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壮语“口/嘴”的隐喻看壮族的认知特征-以马山壮语为例论文

从壮语“口/嘴”的隐喻看壮族的认知特征*
——以马山壮语为例

熊奥奔

【摘 要】 口/嘴是食物的进出口,也是说话的重要器官。口/嘴的张弛受意识的支配,因此口/嘴除了具有吃东西和说话这两种生理功能外,还可以用来充当评判是非、表情达意的工具。本文旨在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壮语中与口/嘴相关的语料,探索壮族人民的思维活动特点。

【关键词】 壮语;paːk ;口/嘴;隐喻;认知

引 言

口/嘴位于面部的正下方,是脸部运动范围最大、最富有表情变化的部位。人可以用嘴巴来进食,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还可以用嘴巴来说话,传递信息。而嘴巴的这些行为都受控于我们的大脑,研究嘴的这些行为动作,目的在于透过这些行为把握人的思维。《壮汉词汇》(1984年版)和《壮汉英词典》(2005年版)中关于paːk 的词汇不在少数,① 本文部分语料参考了《壮汉词汇》(1984年版)和《壮汉英词典》(2005年版)。 是五官中词汇量最丰富的器官,可见paːk 的使用率是极高的。从字面意思来看,这些词语看似是对paːk 的简单描述,实则是通过这些简单的身体经验反映更为抽象的概念,比如思想、性格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就是认知语言学常说的隐喻。

paːk 对应汉语的“口/嘴”,汉语中关于“嘴”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如吕传峰的《“嘴”的词义演变及其与“口”的历时更替》从历时的角度分析“嘴”的词义演变;[1]史锡尧的《“口”、“嘴”语义语用分析》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对“嘴”和“口”的词义进行归类分析;[2]许颖欣的《汉语“口”的隐喻认知机制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口”的隐喻机制。[3]就壮语来说,对paːk 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就更少了,尤其是词义研究方面。因此,本文将以笔者的母语马山壮语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借助隐喻这一认知手段,挖掘这些民族词汇的文化内涵,了解壮族人民如何利用自己最熟悉的身体部位,构建出复杂的概念系统,丰富自己的文化。

励志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在思想观念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要以各具个性、富有特色的方式灵活开展励志教育,对大学生的当下处境和现实使命进行清晰解读和前瞻性引领,让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具体而言,大学励志教育对学生能起到思想信念指引、育人文化涵养和学业目标导向等功能。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应用程序APP上面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课程和教师的安排,这样不仅降低了排列课程的时间成本,并且学生可以了解自身对于不同体育项目的喜爱。

一、paːk 的构词能力及语义

paːk 在壮语中是“口/嘴”的意思,是人或动物用来吃东西或发声的器官,使用频率极高,因此我们可以在壮语中找到很多关于paːk 的词语。下面我们将从词义的角度对其进行归类整理。

paːk :口,口腔,嘴;口径;个(补疤、漏洞)。

指代某物:paːk ak(胸、胸膛)、paːk pou(店铺)、paːk ɕi(奶头、乳头)、paːk kuŋ(巷子)、paːk moːm(牛马的嘴唇)、paːk nou(奶头)、paːk θeːt(钓鱼钩)、paːk θoŋ(牛口套)等。

尖锐的部位:paːk pit(笔嘴、笔尖儿)、paːk ɕa(刀口、刀刃)、paːk ɕɐi(犁嘴)、paːk toi(碓嘴)、paːk leːm(毛枪、红缨枪)、paːk mit(刀口、刀刃)等。

出入通过的地方:paːk paːm(楼口)、paːk pja(山口)、paːk ɕaːp(闸门)、paːk ɕaːu(厨房)、paːk ɕoːŋ(洞口)、paːk ɕuŋ(枪口)、paːk ta(河口)、paːk taŋ(田埂口)、paːk tou(门口)、paːk kaːm(栅栏口)、paːk keːn pu(袖口)、paːk kuːk(虎口,也比喻危险的地方)、paːk kuŋ(巷子)、paːk ɓaːn(村口)、paːk ɹon ① r声母在广西各地的壮语中都有相应的方音变体,武鸣读作[ɣ],马山读作[ɹ]. (路口)等。

