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研究在国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国外论文,李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我国明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李贽不仅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思想学术界亦有重要大影响,日本、德国、瑞典、美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均有一些学者从事李贽研究。本文侧重介绍了日本、美国、新加坡以及意、法、瑞士、前苏联等国学者研究李贽的概况与实绩,进而阐述了李贽思想对各国思想界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哲学思想 心理特征 卓有建树 连绵相续 文学观 生死观 了解 沟通
李贽(公元1527—1602)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在哲学、史学、文学诸多方面都卓有建树,著作很多,明、清两代屡经禁毁,但流传下来的仍近几百种。他提出了“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理论命题,提出了“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的平等思想,提出了“童心说”的文艺主张等,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李贽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思想学术界对李贽的研究连绵相续,从未间断;在世界思想史上也同样占有一定地位,日本、德国、瑞典、美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国,不同时期均有一些学者从事李贽的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对李贽的研究在国内有40部著作,263篇论文; 在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有28部著作,35篇论文。这些著作、论文多方面、多角度地对李贽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心理特征、性格特征以及史学观、文学观、生死观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将国外对李贽研究的情况及时介绍给国内学者,这对于促进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加强相互了解和相互沟通,都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下而就分别介绍一下几个国家李贽研究的状况。
⒈李贽研究在日本
李贽的思想不论是在日本明治维新的时代,还是在经济发达的当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清政府列为禁书的李贽著作,至今仍珍藏在日本内阁文库和前田家的尊经阁文库等地方。不同时期都有众多的学者从事李贽研究,据初步统计,在日本研究李贽的著作有19部,论文21篇。最早传入日本的中国文学名著《水浒传》即李贽批点的《忠义水浒传》,是1757年冈岛冠山根据李贽的百回本翻译编写的《通俗忠义水浒传》。
李贽对日本明治维新产生过直接的影响,日本幕末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兵学家、明治维新运动的先驱吉田松阴(公元1829—1859),在思想上就颇受李贽的影响,自谓在生死观上颇得力于李贽的《焚书》,并有汉学著作《李氏焚书抄》、《李氏续焚书抄》等。他在《已未文稿》中写道:“卓吾居士一世之奇男子,其言往往与仆之心合,反复甚喜。”还说:“顷读李卓吾之文,有趣味之事甚多,《童心说》尤妙。”又对他的门徒高杉晋作说:“抄李氏《藏书》,卓吾之论大抵不泄,谁不一读而不与吾拍案叫绝者哉!”在交友观上,吉田松阴以李贽的原则为指导。他在评《周友山》一文中说:“李卓吾曰‘以良友为生’,甚同余心。”又在《评与耿司寇告别》一文中讲:“卓老可羡,嗟吾唯有求友于古人之一道耳!”松阴关于生死观、交友观等方面的论述,字里行间均闪耀着李贽思想的光泽。
广濑丰编著的《吉田松阴研究》一书,1933年由武藏野书院出版。在第二编第二章中论述了李卓吾之学业,主要介绍了吉田松阴论及的李卓吾的文章;第三章则阐述了李卓吾的事迹与生平传记,介绍了他的著作和思想观点以及参考书。在日本,这本书可以称作研究李贽的入门书。
