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集中问题及其矫正_银行论文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问题及其矫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股份制论文,贷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股份制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以其灵活的经营管理方式,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各项业务发展迅速,发展势头强劲。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贷款投向高度集中的问题比较突出,其表现在:(1)最大十户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比例偏高。根据人行济南分行的统计,该行辖区的1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最大十户贷款占本行贷款的40%以上的银行有13家,占辖区内股份制商业银行总数的68%,其中个别银行最大十户贷款占全行贷款总额的90%以上;辖区内新开办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度明显高于原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辖区内2000年以来成立的绝大部分新开办银行最大十户贷款在本行贷款总额的比例都在70%以上。而且,这种贷款高度集中有不断上升的趋势。(2)最大十户贷款投向行业集中。从行业上看,这些银行的贷款主要集中于交通、电信、电力、烟草、房地产等行业,其中交通、电信、电力三个行业一直位于贷款前列。2001年底,该三个行业的贷款总额为237亿元,占最大十户贷款总额的63.32%。在个别银行,这个集中度比例更高,如某股份制银行郑州分行对该三个行业的贷款在该行最大十户贷款中占96.73%。

贷款投向集中,体现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运作法则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其合理性。但是,信贷资金过分向“大户”集中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集中的弊端

1.制约银行风险管理战略的有效实施

贷款集中使银行的长期风险增加。从投资原则看,作为商业银行最主要投资业务贷款的高度集中违背了规避风险的分散化投资原则,不利于风险分散;从贷款集中的效益看,信贷资金面临不小的风险。重庆市5家上市公司,2000年末产值同比增长16%,销售收入增长11%,利润总额虽然增长了14.4%,但营业利润仅增长3%,其中主营业务利润还减少了近2个百分点。可是,这5家上市公司同期贷款增幅却高达58%。主营业务利润减少与贷款大幅增加的巨大反差,说明信贷资金本息的归还来源缺乏保障。而获取贷款相对容易,导致部分“大户”超常投资、冒险经营,使信贷资金面临的风险更大。从贷款集中的行业看,交通、通信等属基础设施行业,投资回收期较长,净现金流量具有不确定性,这使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长期风险增加。长期风险的增加,将导致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实施的难度加大。

2.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战略面临难题

金融买方市场的形成使客户成为银行重要的商业资源。为些,各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都逐渐向抢占优质客户的方向倾斜,从追求“规模效益”向挖掘“客户效益”转变,实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竞争和发展战略。贷款集中则给银行的这一战略带来难题。应该说,信贷资金向“大户”集中,体现了银行对贡献度大的客户的维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大客户并不一定是优质客户。如果大客户效益不佳或银行定位存在问题,同时由于过于依赖大客户而造成中小客户的不忠诚,就会使银行客户资源的质量降低,数量减少,战略的有效性大受影响。银行把贷款集中投向“大户”,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大户”方面,忽视对中小客户需求等方面信息的研究,缺乏决策的全面信息,从而影响长期客户中心战略的制度,也使战略的实施缺乏有效的控制、反馈与调整。

3.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异化

效率高、经营成本低是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所在,而贷款集中势必削弱其在这方面的优势,导致其异化。一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具有极大的趋同性,易使其所服务的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增强,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贷款投向过度集中,使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领域狭窄,灵活性降低,难以开拓新领域,限制自身发展空间,经营效率也会随之降低。再者,由贷款过度集中带来的不良资产逐渐沉淀,使其负担轻的优势减弱。近年来,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出现了异化现象,贷款集中是造成其异化的重要原因。

4.信贷供求结构失衡与信贷政策调整效应减弱

这是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过度集中的宏观效应而言的。一方面,信贷资金大量集中于“大户”,客观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使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导致信贷市场供求结构失衡从而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贷款覆盖面缩小,使得通过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调整政策的效应大打折扣。

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原因分析的新视角

现有的对贷款集中原因的探析多从传统的理性趋利的经济学角度,如从成本收益角度,认为中小企业成本收益的不对称是造成银行贷款向大企业集中的根本原因。而且,现有的对贷款集中的原因分析往往偏重于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分析,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存在金融垄断,其对金融资源的高占有比例导致贷款集中。这些分析,可能忽视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地位及其行为特点,没有考虑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对股份制银行的影响,这里我们从新视角探讨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集中的特殊原因。

