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素质教育和社区发展的有效载体——对上海市杨浦区高中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杨浦区论文,上海市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载体论文,志愿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来关心和支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作为青少年社会化主要场所之一的社区,在开展素质教育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杨浦区广泛推行的高中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其开展一年来的经验证明,作为高中学生参与社区建设的有效载体,培育高中学生志愿者组织不仅是发展社会参与、开展素质教育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日益成为促进社区志愿者组织发展乃至整个社区发展的需要。因此,对社区管理者而言,如何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做好高中学生志愿者组织的沟通、组织、接纳和整合工作,将是今后社区开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目前杨浦区高中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的特点
目前,杨浦区高中学生志愿服务介入社区建设的模式虽然还未完全定型,但各社区的实践表明,多样化的介入模式正朝着相近的方向发展。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由单纯的物质层面上的直接服务转向注重精神层面上的精神服务
社区服务是指在社区内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我国目前的社区服务主要依托街道、居委会这些某层组织来开展。这项工作需要针对不同服务客体的需要和不同服务主体的特点,科学筹划和安排。
高中学生志愿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性,从学生志愿者进入社区、进入家庭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内容主要有扶贫济困、公益服务等。一般而言,民政系统有责任对此进行全面的统筹和安排,包括在经济上、物质上给予救助,而学生志愿者一般在“出份力、献爱心”方面做一些具体工具。但是,社区服务不能只满足于为居民提供一些物质关怀,更要从社区共同的生活基础出发,培育共同的行为准则、共同的理想信念以及共同的道德价值基础上的认同感、归属感。在我国现阶段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对社区居民的精神关怀尤为重要。杨浦区在高中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中,根据志愿者主体的特点及社区服务的现状,对此项工作加以引导,目前已从起初单纯地参加打扫卫生、保护环境等传统活动逐渐转向更符合学生志愿者特点的精神层面上的服务。
例如,控江中学“爱心之旅”服务队的特色就是坚持为新华医院的白血病患儿送上温暖和关爱,由于其出色的事迹,1998年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志愿者服务队优秀集体”,并成为“上海市十佳志愿者集体”之一。上海市教科院附属中学倡导“一个班级团支部关心一位孤老”,建立模拟家庭,在全区推广后,形成了“千班团支部关心千位孤老”的热潮。江浦街道组织学生与离休干部结成对子,老干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学生为老干部带来全新的知识信息;街道还将纳凉晚会的组织工作交给学生,由学生主动承担文明楼组宣传版面的设计、制作工作等等。在这样的服务活动中,高中学生对社区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培养了自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高中学生志愿者组织可以极大地促进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建设。应该说,杨浦区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得很有特色,但从现状来看,在活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上还存在着不足。例如,全区约有志愿者11.5万人,仅占全区总人口的10%左右,而学生志愿者约有12700人,约占志愿者总数的11.12%。这个数字对于社区建设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说明高中学生志愿者是社区志愿者队伍宝贵的后备资源,社区志愿服务大有潜力可挖。这是因为社区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而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对于这些绝大多数出生在80年代后的城市新新群体而言,自小在家人的细心呵护下长大,在学校中接受灌输式的教育,很少有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更不用说经历磨难了,因而他们非常渴望体验因为个人能力而被需要、被重视的感觉。从现有的教育条件来看,他们中的大多数将有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如果他们能将在高中阶段培养成的经常参加志愿服务的良好习惯,升华为一种内在的品质而持续一生,那么可以说素质教育的成果也就在某一层面得到了体现。同时,这批高素质的志愿者也将大大优化志愿者队伍的结构,而拥有一定数量的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又是开展较高层次活动的先决条件,如此形成志愿服务发展与人的素质提高的良性循环后,提高市民素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建设目标也将不难实现。
2.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整合方式