最后将双重锁频应用于一个小型化集成光波导陀螺样机内,进行了3 600 s的长时间测试。测试结果如图8所示。其中图8(a)显示了陀螺在室温环境下进行的3 600 s的长时间零偏稳定性测试,图8(b)显示了在积分时间3.5 s时,得到其Allen方差为26.6 °/h的长期零偏稳定性。

说话的工具:paːk ʔa θaŋ(哑口无言)、paːk pon(沉默寡言)、paːk pjaŋ(直言不讳)、paːk feːt(直言不讳)、paːk nak(沉默寡言)、paːk paːm(嘴笨)、paːk ɕeːt(不自觉地泄露秘密)、paːk hɐu(语言粗俗,表示爱讲粗口话)、paːk laːi(多嘴、饶舌)、paːk li(健谈、嘴乖)、paːk ɓɐu(嘴勤)、paːk ɹɐi(嘴利)、paːk ɹeːt(嘴紧、嘴严、说话小心、不乱讲、嘴稳)、paːk ɹeːm(逢人好打招呼)、paːk ɹɯːi(讲忌讳的话、爱扯是非)、paːk θo(嘴直、口直)、paːk waːn(嘴甜)、paːk jaːk(嘴利)、paːk ȵaːŋ(嘴巴很厉害、很能狡辩)等。

嘴的生理疾病:paːk neːŋ(口腔溃疡)、paːk ȵaːi(口腔溃疡)、paːk weːŋ(缺唇)、paːk waːŋ(缺唇)等。

其他:paːk mi tɐi(嘴巴有福)、paːk ɕit(嘴淡)、paːk ham(嘴苦)、paːk ȵin(口供)、paːk θiːŋ(伤口)等。

paːk 是一个具有极强构词能力的基本词汇,独立成词时,有“口”“口径”和“个”(补疤、漏洞)之意,还可以与其他语素组合构成新词,如paːk tou,tou 是“门”,直译过来就是“口门”,实则是汉语的“门口”;paːk ɕaːu,ɕaːu 是“灶台”,灶台口外的地方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厨房”。此外,paːk 还能与部分形容词组合,表示人的性格,如paːk waːn,waːn 是甜的意思,嘴甜就意味着人很会说话,说明人情商很高;paːk ȵaːŋ,ȵaːŋ 有韧、坚韧的意思,嘴巴坚韧说明人很狡辩,爱顶嘴,带有贬义成分。

不难发现,paːk 在壮语中拥有两个以上并且词义相关联的义项,是一个典型的多义词。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的散射范畴理论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不是生成的关系,而是联想记忆的关系。那就是说paːk 的五个基本义项中,“口腔”“个(补疤、漏洞)”“尖的部位”是paːk的直接词义,而“出入口”和“口径”在这里是通过“口腔”的相似联想分化出来的。五个基本义项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图1 paːk 的语义结构

二、paːk 与思维

嘴巴作为食物的入口,是生命得以延续的重要前提,同时嘴巴还是表达想法和需求的重要工具,因此壮语中出现了很多与嘴相关但又超越嘴巴自身的词汇和熟语。这类词和句子从字面上看都是对嘴巴的描述,实际上是延伸到对人和人的性格等的描述。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就是通过一种经验来建构另一种经验,实现从身体体验到思维认知的跨越。

然而,在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量中,千克是目前唯一依靠实物基准进行复现的。实物基准往往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在长期稳定性方面存在局限性。

(一)paːk 的词组在思维领域的呈现

嘴巴像油膏像脂肪一样柔滑,心却像刀像剑一样锋利。比喻心口不一,狡猾阴险。

比如说paːk ʔa θaŋ,ʔa θaŋ 是“张着”的意思,嘴巴张着,无话可说,就是哑口无言、理屈词穷的意思。paːk pon,pon 是“闭着”,嘴巴常常闭着,不爱说话、就是汉语常说的沉默寡言。paːk nak,nak 是“重”,嘴巴不是某个物体,不存在重量一说,这里之所以用nak(重)来形容pa:k,实际上是把嘴巴比喻成类似秤砣的东西,暗指人不爱说话,不善言谈。paːk mɯt,mɯt 是“钝”的意思,这里是说嘴巴像兵器一样,长时间没有机会使用就变钝了,比喻没有机会讲话。paːk ɕum,ɕum 是“撅、紧闭”,通过噘嘴的方式表达愤怒或不满,这里直接引申为恼怒,也暗指有话不能说。paːk keːŋ,keːŋ 是“坚硬”,通过“嘴巴坚硬”比喻人嘴上不服软,性格倔强。paːk ɹeːt,ɹeːt 是“紧”的意思,嘴唇紧紧贴在一起不张开,喻指人不乱讲话,性格沉稳。paːk paːm,paːm 是“笨,愚蠢”的意思,这里是借助“嘴”这个工具来喻指人不会说话、情商低,同样有“嘴笨”之意的还有paːk pɯn,其中pɯn 是“笨”,paːk pum,pum 是“钝,不灵活”,paːk kop,kop 是“笨重”,这几个词和paːk paːm 一样,都可以引申为“情商低”。用“嘴笨”来暗喻人的愚蠢,以小见大。

