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知识视角下研究生的选拔与培养_隐性知识论文

隐性知识视角下研究生的选拔与培养_隐性知识论文

隐性知识视角下的研究生选拔与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性论文,视角论文,研究生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隐性知识在研究生选拔中的重要性

研究生属于高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是国家知识创新的生力军,应该具备较强的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从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来看,考核的方式主要针对学生对专业知识记忆的准确性,很少涉及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考试的结果是,高校招收的研究生新生对考试范围内的书本知识记忆得又牢又准确;但是,多数新生连简单的研究计划都不会写,有的学生甚至在本科阶段根本没有阅读过本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这样的学生虽然考试分数不差,却极其缺乏从事本专业研究工作的训练。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这类学生主要缺乏本专业的隐性知识。所谓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是与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指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等形式存在,而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①。而专业隐性知识是指从事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本专业研究的基本学术规范、研究经验、研究心得、研究中的直觉、采用本专业理论与方法思考和解决所碰到问题的习惯等等。研究生导师常常说研究生专业素养不够、专业思维尚未形成,主要是针对研究生的专业隐性知识而言的。

隐性知识是一类重要的知识,它与显性知识共同构成个体完整的知识体系;不仅如此,显性知识都根植于隐性知识,如果说显性知识如同浮出水面上的冰山一角,那么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下的大部分冰山。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是技术革新的直接素材。Mascitelli提出技术的革新与创造来源于对个人与团体隐性知识的运用②。高校组织的隐性知识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校风与校训等方面,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身处其中的教师与学生,成为高校知识创新的潜在影响因素与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研究生除了耳濡目染高校的这些隐性知识外,研究生个人在生活与学习中,还会获得许多其它的隐性知识。一般认为,个体的隐性知识包括技术要素、认知要素、经验要素和信仰要素等,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表现出来。个体隐性知识还具有领域特异性(domain specific),即不同的研究领域或实践活动有不同的隐性知识。研究生在其所从事的专业领域,需要积累大量的专业隐性知识。Edward与Schleicher的研究表明,研究生的隐性知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测一个学生今后的学业成就③。所以,研究生的招生与选拔应该将其专业隐性知识纳入到考试的范围之内。

二、当前研究生招生的缺失——忽视了隐性知识

我国目前研究生招生考试分初试与复试两个阶段。初试的题型主要包括名词解释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研究设计题等类型。除了最后一个题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隐性知识才能较好完成以外,其它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显性知识,尤其是前四类题型只考查了学生对本专业知识记忆的准确性,基本上不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论述题虽然能够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学生的隐性知识,学生只要认真学习了考试的几门课程,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就能较好地回答这类问题。这样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忽略了学生的专业隐性知识,通过这种考试选拔出来的学生,常常是书本知识的“巨人”,却往往是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矮子”。

在研究生招生的复试过程中有面试这一环节,导师本来可以通过面试挑选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但在实际的招生过程中,有关部门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极少数的招生腐败,过分强调考试评价标准的客观统一性。这就会导致面试工作中仍然以考查学生的显性知识为主,因为显性知识的考试可以有客观统一的评分标准;而隐性知识不仅难以言表,而且具有领域特异性,专业隐性知识需要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专业设计活动或实际的研究活动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对隐性知识的考查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程序。在面试工作中,如果我们过分强调所谓的考试“公平性”,以及不同专业研究方向之间分数的“可比性”,这就会迫使导师只能通过考查学生的显性知识来选拔学生,而不能同时考查学生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来进一步遴选更具潜质的学生。对于优秀学生来说,这样的面试工作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三、合格的研究生需要具备哪些专业隐性知识

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J.Sternberg)等人将隐性知识看成实践智力的一个方面,是个体从经验中获得的一种实践能力,并帮助个体达到他们认为具有价值的目标④。但是,大多数学者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则比较宽泛。对隐性知识的研究发现,不仅存在着隐性的“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像如何开车、如何修理电视机等,而且也存在着隐性的“命题性知识”(propositional knowledge),像“聪明的孩子创造力也高”、“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等;不仅存在着一些具体的隐性知识,而且存在着隐性的“认知方式”,如内隐(implicit)的分类方式等。

