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体制下的产融结合与金融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论文,金融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富有竞争力的国有大型企业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有大型企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企业甚至从规模上还进入了“世界500强”行列。实行金融创新,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金融支持),促进国有大型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宏观意义。
研究金融服务,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特定经济体制(如计划经济、转型经济和市场经济)下的金融结构问题。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认为,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之和构成该国的金融结构,金融机构运用金融工具为经济提供金融支持就是金融服务,金融结构的变化就是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为金融结构改善了经济的运行,为资本转移提供了便利。不同的经济体制下,金融结构和金融服务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第一,金融服务的主体及对象(银行及企业)产权(所有制)性质不同,是国有、私有还是股份制,这是导致金融服务差异的根本原因。第二,金融工具的种类、数量、发行者不同。主要看是否有公司股票,或有公司股票但证券市场发达程度怎样;金融工具是全部或主要由金融机构发行还是也有企业发行。第三,金融相关比率不同。即金融上层结构在经济中的规模不同,产融结合程度不同。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三种经济体制下的金融服务功能存在根本性差异,即金融支持是计划性还是市场化,金融资源配置是国家安排抑或由银企根据市场规则确定。概言之,一国的经济体制决定其金融结构及金融发展,从而决定了金融服务水平,而其标志性问题则是资源配置方式。毫无疑问,产权明晰、按市场规则配置金融资源的体制是最优的。因此,指出国有大型企业金融服务的上述差异尤其是制度缺陷并加以改进和完善是促进金融、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基于上述认识,人民银行株洲市中心支行以典型的国有大型企业——株洲冶炼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株冶集团)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国有骨干企业的金融服务现实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大多只是传统意义的狭义平衡,而对于诸如风险管理、市场并购信息咨询、项目融资等潜在需求却严重缺位。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管理因素:主要是银行服务体系缺位
银行管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不能令人满意,专业化的服务水平不高,全方位服务、主动超前服务不够等。主要表现在:
1.主动营销不够。目前,一些商业银行(特别是基层行处)把银行与企业的关系还是定位于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而没有意识到是一种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服务意识不强,主动营销不够。如银行因集约化经营对部分经营网点调整时,没有考虑到企业的需求,也没有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节假日银行无会计人员值班,导致企业贷款回笼和支付信息阻断,影响企业会计核算和企业经营决策的时效性;异地汇款还存在压票、压款现象,办理业务时效性差等。再如,国内主要银行虽然都设立了诸如公司业务部、产品规划部或投资银行部门,并进行产品宣传和财务顾问业务宣传,但对特定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主动超前的、一对一的营销服务不够。
2.业务创新不够。大型企业的综合化、国际化的经营特点,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多样性的,需要提供“量体裁衣式”的、“套餐式”的、具有专业水准的金融服务。但目前金融机构在这方面的工作存在欠缺。现有的新业务、新产品开发大部分集中在总行一级,而直接对大型企业提供服务的基层行处则不能或无力开发。如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几家国有商业银行都在开展,主要由总行办理,而且产品单一。另外,国内银行所提供的一些金融服务技术含量较低,只能作为一种竞争手续,免费提供,也制约了金融服务产品的升级与开发。
3.业务范围受到限制。大型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大部分集中在资本市场,或与资本市场有关。商业银行由于具有客户信息优势、机构网络优势、资金实力和信誉优势,在开展企业理财业务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商业银行在提供与资本市场、资本运作相关服务时,遇到许多政策障碍,需做变通处理。
(二)技术缺陷:金融创新难
满足大型企业个性化需求的金融服务产品是商业银行完善对大型骨干企业金融服务的一个挑战。从金融服务的供给来看,创新具有差别性,技术含量高,我国银行往往难以胜任。如大型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产生了大量国际业务的金融服务需求,但国内金融机构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高水平人才,提供国际业务金融服务显得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①大型企业的国外融资,常常由国外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提供金融服务;②国际结算速度不快,资金清算系统不十分畅通,收费标准欠灵活等;③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型企业跨国经营中对国外市场信息咨询服务的需求;④国际金融市场上从事金融产品交易的经验有待丰富,交易水平有待提高,交易范围有待扩大。
(三)制度问题:制度和政策滞后
1.产权不明晰。在转型经济条件下,产权仍然不明晰,银企缺乏金融创新的动力和压力。国有大型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压力去研究金融服务的潜在需求和如何创造需求,金融机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压力去满足大型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从根本上制约了金融经济的发展。
2.分业经营。企业的金融需求是全方位的,它不仅需要存款、贷款和结算等银行服务,还需要信托、证券和保险方面的服务。但我国金融业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经营管理体制,客观上为金融机构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制造了难度。