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将各种因素融为一体,统一、协调地运行,一个没有整合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作为社会基本构成单位的社区也不例外。目前,社会的急剧变革使社区承担了更多的社会整合功能,社区不仅面临着对高中学生志愿者组织的接纳和管理,更应该在实践中探索如何使社区现有资源同高中生志愿者组织更好地实现整合。杨浦区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以下做法:
首先,建立班子,明确职责,规范考核。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要有组织和制度上的保证,高中学生志愿者进社区这一工作也不例外,需要各职能部门的互相配合。杨浦区区域范围大、学校多,全区的34所中学、职校分别与11个街道(镇)建立了志愿服务制度,许多学校还与共建单位及社会公益部门结对挂钩。各试点单位均成立了由街道、学校党(工)委分管书记组成的领导班子,以及街道宣传科、文明办、学校政教处、团委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班子。学生志愿者由学校政教处统筹,校团委具体落实。各街道则负责学生志愿者的岗位设置和服务项目安排,并广泛发动各居委,做好接纳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服务的工作。例如江浦路街道首先选择了条件较好的12个居委开展工作,分别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文教主任、民政主任组成的领导班子,明确居民区党支部书记任辅导员,加强对这一工作的指导。
考核方面,按照规定,在试点阶段,参加志愿活动的高中学生高中3年服务总时间应为120课时,每学年不少于40课时,但对高三学生不做硬性要求。学校建立高中学生志愿者服务卡,由街道、居委和学生团体综合考评,记录服务时间。各学校均规定参加志愿服务是评“三好”、推优的必备条件。
其次,把握特点,设立项目,培训上岗。
高中学生志愿者是一个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群体,服务内容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对此,杨浦各社区坚持“人有我学,人无我创,人创我新”,合理设计符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服务项目,同时在各方面积极配合。主要服务内容有:当助理居委干部,为孤老、困难家庭开展便民利民活动,社区保洁、护绿等公益性活动,为社区布置宣传栏、黑板报以及社区公共场所的整治等。
高中学生进社区参与志愿活动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因而加强管理尤为重要。为此,各街道对居委党支部书记(辅导员)普遍进行了一次轮训。同时,高中学生在进行志愿服务前,也普遍进行了上岗培训,社区管理人员向学生分别讲解社区服务中的相关法规、基本知识和服务要求,并带领学生到各个岗位熟悉情况。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中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的发育期,平时学习的任务也很重,杨浦各社区在安排活动时做到了“三不”,即不把学生当一般劳动力使用,不影响他们的学习时间,不安排他们从事有危险性的工作。在工作安排上,一是结合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二是让高中学生熟悉社会、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总之,务必保证学生安全,讲求志愿服务的实效性。
第三,注重宣传,潜移默化,确立社区归属感。
在社区整合中,认同性整合是至关重要的。它是通过社会化的学习过程,让人们在社会的互动过程中达到认识和意识形态上的一致,这即是社会整合选择在社区进行的出发点,通过社区的微观认同来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因此,社区的认同性整合是社区全部工作的重点,而社区认同性整合的终极目标是社区归属感。这与组织高中学生进社区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爱小家才可能爱大家,高中学生如果不能对所在社区产生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理感觉,很难相信他们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
杨浦区在动员高中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中,通过学校、社区等不同渠道,反复宣传志愿服务的宗旨和有关纪律、规定,使学生和家长明白,通过深入社区、了解社会,可以达到求知与修身相结合、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崇高理想与脚踏实地相结合的目的,从而获得了社区居民的广泛支持。另一方面,社区有意识地组织一些生动有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不再通过学校而由学生自己与社区接洽志愿服务活动,由学生协助社区组织文艺演出等等,以此激发学生的领导策划才能。以上做法无须生硬空洞的说教,而是在丰富的活动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增强了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对高中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发展趋势的思考
1.由“组织动员”向“社会招募”的转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杨浦区高中学生进社区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在接纳整合工作方面已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做法。但是,我们从中也不难发现,现阶段此项活动还主要是通过大量的组织动员、组织策划和组织活动来推动,无论是社区方面,还是学校方面,都存在着这一鲜明特征。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不是一个逐步生成、发育的过程,而是从计划经济模式中脱胎而出的,所以不免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尤其在转轨的初始阶段,更是不可避免地要利用、借助乃至依赖固有的体系。也就是说,目前利用现有的组织体系和组织资源,有意识、有目的地推进高中学生志愿者活动,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需的,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必然的。