按照这种对隐性知识宽泛的理解,个体专业方面的隐性知识,可以包括个体的科学信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专业研究经验、研究技巧、对本专业领域内重要问题的无意识认知、对一些重要的专业问题的敏感性、对有关研究方案合理性的直觉判断和对研究结果价值的估计等等。硕士研究生都需要完成一些基本的科研训练,所以,下面以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为例,解释隐性知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借以说明研究生需要积累哪些科学研究方面的隐性知识。

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选题。要想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需要有敏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属于一种隐性的认知方式,它常常表现为个体无意识地觉察到当前刺激情境存在着某种不同寻常的因素,或者无意识觉察到当前问题中存在矛盾、不协调或不和谐状况,或对某些不正常的情况、某些因素的缺乏有所预知。影响个体问题意识的因素,一方面是个体的好奇心、敢于质疑等人格特征,这类人格特征在科研活动中就表现为对科研的浓厚兴趣、对权威与传统敢于挑战等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另一方面是个体的知识经验,特别是各种隐性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将个体的知识形象地描述为一个同心球体,人处于球体中心,球体的内层是个体的显性知识,球体的外层是隐性知识。个体隐性知识层之外是环境刺激。球体越大,它与未知的知识世界的接触面就越大,就有越多未解决的问题存在。问题意识的敏锐程度,取决于隐性知识层的大小。隐性知识越多,问题意识就越敏锐。

个体的问题意识可以让其认识到有问题存在,但还不清楚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此时,个体的认知处于不平衡状态,为了达到认知平衡状态,个体就需要发现问题,进而明确问题、定义问题与表征问题。一般有两条途径可达此目的,其一是自己独立地阅读有关文献,提取记忆中有关知识经验,认真地分析问题情境,批判性地思考问题的性质,重新评价过去对问题的假设等等。这个过程涉及内隐认知与外显认知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其二是将问题提到研究团体中,与其他人一起讨论,来明确问题。与团体中其他成员的讨论过程,可以充分利用别人的专业知识(包括隐性知识)来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或者激活自己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各类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另外,个人所拥有的管理他人的隐性知识(例如,有关如何与团体成员顺利的交流的隐性知识)虽然与当前的研究问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些隐性知识也可以间接影响到当前的研究任务,个体通过选择恰当的时间、恰当的方式、与恰当的人进行讨论,就有可能获得更具价值的建设性意见。

问题明确后,就要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问题切入点可以表现为对问题进行研究的角度、方法,或找到对问题进行研究的层面、层次等等。由于受个人知识经验的限制和科学研究发展水平的限制,寻找复杂科学问题的切入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积累的隐性知识往往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常常通过研究者的直觉、灵感等方式表现出来,帮助研究者找到合适的问题切入点。

接下来就是研究方案的确定:选择哪些自变量、如何操作自变量、选择什么样的因变量、如何控制额外(无关)变量?采用哪种实验设计?是采用组间设计、组内设计,还是采用混合设计。在研究方案选择过程中,需要运用个体的一些研究经验、研究技巧等隐性知识。研究方案确定之后,就需要实施研究方案,并且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调整与控制,根据实验结果对研究前景进行评估。在研究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研究经验与研究技巧这类隐性知识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研究者迅速发现研究过程中的失误,并及时加以纠正。正式实验后,需要发掘实验数据的意义,进而合理地展开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等等,这也需要研究者有敏锐的直觉判断能力和论文写作方面的一些技巧。总之,整个研究过程,要运用个体研究方面的各种隐性知识。

此外,研究成果的发表也涉及许多隐性知识,例如哪些成果需要尽早发表,该论文适合在哪类刊物上发表,论文大概可以在哪个级别刊物上发表等等。总之,个体进行科学研究,需要以大量的隐性知识为基础。