1.行为金融理论

行为金融理论是把心理学引入到金融学的创新理论。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的地位出发,行为金融理论中的羊群效应可以用来解释该类银行的贷款集中。

所谓羊群效应是指由从众心理支配下的投资行为带来的投资效应。行为金融学认为,追求时尚与从众心理是投资者的价值感受之一。从众心理支配下的投资行为,称为羊群行为。在从众心理支配下的投资者盲目跟随市场中的大多数人,从而忽视对自己有价值的私有信息的理性判断,在群体压力下产生了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投资者没有关于投资的充分信息,所谓的私有信息和理性判断能否有利于其作出最优决策也就具有不确定性,从这一方面看羊群行为也应该看作是投资者的最优决策,这符合最大效用原则。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实际就是这种羊群效应在银行资产业务决策的具体表现。国有大银行目前在我国金融机构中仍居绝对主导地位,他们将贷款集中投向大企业的行为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形成了群体压力,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帮助自己作出理性判断,就只有屈从于群体压力选择从众策略,将贷款投向大企业、特定行业。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从众心理认为,如果因贷款集中带来经营风险,受损的也不只是一家银行,其损失具有外部性:而如果不从众,即把贷款投向中小企业、其他行业,出现问题则只是个别银行,相对而言,外部形象的损害较大,而且作为代理人的管理者也往往会因此受到其委托人的处罚。权衡其中利弊,股份制商业银行易作出从众行为。由此可见,这种羊群效应导致了其贷款的集中。

2.博弈论。

博弈论是一种用数量方法研究理性经济主体在特定环境中和一定规则下,如何选择策略和行为方案并取得预期结果的一种理论。这里特定环境和规则是指某经济主体的决策是在受其他主体决策的影响下作出的。经济主体作为一个理性人,他能预期他的决策对其他经济主体发生什么影响;当其他经济主体作出反应时,该经济主体会调整自己的决策。我国现有的银行信贷市场环境即具有这样的特点。

这仍然是基于投资者心理对行为的影响,引入宏观经济效应来分析。我们可以建立一个银行贷款集中的博弈结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决策时,也面临类似于“囚徒困境”的难题。

假定信贷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别用甲和乙表示。两家银行信贷决策的目标是为了促进本行经济效益的提高,将选择最有利于本行发展的策略。在博弈模型中,假定两个银行的决策是两种,合作与不合作。如果选择合作,表示实现贷款分散化,有利于国家信贷供求结构均衡,各类企业平衡发展,宏观经济效应提高。不合作则代表贷款集中,宏观效应下降。如果两个银行都选择合作,促进了国家宏观效应的提高,均得到5分的得益;如果两银行都选择不合作的策略,即都从本行利益出发,选择贷款集中,那么两者不仅得不到合作产生的好处,还必须分担由此产生的成本,均得到-10分的得益;如果甲银行不合作,而乙银行合作,那么甲银行就会获得独自行动而得到的好处,得10分,并分担由不合作引起宏观效应下降所带来的损失,损失2分,总得益8分,乙银行采取了合作的对策,却承担了提供合作的成本,并且还须分担由甲银行不合作引起的成本,它的得益是-14分;反之,乙银行获得得益8分,甲银行获得得益-14分。由此,得出以下的策略组合:

策略组合A中,甲和乙均选择合作的策略,双方各获5分,这是合作的解,是有利于国家宏观效应提高的最优策略。但这一策略不稳定,因为在一方策略不变的情况下,另一方就有选择不合作的经济动因:组合B中,甲选择合作,乙选择不合作,如果甲的选择不变,这时获得8分的得益是乙的最优选择,乙没有改变策略的动机。但是如果乙的选择不变,甲就有变更选择的动因,它也可以选择不合作。策略组合就变成D,它的损失就会减少4分;对策略C来说,甲没有变更策略的动因,但乙却有变更的动因,如果乙选择不合作,它就能减少4分的损失。因此,B和C的策略组合均有着不稳定性;对策略D来说,甲和乙均选择不合作,如果假定甲的策略不变,乙的选择也不会变。因为如果它变更选择,最后的策略组合就是C,这时它的得益就会从-10分降到-14分,同理在乙的选择不变的条件下,甲的选择也不会变,由此,D是一个具有内在稳定性的策略组合。换言之,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独资银行的博弈中的最后策略是D组合,双方都选择不合作的策略,即都会选择贷款集中,这是一个稳定的策略组合。因此,从博弈论角度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实际也是其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单纯是该类银行的独立行动。