日本现代著名汉学家铃木虎雄对李贽做过深入的研究。早在1926年9月,铃木虎雄因事到北京通县迎福寺谒李贽墓,发现断碑, 拓去詹轸光的《李卓吾碑阴记》。他潜心研究了李贽的生平、思想和著作,并著有《李卓吾年谱》。在分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这部按年代编写的《年谱》,引证浩博,论述详细,不失为研究李贽的一部力作。但也存在一些失误之处,如在年谱中叙述万历八年(1580)李贽曾“取道四川下长江到黄州”。实际上李贽辞官后,一直在云南游历,万历九年还为昆明重修瓦仓营土主庙写碑记,他离开云南是以后的事。尽管如此,这部年谱仍为一部相当完备、非常难得的李卓吾的传记资料,使李贽这样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得以被日本学术界进一步了解、认识。1935年我国著名翻译家朱维之教授把这部年谱译成中文,并作为一个章节,收编在他自己撰写的《李卓吾论》一书中,在我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最早研究李贽的文章是小岛佑写的《李卓吾和六经皆史》,1947年在《支那学》刊载。在文章中,小岛佑指出章学诚的六经皆史的思想来自李卓吾。
对李贽研究卓有成就的还有日本学者岛田虔次。他在1949年筑摩书房出版的《近代思维在中国的挫折》一书中,第三章专门论述了李贽。他认为李贽提出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私心”即自我尊严的主张,以及“童心说”等观点,是中国近代思维的一个顶点。作为这部著作的补充,岛田虔次又写了《儒教的叛者李贽》一书,于1962年在《思想》462号上发表,对李贽给予很高的评价。 因是以小册子的形式出版,对普通民众了解中国、了解李贽起了很大的作用,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被誉为名著。在这部书中,作者对当时中国学术界把李贽划分为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种评价方法进行了批判。
在六十、七十年代,一批日本学者先后著书立说对李贽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其中有楠木正继的《焚书和说书》,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和明末的儒学》,八木泽的《中国的思想家——李贽》,增井经夫翻译的《焚书——明代异端的书》,岩间一雄著《李卓吾思想的历史性性格》等等。这些论著从不同角度评价了李贽的思想,介绍了李贽的主要著作。
对李贽研究最有影响的当属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沟口雄三,在近二十年的时间内,他发表了十几篇(部)有关李贽的文章、著作,其中《李卓吾——正道之异端》一书前半部分“吉田松阴和李卓吾”,叙述了吉田松阴对李卓吾思想接受的过程,后半部分“李卓吾其人其思想”,通过传记的形式介绍并评介了李贽的生平思想。《生活在明末的李卓吾》一文,沟口雄三先生对岛田虔次先生对李贽的评价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指出应以李卓吾的生活方式为前题去探求他的思想,应不脱离中国的社会现实去分析。对岛田采用欧化的尺度研究中国的问题持否定态度。另外在他的《李贽——正统之异端》、《“孤军”的知己——松阴和李卓吾》等文中,对李贽的性格特征、生死观、哲学思想等方面均有较为深刻的论述。沟口雄三还翻译了李贽的《焚书》,1971年由平凡社出版发行。沟口雄三教授是日本近年来李贽研究方面最为全面、取得成绩最丰硕的一位。
当代学者荒木见悟在《佛教和阳明学》一书中论述了李卓吾与佛教的关系,并认为李贽虽剃发为僧,但只不过是为确保他言论自由和行动自由的护身符而已。另外,山下龙二著的《阳明学的寿终正寝》一书第四章“李贽的历史观”中,作者通过分析,指出:“李贽集各种思想流派而形成他的历史观。从这种意义上说,他的历史观并不是他一人独自的思想,因而既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是极端的、奇异的、古今未曾有过的过激思想,也不是卓越的近代思想。”这表明作者对李贽是持否定态度的。
在日本,对李贽研究卓有成就的还有二松学舍大学教授疋田启佑,他的《中国对李贽的研究》一文,将我国不同时期在李贽研究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及主要观点介绍给日本,使日本学术界进一步了解李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在文中介绍了容肇祖的《明代思想史》、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张建业的《李贽评传》等。在疋田启佑教授的另一篇论文《李贽研究在日本》中,详细地介绍了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学者对李贽的研究。疋田启佑还参加了1992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李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把后一篇论文提交大会并作了发言。
总之,正如中国的历史文化对日本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一样,杰出的思想家李贽同样对日本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⒉李贽研究在新加坡