四、评估研究生的专业隐性知识的方法

要想有效地测量个体的隐性知识,确实存在较大的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隐性知识不能测量。一种测量隐性知识的理论基础是:隐性知识是实践智力的一个方面,它在特定的情景下通过完成一定的任务可以表现出来。从这个理论出发,Wagner进一步提出隐性知识包括管理自己、管理他人和管理任务三个方面,并且针对心理学专业设计了12个与任务有关的情景,每个情景下又各有9~12个题目不等,各有37、39和40个题目分别测量管理自我、管理任务和管理他人这三个因素⑤。对隐性知识的测量在军队、医疗、法律、商业、学校等许多行业都进行过⑥~⑧。大量的研究表明,隐性知识能够较好地预测专家与新手之间在工作成效上的差别,这说明隐性知识的测量是有效的。

对隐性知识的测量,一般通过比较专家与新手解决特定领域中的一些问题的差别,或者专家与新手对于一些问题情境所作出的不同反应来确定某类隐性知识的结构。对于研究生专业隐性知识的测量,一般需要设置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典型问题情境,通过研究生解决这些问题时的思路、方式与方法、解决问题采取的先后步骤等方面考查其专业隐性知识。同时要注意排除与专业有关的显性知识对测量的影响。

问题情境的获得,一般是先对研究生与研究生导师进行访谈,让他们谈谈研究生在学习与科研中常碰到哪些问题,以及采用什么解决办法。根据访谈结果,整理出与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有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但又不是专业知识或学术问题本身。然后,归纳与整理研究生面对每个问题时经常采用的解决办法(或采取的某种行动)。下面是一个问题情境的例子:

如果你的导师给你提出了一个研究问题,要求你在10天之内写出一个研究计划。你肯定会采取一些行动,请你采用下列7级量表(很不符合、不符合、不太符合、介于中间、有点符合、符合、很符合)评价下列行为的重要性程度。

很不符合 1→2→3→4→5→6→7 很符合

1.全面阅读与该研究方向有关的文献。

2.与从事该研究方向或相近的研究方向的同学交流。

3.请导师详细说明研究计划应包括哪些内容。

4.找出研究中的重点和可能出现的困难。

5.了解当前拥有的研究条件。

6.向同行专家请教有关的研究方法。

7.制定具体的日常学习科研安排。

8.在头脑中形成该研究的主要思路。

9.请同学给自己的研究计划提出修改意见。

10.参考或模仿相关的研究方法。

11.请导师和其他老师评价研究计划实施的可能性。

在一份问卷调查中,像这样的问题情境一般有8~10个。研究者需要通过预备研究对问卷中各个项目的区分度进行分析,剔除区分度较低的项目。然后对保留的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找出问卷的几个主要公共因子。

应用隐性知识问卷选拔研究生时,要求参与者回答自己面临每个问题情境时所采取的行动与问卷中列出的行动的符合程度。根据参与者回答每个项目时所给的等级,转换成相应的分数,然后将同一因子所包含的多个项目的分数相加,就得到了各因子的总分。从以往的研究结果来看,在问卷的各个公共因子上,专家(研究生导师)的分数高于在读高年级研究生的分数,在读高年级研究生的分数高于本科生的分数。所以,参加复试的研究生在隐性知识问卷各因子上的分数高低,可以作为研究招生与选拔的一个参考标准。

在实际应用中,如果参与者不按照问卷调查的要求回答问题,有意地都选择“很符合”这个等级时,就会降低问卷调查的效度。解决的办法有两个:其一,改变问卷中等级评定量表的性质,让参与者采用“很不重要——很重要”或“极不好——极好”这样的7级量表,回答每个项目。然后比较新手与专家差别的办法来评估参与者的隐性知识水平。具体做法是:请几十位专家认真回答问卷上的项目,然后以专家在每个项目上的平均数作为标准。先求出参与者在每个项目上的分数与专家平均数的差值的绝对值,然后求和(∑|X[,i]-M|);差异越大,说明参与者隐性知识水平越差。其二,只向参与者提出问题情境,不给反应选项,要求参与者自己提出行动计划,并评定每个行动计划的重要性程度。同样采用专家与新手差异的办法,来评估参与者的隐性知识水平。

