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规模经济的实证检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保险公司论文,规模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文献回顾
关于规模经济的内涵,微观经济学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都进行了阐述。马歇尔认为,经济规模主要是生产规模,核心内容是技术设备的经济规模。这一思想,后来成为新古典经济学谈论规模经济理论的主要依据。新古典经济学将其形式化为,在一个正则拟凹的齐次生产函数中,若各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则该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性,即具有规模经济的潜能。平狄克和鲁宾费尔德认为:如果所有投入增加一倍,而产出的增加超过一倍,则存在着递增的规模报酬。斯蒂格利茨也认为:如果所有的投入以一定的比例同时增加,产出恰好增加同样的比例,那么,存在着规模收益不变;如果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那么,存在规模收益递减;如果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那么,存在规模收益递增或规模经济。
由于保险公司经营的特性,对保险公司规模经济的探讨是十分复杂的。国外有关文献大多探讨的是保险业的效率及规模经济的估计方法,或是探讨不同公司形态、不同行销方式对获利能力的影响;Grace和Timme针对美国寿险公司并在Fileds和Murphy对规模经济研究基础上,探讨了产出组合对成本效益的影响。Halpern和Mathewson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美国和加拿大寿险公司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Kellner和Mathewson利用混合式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以各种保单签发数代表产出,探讨了加拿大寿险市场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Daly,Roa及Geehan利用传统超对数成本函数,以保费收入的拉式指数为产出变量,估计了加拿大寿险公司的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水平。
国内有关保险产业效率的相关研究,一是从公司个体角度进行经营效率的实证分析,利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指出财产保险集约化的必然;以及采用C-D生产函数,对投入与产出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劳动力的产出弹性高于资本的产出弹性;另一是从保险业整体角度进行产业结构和企业经营策略对获利能力的影响研究,采用根据市场结构理论中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模拟,偏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指出产业结构对获利能力的水平呈正向影响,寿险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企业获利能力的直接影响超过了经营策略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影响。
2 模型设定与研究设计
2.1 计量模型的选取
尽管C-D生产函数常被用来作为分析规模经济的基本模型,但是考虑到:第一,在投入方面,大量营销人员的数据无法具体采集到,影响了劳动力对总产出贡献份额的真实性;第二,该函数要求投入指标中的资产大多为固定资产且在总资产中比例应大约为25%左右,而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其固定资产大部分不到其总资产的10%;第三,C-D生产函数本身是二级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强加约束条件的一种特殊情况。而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则具备优良的性质。它既考虑了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又考虑了个各自变量之间的交互效应对因变量的影响,对数据要求不高,灵活性较强。在国外关于商业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业成本及规模经济的研究中,已经广泛使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基于以上的原因,本文决定采用更具有一般意义的二级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
