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世纪历史巨变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巨变论文,几点思考论文,世纪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是人类社会在艰难曲折的前进运动中取得空前伟大进步的世纪,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的历史完成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世纪。在20世纪的历史舞台上,各种社会力量纷纷登场,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发生了多少震烁古今的历史事件,产生了无数名垂后世的历史人物,涌现了万千改变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发明创造,也使人类遍尝了大战的灾难和种种自然的和人为的祸患。值此旧世纪的身影正在悄然隐退、新世纪的脚步声已是清晰可闻的世纪之交,我们回眸20世纪整个历程时,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和总结它呢?须知,20世纪历史巨变的具体内容纷繁复杂,各类矛盾纵横交织,发展图式多元多样。因此,我认为,不仅必须全方位、深层次地进行立体式的综合考察研究,而且理论上要有所突破、观念上要大力更新、视野上要更加扩宽,才能真正把握住20世纪历史巨变的基本脉络,才能看清20世纪历史巨变的总体轮廓。
下面,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同行,以便共同把20世纪历史巨变的研究推向前进。
一、一个普遍规律——世界发展不平衡规律
20世纪的历史巨变究竟有没有规律可循?这是我们考察时首先遇到的理论难题。
应该说,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20世纪的历史巨变,不会是一连串互无关联的偶发事件的排列组合,而是有其客观规律的。我认为,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世界发展不平衡规律。早在1915年,列宁就曾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明确指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709页。)列宁当时是在整个世界处于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体系的情况下总结出这个规律的。自从诞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世界划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体系以及随后出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三支基本力量以来,发展不平衡已演变和扩大为无例外地涵盖各大洲、各地区、各类型国家以及科技、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普遍的、绝对的规律。整个世界均处于发展不平衡之中。
首先,发展不平衡表现在相同类型国家之间,不仅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同样发展不平衡,第三世界国家之间也发展不平衡。20世纪的整个历史进程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在20世纪的历史巨变中,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使欧洲丧失了几个世纪以来对世界的支配地位;使美国得以迅猛崛起并取代欧洲而称雄于世。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发展不平衡,使苏联、中东欧各国、中国等国的社会主义历史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起伏跌宕,出现了不同的命运和结局,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正是由于民族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在独立后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而且其经济发展水平也有极大差异,联合国就此将其区分为四类国家,即高收入的石油生产国、中上等收入的新兴工业国和地区、中下等收入国家、低收入的南方不发达国家。
其次,发展不平衡规律还表现在不同类型国家之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也是发展不平衡。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30年代,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因普遍遭受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而倒退或停滞不前之际,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了辉煌成就。二次大战后初期,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力量迅速发展壮大且其发展速度也远远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随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新的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而使其发展速度超过了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后者的嬗变。又如,在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原来倍受欺凌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逐渐觉醒并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民族民主运动,使资本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处境日蹙,最终彻底粉碎了殖民主义体系,一大批新独立的国家作为一支新兴力量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成为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并列的第三支基本力量。
最后,需要指出,各地区、各国家之间科技、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对20世纪世界发展不平衡起着关键作用。例如,在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率先兴起的科学技术的群体化、高速化、实用化发展,催生和带动了各国、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是政治、军事、社会以及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世界科技、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几经变迁:从本世纪初的列强争霸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意日、英法美和苏联的三角抗衡,到二战期间的法西斯同盟与反法西斯同盟的生死较量,到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三个世界和东西南北关系的格局,到当前多极交叉即一超多强格局。正是以上三个方面的发展不平衡,构成了20世纪世界发展不平衡的总体图景。
二、一个根本动力——生产力运动的跳跃式前进
20世纪的历史巨变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科技、军事、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展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一幕幕场景。什么是历史巨变的根本动力呢?对比,答案并不一致。
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虽然是以经济为基础观察和研究20世纪的历史运动和历史事件的,但更多地是从生产关系及其背后的剥削关系和不平等关系,即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出发来研究问题的,认为社会革命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制度的更迭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往往忽视从生产力的角度及其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来研究问题。然而,整个20世纪的历史巨变表明,正是几次科学技术革命所推动的生产力的跳跃式前进,带动经济——政治——社会的巨大变革。正是生产力的前进运动才是20世纪历史巨变的初始的、根本的动力。
试论证之: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随着科技进步所带动的现代生产力的跳跃式发展,世界真正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人类生活的一体化大趋势有了进一步发展。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在相对孤立、封闭、隔绝状态中独立发展的局面被彻底地打破了。这一历史进程发端于18世纪中叶第一次科技与产业革命,而到了19世纪末由于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兴起而有了加速发展。随着商品生产的丰富和扩展,以机车、汽车、远洋船舶为标志的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和网络化,以电话、电报为先导的通讯设备的完善和发展,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发育成长、世界贸易的飞速增长、世界分工的最终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国际化,形成了全球性的无所不包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这个国际体系中,统治世界的先进工业国与被侵略、受奴役的非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差距和鸿沟迅速扩大,广大亚非拉国家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遭到破坏,沦为列强的附庸,边缘化和依附化日益深重。