李贽的家乡福建泉州府,不但商品经济发达,而且对外贸易十分活跃,是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李贽的家庭是个数代人经商和从事对外贸易的世家,故此李氏的族人侨居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泰国及旅居台湾、港澳等地的有3000多人。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有很多学者从事李贽的研究,李贽的思想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986年,由海外华侨集资兴建的李贽纪念祠在李贽的故乡南安榕桥镇建成。在落成典礼的大会上,由洪赛娟女士率领的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等侨胞代表团30多人返回祖国,怀着寻根谒祖、励贤人、仰先哲的心情参加了这个盛会。身为新加坡南安会馆福利部主任的李承显先生作了发言,表达了对先人李贽的敬仰及身在异国不忘桑梓家园建设的眷眷之情。
李贽在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尤其在华人社会,卓有影响。在新加坡流传、保存的李贽著作有:《焚书》、《藏书》、《续藏书》、《说书》、《九正易因》及批评小说戏曲等书;有关李卓吾事略的书籍有:《泉州府志·李贽传》、孔若谷《卓吾论略》、白东奎《李贽事略》、彭际清《居士录·李卓吾传》、袁中道《李温陵传》、顾亭林《日知录》(注:书中有介绍李贽被控经过及“罪状”、评语等)、 朱维之《李卓吾论》(注:协大书店民国二十四年出版)等等。 1987年10月,由新加坡著名诗人、书法家潘受题刊的《南安文史资料·李贽(卓吾)专辑》出版后,也赠送部分给新加坡侨亲。其中刊登了有关李贽的史料、生平事迹、传说及颂扬李贽的诗词等等,颇受欢迎。
根据新加坡的国情,该国学者八十年代撰述了一批赞扬李卓吾的文章,其中有《南阳商报》上朱飞的《激进话李贽》、新加坡南安会馆金禧纪念特刊上发表的陈允洛的《李卓吾集评》、敬贤的《中国文学革命先锋——明末名学者李卓吾》等文章。新加坡的学者把中国历史上这样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介绍给该国,并对他的思想给予评价,这对繁荣该国的文化、提高华人对文化传统的认识和保留华人的传统价值观,抵制西方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激进话李贽》一文中,朱飞在论述李贽反道统的倔强精神时指出:“他的《焚书》卷二说:‘今之讲周、程、张、朱者,可诛也。彼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乃讲说仁义自若也。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我欲厉俗而风世,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也。’说得痛快至极,也因此被迫害,而至自杀以终。”作者在文中赞扬了这种反道统的精神:“在李卓吾时代,会有这种思想,自是与众不同,但如是‘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举世皆浊而我独清’,就是反社会行为,不是被目为疯子,就是‘左道’,妖言惑众,要被迫害而至于自杀。屈原是这样死的,李贽也是这样死的,许许多多这种人是这样死的。可是这种人的思想,是走在时代前面。”在全文的最后一节,作者谈到刺激李贽去反道统的思想是与闽南人遗有反抗性及冒险性的血液有关;另外,外国商族云集于泉南,外来的思想和文化对李贽的影响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朱飞先生在文中还介绍了李贽反道统的一生及主要的著作。这篇文章的发表,使新加坡更多的人民了解李贽,认识李贽。
陈允洛先生撰写的《李卓吾集评》一文,引证材料详实,是一篇较为全面评述、介绍李贽的文章。文章开头,作者就明确指出:“卓吾既非高官,无功名事业可道,亦非奸凶,无误国殃民之罪可拟,其姓名能震动全国,诚千古奇谈。卓吾著作甚多,立说卓绝,对于当时及后世文学思想方面影响颇大。”接着作者分五个方面评介李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一、李卓吾事略;二、排斥与推崇;三、被指的罪状;四、文学启发的功绩;五、李卓吾的性格。陈允洛先在概述了李卓吾事略后,重点介绍了李贽受“排斥与推崇”的经过。指出:“李卓吾因受人推崇,被嫉忌者控告入狱而殁,从而攻击之者,自然很多。”他引用清初国学大师顾亭林的话说:“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陈允洛同时引用了钱谦益、胡适、章太炎等人对李贽的评价,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客观地介绍了李贽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和影响。论文的第三部分是李贽“被指的罪状”。陈允洛先生明确表示,“明代李卓吾对孔孟嬉笑讥评,而他承接阳明学派,所发挥议论,仍是孔孟道理。”在阐述了李贽的思想观点后,文章的第四部分“文学启发的功绩”指出:“关于文学方面,其建树与影响力极大,却未受阻挠,至今令人称道,即公安派之文学运动,与小说戏曲评点批注风气之流行也。”又说:“公安派的前驱羽翼是李卓吾。公安派的主张之所由形成,不外几方面,一是思想界的关系,以李卓吾焦弘的影响为最巨,二是戏曲的关系,三是诗人的关系。”陈允洛的《李卓吾集评》最后一部分介绍了李卓吾的性格,并感慨地提出“卓吾之名足千秋矣”的论断。