舒曼说,他养父是一个喜欢回忆的艺术家,他对那些有女主人的家庭充满了向往。只是他很不走运,经常受到同行们的奚落和排挤。本来他可以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小提琴手,甚至成为乐团的第一把小提琴师,可当他的男性疾病被同行们窥视到之后,他的威信和艺术天赋从此一落千丈。于是,他开始酗酒,整天喝得醉醺醺的,人越来越颓废,深更半夜经常像个寡妇似的哭泣。死的时候只有四十岁。舒曼说,养父临死的时候一直也没有放松紧紧抓住他的那只枯手。

paːk pjaŋ,pjaŋ 是“敞开”,跟paːk 连用,有“破嘴”之义。嘴巴敞开说个不停,比喻说话很坦率,直言不讳。paːk feːt,feːt 有“轻”之意,这里paːk pjaŋ 一样,都是用来形容人坦率的。paːk ɕeːt,ɕeːt 是“喷、喷射”,嘴巴像水龙头喷水一样哗啦啦说个不停,引申出“不自觉泄露秘密”,还有paːk fou(fou 是“浮、轻浮”)嘴巴轻浮,不稳重,也是“不自觉泄露秘密”之意。paːk meːŋ,meːŋ 是“猛、猛烈”的意思,“嘴巴猛烈”,以嘴代人,引申出“好顶嘴、不受教”之意。paːk ɓɐu,ɓɐu 是“轻”的意思,“嘴巴轻、爱与人交谈”可以引申出“健谈、性格开朗”,常常用来形容话多的人。paːk ɹeːm,ɹeːm 是“脆”的意思,这里是由“嘴巴干脆、爱打招呼”引申为“有礼貌”。paːk ɹɐi,ɹɐi 是“利、锋利”的意思,一般只有刀具等物品才能用“锋利”来修饰,这里意在通过“嘴巴犀利”形容人“能说会道,巧善言辞”,paːk jaːk(jaːk 是“恶劣、厉害”的意思。同理,paːk waːn,waːn 是“甜”的意思,甜是一种味道,引申为“甜美”,这里比喻人会说话,让人听起来舒服。paːk laːi,laːi 是“多”,每个人都只有一张嘴,多的是嘴里说的话,所以这里比喻爱嚼舌根,搬弄是非,多含贬义,和paːk laːi 具有同样的隐喻机制的还有paːk tei(tei 是“密、频繁”)。paːk li,li 是“犀利”,这里引申为“健谈、嘴乖”。paːk ɹɯːi,ɹɯːi 是“坏、不好”,这里不是说嘴巴有什么生理缺陷,而是通过描写嘴巴不好引申出人“讲忌讳的话,爱扯是非”这个抽象概念。paːk θo,θo 是“直”的意思,通过“嘴巴直”引申出“说话直”的意义。paːk θom,θom 是“尖、敏锐、尖锐”的意思,这里引申为“说话尖酸刻薄”;paːk pjoŋ,pjoŋ 是“开窟窿、破”的意思,嘴巴“开窟窿”就是嘴快的意思,有话留不住,马上就要说出来,还可以引申出“开口伤人”之义,同理还有paːk faːu(faːu 是“泡沫”)、paːk feu(feu 是“浅”)、paːk m jaːk(m jaːk 是“滑溜”)、paːk m jeːp(m jeːp 是“闪、速度快”)、paːk ɕoːt(ɕoːt 是“很快”)等,都有“嘴快、留不住话”的意思。

paːk ɕit,ɕit 是“清淡”,比喻人没有胃口。如果煮菜的时候放的盐不够,我们就会说pjak ɕit,就是不够味,吃起来没有味道,人没有胃口的时候,吃什么都是没有味道的。paːk ham,ham 是“苦”,和paːk ɕit 一样,比喻人没有食欲,不想吃东西。两者都是认知语言学中的联想隐喻。