整个世界在经济上联成一个整体,科学技术和人类的生产活动都突破了狭隘的地域藩篱而融成一体,这为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场所。正是在现代生产力运动跳跃式前进的驱动下,凭借其先进生产力强大起来的帝国主义列强挟其坚船利炮,在世界各地狼奔豕突,开始了大规模的政治、经济和领土扩张,大举侵占和奴役弱小落后国家,狂潮般瓜分了世界。与此同时,列强又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把亚、非、拉美纳入了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潮流。需要指出的是,后者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20世纪前期,由于19世纪末的三大发明——电能、汽车、电话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更由于众多门类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了工业化——自动化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航空工业、石油工业、重化学工业异军突起,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政治面貌的改观。具体来说,正是在现代生产力跳跃式前进的驱动下,在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具有后发优势的美国后来居上,把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远远甩在后面,一跃而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与此同时,也正是在现代生产力运动跳跃式前进的驱动下,德国得以迅猛崛起和日本得以日益强盛,从而改变了欧洲和远东的力量均衡。随着各大国力量的此消彼长,帝国主义列强展开了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进而两次把世界推向了大战的深渊。也正是在现代生产力运动跳跃式前进的过程中,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凭借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30年代一举完成了国家的初步工业化,为在二战中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战后苏联力量和影响的增强和世界进入美苏两极格局创造了条件。
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生产力运动跳跃式前进的速度加快了,作用于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力更强了,最终导致了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世界的主题。具体地说,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率先发展起来,然后扩大到世界其他地区的以电子工业以及核能工业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的巨大发展,并使重新崛起的联邦德国和日本与美国并列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经济中心。与此同时,在这股浪潮的冲击下,苏联、中国等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也取得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大进展,为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和与西方竞争和对峙提供了有力保证。也是在这股浪潮波及下,亚、非、拉美一批民族主义国家的经济也有了可观的进展,不仅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而且为与社会主义国家一道开展声势浩大的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和最后埋葬殖民主义创造了客观前提。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所推动的生产力运动跳跃式的前进,加快了各类国家实力的消长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的强劲发展和实力增长,使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扩大了南北方、东西方之间前一时期已缩小了的发展差距与鸿沟,从而使南北关系更加复杂化,也在客观上加速了苏东剧变的进程。因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所以发生,固然有其复杂的内外原因,但作为终极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在于苏东国家生产力发展滞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败北。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民族危机乃至信仰危机和信任危机则是其外在表现。这是20世纪历史巨变中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
当前,方兴未艾的以微电子技术、高分子合成技术、空间技术、生物工程、海洋工程、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新的科技与产业革命正在深入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逐步过渡到一个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将随之突变,进而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迄今难以想象的大变革。与此同时,也将使人们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人类本身的认识和理论随之发生根本性的突破。
由此可知,20世纪历史巨变的种种事实表明,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既有各种社会矛盾运动的动力,其中主要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产生的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副产品——制度的改革和更新,以及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所开展的以反帝反殖反霸为中心内容,以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加速经济发展为基本目标的民族民主运动;又有作为终极决定性因素的生产力运动的动力。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这些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力量,必然融合和组成为一个总的“合力”,20世纪的历史巨变就是在生产力和各种社会政治力量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的“合力”推动下出现的。但是,“其中经济运动是更有力得多的、最原始的、最有决定性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7页。)整个20世纪的历史进程表明,马恩的论述是十分睿智的,也是完全正确的。几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推动的生产力运动即经济运动是20世纪历史巨变最有决定性的、根本的动力。如果我们忽视这个根本动力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就不能完整、准确地认识20世纪历史巨变的全方位图景,也无法科学地阐释社会制度嬗变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讲,在我们即将迈入21世纪时,当西方发达国家已向智能机具、质量生产、精干体制等“后工业社会”或“前信息社会”进发,如果我们思维滞后、反应迟钝、忽视上述根本动力,不加倍努力赶超而满足于“四化”目标初步实现、“小康”生活已有保障而固步自封,就会赶不上高速前进的时代列车,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有鉴于此,确立生产力运动的跳跃式前进是20世纪历史巨变的根本动力的观点,此其时矣!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发展是硬道理”也包含有这个意思。
三、一个显著特点——多线多元发展
哪些内容构成了20世纪的历史巨变?20世纪历史巨变的中心内容究竟是什么?不仅不同世界观的人们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即使在马克思主义学者中,认识和回答也是不同的。以往,从社会制度更替角度出发,马克思主义学者一般认为,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发端,以中国革命和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后继,开始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漫长历程,开辟了历史新纪元,指明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因而是20世纪历史巨变的中心内容。确实,社会主义在20世纪成为现实以来,尤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不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是推动20世纪历史巨变的重要力量之一。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种历史的必然性是通过历史的特殊性来体现的。这是因为,这种历史跳跃式的进步,表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国家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不是像马克思当初预想的那种典型形式的过渡,即不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成熟基础上的过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早熟的社会主义。国内外有人称之为现实社会主义。20世纪出现过的和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某些特殊形态的社会主义。所谓特定的历史条件,主要包含了两重意思。