3.产融分离。产融分离的主要弊端在于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服务的时滞和偏差。其次是外在信贷契约存在不稳定性,银企关系紧密性差。
二
根据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笔者认为,在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之上,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大力促进产融结合,提高银企双方作为市场独立因素参与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切实解决国有大型企业金融服务供需矛盾,最终促进银企双赢的最终选择。
(一)组织机构、金融品种、工作机制:金融机构内部创新
1.创新组织机构。改变目前以银行为中心所设计的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服务体系。大型企业是银行的重要客户,而大型企业业务多样化,常常需要一些非标准化的金融产品来满足其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由于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强调金融服务的时效性。国内银行现行的产品开发集中于总行的组织架构常常不能适应大型企业的需要,应探索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体系。
2.创新金融品种。要加强市场营销力度,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满足需求并创造需求。主要途径有:①学习与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金融品种;②根据金融工程的工艺方法,根据市场需求将已有的金融工具进行分解、分割、分拆和组合,推出新的金融工具,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开发组合型的、套餐式的金融服务产品,提高金融服务的技术含量。由于大型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要具有综合性、多样性、超前性和数量巨大的特征,我们建议国内银行对大型企业的营销可采用在数据仓库基础上的客户关系管理(即CRM)。CRM的主要特点是一对一营销,在国外银行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如美洲银行、巴克莱银行和挪威联合银行等,并取得了很好的业绩。由于大型企业是银行的重要客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一对一营销,有利于银行及时了解大型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使新产品的开发和服务具有时效性,能很好地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从技术手段来看,国内主要银行大都完成了数据大集中,为数据仓库的建立提供了条件,而且有些股份制银行已经进行了尝试。因此,推行在数据仓库基础上的客户关系管理是完善对大型骨干企业金融服务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金融监管部门要放宽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限制。主要包括:①在金融产品创新管理制度上,应重监管,轻审批;②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放宽商业银行和大型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范围,但应是套期保值,不能投机,可要求定期报告其所持头寸及持仓量;③大部分金融服务业务的收费可由金融机构自行确定。
3.创新工作机制。尽快建立上下协调、部门配合各司其职的有效工作机制。为大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如巴克莱银行通过分析客户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度,发现不到30%的重要客户为银行提供了100%的利润。但给大型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往往金额巨大,业务量大,涉及业务种类多、部门多,这就需要总分行之间、各个部门之间、分行之间(甚至是与海外分行)协调配合,保证各个环节的畅通。同时,要加强人员培养。为大型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大部分是财务顾问业务,而该业务主要是一种“融智”业务,需要大量的熟悉国内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企业财务、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国内银行(特别是分行一级)缺乏懂金融工程学、熟悉各种资产定价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加大人员培训和高级人才的引进是当务之急。
(二)混业经营:金融系统内创新
一段时间来,中国是否应实行混业经营一直是金融理论界和金融管理层的热点问题。但在实践中,原有的分业金融模式已经受到挑战。如中国建设银行与摩根斯坦利合资成立了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银行全资控股的中银国际、工商银行收购英国西敏银行所属的西敏证券亚洲有限公司并与香港东亚银行联合组成工商东亚、光大银行与光大证券、中信实业银行与中信证券等,说明国内一些主要商业银行已经想法绕过分业经营的限制,但这些机构的设立并不能满足大型企业对金融服务全方位的需求。我们认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应来源于国内几家主要的商业银行,目前可考虑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逐步改组为投资银行公司,并界定其业务范围,以后逐步放宽。
(三)产融结合:企业与金融业共同创新
产融结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具有帕累托最优性质的金融制度创新。通过产融结合,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服务偏差,充分发挥金融企业调控企业经济的核心作用;可以利用企业集团内部单位资金运动的时间差、空间差和生产环节差,有效聚集、灵活调度资金,实现企业集团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实现信贷结合与产权结合的双重联系,弱化企业集团外部信贷契约的不稳定性,缓解资金总量束缚和外在信用制度牵制对企业集团带来的压力。产融结合的基本内核和本质特征是以产权结合为基础,以双向持股为手段,以金融企业为核心,以混合增长为特征,极大的促进企业集团和经济发展。实行产融结合,一要放宽政策。即放宽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投资限制;继续实行国内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向大型企业倾斜政策;逐步放宽大型企业在国外金融市场融资的一些限制,允许其享有对外融资权和对外担保权。二要分类定位。即有计划地促进优势产业企业和金融企业的结合。三要科学监管。要严格标准,强化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防止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