为居民的生活常态
通过发掘、培育与推广,实现“社区成人学习共同体”的“两个一”:每一个社区都有若干个学习互助共同体;每一个社区居民都成为一个学习互助共同体中的一员。实现这一愿景,一张社区学习网络就自然织成,网络的节点由一个个学习互助共同体构成,平民参加社区学习将成为内在需要,学习积极性被激活,社区教育将处于一种自觉、自主的理想状态。在共同体内学习将成为社区居民的首选,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成为成人学习的一种主流学习方式时,“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乐学”的终身学习理想将真正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