(二)paːk 的熟语在思维领域的呈现

7.paːk kaːŋ tuŋ ɓou ɹiːŋ

《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新升格本科院校艺体类本科大学英语可由通用英语、专业英语和人文教育英语三大课程群构成,开设在大学本科学习的不同阶段,并在不同的课程阶段实施不同的分类分层教学策略。具体实施如下:

1.paːk ʔa lin ɕoːn

嘴 张 舌 漏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蒋润花,左远志,陈佰满,徐勇军,杨敏林(118)

嘴巴张开露出舌头,这是对人在用嘴呼吸状态下的描写。用来形容人太累、太紧张或是十分痛苦的样子。

2.paːk pan kjaːi faːŋ,ɗaːŋ pan pit num

嘴 成 解送 鬼,身 成 鸭 细小

嘴巴厉害得仿佛能送鬼,实际上却没有什么行动力。这里是指人只会嘴上说说,实则没有什么本事。

4.paːk ɕim θom nap heːn fa,

5.paːk ɕim θom ȵip pu, paːk wuːn θom waːi piːŋ

嘴巴起泡,口水往外溅。比喻话太多,即汉语的“唾沫横飞”之义。

3.paːk poːp mjaːi θin

口 针 尖 扎 边篱,

paːk wuːn θom θa to toŋ

嘴 人 尖 拖 遍 垌

针口尖可以插到墙边,人的嘴巴尖就会说很多话。比喻到处传是非。

口 泡 痰 溅

口 针 尖 缝 衣,嘴 人 尖 坏 世界

针尖便于缝制衣服,人的嘴巴尖就会坏事。比喻爱搬弄是非,破坏关系。

6.paːk tin lin toːn

嘴 短 舌 半

嘴巴短,舌头就只有一半。这里是指人话少,言辞贫乏。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词汇的隐喻机制,从分析中我们发现,隐喻的运用给词汇注入了新的灵魂。而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还可以在壮语熟语中找到例证。[4]15-20

嘴 讲 肚 不 跟

嘴上答应着,却不付出实际行动。比喻言行不一致。

生物化学理论知识较为琐碎和抽象,因此制约了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和思考[1]。教研室利用集体备课机会,完成了整套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的制作,坚持在授课中不断补充和修改内容。通过动画和图片的使用,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但对于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和注意事项的把控仍有所欠缺,迫切需要视频辅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视频在网络上有很多素材可供下载,教研室多年前也购买过整套课程,但这些视频或技术陈旧,或不符合当前专业大纲培养要求,或与教材内容有出入,使用时经常会出现需要口头更正、不能连续播放等问题。

8.paːk kaːŋ heːŋ ɗi pɐi

嘴 讲 行 不 去

光动嘴不动手。这里是说只会空谈,没有实干。

9.paːk kju paːk ha

嘴 盐 嘴 油

其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在进行设计阶段重视程度不足,将设计工作流于形式,同时没有对材料和内容进行完整的设计,和实际的情况不符合,有的甚至造假。第二,设计不够规范,没有进行事先的设计,而是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设计,过多的流于形式。第三,在进行设计之前应该进行科学的调查,一些设计单位的相关资质不够。

众所周知,马克思毕生致力于人的解放问题。在马克思看来,“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2]46。人的解放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为人的解放提供了根本指导,彰显出巨大的理论魅力。深入研究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精神实质,辩证地把握其理论内涵,才能认清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真理意蕴。

10.paːk luːm jou luːm laːu, θim pan taːu pan kiːm

嘴 像 油 像 脂肪,心 成刀 成 剑

壮语中有很多与嘴相关的词组,表面上看是在说“嘴”如何如何,其实不然。这时候我们讨论的“嘴”就不再是语言表达层面的问题,而是思维层面的概念。

11.paːk ɗei θim nɐu

嘴 好 心 烂

嘴上说得好听,心里却在算计他人。形容人嘴甜心狠。

12.paːk ɹak ɹuːm toi

嘴 挂 臼 碓

嘴上挂着臼碓。把石臼挂在嘴上就很难开口说话,比喻人嘴巴笨,话少。

在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以写促读”策略,可以反馈前面学习的效果,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真正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基点。

