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优化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论文_韦都宁

(南宁急救医疗中心 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目的:讨论颅脑损伤患者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以往我急救中心出诊的颅脑损伤疾病患者88例,将其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4例。对照组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实施全程优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对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护理模式的满意度、院前急救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急救反应时间、急诊反应时间、住院总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护理模式的满意度达到95.5%,高于对照组的79.6%,差异显著(P<0.05);院前急救期间仅有1例不良事件的发生,少于对照组7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急救反应时间、急诊反应时间、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实施全程优质护理,可以缩短急救和急诊反应时间,减少不良事件,为入院接受治疗争取更多的有效时间。

【关键词】颅脑损伤;院前急救;全程优质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9-0221-02

颅脑损伤属于目前乃至全社会公认的预后情况较差的疾病的一种类型,该病患者的病情进展速度相对较快,致死率和致残率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对于该病患者的临床救治而言显得尤为重要[1]。院前急救属于颅脑损伤患者在发病之后所接受的第一步治疗,同时也是最快的治疗,科学有效的院前急救模式,可以使该疾病的救治效果显著提高,对于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院前急救护理属于院前急救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2]。本文主要讨论颅脑损伤患者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服务的急救护理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急救中心出诊抢救治疗的颅脑损伤疾病患者选择88例,将其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颅脑损伤发病时间1~19小时,平均5.8±1.4小时;男性25例,女性19例;脑挫裂伤18例,硬脑膜下血肿16例,硬脑膜外血肿10例;患者年龄22~76岁,平均45.1±7.3岁;GCS得分5~11分,平均7.6±1.3分;观察组患者颅脑损伤发病时间1~16小时,平均5.3±1.6小时;男性27例,女性17例;脑挫裂伤20例,硬脑膜下血肿15例,硬脑膜外血肿9例;患者年龄20~79岁,平均45.5±7.0岁;GCS得分5~12分,平均7.2±1.0分。对照组和观察组研究对象一般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数据具有可比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睁眼:4分-自发睁眼,3分-语言吩咐睁眼,2分-疼痛刺激睁眼,1分-无睁眼;(2)语言:5分-正常交谈,4分-言语错乱,3分-只能说出(不适当)单词,2分-只能发音,1分-无发音;(3)运动:6分-按吩咐动作,5分-对疼痛刺激定位反应,4分-对疼痛刺激屈曲反应,3分-异常屈曲(去皮层状态),2分-异常伸展(去脑状态),1分-无反应,最低分为3分,满分为15分。

1.2 方法

对照组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实施全程优化护理,具体措施包括:(1)出车优化:急救中心在接到患者的急救电话之后,应该对患者当前的基本情况及详细地址进行仔细的询问,并进行正确的记录,在第一时间出车,救护车内所携带的脑外伤药品、器材、设施应该保证齐全,且均处于无故障可正常工作状态。根据司机实际驾驶经验、GPS的定位提示,选择最佳的出诊道路,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患者的发病现场。(2)途中优化:与事发的现场取得联系,对患者的基础信息、受伤的原因、受伤时间、伤病程度等基本情况再次进行详细的询问,准备好院前急救过程中可能或必须用药的相关仪器和药品,与医师一起制定最初抢救方案。同时指导现场人员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患者进行简单的处理,避免病情程度进一步发展,减少发生二次损伤的可能。(3)现场优化:初级急救应该保证在5min的时间内迅速完成,并将患者转移到急救车,在医护人员的具体指导下,通过正确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搬运,搬运过程中动作应该做到准确、谨慎,避免发生额外的损伤。密切观察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变化、烦躁、抽搐、呕吐等病情变化,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保护,使其保持通畅,注意患者的保暖,随时做好实施心肺复苏准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吸氧,使机体有效循环得以维持,采用评分系统对病情进行评估,掌握创伤程度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4)回程优化:主动与患者家属之间进行沟通,告知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事件,并让其签署知情同意书。司机根据经验选择最佳回程路线,尽可能争取在5~20min的时间到达医院。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对语言反应程度在3分以上的患者,可以与其进行适当的语言交流,在最大程度上给予其鼓励和安慰,使其情绪保持稳定。根据患者的合并伤情,对其实施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体位变换等相应的处理,充分利用发达在科技通讯快速与医院急诊科室取得联系,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说明,嘱咐其做好接诊、会诊、开启绿色通道等一系列的准备。(5)交接优化:在患者达到医院的前5min,应该开启绿色通道,通知B超室、检验科、急诊科、放射科、手术室、ICU、神经外科等相关科室做好接诊的准备,严格遵守相应的患者交接制度[3、4]。

1.3 观察指标

对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护理模式的满意度、院前急救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急救反应时间、急诊反应时间、住院总时间。

1.4 满意度评价标准

在患者病情稳定住院接受治疗期间,利用病房随访的机会,通过不记名打分方式调查院前急救护理满意度,满分为100分。60分以下为不满意,以上为基本满意,80分以上为满意[5]。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所得数据,用(-x±s)表示计量资料,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护理模式的满意度

对照组对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护理模式的满意度为79.6%,观察组为95.5%,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讨论

院前急救期间实施的全程优化护理属于新型护理服务工作模式的一种类型,该项护理服务主要强调的是将优化护理服务的基本理念始终贯穿于患者院前急救护理服务的整个过程中,主要包括出车、途中、现场、回程、交接等多个环节的优化,使院前急救期间的护理服务效率及质量能够充分的最大化[6]。医院方面应该随时准备好急救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物资,一旦有患者求救应该第一时间出车。在对患者进行转运的途中,司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驾驶经验选择最佳的路线,使转运时间尽可能缩短,以便能够节省更多的院内抢救时间。在出车途中及回程的途中,还应该与事发现场的相关人员、院内急诊科医护人员取得及时的联系,对患者的基础情况和表现进行系统的了解,请求医院急诊科做好患者抢救的一切准备,以争取更快时间安全有效在送达医院继续抢救治疗[7],尽可能稳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使应激反应程度减轻甚至得以避免,为救治工作的配合提供方便条件,为院前急救与医院方面进行准确的交接,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8]。

【参考文献】

[1]夏莹,关柏秋,王翠丽,等.全程优化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140-142.

[2]姚菊平,毛青.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5):76-79.

[3]陈敏,李小峰.抢救流程管理在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抢救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13):1224-1225.

[4]陈竹芳,毛青.快捷护理路径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0):106-108.

[5]崔君霞,金奕,于华,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早期采取不同吸痰方式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24-126.

[6]杨雅婷,李尔清.颅脑损伤患者的手术室的急救与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1):2038-2039.

[7]张尧明.重型颅脑损伤伴休克患者早期急救护理体会[J].海南医学,2011,22(13):144-145.

[8]刘辉.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损伤绿色通道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9):49-50.

论文作者:韦都宁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4

标签:;  ;  ;  ;  ;  ;  ;  ;  

全程优化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论文_韦都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