当然,隐性知识具有领域特异性,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实践活动的隐性知识不尽相同。有些性质的隐性知识也难以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测量,但是,通过交流与互动,或通过问题解决,隐性知识也可以表现出来。所以,导师在复试时,对候选学生提出问题,或设置一些问题,或让学生进行某些实际操作,观察学生如何回答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或观察学生操作的步骤与熟练程度,通过这种方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隐性知识水平。

五、研究生专业隐性知识获得的途径

1.提倡研讨式教学方式。

杨春梅等人提出了一种研讨式的教学方案⑨,提倡在每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清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思路和重点,向学生介绍该学科的历史发展过程、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及最新发展动态等。然后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专题进行研究,课下查阅资料,撰写读书报告,在课堂上演讲,师生讨论,最后教师予以评点。低年级研究生研讨的内容可以侧重于学习和研究相关学科的重要文献,研究作者的思想和方法,高年级研究生则以研究问题为主。在此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阅读、选题和资料等方面的学术问题,可以与教师约定好时间,接受教师的咨询和辅导。这种研讨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专业方面的隐性知识,其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主。研究生通过自己独立阅读文献,理解前人的研究过程,分析和批判前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学习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前人研究的结论。批判性的阅读习惯就是一种隐性知识,此外,从文献的阅读中,可以获得许多论文写作方面的技巧等。

第二,师生间的讨论与互动,既包括显性知识交流,也包含隐性知识的交流。由于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探索与质疑,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研究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方面的隐性知识。

2.参与各类学术讨论与交流。

学术交流可以促进学术互动,有利于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以便于充分挖掘研究者的学术潜力。不同学科学者之间的交流还有利于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认识同一问题,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学术交流有许多形式,包括请著名学者来讲学,定期举行学术讲座,鼓励参加学术会议,派出访问学者,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等等。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可以获得多种隐性知识。

3.丰富研究经验,促进知识的转化。

人们一般认为,实践是与课堂教学相对而言的,它主要是指通过实践的途径使学生对课堂中所学的一些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实践依附于课堂教学,被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前文已讨论过,科学研究过程需要运用个体大量的隐性知识;没有个体隐性知识的参与,就不会有任何科学问题的提出和科学发现。然而,有关科学研究方面的隐性知识,例如科学的理想和信念、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科研的经验和技巧等等,却很难通过正规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个体在实践中的观察、模仿和领受,或通过学术团体成员之间微妙的交流而获得。在研究中,听从导师的指导,留心观察学习导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科研技巧,包括那些连导师也不是非常清楚的技巧。这种内隐的技巧只有通过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密切接触,在完全的信任与合作中才能被吸收。

也应注意到,隐性知识有时也会给科学研究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个体的研究经验,有时会使其认知适应能力下降,使其思维陷入某种定势之中而不易摆脱,从而妨碍创造性思维。如果总是局限于某一狭窄的研究领域,会导致思维僵化,个体的隐性知识也难以增长。所以,提倡不同领域的专家经常保持接触与交流,以促进个体隐性知识的增长。

[收稿日期]2007年5月

注释:

① 赵士英、洪晓楠:《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辩证关系》,《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10期。

② Mascitelli,R.From Experience:Harnessing Tacit Knowledge to Achieve Breakthrough Innovation.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 agement 2000(17) :179~193.

③ Edward,W R,Schleicher D.On selecting psychology graduate students :validity evidence for a test of tacit knowledge.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4,96(3) :592~602.

④ Sternberg R J,Forsythe G B.Practical intelligence in everyday lif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05~118.

⑤ Wagner,R K,Steinberg,R J.Practical intelligence in real - world pursuits:the role of tacit knowledg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49(2):436~458.

⑥ Wagner,R K.Tacit knowledge in everyday intelligence behavior.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52(6) :1236 1247.

⑦ Grigorenk E L,Steinberg R J,Strauss S.Practical intelligence and elementary-school teacher effectiven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srael:Measuring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acit knowledge.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2006:14~33.

⑧ Christine Fox.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Tacit Knowledge in Nursing.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1997 (36) :459~466.

⑨ 杨春梅、席巧娟:《课程与教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6期。

标签:;  ;  ;  ;  

隐性知识视角下研究生的选拔与培养_隐性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