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从社区方面看,今后志愿者整合工作应该逐步由自上而下的“组织动员”转向由内而外的“社会招募”,这是因为“组织动员”仍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体制特色,容易抹煞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无法获得真正自由的启动和发挥,而且过分的组织化,无助于培育民间的主动性,而这正是我们的传统中最为匮乏的素质。就志愿活动而言,不应人为地追求志愿团体的规模效应,志愿行为是信念,是承担,是示范,唯因其有真精神,方有感召人的深邃力量。而社会招募则可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广阔的可供自由选择的空间,是否参与,参与何种活动,何时参与,都将由参与者自己来决定。这种由外在指挥向内在觉悟的转化,不只是“组织动员”与“社会招募”形式上的区别,不只是人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更是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走向保持了一致。因此,以“社会招募”开展学生志愿者行动将是未来的方向。
同时也应当注意到,由于高中学生志愿者仍然处于求学阶段,而且大部分将在毕业后升入各类学校就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处于团组织的管理范围内,而团组织在工作规模和幅度上更有得天独厚、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强调培育社会力量和中介组织的同时,更应当重视利用各级团组织的现有资源。也就是说,目前团组织是推动志愿活动向“社会招募”方向发展的主要力量。
在此大方向下,社区高中学生志愿者组织整合也应相应做出必要的调整。例如,建立以志愿者协会为首的志愿服务团一类的社团组织。这个社团不承担公民职能,实行入会自愿、经费自筹、会务自理、组织自主、领导自选等原则。根据国外社区发展的经验,社区内可有众多志愿服务团体共存,志愿者凭个人兴趣参加,不同活动需要不同的志愿服务团。对这些社团的整合协调管理工作可由市、区两级志愿者协会负责。虽然目前志愿活动还需要政府强力推动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但政府应避免直接包揽。市、区两级志愿者协会应该发挥政府与广大志愿者之间的组织和中介作用,其主要功能应该定位在引导、培育和协调三个方面。
2.通过网络化的信息管理,实现科学考核,制定和发展激励政策
社区在接纳高中学生志愿者时,要在目前的档案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志愿者个人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当前,社会管理正在朝着完善个人信息系统的方向发展,中学生志愿者的信息管理也应该在试图完善志愿者个人档案的基础上,作为以后加入个人信用档案的内容之一进行设计。社区可将辖区内的志愿者组织信息统一纳入社区资源体系内,根据不同的服务要求、服务水平立项,实现网络化的信息管理,为志愿活动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提供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在实现电子化、网络化管理之前,志愿者档案内容应当由社区填写,备份后送交学校参考。而由于志愿服务本身所具有的可持续的特点,学校方面可由团组织统一管理,日后升学时与团的档案一同转走。
网络化信息管理实现后,对志愿者的个人测评与考核也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与以往的以集体考核为主不同,今后志愿者的考核更要注重个人考核。社区要制定细化的考核标准,及时收集对志愿者所提供服务的反馈信息,量化志愿服务的成果。在学期结束或年终总结时,不仅评出优秀志愿者集体,更要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个人进行奖励。不过根据志愿服务的特征,这一类的嘉奖应以精神鼓励为主。同时,要注重发挥新闻媒介的引导作用,利用社区宣传设施,营造良好的社区服务氛围,使做一名社区志愿者成为社区的新风尚。
3.加强资金管理和资源整合
志愿者服务具有政府不可取代的功能,即对特殊群体实施面对面的个体化服务。高中学生志愿者更是具有自己的服务特点。当前在杨浦区广泛开展的“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就是这种服务特色的具体体现。因此,社区在项目设计上要发挥高中学生志愿服务的特色,要以服务社区、服务青年为根本出发点,首先对本社区内的学生志愿者和服务对象展开深入的调查,其次要做好学生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联络与配置工作,尤其是要充分尊重双方的自主选择,切实转变当前存在的某些追求行政绩效的倾向。
从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来看,志愿工作今后将主要由社会力量推动。但在目前的过渡阶段,志愿活动特别是高中学生志愿者活动仍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扶持,尤其在经费管理方面。事实上,学生志愿者组织所需的资金并不多,但由于其非营利的性质,缺乏造血功能,往往开始时轰轰烈烈,不久便难以为继。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政府需专门设立志愿服务基金,从社会上积聚资金;另一方面需建立一系列的审定和监督制度,严格管理,专款专用,保证资金有效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
此外,社区在接纳和整合学生志愿者时,可结合社区现有资源开展活动,形成互助双赢的局面。例如,根据目前普遍存在的社区健身、娱乐场地和设施短缺的情况,可与学校商讨,在接纳学生志愿者的同时,借用或租用学校的有关设施,在特定时间内供志愿者开展活动或向社区居民开放。如此一来,既为社区省去一大笔开支,又盘活了学校假期闲置的资产,一举两得。另一方面,高中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也有助于学校锻炼和考察学生干部,社区为其提供了广阔的锻炼基地。
综上所述,目前杨浦区高中学生志愿者进社区工作还处在起步和开创阶段,它正如春风化雨般逐步深入人心。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一工作要达到以志愿者高度自愿、高度觉悟为支撑的成熟状态,达到有序运作和有序管理的发展目标,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