值得一提的还有敬贤先生的《中国革命先锋——明末名学者李卓吾》一文,对李贽给予了高度评价。文章指出李贽“是一个富有革命性的思想家、著作家。他有独立自由平等的见解,他要打倒人家向来崇敬的偶像,他揭开了所有假道学的面具,他提倡男女平等婚烟自主,他主张文学要用真性情来写,不要人云亦云,无病呻吟”。敬贤先生介绍了与李贽同时代的士大夫阶级对李贽的截然不同的评价,列举了沈德符、张师绎、马经纶等对李贽的赞扬之词及张问达对李贽的疏劾之语,进而明确阐述自己的观点,称赞李贽:“他的见解,他的言论,确有其不可磨灭之价值在。”首先,敬贤先生剖析了李贽的关于孔子是非不足为据的观点,指出:“数千年来,许多书呆子都是‘一孔之见’,不问时代如何,对孔子从没有人敢道一个‘不’字,他却大胆地教人须以‘真理’为归,不必一味迷信孔子。”其次,敬贤先生指出李贽“对于文学的见解,力主要从真心自然流出”。后来胡适之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项主张,其中有好几项就是李卓吾在三百年前所提出文体改革的主张。所以,敬贤先生最后由衷地称赞道:“读到文学革命,李卓吾确是一位值得钦佩的先知先觉。他在思想史上,文学史上,毕竟占着崇高的地位。”
李贽的著作被新加坡学者研究,他的思想观念、文学观念在新加坡传播,这将有利于中新两国人民思想文化的交流。
⒊李贽研究在美国
在美国,也有众多的学者研究李贽的思想。早在1938年,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肖公权就撰写了论文《李贽:16世纪抨击封建传统的一位思想家》(明史论文集第6期), 文中对李贽反封建传统的思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对西方学者了解李贽的思想起到了介绍的作用。
由富路特、房兆楹主编的《明人传记辞典》共两卷,收入657人, 其中也详细介绍了李贽的生卒年月、重要活动,并附有主要参考文献书目等。尽管这部辞典也有错误之处,但它确是一部重要的关于明史的西语参考书之一。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陈学霖教授趁前往中国进行学术交流之便,探访收集了一些国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研究李贽的情况,写了《李贽(1527—1602)研究资料(1907—1977)》《李贽(1527—1602)研究资料(1974—1978)补》这两篇资料性的研究李贽的论文目录,分别载于1978年《明史研究》第6期、第7期上,使李贽研究资料的载录更趋完备。在此基础上,陈学霖教授撰写了《当代中国史学中的李贽》一书。这部著作1980年由WhilePlains,New yerk M.E Sharpe出版社出版。书中介绍了李贽生平资料及著作存佚真伪等问题,是一部研究李贽的比较专门的学术参考工具书。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和导论,冠以普林斯顿大学著名学者牟复礼的一篇前言及作者的自序,都指出李贽研究与当代政治社会思潮有密切关系。陈学霖教授在导论中介绍了李贽研究的有关资料,指出这些材料对李贽家世生平及著作研究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本书的主体,由六篇文章的英译及注释组成,如《介绍李贽的一部重要著作:〈明刻本史纲评要〉》(《文物》1974.9),《跋上海博物馆所藏李贽手迹》(《文物》1974.10),《李贽的家世、故居、 及其妻墓埤——介绍新发现的有关李贽的文物》(《文物》1975.1)等。陈学霖教授在这部分译注中,对原文的材料进行了研究,并仔细作了核对工作。第三部分,陈学霖教授介绍了李贽著作的存佚情况,并提供了本世纪研究李贽的详细书目。陈学霖教授对李贽著作存佚情况掌握得相当全面,除了参考中外各大图书馆藏书目录(特别是善本书目)的著录外,还亲自查校比对,并列出伎藏之处,便于研究者进一步查考。这部著作在美国学术界有很大影响,在向西方社会介绍李贽及研究李贽方面,陈学霖教授做出了突出贡献。
纽约州立大学纽帕尔茨学院历史教授黄仁宇1980年撰写了《万历十五年》一书,这部著作已被释成德文、法文、日文等多国文字,在世界思想史上产生了一定影响,使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历史上的中国明代社会。在这部著作的第七章中,黄仁宇先生用了近3 万字的篇幅写下了“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一章,详细介绍了李贽的家世,通过对李贽一意孤行的性格分析及对他同耿定向思想论争的分析等,从各个角度论证了李贽的思想,指出李贽是一位自相矛盾的思想家。
