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扶正祛邪理论探讨中药与大肠癌肠道菌群关系论文_惠阳

基于扶正祛邪理论探讨中药与大肠癌肠道菌群关系论文_惠阳

陕西中医药大学 惠阳[摘要]:结直肠癌的发病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紊乱在结直肠癌发生中扮演者着重要角色,肠道菌群紊乱可促进多种癌症相关因子释放,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中医善用辨证论治,通过提高患者自身机体免疫力来达到改善生存质量,在防癌、抗癌领域已显示出强大的优势。本文就肠道菌群和免疫及中医药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扶正祛邪;中药;结直肠癌;肠道菌群;

[中图分类号]R735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4-YS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日趋上升,死亡率也位列恶性肿瘤前列[1]。现代医学对身体条件尚可的结直肠癌患者主要施以手术切除治疗,而且对于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放化疗及靶向治疗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并存,高额的费用也是患者依从性差的重要原因。中医药在防癌、抗癌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率方面已显示出强大的优势,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1人体正常肠道菌群与机体免疫功能

肠道菌群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人体肠道内栖息有上千种不同的细菌,人体肠道为微生物的繁衍生长和代谢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些微生物在生长、代谢、抵抗病原体,尤其在人体免疫系统发育方面,肠道菌群更是起到关键作用。肠道菌群可影响B细胞的成熟与分化,如双歧杆菌能通过刺激免疫细胞分泌IL-1、IL-6来促进B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增强NK细胞的杀伤功能及促进 T 淋巴细胞的产生[2]。肠道菌群可影响免疫系统中的 DC 细胞,起到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并参与分化的T细胞对感染快速应答的过程[3]。

2失紊的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

国内外研究表明,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4]。肠道菌群引起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某些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产物可直接损伤肠道黏膜[5]。各种致病原及致癌物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原有的肠道益生菌大量减少,致病菌大量繁殖,其异常的代谢产物不断损伤待修复的肠上皮粘膜。检验结直肠癌患者的粪便可发现梭杆菌、肠球菌科等有害菌明显增多,而梭状芽孢杆菌Ⅳ组则消耗殆尽[6]。另外,具核梭杆菌与肠道肿瘤的发生存在正相关,活化 β-catenin信号通路来上调原癌基因的表达,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7]。所以肠道菌属的改变,引起炎性微环境改变,引起代谢产物变化,致使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才是增加癌变的风险原因。

3中医与肿瘤防治

中医学认为,肿瘤多属本虚标实。《内经》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肿瘤致病的根本是本虚,从中医学整体观点出发,机体正气不足,肠道对内在病理因素趋化,如寒凝、气滞、瘀血、湿浊等致病因素,以瘀血为主;然外邪侵袭则因卫气不足,不能袪邪外出;在内外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下,日久发为癌肿。西医以“手术、化疗、放疗”为主,皆以攻伐为主,随之带来诸多的并发症,影响疾病的预后。然中医药治疗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以“扶正袪邪”为总治则,遵循“衰其大半而止”原则。部分中草药的免疫调节作用已有实验和临床疗效的证明[8],作为肠黏膜屏障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肠道正常菌群在防止消化系统疾病和非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多种中药方剂、单味中药和中药制剂对肠黏膜屏障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9]。

4中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中医药疗法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对患者的免疫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及保护肠黏膜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已有研究证明了单味中药如黄连、枇杷叶、白矾、牛蒡等[8],或方剂中药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理中汤、健脾渗湿汤等[9],均对肠道菌群有着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进入肠道的中药成分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会产生生物转化,可能有助于中药成分的吸收、代谢甚至产生新的药理活性[1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杨旭东等[11]通过给予脾虚小鼠参苓白术散治疗,发现小鼠体内双歧杆菌、肠杆菌、肠球菌、类杆菌、乳酸杆菌等数量逐渐恢复正常。以上研究均表明中药的疗效和肠道菌群的变化有相关性,提示中医药理论的诠释与肠道微生态平衡理论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结论

肠道菌群对结直肠微环境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试想如果能通过中医药调整肠道菌群结构、维护肠黏膜屏障稳态或利用菌群影响药物代谢,产生相应的药理药效作用,来遏制结直肠癌的发生和进展,相关基础研究在未来将为中医药借肠道菌群和稳态干预人体健康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道娟,李倩,贺宇彤.结直肠癌流行病学趋势.[J].肿瘤防治研究.2015,45[3]:305-306.

[2] Round JL,Mazmanian SK. Inducible Foxp3regulatory T-cell development bya com mensal bacterium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lta[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0,107(27):12204-12209.

[3] Zaph C, Du Y, Saenz SA, et al. Commensal-dependent expression of IL-25 regulates the IL-23、IL-17 axis in the intestine [J].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2008,205(10):2191-2198.

[4] Collins D, Hogan AM, Winter DC. Microbial and viral pathogens in colorectal cancer. Lancet Oncol 2011; 12: 504-512 [PMID: 21067973 DOI: 10.1016/ S1470-2045(10)70186-8].

[5] 梁倩,洪洁,房静远.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J]. 2015, 35 (03): 351-355.

[6] 薛莹,张革.具核梭杆菌与肠道肿瘤相关性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2015 ,24(7):569-572.

[7] YOO J H,PARK C Y,KIM J C,et al.Direct interaction of a divergent CaM isoform and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MYB2,enhances salt tolerance in Arabidopsis[J].J Biol Chem,2005,280(5):3697-3706.

[8] 石学魁, 董艳, 张义举,等. 黄连水煎剂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1,22(1):10-12.

[9] 王卓, 彭颖, 李晓波. 四君子汤对两种脾虚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29(9):825-829.

[10] 王从品, 吕承哲. 影响黄酮苷类药物口服吸收的因素[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26(11):1395-1396.

[11] 杨旭东, 张杰, 王崴. 参苓白术散对脾虚小鼠肠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9, 30(5): 9-11.

论文作者:惠阳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  ;  ;  ;  ;  ;  ;  ;  

基于扶正祛邪理论探讨中药与大肠癌肠道菌群关系论文_惠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