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计划为载体提高化学教学效果_自主学习论文

以学案为载体,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效性论文,化学论文,学案论文,为载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学案的内涵和常见格式

所谓“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中介,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一份好的学案实际上就是教学内容的深化与延伸,它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并可超越教材构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它体现的是师生共同探索知识、方法、规律和被优化了的过程。

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我们编制的化学学案主要由学习目标、知识准备、情景引入、问题或实验探究、概念形成、典型例题、方法归纳、当堂训练、反思小结、拓展视野、分层作业等部分组成。教学中我们就以此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

二、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重要方面

1.使用学案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

学案中设计的“情景引入”“问题或实验探究”等栏目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例如,离子反应是较为抽象的一节课,学习中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案的“情景引入”中我们设计这样一段材料: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那么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呢?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追根问底的想法,整节课注意力都相当集中,通过学习最后才终于解开了谜底:主要是发生了的离子反应。

再如,可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在学习电解这节课中,我们先在学案上设计一“脑筋急转弯”:黑笔能写出“红”字吗?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气氛活跃。紧接着再问:黑笔能写出“红色的”字吗?学生个个紧锁眉头,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学案上呈现实验方案和装置图:把滤纸用氯化钠、无色酚酞的混合溶液浸湿,然后平铺在一块锌片上,如附图接通电源后,用黑色的铅笔在滤纸上写字,试试看!

学生将信将疑,纷纷动手……果然清楚地观察到写出的都是红色的字!此时的学生是又惊讶又好奇,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原理,正是渴望启发最强烈之时,那真是“我要学”而绝非“要我学”,此时教师抓住契机进行电解原理的教学将起到最佳的效果。

附图 实验装置

此外,学案上“拓展视野”等栏目还可以设计一些与所教内容密切相关的化学发展史、著名科学家的科研业绩、最新的高科技成果及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热门话题等文章供学生阅读,以达到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增强自主学习意识的目的。

2.使用学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由“学会”到“会学”

以学案为载体进行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案设计中学法线贯穿始终,学案中“知识准备”是指导学生按提纲做好课前自读、自解、自悟,自找重点、难点、疑点,自带问题上课,这是让学生有备而来,减少了学习的被动与盲目,同时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交流讨论”是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可以通过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不断产生智慧的碰撞,促使学生不断调整学习策略,优化整合知识,实现意义重构,从而提高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问题探究”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一系列有坡度有台阶的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寻求对问题的解答,从而深入到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激励,形成自主探究能力。“反思小结”也是由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技巧,形成知识网络,从体系的高度上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由此可见,沿着学案的引领,可以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中都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体会过程本身的收获,掌握最佳的方法,不断促进学生在“学会”中实现“会学”,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3.使用学案转变教学方式:由“灌输”到“引导”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以学案为载体的教学完全符合这一理论。

例如,“铝的性质”这节课按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把铝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一一传授给学生,这纯粹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学生一味被动地接受,主体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我们的做法是在学案上将本节课的知识设计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主动探究。问题如下:

(1)你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铝和铝合金制品?(鼓励学生交流讨论,从他们身边的物质入手,可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2)你能根据铝的用途,列表分析归纳出铝单质的物理性质吗?(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钠的物理性质,而非由教师灌输,同时帮助学生面对很多信息时,学会“列表归纳分析”这种学习方法)

(3)铝是地球上含量极其丰富的金属元素,地壳中的铝以什么形式存在?为什么?(强化“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学科思想)

(4)铝是较活泼的金属,但生活和生产中的铝制品很多且经久耐用,这又是为什么?(不断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问题设置环环紧扣,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自然引向对化学性质的学习)

(5)生活中,你或许有这样的经验:铝制餐具不能用来盛放醋、酸梅汤等有酸性的食物,但铝桶却能盛放浓硝酸、浓硫酸,为什么?铝桶能否盛放氢氧化钠溶液呢?

(6)铝桶能否用于配制防治果树的含有的杀菌剂波尔多液?

(7)请根据提供的药品,设计实验探究铝的性质(以问题为铺垫,引导学生先交流、讨论、猜想结论,再分别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有效实验探究,亲身体验,此时教师也是积极参与到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并巡查指导,启发点拨,完成学习过程),然后进行“反思和小结”。

(8)从知识、方法和能力几方面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注重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体会求知过程,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最后完成学案上的“当堂训练”:向一铝制易拉罐中充满后,再往罐中注入足量的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立即严封罐口,不一会儿就发现易拉罐变瘪,再过一会易拉罐又鼓胀起来,解释上述实验现象并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对知识加以巩固深化,完善知识体系)。

此节课通过学案引领,教师的讲解不超过15min,完全把教师从传统的知识讲解中解放了出来,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或是通过逻辑推理,或是通过实验探究,或通过小组讨论,在兴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学生也不再是灌输的对象,而是沿着问题的线索,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不断地体验成功,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构成了一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力课堂。

4.使用学案促进教学的增效减负:由“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

外延发展靠延长学生的机械学习时间来获取效益,势必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内涵发展则严格按规律办事,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益。使用学案可以促进教学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即实现增效减负。

在学案上,通过学习目标、学习栏目等的设计,让学生了解每节课的内容和任务,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学法指导的设计,改变学生的听课和学习方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法选择的设计,引领、帮助学生直击教学要求,以便少走弯路,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通过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等的设计,鼓励学生动眼、动口、动耳、动手、动脑,全方位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创设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当堂训练的设计,可以当堂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反思小结的设计,使学生学会高度概括的技巧,优化知识能力结构,获取知识联系的方法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可以轻松地学习和提高。通过课后分层作业的设计,精选习题,减少题量,增加选择性,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大大减轻学习的压力。通过重点填充、留有空白等形式的设计,使学生只记录重点笔记,减少课上笔记的书写量,增加更多活动和思考的时间,最大限度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学案的积累,复习时有章可循,掌握的知识全面了,针对性加强了,无用功少了,学习效率自然提高了。

实践表明,以学案为载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引领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案”,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认知知识、理解知识、感悟知识、体验获取知识乐趣的主人,增强了主观能动性,变得愿学、乐学,使得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更为融洽,师生个性得到发挥,课改新理念得到落实,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标签:;  

以学习计划为载体提高化学教学效果_自主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