第一,经济上,这些国家诞生社会主义时处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阶段,或至少是资本主义不发达、欠发达,即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的混合经济时期,社会化大生产还未建立或刚刚起步。第二,政治上,这些国家处于非常条件——资产阶级欠发展,或至少是资产阶级统治薄弱,而且是在战争引起革命(俄国),或者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浪潮的推动和外力帮助(如一些东欧国家),或者在战后帝国主义遭到削弱(如中国、越南、古巴)的形势下建立了人民政权,然后由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作出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主体性选择。在此种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虽然可以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革命方式避开或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但却无法绕过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所达到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去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这就是说,在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用非资本主义方式取代,但与这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物质基础是无法取代的,只能利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千方百计缩短这个发展过程。正因为如此,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花费巨大的精力、很久的时间和曲折的过程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首先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进行相应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正因为如此,这些国家在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之前要有漫长而曲折的过渡时期或初级阶段。在此过程中,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失误、挫折乃至局部失败。在当代中国,我们有邓小平理论来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从世界范围来看,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取代和超越资本主义等历史性课题尚待人们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深入探索。因此,20世纪是一些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在特殊条件下产生、发展、曲折前进并与资本主义长期竞争和共存的世纪,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向社会主义全面过渡的世纪。
与此同时,研究20世纪的历史巨变,离不开对20世纪资本主义全面、系统、深入的审视,因为毋庸讳言,资本主义在20世纪历史进程中仍处于强有力地位。历史已经证明,20世纪是帝国主义形成、兴盛并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的时期。但帝国主义的衰落并不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迅即走向灭亡。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以不同形式发展着。这里,基本上可分为两类国家。第一类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二类是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绝大多数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从第一类国家来说,如果说20世纪前半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深重危机和剧烈震荡的时期,那么本世纪下半叶却是这些国家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经过恢复、调整、革新,逐步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从第二类国家,即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它们在国际政治斗争格局中,有别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总体上说坚持了反帝反殖反霸的立场,是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同盟军。但从社会制度看,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已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中有些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方面已取得了可观的进展,成为令人瞩目的新兴工业国。总之,20世纪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表明,众多第三世界国家已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道路,从而拓宽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尚未成熟,发展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和社会的进步。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这些国家“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除了现代的灾难(泛指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带来的苦难——引者)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6—207页。)鉴于以上情况, 我们在评述20世纪历史巨变时,应给予这些国家应有的注意和地位。
毫无疑义,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社会主义终将取代新老资本主义,这是历史的必由之路,但这是21世纪或更后的事。
如果我们拓宽视野来审视历史,从社会变革的广度、深度及久远影响来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一百多个国家先后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应是20世纪历史巨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历史已经证明,“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即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由之路,是社会转型的张力。它意味着不仅是工业化,而且是社会生活、思想概念的巨变,也是阶级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巨变,是人类社会前进过程中的重大转折,是历史的伟大进步。尽管国内外学术界对“现代化”的涵义及其后果的评价尚有争议,但对其社会转折意义则早已达成共识。简言之,现代化肇始于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西欧及北美,但直到19世纪末才使西欧、北美完成初步工业化,20世纪才使这些地区和国家转入现代化的更高发展阶段。也只有到了20世纪,现代化才先后普及于亚、非、拉美一百多个国家,蔚为一种影响深远的世界性现象。由于各类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的悬殊,现代化的道路、模式、战略、强度、进程也是迥然有别,真可谓异彩纷呈,绚丽多姿。正是由于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现代化的普遍进展,从而使世界经济地区化与全球化并存、生活方式统一化与个性化共生、人类社会发展整体化与多元化并举。当前,世界范围内现代化的加速进展将使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度。中国也正是在20世纪后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迈出了结结实实的步伐,从而得以重新振兴和走向世界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因此,“现代化”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关系、现代化与人类生活“一体化”的关系,为20世纪的历史进程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应是我们关注和研究20世纪历史巨变的中心内容之一,而过去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远远不足的。
综上所论,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世界的发展不是单线的,而是多线多元的,历史巨变的中心内容也不止一个。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通过前述的历史特殊性表现出来的,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前进的运动,而不是直线上升的运动,社会主义是20世纪历史巨变的中心内容之一。帝国主义衰落了,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在不同类型的国家延续着和发展着,资本主义仍是20世纪历史巨变的中心内容之一。现代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转型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进展也是20世纪历史巨变的中心内容之一。
标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