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论文_邓洁文

(荣县人民医院病理科 643100)

摘要:目的 更进一步对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择取过去两年(2015.2-2017.2)在我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28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对每位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切片、免疫组化结果等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文献进行探究。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及体征均无明显特征,而在病理组织方面,28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细胞则均具有明显的特征,即癌细胞均为大小不等的小腺样和微乳头状恶性肿瘤团,且肿瘤细胞的生长状态均为中空簇状生长。28例研究对象中共计2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情况,检验淋巴结转移率高达75.0%。同时,进一步研究发现,28例研究对象其ER、PR、P53、Her-2、CD31的阳性率分别为57.14%(16/28)、46.43%(13/28)、39.29(11/28)、57.14%(16/28)、57.14%(16/28)。而CK7以及EMA二者阳性率则均达100%。结论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其病理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特征,可通过对每位受检者病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初步诊断,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关键词:病理组织;病理特征;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淋巴癌转移;转移率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vasive 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Abstract] Objective:to further clinical pathologic features of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were analyzed.Methods:take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2015.2-2017.2) of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n 28 cases of breast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For each breast invasive micro 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Histo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results were analyzed,and associated with breast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literature were analyzed.Results: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signs of all subjects had no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in pathological tissue,28 cases of invasive breast Micro papillary carcinoma cells have obvious features that cancer cells are small size samples ranging from micro papillary and malignant tumor group,and the growth of tumor cells were hollow and cluster growth.28 subjects a total of 21 case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lymph node metastasis rate test 75.0%.at the same time,further research found that 28 cases of the ER,PR,P53,Her-2,CD31 positive rate was 57.14% (16/28),46.43% (13/28),39.29 (11/28),57.14% (16/2 8),57.14% (16/28).The positive rate of CK7 and EMA two were up to 100%.conclusion: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tissue,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each subject to different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primary diagnosis and provide advantageous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Keywords] pathological tissue pathological features invasive breast papillary carcinoma lymphatic metastasis metastasis rate

自从20世纪Siriaunkgul等人首次提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这一概念,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这一临床上少见的恶性肿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发现,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虽然不是妇产科常见恶性肿瘤,但该癌症往往直接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加之该癌症病灶所处位置特殊,治疗难度大,直至目前仍无特效疗法。已有研究发现,对于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其临床病理特征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情况[1],因此,本文就过去两年在我院肿瘤科接受诊断治疗的28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进行回顾分析,进而探究该癌症的具体病理特征,以为今后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8例研究对象均为2015年2月-2017年2月在我肿瘤科接受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诊断及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其中,左、右乳腺癌各有13例(46.42%)、15例(53.57%)。所有患者均严格依据《世界卫生组织乳腺肿瘤分型》(2003年版)标准纳入研究[2]。其年龄为32-65岁,平均(45.8±3.4)岁,病程8个半月到6年不等,平均(3.8±1.3)年。28例研究对象均经彩超检查显示为乳腺肿块患者,且均呈边界不清、低回声区以及形态不规则等影像学特征。且在术后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所有研究对象均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报以伦理委员会批准后纳入研究。

1.2研究方法

首先,对28例研究对象统一进行病理组织切片检测观察操作。第一,经对每位研究对象的具体病情详细询问与记录,并取每位病人的病灶切片标本做固定处理,一般取浓度为4%的中性甲醛对每位研究对象的病理组织进行固定;第二,取石蜡用中性甲醛处理的组织标本进行包埋操作,并在包埋后立即进行切割切片处理,一般取于每个标本的5um处进行切割;第三,将切割好的标本切片进行HE染色,并将染色好的标本切片立即置于我院现有的电光镜(20-40倍)下进行观察分析[3,4]。

其次,对28例研究对象统一行SP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即运用雌激素(ER)、CK7、上皮膜抗原(EMA)、P53、CD31、孕激素(PR)、Her-2以及CerbB-2等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试验,而SP法中所用试剂则分别为长岛生物公司(上海)、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福州)所产的SP专用试剂[5,6]。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28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病理组织切片检查以及SP法免疫组化反应下的各指标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及百分比计量资料方式对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情况进行分析,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肉眼直观观察