13.paːk ɹo ho haɯ

口 干 脖 干

从嘴巴到脖子全都干了。比喻极度饥渴。

14.paːk wa paːk nɐu

嘴 蚀 嘴 烂

一张烂嘴,对应为汉语的“乌鸦嘴”,常用来指人们说了不吉利的话又很灵验。

15.paːk juːŋ fɯŋ pa

嘴巴里都是油和盐。油盐可以让我们吃的菜更美味,这里用油盐的美味来比喻甜言蜜语。

嘴 厉害 手 笨

嘴巴厉害,办事却不麻利。常用来讽刺蠢笨却爱逞口舌之快的人。

熟语来源于壮族人民的日常,是祖祖辈辈生活经验的积累,反映了民族的智慧,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同时也证明了壮族人民具备通过“身体经验”反映“情感经验”的能力,并且这个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总的来说就是我们通过“身体经验”总结出“文化经验”,而这些“文化经验”又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理论指导。

网关服务器对于应用服务器而言,主要扮演NTP客户端角色;但对于ATC和DCS设备而言,它又充当NTP服务器角色。

三、paːk 的两大功能与思维

人的嘴巴有两大功能:进食功能和说话功能。进食功能主要包括kɯn(吃)、θɯt(吮、啜,用于喝黏稠的流质食物)、hap(咬)等,说话功能包括kaːŋ(讲)、lɯn(告诉)、heu(叫)、nɐu(说)、ɕaːm(问)等。前面我们已经对paːk 的词组和熟语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下面我们将从功能的角度,也就是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进食功能:以kɯn 为例

kɯn 对应汉语的“吃”,但在壮语中,kɯn 还有“喝”的意思,比如汉语的“喝酒”,壮语叫做kɯn lɐu,译为“吃酒”。我们知道,在古代,至少是在清代以前,汉语也不说“喝酒”,而是说“吃酒”,说明壮语和汉语一样,有“吃”“喝”同词的现象。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和相互交织形式,一般包括垂直交叉、斜交、平行交织等多种形式。为提高服务水平,地铁车站的换乘要求在付费区内完成。车站换乘可分为平行换乘(主要包括上下式“岛-岛”平行换乘和同层式“岛-岛”平行换乘)、节点换乘(主要包括十字岛侧换乘、十字岛岛换乘、T 字岛岛换乘和L形岛岛换乘)、站厅换乘、通道换乘、混合换乘等基本形式。

上面我们说的kɯn 是把某种具体的物品送入口中,是一种行为动作,属于身体经验范畴。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关于“吃”的词,其字面意义上是写“吃”,其实是蕴含着更为抽象的概念。如kɯn poi(偷摸,poi 是“背地里”),由“私自吃”引申为“偷摸做某事而获取不当之利”。kɯn ɕaːŋ(贪赃,ɕaːŋ 是“赃物”)、kɯn ɕiːn(贪污,ɕiːn 是“钱”),“赃物”和“钱”都是不能入口的东西,都是“钱财”的代名词,因此这里引申为“贪污受贿”。kɯn tan(吃穿,tan 是“穿”),“吃”和“穿”是生存的基础,这里用来代指“生活”。kɯn ko(受雇,ko 是“雇佣”),“雇佣”是用货币购买行动,是一种买卖劳动力的行为,所以这里引申为“受雇”。kɯn kuk(狼吞虎咽,kuk 是“老虎”),人是不可能吃得了老虎的,但人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会像老虎一样吃得很急很大口,两者具有相似性,所以这里强调的是“吃相像老虎一样”。kɯn kuːŋ(钻空子,kuːŋ是“空隙”),空隙是一种空间概念,此处引申为“利用可乘之机”。kɯn kwaːi(取巧,kwaːi 是“聪明”),引申为“投机取巧”。kɯn hei(受气,hei 是“脾气”),脾气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这里是引申为“忍受别人的欺辱”;kɯn ho(吃苦,ho 是“苦、苦难”),“苦”是“艰辛、艰难”,不能被咀嚼,所以这里是指“苦难”,而“kɯn ”也相应地引申为“忍受”,合起来就是“忍受苦难煎熬”。kɯn huŋ(白吃,huŋ 是“空”),kɯn ɗɯːi(白吃,ɗɯːi 是“空、闲、白白的”),由“吃空、吃闲”引申为“吃东西不给钱”。kɯn hoŋ(花钱大手大脚,hoŋ 是“大”),kɯn laːu(花钱大手大脚,laːu 是“大”),“大”不是用来形容吃的大口,而是引申为“花钱大手大脚”。kɯn ŋoːm(捡便宜,ŋoːm 是“磨损、不锋利”),ŋoːm 是一种状态,这里引申为“捡到了大便宜”。kɯn ȵɯ θaːŋ(见异思迁,ȵɯ 是“草”,θaːŋ 是“高”),看见高处的草更美味就动了心思,比喻意志不坚定。kɯn ɹeːŋ(吃力,ɹeːŋ 是“力气”),“力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能被吃掉,所以这里的“吃”其实是引申义“花费”,人做事情费大力气,自然是辛苦而且令人难受的。kɯn wi(吃亏,wi 是“亏”),wi 和ɹeːŋ 一样,都是抽象的概念,是“损失”义,相应地,kɯn也要用引申义“受到、忍受”。kɯn wun(敲竹杠,wun 是“人”),直译过来就是“吃人”。旧时做生意的奸商见有生客或老实人来到,就敲杠子提醒伙计配合坑人。这个词还可以指利用封建道德立法抹杀人的个性,极具讽刺效果,壮语同样用“吃人”来讽刺利用别人弱点榨取财物,可见壮汉文化是相通的。