关于衡量保险公司规模的指标,根据Dieter Farny的论述,投入指可用的员工和保险中介人的数量、现有的营运资料和可用的自由资本;产出指保险业务量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如顾客和合同的数量、保险金额、保费和保险技术上的负债或资本投资。我国《保险公司财务制度》规定,保险公司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有关的支出,包括赔款支出、给付支出和退保金、分保业务支出、代理手续费支出及佣金支出、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固定资产折旧费、保险保障基金、准备金提转差以及其他有关指出,按规定计入成本和费用。为此,本文指标选择是:投入指标有,从业人数(由于外勤人员的数据很难采集,本文指内勤人员)Y[,1]、营业费用Y[,2];产出指标是:“保费收入+分保费收入”(X)。保费收入是一个国家社会成员用于抵御意外事件袭击的经济能力的标志,在合理价格下提高保费收入是一个保险公司经营的主要目标,因此保费收入和分保费收入作为规模变量,在本文数据采集中,将保险公司损益表中的保费收入和分保费收入一并考虑。另外,在过去的保险业中,由于保险公司的投资收入还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考虑到是对过去历史数据进行回归而分析,所以投资收入暂不作为变量。模型表示如下:
附图
模型中α,β,γ,ρ,λ为回归系数,ε为误差项,其中:λ[,np]=λ[,pn]
依据经济学理论中对规模报酬的定义: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所带来的产量变化。由方程(1)进行偏微分,求得:
附图
SE>1,保险公司存有规模经济,即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规模1%的变化引起总成本的变化小于1%;SE=1,则表示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临界点;SE<1,存在规模不经济,保险公司总成本的变化快于保费收入规模的变化。
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实际主要受从业人员、营业费用影响。以保费收入作为衡量公司获利能力的主要绩效指标,以Eqscale1、Eqscale2分别记为保费收入对从业人员和营业费用的规模弹性。
附图
其中:
附图
Eqscale1>0,表明保费收入随从业人员的增加而增加,增加从业人员可以有利于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继续增加;Eqscale1>1,从业人员的增加小于保费收入的增加;-1<Eqscale1<0,表明从业人员的增加导致保费收入的减少。Eqscale1<-1,从业人员的增加小于保费收入的减少。
Eqscale2>0,表明保费收入随营业费用的增加而增加,增加营业费用可以有利于保费收入的继续增加;当Eqscale2>1时,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营业费用,其带来的保费收入的增加大于一个单位;当-1<Eqscale2<0时,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营业费用,保费收入不会增加而是减少,当Eqscale2<-1时,增加一个单位的营业费用时,保费收入的减少大于一个单位。
2.2 样本选取
为了有效地分析在中国境内国有保险和中资股份制保险、外资保险规模效益上的差别,分别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保险公司作样本。国有独资保险有:新疆兵团(现在更名为中华联合财产)、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和中国再保险。因1996年是国有保险公司进行战略调整的主要一个年份,所以选取1996年至2002年的相关数据。中资股份制保险有八家:泰康人寿、新华人寿、华泰财产、永安财产和华安财产、太平洋、天安、大众。合资(外资)保险公司主要有:中宏人寿、太平洋安泰、美亚、美邦、东京海上、民安六家。基于数据的可采掘性,中资股份制和外资(合资)保险公司的时间分为1997年至2002年和1998年至2002年。
2.3 实证结果
所有数据的处理均是利用Eviews3.1软件进行的。回归结果都通过了t检验,显著水平也都较理想。我们计算出国有独资保险、中资股份制保险和外资合资保险公司的规模报酬系数以及相应的弹性系数,见表1、表2和表3。
表1 国有独资保险公司的规模报酬系数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
新疆0.850.850.860.880.920.910.95
中再
-5.52
-9.171.021.031.972.001.33
人寿0.410.390.450.460.460.450.44
人保0.360.370.420.420.430.440.44
表2 国有中资保险公司的规模报酬系数
199719981999200020012002
太平洋
1.191.201.211.151.181.29
平安2.261.611.291.951.361.39
泰康1.101.191.220.861.74
新华1.811.762.380.910.981.19
华泰1.481.371.201.261.451.70
大众
-3.74
15.192.181.421.36
天安2.121.761.601.462.05
华安1.661.401.221.451.45
永安1.511.501.361.582.03
外资合资保险公司的规模判定系数=1.14。
表3 保费收入对营业人员(E1)和营业费用(E2)的规模弹性
新疆中再保
中人寿
中人保 太平洋平安泰康
E12.38 0.85 2.92 2.83
-4.06-2.07
-2.91
E20.48-0.80-0.37-0.380.95 0.520.87
新华 华泰 大众 天安华安 永安
E1
-3.46-2.66-4.38-2.91
