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胃肠手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相对于肠外营养不仅安全,而且促进了患者的恢复,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被不同国际指南推荐使用,本文参考近年来关于营养支持的相关文献报道,对胃肠道术后肠内营养相对于肠外营养的优劣作以综述。
【关键词】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胃肠手术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365-02
Arvid Wretlind及其团队在上世纪60年代首次实现了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1],TPN在临床上的应用已达50多年,早期主要应用于胃肠功能衰竭,短肠综合征。随着其应用的广泛,导管源性感染、全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高血糖症、肝脏脂肪变性、高代谢应激等并发症随之而来。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由于更加符合人体的生理过程,在维持肠道正常功能,调节免疫等方面优于肠外营养(表-1),但是关于肠内营养的适应症及使用时机,不同医疗机构存在显著的差异。本文参考近年来已发表的关于胃肠道手术后EN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疗效的相关meta分析及随机对照试验等,对胃肠道手术后EN的优劣做以详实的对比报道。
1 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
EN一般指机体经口或通过管道(鼻肠管、鼻胃管、空肠造瘘口,以及胃造瘘口)间接输送营养物质至胃肠道而获取营养。如文献没有特别指明,一般是通过管道途径的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是通过中心静脉(central parenteral nutrition, CPN)或外周静脉(peripheral parenteral nutrition, PPN)而获得能量补充,一般的全肠外营养就指的是经中心静脉的肠外营养。传统认为,胃肠道切除术加一期吻合后,一般应禁食,待肠道功能恢复后才可行EN。但是,大量研究证据表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不但是安全的,而且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2,3],术后缺乏肠内营养供应的刺激将导致胃肠运动和血液循环障碍,抑制消化道分泌功能,削弱胃粘膜屏障,加速致病菌的繁殖,增加肠道细菌移位[4]。目前最新的国际指南均推荐早期肠内营养[5-8],Meta分析结果也证实胃肠道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具有较多的优势(表-2)[9-11]。关于PN使用的时机有不同的推荐,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ESPEN)建议,2-3天不能或不宜EN的患者,可在24-48小时内选择PN,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SPEN)推荐,如患者不能或不宜行EN超过5天者,应提供PN[5,6]。PN多用在急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但一项多中心的研究表明[12],大约40%的患者PN联合EEN的治疗的原因是不明,大多是由于担心长时间的肠梗阻或者不能耐受EN,将导致营养不良,但是研究发现,患者的死亡率却是EEN(27.8%)组低于早期PN(34.6%)或晚期PN(35.3%)联合EN组的,并且延长了住院时间。因此,PN在临床实践的应用中应把握严格的适应症。
2 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的优势
EN与PN存在不同的生理过程,肠内营养借助机体自身的消化吸收功能,肠外营养直接将营养物质以机体非选择性的方式输入机体,PN独特的生理过程,忽略了胃肠道在机体免疫学以及微生态平衡中的作用。肠内营养可维持胃肠道的分泌、运动功能,降低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肠道的通透性,提高患者免疫力,降低血清内毒素水平和炎症介质,保持胃肠道粘膜的屏障功能[13,14]。Kudsk等研究发现,相对于EN,PN支持治疗的小鼠肺脏IgA明显减少,暴露于流感病毒后60%出现病毒血症,而刚开始给予PN后改为经正常进食的小鼠无一例出现病毒血症[15]。动物实验研究还发现,EN可以快速扭转TPN引起的肝脏免疫功能的损伤,增加肝脏单核细胞数量和Kupffer细胞脂多糖受体的表达[16]。
总的来说,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被推荐的,但是相关Meta分析纳入标准不甚严格,评价指标不甚全面,还需要更多设计合理大样本量的RCT提供高质量的证据。从已发表的试验数据来分析,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维持肠道黏膜屏障,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花费,但是相关RCT较少,未检索到相关Meta分析,其统计学意义难以评估[17,18]。胃大部及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相对于肠外营养是安全可靠的,可较早恢复肠蠕动,而在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住院时间可能没有明显差异,其结果还有大样本量RCT提供高质量证据(表-3)[19-22]。