黄仁宇先生在文中指出:“李贽是儒家的信徒。”尽管他剃发为僧,抛却呆板、拘束的生活,寻求个性的自由发展,但是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因此李贽必然处在“内心矛盾的剧烈交战而无法自解的状态中”。黄仁宇先生在文中进一步分析指出:“李贽的学说一半唯物,一半唯心,这在当时儒家思想家中并非罕见。”“他的思想受到王阳明、王畿、王艮等的影响,以学术流派而论,他始终被认为属于泰州学派。”黄仁宇先生接着说:李贽“思想中唯物主义的部分也不彻底,这使李贽不可能从根本上放弃以伦理道德为标准的历史观,因之自相矛盾的评价随时会在他笔下出现”。在全书的结尾作者讲到:“我们再三考虑,则又觉得当日李贽的不幸,又未必不是今天研究者的幸运。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份详尽的记录,使我们有机会充分地了解当时思想界的苦闷。没有这些著作,我们无法揣测这苦闷的深度。”“也因为有李贽的著作,使我们得到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的机会。”
黄仁宇先生的历史著作近年来风靡了台湾和西方华人社会,这部著作同样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对李贽独特的分析也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李贽思想的矛盾性及当时时代对他的深刻影响。黄仁宇先生那独到的见解,精彩生动的文笔,雅俗共赏的历史书写方式,赢得了众多的读者。
在1982年度美国科学年会上,郑培凯先生又提交了题为《从李贽评价看中国政治文化的连续性》的论文。这篇论文将二十世纪中国研究李贽分为四个阶段:二十世纪初年至二十年代;三十年代——一九四九年;五十至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作者认为: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文化基本上是个激进的过程。在此最后的阶段,由于政治和思想意识斗争的缘故而利用李贽,看来这是延伸寻求一种新文化活动的继续。
在1985年美国亚洲研究会第37届年会上,郑培凯先生又提交了论文《李贽与妇女》,介绍、评价了李贽的妇女观。
普林斯顿大学牟夏礼教授和崔瑞德教授主编的《剑桥中国明代史》于1988年出版,1992年译成中文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部由西方著名中国史专家编著的约76万字的历史巨著之所以引起中国学术界的重视,不仅在于它汇聚了当代西方11位卓有成就的明史专家的研究成果,堪称西方学术界全面阐述中国明代政治史的开创性著作,更因为它集中地反映了西方学者考察中国历史的独特的视野、方法和价值观,为西方读者提供了一部规范的有价值的著作。这部巨著的第九章隆庆和万历时期(1567—1620 年)“在衰落期中的思想状况”一节中论述到:“李贽,一般被认为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反对传统思想的人,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建议。包含在当时的社会准则内的对个人自由的限制,仍然应当适用于普通群众,但有异常才能的男人和女人,当他们的成就比他们对准则的违犯更有价值时,应当不受传统要求的限制。”文中指出:“李贽是王阳明的心学学派的追随者。”“李贽提出,包含在有关法令的法律中的传统行为准则可以被思想认识取而代之,因而迈出了更远的一步。由于这种观点含蓄地怀疑道德律的超越地位,李贽因拥护这种不符合传统规范的思想则不得不死于狱中。”作者对李贽的反传统思想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美国学术界,一些研究中国历史的专家学者在他们的著述中均提到了李贽。可见,李贽在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美国受到了史学家们的重视,他的思想在美国具有一定的影响。
⒋ 李贽研究在其他国家
研究李贽的思想,不能忽视他在晚年与西方人士的直接交流,特别是他和利玛窦神父的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对西方思想文化的态度。利玛窦(Mathew Ricci)是最早进入中国内地传教的耶酥教士, 意大利人, 1582年到中国,1610年在北京去世。利玛窦是十六世纪后半期到十七世纪初把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的代表人物,利氏的到来,上至宫廷,下至地方,引起很大的震动,在中国儒家知识分子阶层也引起了轩然大波。有的乐于与之交流,倾听其讲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有的则把利氏当作洪水猛兽而加以驱逐。李贽与利玛窦的几次接触,表现出他与一般儒家知识分子的明显差异。他不同于一般儒家知识分子的盲目排外,而是互相交流,客观分析,并且冲破“蛮夷之道”的阻力,走访利氏。他送给利氏两把扇子,上面写着他亲笔写作的两首小诗,《赠利西泰》:“逍遥下北溟,迤逦向南征。刹利标名胜,仙山纪水程。回头十万里,举目九重城。观国之光未,中天日正明。”这诗对利氏来华表示理解、同情,对利氏不惮艰险、远涉重洋来华的精神大加赞扬,并且在诗里对利氏寄以希望。在济宁时,利玛窦“向李贽投帖拜访”。利氏回忆当时的情景说:“他情谊殷勤,令人有除了欧洲热心教友外,在异教国中,走到天边无觅处的感想。”在金尼阁(比利时人)编著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记述了利玛窦一行“有意把基督教义的奥妙教给总督和他的朋友李卓吾”。利玛窦和金尼阁等西方神父,对李贽的逝世也抱同情的态度,在金尼阁笔下,李贽是为自己的信仰殉难的,李贽是以“中国人罕见的典例”——自刎,来证明他的言行一致,以及使他的敌人失望。