-2.32-2.02
E21.06 0.86 1.04 0.700.67 0.61
太平洋安泰 中宏人寿 民安
东京海上 美亚 友邦
E1
-0.38-0.38-0.38-0.38
-0.38-0.38
E20.30 0.30 0.30 0.300.30 0.30
相关说明如下:
四家国有独资保险除中保再外,1996年一直到2002年间均是规模不经济,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的程度较大,这一结论和采用C-D生产函数的回归结果恰好相反。但中国人保规模报酬系数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相比较而言,新疆兵团保险比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的规模报酬系数高,效率最差的是中国人保。中国再保险从1998年始至2002年,一直具有规模经济。除中国再保险外,保费收入对从业人员的规模弹性大于1(如果考虑到外勤人员对保费收入的影响,估计该规模弹性肯定小于本文计算出来的结果,是否大于1也是个未知数)。但是,中人寿和中人保公司,营业费用的增加却使得保费收入减少。这种实证结论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有保险公司实际情况的。在国有保险整体上不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却一直在依靠增加从业人员来增加保费收入;另外一方面,保费收入对营业费用的规模弹性为负且大于负1。对于中再保,相比其它三家,从业人员增加的幅度小于保费收入的增加的幅度,但营业费用较高,这主要和中再保在成立初期有关。说明国有保险出了中国再保险外,造成规模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是营业费用偏高。维持国有保险保费收入绝对值年递增的主要原因是从业人员的贡献。按照规模经济理论,在其它条件相同时,规模大的企业更具有规模经济的条件和基础,然而从年均保费收入来看,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分别是56 551.99×10[7]和35 328.6×10[7],太平洋、平安是19 733.56×10[7]和32 082.42×10[7],尽管后两者的保费规模较小,但它们的规模不经济水平却要低于前两者。
中资股份制保险公司的规模报酬系数均大于1,具有规模经济。保费收入对从业人员的规模弹性小于负1。而保费收入对营业费用的规模弹性除平安外,全部大于零,新华和大众大于1。和国有保险相比,中资股份制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是营业费用的规模经济。大众保险的规模经济水平最高,次之是天安和平安保险。
在模拟外资(合资)保险公司的模型中,人数与总成本相关性不显著,说明从业人员数量与保费收入之间没有多少相关关系;营业费用与总成本的相关程度很高。规模报酬系数大于1,和中资股份制保险公司相比,其规模经济水平稍小。保费收入对从业人员的规模弹性为负,保费收入对营业费用的规模弹性大于零但小于1,比国有股份制保险公司小一些,说明其经营管理对保费收入的贡献较低。这个实证结果与现实中人们对外资或合资保险经营管理的认识有些相悖。因为从人们的直觉认识来看,普遍认为外资保险具有经营管理上的竞争优势。事实正如实证结果所显示的,这些公司的经营效率却较低。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四家国有保险公司和中资保险公司规模经济的实证检验,我们发现,在四家国有保险公司中,经营费用是造成规模不经济的主要原因,人员(内勤)数量对规模经济有显著的贡献,而在中资保险中,人员数量却是明显地规模不经济,但营业费用又是明显地规模经济。由于模型及变量的选取不同,实证结果与我国的一些学者关于保险规模经济的研究结论(如前所提及的)有很大的出人。另外,在本模型中,如果考虑到将外勤人员的数量,估计四家国有保险的人员肯定是不经济的,原因是,事实上的这部分人员的数量很大,远远大于统计的内勤人员数量,他们在保费收入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正确地理解我国保险公司的规模经济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还是值得探索的,其不但直接影响着关于我国保险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还影响着企业内部经营模式创新的选择。不管如何,采用二级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对保费收入和营业人员、经营费用进行规模经济的检验,还是很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因为在国外早有所尝试,但在我国还只是初次。通过这种方式的实证检验,我们可以肯定地做出结论,在中国无论是国有、还是中资(包括合资以及外资)的保险公司,实行人员数量扩张的做大作强战略是行不通的。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保险公司的竞争力水平,需对企业经营模式进行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业务流程创新、要素能力创新甚至对价值链进行新的重构。当然,通过分析知道,这些创新中还需要对现有模式中人力资源的管理进行新的思考。总之,保险公司规模经济的实证检验为我国保险企业探索创新模式提供了战略性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