(二)说话功能:以kaːŋ 为例

kaːŋ 的字面意义是“讲、说、谈、议论”。kaːŋ 本身是一个行为动作,然而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受文化和现实情况的影响,偏离原本的轨道,从而实现由身体经验向思维认知领域的延伸。如kaːŋ paːk(夸口、空口说白话,paːk 是“嘴”),强调说话的工具是“嘴”,因为只会用嘴说,没有任何行动力,所以说“空口说白话”;kaːŋ pjou(空谈、说空,pjou 是“空、一无所有”)、kaːŋ ɗɯːi(空谈、说空,ɗɯːi 是“空、闲”)、kaːŋ hoŋ(空谈,hoŋ 是“空”)等都是从“讲话没有作用力”引申出“没有行动力”的意思。kaːŋ po(吹牛。po 是“吹”),“吹”是动作,不是“讲”的对象,引申为“说大话、撒谎”的意思,一般指人不切实际;kaːŋ taːi wa(侈谈,讲大话。taːi 是“大”;wa 是“话”;taːi wa 是“大话、不切实际的言论”)和kaːŋ laːu(吹牛,laːu 是“大”),都是引申义。kaːŋ pjoŋ(说穿、一语道破,pjoŋ 是“破”),“破”不是“说”的对象,强调的是“说”的结果,是进一步抽象的结果。kaːŋ ɕan(倾吐,ɕan 是“尽、完、干净”),由“把所有事情说尽”引申为“畅所欲言”。kaːŋ fuk(说服,fuk 是“服气”),说服别人需要充分的理由,而这里不是指理由,而是说的结果,这一隐喻基于人们默认“只要说出充分的理由就能说服别人”的规则。kaːŋ hɐu(粗口话,hɐu 是“臭”),臭是指不好闻的气味,说出来虽然没有味道,但是让人听起来不舒服,两者具有相同的特性,这种隐喻可称之为相似隐喻。kaːŋ waːp(耳语,waːp是“悄悄”),基于共同的生活经验,人们把“悄悄讲的话”称为“耳语”,壮语中还用来喻指人说话太小声。kaːŋ pjaːŋ(撒谎,pjaːŋ 是“空”)、kaːŋ jɐu(撒谎,jɐu 是“引诱、哄骗、欺骗”)、kaːŋ kja(撒谎,kja 是“假”)和kaːŋ mjaːn(撒谎,mjaːn 是“搓”),都是通过讲的内容“假、大、空”从而引申出“撒谎、不诚实”义。kaːŋ ʔaːm(讽刺、指桑骂槐,ʔaːm 是“汗疮”)、kaːŋ peːk(讽刺,peːk 是“白白地、徒然”)、kaːŋ pok(讽刺、指桑骂槐,pok 是“抹布”)、kaːŋ ko(讽刺、指桑骂槐,ko 是“弯、弯曲”)、kaːŋ ʔim(讽刺、指桑骂槐,ʔim 是“阴间”)、kaːŋ ŋaːi(指桑骂槐,ŋaːi 是“饭”)、kaːŋ waːŋ(讽刺、指桑骂槐,waːŋ 是“横”)、kaːŋ jiːm(讽刺、指桑骂槐,jiːm 是“欠”)等,讲述的并不是相同的内容,但隐喻机制却是相同的,都是根据某一个具体的概念抽象出“讽刺”的意思。