肉眼直观观察发现,28例研究对象癌症标大都表现为实性肿块,肿块边界不清晰、呈分叶状,但同其他组织界限可见,切面多为白灰色,恶性肿瘤标本直径约在1.5-7.4cm之间,3.5cm为其直径中位数。

2.2电光镜下病理特征

所有标本于电光镜下观察发现,研究人员癌细胞的排列多为微乳头状、小腺样状排列,但所形成的恶性肿瘤团为不均匀分布。进一步观察发现,恶性肿瘤细胞乳头中心无纤维血管轴心,各癌细胞间均被机体内胶原纤维束分开,且于其四周的纤维组织间质缝隙均含有丰富的淋巴管及血管。所有研究对象中共有21例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转移率高达75.0%。

2.3免疫组化结果

SP法免疫组化结果发现,所有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其CK7、EMA抗体阳性均达到了100%,而雌孕激素抗体阳性率也分别达57.14%和46.43%,其他试验过程中抗体P53、Her-2、CD31等指标阳性率分别为39.29%(11/28)、57.14%(16/28)、57.14%(16/28)。具体见表1.

表1.免疫组化过程中各抗体阳性率情况[n(%)]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转型,使得我国国民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也导致我国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便是一种新的妇科恶性肿瘤。尽管临床发生率较小,但我国每年的发病人数也十分庞大[7]。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新的乳腺肿瘤的分型,其中侵润性微乳头状癌是新提出的新类型之一,属于上皮细胞肿瘤。而侵润性微乳头在提出来的同时乳腺癌的病理学诊断标准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尽管这一恶性肿瘤发病率较低,但若不能早诊断、早治疗,则该癌症直接威胁着患病女性的生命安全[8]。目前,对于这一新型乳腺肿瘤分型的治疗尚无十分有效的办法,但已知这一类型肿瘤具有明显的病理特征,这便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诊治提供了新的依据[9]。

大量临床实践发现,乳腺侵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发生率差别非常大,其原因是因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仅仅作为浸润性导管癌部分的形态,而对其中包含的成分占据多大的比例才可以诊断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直至如今仍没有定论。根据有关报道,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年龄大部分在50-60岁之间,并且该类型的肿瘤极易侵犯淋巴系统。这个报道和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大部分中老年女性都是因为发现乳房肿瘤而来院就诊,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形态不具有特异性,高度的淋巴侵袭性在本文研究结果中28例研究对象中共计2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情况,检验淋巴结转移率高达75.0%[10]。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患者常常伴有腋窝的淋巴结转移,根据有关文献显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达80%左右,并且这种疾病的患者皮肤和胸壁的复发率很高,其远期效果不佳,并且其恶性程度较不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严重。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特征之一表现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中显示肿瘤细胞簇外周细胞膜和中间腔隙EMA为特征性线样阳性结果,本文研究结果中28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细胞则均具有明显的特征,即癌细胞均为大小不等的小腺样和微乳头状恶性肿瘤团,且肿瘤细胞的生长状态均为中空簇状生长。而组化结果与淋巴结转移率和远期效果等情况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目前还未清楚。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对淋巴结的侵犯能力强,转移率很高,因此其远期效果很差。检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的特征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保证及早进行临床治疗干预,对提高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远期治疗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月勉,王维娜.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免疫组化及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4,30(8):920-922.

[2]杨芳,李雁.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12):1670-1673.

[3]崔淑珍.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29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7,2(3):46-47.

[4]王云帆,缪琦,工淑芳,等.膀胧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例的病理形态学观察[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28(9):1044-1046.

[5]宋美英,张义丹.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特点及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4,1(5):730-732

[6]薛海蓉.专病专护在护理老年重症肺炎中的作用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1):132.

[7]孙丽梅,王健,米小轶,等.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J].中国组织化学及细胞化学杂志,2012,21(5):479-482.

[8]朱慧芳,果永宽,史志春.CD44V6和MMP-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3):3833-3834.

[9]Chen AC,Paulino AC,Schwartz MR,et al. Prognostic markers for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A population based analysis[J].Clin Breast Cancer,2013,13(2):133-139.

[10]刘月平,丁妍,岳萌,等.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5,42(2):1085-1089.

论文作者:邓洁文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9

标签:;  ;  ;  ;  ;  ;  ;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论文_邓洁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