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宇 四川省宜宾市第七初级中学校 644000
中图分类号:G6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3-074-01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于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如何更好的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一、设置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语文是一门闪着人文光芒的学科,它与艺术是密切相关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对语文的理解。如在教学《快乐的节日》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因为这是一篇以歌曲《快乐的节日》的歌词为内容的诗歌,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生动形象,旋律欢快、活泼,是孩子们爱唱的歌曲之一。我请孩子们先介绍自己知道的节日,觉得自己过得最快乐的是什么节日?六月一日是属于我们全世界少年儿童自己的节日,大家都会以快乐自豪的心情度过这愉快的一天。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优美的旋律,告诉孩子们想唱就唱,会唱的跟着唱,孩子们边听边回忆快乐节日时的情境。在动听的歌声、优美的旋律中,孩子们很快就记住了课文内容。这样设计既消除了学生学习的疲劳,使学生保持了良好的学习状态,又引导学生回味了课文内容。
二、要指导学生读到位。
1.准确发音,感受音韵。
阅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是运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生动地再现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也就是说,朗读的最本质特征是靠声音表情达意。因此,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首先,进行有效地正音。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能够自觉地运用普通话教学,但学生的朗读仍存在不少问题,音准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拿笔者所处的吴方言区来说,朗读课文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分现象普遍存在,这必然影响表达,影响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感受潜质。在朗读训练中,我针对这些现象重点纠正学生发好翘舌音“zh、ch、sh”和后鼻音“ing、eng”等。其次,注意音变现象。
2.把握语调,感受节奏。
流利地读,是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是造成学生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
各种标点都有它们停顿的时刻和语调的差异变化。不一样的标点的读法在情感的表达中截然不一样。掌握标点符号的朗读技巧,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听者会受到美的熏陶。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常用的标点贴合的作用、停顿时刻和可迸发的语感关联,组织学生学习标点诗歌:字典公公家里吵吵闹闹,吵个不停的原来是标点符号。首先发言的是感叹号,它的嗓门就像铜鼓敲:伙伴们,我的感情最强烈,文章里谁也没有我重要!感叹号的话招来一阵嘲笑,顶不服气的是小问号:哼,要是没有我来发问,怎样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3、明白意蕴,感受情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作者所记叙的事情或描绘的景物之中闪烁着作者对生活的明白和体验。语文教学要透过语言训练明白课文的资料,体察作者的情意,感受传达的理念。需要说明的是,“有感情地朗读”并不等于“有感情+朗读”。朗读指导也不是简单的“摹仿”或“感情提示”。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问学生:“小兴安岭的夏季十分美,大家想不想把它的美丽读出来?要以怎样的感情读?”学生回答后,教师又说:“下方让我们带着喜爱和向往的感情齐读这一段。”这样进行了一番“感情提示”以后,教师就觉得自己的任务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学生自己去读了。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资料和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需要出发,读出其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使全篇富于节律美。如语句的停顿,除了依据标点符号作相应的语法停顿外,还要进行感情停顿的处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十里长街送总理》)我指导学生将“焦急”、“耐心”两个词读得低缓凝重,体会人民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三、读写结合,强化语感。
前面提到的都是读中培养语感。而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具体御用和结晶。通过熟读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还要经过迁移性的练习才能逐步实现内化。熟读迁移引导学生感悟,主要通过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逐步达到准确、得体、生动地运用语言。
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使获得的语感不断强化,最后成为整体语感中的有机因素。我在阅读教学中只要一有机会就会让学生说,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然后还要动笔写一写。
四、在阅读中培养探究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节阅读教学课都成为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阅读前教师应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明确探究目标。在进行探究学习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好奇、渴望的境界,处于探究的冲动中,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教师要挖掘赛点,创新探究思路。学生喜欢接受挑战,为了展示自己的优势,学生会在竞赛中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求异的心理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阅读素材拓展
1、课前3分钟,让学生通过讲故事、背儿歌、猜谜语、交流电视节目,给学生创设说的机会,让学生爱说会说。
2、利用晨读要求学生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唐诗三百首》等经典诗文。
3、充分利用班级宣传栏,展示学生积累的精彩内容,丰富积累,激发学生的阅读乐趣。
4、和书交朋友,教师为学生推荐好书,在家建立小书架,在班级建立图书角,鼓励亲子阅读,经常开展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教学无定法。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读书形式,教师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支持学生,尊重学生,明白学生,满怀信心地坚信他们,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把说、读、画、思等相互关联能相互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并注意给予用心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点点滴滴积累于平时,孩子的阅读潜质就会提高.
论文作者:韦宇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4/9
标签:学生论文; 语感论文; 语文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感情论文; 的是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