四、壮族人民的思维特点

通过对paːk 自身及其相关动词的解析发现,壮族人民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特点,包括善于进行系统性推理和大量的运用隐喻等。

(一)系统性推理

paːk 在壮语中是一个构词能力较强的基本词汇,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paːk +pit(pit是“笔”)可以得到“笔嘴”;paːk +ɕa(刀)就是“刀口”;paːk +ɕɐi(犁)就是“犁嘴”,由此,paːk +具体的物品时,指向这一具体物品的尖锐部分。同样,paːk +ta(河)是“河口”;paːk +tou(门)是“门口”;paːk +ɓaːn(村)就是“村口”。这里的paːk +某个地理位置时,指的是这个地方的出入口。paːk +laːi(多)表“话多”;paːk +waːn(甜)表“会说话”;paːk +ɓɐu(轻)表“善言谈”paːk +形容词,可以用来表现人的性格特点。可见,壮族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在有限的词汇条件下,善于对词汇进行系统性的加工,从而产生新的词汇用于表达新的概念,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二)善于运用隐喻推理

壮族人民最显著的思维特点就是善于运用隐喻推理。情感、想法、性格等这些抽象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难以进行界定,因此往往需要借助我们熟知的基本概念,比如身体来辅助理解。其中最常见的当属相似性隐喻,所谓相似性隐喻是指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目标域的产生基于源域的某个相似特性,譬如我们上文提到的paːk keːŋ(嘴硬)。在人的认知里,只有石头一类的物品是坚硬的,一个人要是一直闭着嘴巴不说话,就和石头相似,人是肉长的,不会砸不烂,真正坚硬的其实是人的性格,所以这里的“嘴硬”指的是性格倔强。人们正是凭借这种相似性,赋予了paːk keːŋ 新的文化内涵。同理,汉语歇后语:茅厕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也是用来比喻态度固执强硬的人。由此可见,善用隐喻进行推理的不仅仅是壮族人民,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普遍思维特征。

五、结 论

与汉语相比,壮语的词义研究相对而言比较薄弱,尤其在词的引申义方面。比如说“嘴快”,壮语中就有很多种说法,但每种说法的映射过程都不尽相同,侧重点、语境等也不同。以paːk pjoŋ和paːk m jeːp 为例,paːk pjoŋ 不只是表明“藏不住话”,还带有“出口伤人”的意思,而paːk mjeːp 强调心思单纯,有话直说。如果不是熟知壮语的人,就很难理解其中的细微差别。所以说在词义的挖掘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详尽分析词义的来源以及引申义,一方面有利于辞书编纂工作的实施,方便人们更好地学习壮文和使用壮文,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语言切入,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壮族人民的思维特点及其文化心态。

参考文献:

[1]吕传峰.“嘴”的词义演变及其与“口”的历时更替[J].语言研究,2006(1).

[2]史锡尧.“口”“嘴”语义、语用分析[J].汉语学习,1994(1).

[3]许颖欣.汉语“口”的隐喻认知机制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

[4]蒙元耀.壮语熟语[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THE METAPHOR OF MOUTH AND THE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ZHUANG:A case study of Zhuang language of M ashan

Xiong Aoben

Abstract: The mouth is not only the entrance and exit of food,but also an important organ of speaking.The closing and opening of the mouth are controlled by consciousness.Therefore,apart from the two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eating and speaking,the mouth can also be used to judge right and wrong and express one's feelings.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corpus related to mouth in Zhuang language and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Zhuang people's thinking activities.

Key words: Zhuang language;paːk ;mouth;metaphor;cognition

【作 者】 熊奥奔,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 H218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4-454X(2019)04-0152-007

*基金项目: 广西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壮语身体部位词的隐喻机制研究”(18SCXZD13)。

〔责任编辑:黄润柏〕

标签:;  ;  ;  ;  ;  ;  ;  

从壮语“口/嘴”的隐喻看壮族的认知特征-以马山壮语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