三、矫正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集中的制度创新思路

如前所述,羊群效应是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集中的原因,而造成羊群效应的根源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贷款人的有限理性。同时,两类银行的博弈也反映了这一点。因此,克服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就成为解决贷款集中问题的核心。这就要求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1、监管当局的监管与调控制度创新

改变商业银行博弈的基本结构,就必须改变博弈结构所具有的奖惩机制,为此,监管当局应进行相应的创新:(1)贷款集中程序管制的创新。同国外的做法相比,我国在贷款集中的管制上还存在着诸如单一借款者涵义界定不明、监控技术薄弱、管制规定缺乏灵活性等问题。对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进行改进,扩展和丰富单一借款者的涵义,即以关联性为考察标准,从法律上对单一借款者做出更具体、更现实的规定;制度更广泛具体的监控措施,如实行单一客户大额贷款的报备制度,要求银行建立约束贷款集中风险的合适的内控制度,采用统一并表监督原则对银行集团的贷款集中情况进行总体监控,同时应将有关的或然负债、商业承诺等因素以适当方式(如用一定系数换算)综合纳入考评的范围;另外,还需视不同贷款的不同风险,规定一些管制的例外情况。(2)实施必要的调控措施,对银行信贷加以引导。国家应鼓励商业银行发放信用贷款和金融创新,扩大其流动资金贷款权;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鼓励其向信用等级高、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贷款,特别是对地方性股份制银行,国家应支持其成为发放企业小额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主力军。(3)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管制与立法。这主要是针对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而言的。通过完善由证监会、证交所、行业协会共同构成的功能互补的监管体系,使上市公司遵守信息披露规则,对违法的内幕交易等进行相应处罚。同时,通过立法增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这样,在证券市场信用恢复的同时,间接建立起信贷市场的信用,改善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2.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

这主要是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完善和健全风险监控机制与信贷管理体系。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一级法人体制下统一授权授信制度,建立与完善各个环节内部控制制度,分解落实风险管理责任,确保贷款质量;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建立各类企业和信贷资产状况数据库,对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和警示;充分运用风险管理信息,随时跟踪贷款风险,利用信息系统衡量风险与效益,及时对信贷投向予以调整。另外,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应从防止异化、提高效率方面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通过建立与完善系统整体协同、联动的业务经营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系统整体服务能力。

3.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

股份制商业银行自身矫正贷款集中的业务创新包括以下方面:(1)明确市场定位。股份制商业银行应根据市场法则,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经营灵活的优势,以品牌化、特色化的产品系列形成金融服务的竞争优势。(2)有针对性地开发新的业务品种,拓展新的业务领域。结合服务地区与银行的实际特点创造与开发适合中小企业、居民个人的金融服务与业务品种;对不同客户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对大客户提供投资银行业务,如对其融资安排提供咨询等,对中小客户则注重一般服务的灵活性;多方面开发中间业务,找出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也可防止过于依赖资产业务而带来的风险。

4.健全社会信用监督与担保体系

这包括以下方面:(1)健全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引入国外先进的评级模式或建立合资评级机构,确保信用评级的科学性与独立性。建议针对大企业、中小企业的特点,设立不同的指标体系,保证信用评级的规模公平性,同时为银行的信贷决策提供可靠依据;(2)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针对当前担保机构的发展现状,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来提高其信用担保能力。除财政注入、社会闲置资本的吸收、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出资外,可考虑吸纳部分邮政储蓄。这不仅能增强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还可改变邮政储蓄收益和风险不对等的现状。(3)构建企业财务信息的立体监督体系。一方面,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小企业特点和经营活动方式的财务会计制度,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财务监督,注重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的作用,构建对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真实性的立体监督体系;另一方面,加强对大企业内部信息披露与经营状况的监督,提高其信息披露的可靠性与及时性。通过这两方面措施,改善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银行建立预警机制,同时给各类企业在融资等方面的公平竞争提供基础。

标签:;  ;  ;  ;  ;  ;  ;  

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集中问题及其矫正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