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 乌鲁木齐市第61中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9
摘 要:《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意识;要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要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于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过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出了“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他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
三、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听讲是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预习的基础上听课,可使思维活跃,注意力更集中。在听讲中要紧跟老师的思路,抓住重难点,对于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更要看老师是如何分析、解决的,自己为什么没弄清楚,这样不但可以理解这部分知识,还有助于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带着问题听课,变被动为主动,听课目的性更明确,注意力更集中。在听讲时也要做到手脑并用,记好听课笔记。记笔记条理要清楚有序,抓住知识的框架和重难点,特别要记的内容是知识点间的联系和例题分析思路,对于老师分析某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特别重视,这正是我们上课时需要培养的综合能力。
新课标下的化学课本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有些知识要点在现行的课本并没有写出,而是要求同学们通过一些栏目的设置,如“交流与讨论”、“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在课堂中通过实验和探究讨论等方法加以解决,并将得出的结论和相关的知识要点认真记录下来。因此,同学们通过课前的预习,课堂中认真听讲、实验与讨论、观察与思考,认真做好课堂笔记,以备日后复习之用。如果课堂上没能很好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地做好笔记,那将给同学们课后的复习带来许多烦恼。好的笔记是教科书知识的浓缩、补充和深化,是思维过程的展现与提炼。
参考文献
[1]王达 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J].科技资讯,2014(18)。
论文作者:张杨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9月总第2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0
标签:学生论文; 同学们论文; 动机论文; 高中化学论文; 是在论文; 笔记论文; 知识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9月总第2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