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的两项Meta分析表明,术后EN是安全的,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两者没有明显差异(表-4)[23,24]。一项结直肠癌手术后的RCT表明,术后EN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加速肠蠕动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但样本量较少,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25]。值得提到的是,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是普通外科的常见病,传统PN是治疗的SAP主要方法,而且目前仍然被广泛应用于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治疗。但近年来多个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完全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在治疗SAP时有明显的优越性,死亡率、感染率、脏器衰竭发生率、手术干预率均降低,两者在住院时长上两者没有明显差异,故推荐SAP患者行EN营养支持(见表5)[26-29]
3 关于肠内营养的缺点
尽管肠内营养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必须明确肠内营养的缺陷。1977年Jeejeebhoy等发现长期TPN引起体内铬缺乏,随后关于铜、硒、铁、锌以及维生素的缺乏也被报道,长期肠内营养也可致Cu、Zn等离子缺乏,补充这些粒子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免疫及造血功能,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30,31]。EN时,机体对能量摄入很难估算,营养物质在肠内的吸收率不确定,予以EN不能迅速纠正机体营养状态,对于重症患者可能是弊大于利[32],同时危重病患者,由于存在消化道黏膜的水肿[33],Se、Zn、Cu吸收障碍,尤其对存在氧化应激的患者,由于Se、Zn、Cu等潜在的抗氧化效应,经静脉途径补充微量元素是唯一比较可靠的办法, 同时应注意到一些微量元素是一把双刃剑,Cu、Fe、Se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称为促氧化剂[30]。再者,EN不能适用于所有胃肠道术后的患者,比如:小肠广泛切除、全消化道道吸收功能障碍的患者,EN 有时还会引起误吸、反流或诱发肺炎、腹胀、腹泻、腹痛等并发症。当术后平均动脉压低于60mmHg,尤其需要儿茶酚胺类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时候,应当停止肠内营养供给[34,35]。另外,由于胃肠道术后,可能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以导致致死性的肠坏死[36,37],所以应当严格掌握操作技术,密切评估患者病情后予以正确选择营养支持方式。
4 结语
胃肠道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应作为首选,顾及胃肠道术后吻合口瘘以及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而延迟EEN没有科学依据,现有的资料也不能表明胃肠道术后PN配合EN,优于EN的单独使用。近年来,关于营养支持的研究,有不少集中在营养成分的选择上,一些营养因素如精氨酸、谷氨酸盐、ω-3 脂肪酸和核糖核酸(RNA),已经被证明除营养作用外,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38-40]。研究发现,免疫营养支持与标准营养支持相比,可以降低感染的发生,减少吻合口瘘的出现[41,42],鱼油脂肪乳肠外营养配合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 PD)后营养状态,减少肝脏损伤以及感染的发生,并缩短术后住院时间[43]。今后,关于营养支持的研究将朝着要素饮食成分选择的道路继续前进。
注:(-)表示没有明确数据。
注:(-)表示没有明确数据。
注:(-)表示没有明确数据。
参考文献:
[1] Mette M, Berger.The 2013 Arvid Wretlind lecture: Evolving concepts in parenteral nutrition[J]. Clin Nutr, 2014,33(4):563-70.
[2] Andersen HK, Lewis SJ, Thomas S.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within 24h of colorectal surgery versus later commencement of feeding f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6 Oct 18:CD004080.
[3] Osland E, Yunus RM, Khan S, Memon MA. Early versus traditional postoperative feeding in patients undergoing rese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a meta-analysis. 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 2011;35:473–87.
论文作者:魏亚玲,耿婕, 熊岁婷,何阳,付潇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6
标签:营养论文; 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胃肠道论文; 功能论文; 机体论文; 肠道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