现代德国学者福兰阁对李贽也有较深的研究。在他的著作《十六世纪中国之思想斗争》一书中指出,李贽坚持正确的真理观,并非“反孔”,而仅仅是反对道学家对孔子思想的歪曲,反对道学家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书中论述道:“李贽凭藉孔子以攻孔门(按:指道学家),尝巧证孔子教义多非出自孔子,且有绝对违悖仲尼之教者。李贽又谓孔子未尝以万世宗师自命,此但儒家阿谀之言耳。且孔子亦未尝教人学孔子,不然何谓‘君子求诸己’哉?己以为善者即善,因不必诉诸孔子也。李贽复以世人于孔子每多过誉,殊失其当,孔子以前亦有贤者,岂亦待孔子之教而后能为贤者邪?孔子未尝自称为独得天下义理之至者,儒者乃以此称孔子,又复以此自称,此李贽所深恶而痛辟者也。”福兰阁的观点是很有见地的,他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李贽真理观的本来面目。另外,福兰阁先生还撰写了《李贽与玛利窦》和《李贽》两篇文章, 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李贽的家世、生平、著作和与利玛窦神父的交往,以及李贽的进步思想。福兰阁先生的著述使更多的西方学者了解了李贽,在西方汉学界有一定影响。
瑞士中国学家,日内瓦大学教师J.F 彼勒特撰写了专著《李贽——被诅咒的哲学家》(日内瓦“德里兹出版社”,1979年)。此书的出版对西方社会影响很大。作者概括地介绍了李贽的生平事迹,分析李贽的个性和世界观的特点,对李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详细研究了李贽的主要著作,包含三十篇最重要的李贽文章的整句翻译和摘译。对于李贽的“童心说”,彼勒特称赞道:“李贽使‘童心’这个用语具有新的、绝没有贬词的意义,从而创造了一个哲学新名词,它的新颖,乃是对它所包含的概念作正确的和只有一个涵义的理解的一种保证。”这部著作还有近40页详细参考资料。可以说,彼勒特的著作是对欧洲中国学及李贽研究的宝贵贡献。前苏联学者A.N.科勃泽夫撰写了专文《评彼勒特的〈李贽——被诅咒的哲学家〉》指出:“彼勒特从以李贽为代表的那个社会的特点,引申出自己对李贽个性和世界观特点的理解。”同时指出:“他的著作毕竟最充分地体现了李贽的主观自由观。正如自由的活动既会有绝对的矛盾,也会有绝对的否定一样,李贽的著作对他来说是一种取代了形而上学思维的思辨活动的实践范畴,也就是说,它成了埋葬形而上学的墓地。”
研究李贽的前苏联学者还有波兹涅耶娃、曼努辛,代表著作有《中世纪的东方文学》和《李贽的观点及其同时代人的创作》,书中论述了李贽的“童心说”及其哲学思想等。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李贽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1992年11月,首都师大等单位联合举办了“李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参加大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50余人,日本、韩国学者在大会上发了言,意大利安莎通讯社、新加坡、日本、韩国等高校、科研单位发来了贺电、贺信。随着李贽研究向纵深发展,李贽思想的开拓性、进取性将进一步引起中外专家学者的注意,国外专家学者对李贽的研究将会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位如此杰出的思想家。
Li Zhi Study Abroad
Bai Xiufang
Abstract:Li Zhi,a famous thinker,writer and historian of the Ming Dynasty,not only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thought,but also had his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thought.In Japan,Germany,Sweden,Itly,the United States,Singapore,and other countries,there are some scholars who are studying Li Zhi.The paper mainly briefs the situation and achievements of Li Zhi study in Japan,the United States,Singapore,Itly,France, Sweden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to show the influence of Li Zhi thought in the world.
Key words:philosophic thinking,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y,outlook on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