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教材文本选择原创性的教学意义_万芳论文

论中学语文教材文本选择原创性的教学意义_万芳论文

例谈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原生价值的教学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选文论文,意义论文,价值论文,中学论文,语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选文“原生价值”的再思考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实质上是“选文的集锦”[1],几篇选文以主题为依据组成单元,但相互之间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教材编制的诸多问题已被持“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观点的专家所批判。而在教学一线,教学价值的隐蔽使得教学内容的确定成为一堂合格语文课的先决条件,同时也使教学解读成为语文教师上好一堂语文课不可回避的任务。

      语文教师开展教学解读、确定教学内容之时必须直面选文和学生,在教师(“我”)、文本、学生之间来回穿梭,有课程自觉意识的教师还会带上自己对课程的观照,带上对学情“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思虑。这些略显“悲壮”的求索常常使教师意识到选文的原生价值是产生教学价值的凭借,是获得言语智慧的基础,是教学活动中绕不开的话题。

      李海林先生对选文原生价值的观点是:“原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可称之为‘原生价值’。有研究者把课文的原生价值概括为知识传播价值、情意交流价值和消闲价值……读者读它们,其目的或者为了获得事实的信息,或者为了获得思想感情的信息,总之,都是为了获得信息。”[2]而胡立根先生则认为,选文的“原生价值”是“满足社会阅读主体需要的价值”[3]。

      综合两位先生的说法来理解,原生价值是伴随着社会阅读主体对“信息”的需求产生的。而笔者认为,对原生价值还应有一个更加具体的认识,以观察它对教学的实际作用。

      就写作学和相关文艺理论而言,原生价值产生的前后,选文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发表平台、选文的出处等要素是必须考虑的,它们是信息产生和传播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就是信息本身。

      二、尊重原生价值,即尊重学情、课堂

      对原生价值的挖掘常常会影响到教学价值的认识与判断。正如李海林先生所说:“如果说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是通过教材本身直接‘陈述’出来的,那么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则隐含在这种‘陈述’本身中。”[4]以下,笔者将用亲身经历的教学案例来说明原生价值是如何具体地影响教学价值的。

      1.《看云识天气》:关注创作过程,创造教学价值

      先来看说明文《看云识天气》。作者朱泳燚在《讲究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教可读性——我怎样编写说明文教材〈看云识天气〉》[5]中这样介绍这篇说明文的创作过程:“说明文教材《看云识天气》,1965年编入江苏省农业初级中学试用课本《语文》第二册。10年内对课文5次的修改,这‘准确'‘明白畅达’,便成为我编写、修改时努力争取达到的目标。”作者也列举了自己修改中的部分片段。

      (二稿)经验告诉我们,天空高处的薄云,是好天气的象征。只有那低而厚密的云层,才会使天气变坏。

      (四稿)经验告诉我们,高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而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带来坏天气。

      (五稿)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教师应该马上意识到:作为20世纪60年代初一位教师专门为一群农业初中生写的文章,它会让时下的学生产生什么样的阅读心理?5次修改的“信息”对认识说明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会有什么样的帮助?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就这篇文章的修改过程与学生展开了探讨。学生意识到,一篇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一定是适应科学实际的,修改时对语言的选择既讲究科学性,又具备形象性。在比较、讨论、总结中,理解是具体、有效的,而教学价值的实现正是依赖原生价值产生的一个过程。

      2.《三峡》:向原著的寻源勘误,相对完整的原生价值产生教学价值

      《三峡》选自《水经注》。《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其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典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会或多或少产生疑问: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从夏写到冬,再写春秋?为什么结尾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为什么仅提到“巫峡”?问题很多,有时候教师也很难解答。但当我们打开《水经注》去寻找选文真实的语境时就会发现,学生的这些问题源自对原生价值的认知缺失。《水经注》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五称“江水卷”,依次从上游至下游写了长江及周围的山脉和风土人情,而命名为《三峡》的这个片段在三十四卷,前后文如下:

      卷三十三 江水……江水又东径广溪峡(注:就是现在瞿塘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滩。

      卷三十四 江水……江水又东径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径新崩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巴人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江水又东径西陵峡……[6]

      在课堂上,笔者综合多种现代汉语译文,帮助学生用现代汉语理解以上内容,使其很快明白了《水经注》卷三十三、卷三十四的主要内容。经过讨论分析,随之而来的发现令人惊讶:原来选文《三峡》写的并不是三座峡谷,而是巫峡!当然,学生的理由就是基于对节选部分的原著的考察。在这里,笔者有意扩大了原生信息,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就在扩充的信息中得以慢慢地解决。比如,选文的写作顺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写“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篇选文为什么取名“三峡”?难道仅仅因为开头是“自三峡七百里中”吗?他们认为选文取名为“巫峡”更合适。对此,笔者及时做了补充,如省略主语是文言文中的常见现象,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来展开介绍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写作顺序,等等。好奇的学生还主动探究了巫峡地貌和其他两座峡谷的区别,并与选文的描述对照,以印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3.《羚羊木雕》的学情风波:真实的原生价值才能满足学情

      《羚羊木雕》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已20多年。这篇创作于1984年的短篇小说发表在同年第10期的《东方少年》上,原题叫《反悔》,选编进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题目被改为《羚羊木雕》。然而,这篇选文被七年级的学生认为是一篇很假的文章,部分理由如下:

      生1:读了文章,我认为文中的“我”和万芳肯定是两个女孩子。请问哪里有两个女孩子会在操场的树底下换裤子?不用为了写两个人浓厚的友情就设计这样情节吧?

      生2:我不会相信哪个学生会一直穿着一件有长长疤痕的校裤,除非她有这样的爱好(同学笑)。能够送同学珍贵的小藏刀,不能再买一件运动裤吗?真够假的。

      生3:谁会随身带刀去同学家玩?事先又没想好要交换礼物,为了故事讲得流畅些就这样安排情节,不太合适。

      生4:真像某些电视剧一样,为什么吵架、伤心的时候一定是在雨天呢?而且是冒雨跑出家门,未免落入俗套了。

      生5:结尾读着感觉别扭。为什么万芳把小藏刀送出来,然后和“我”说“我们还是好朋友”这样的话呢?我理解突出主题的意思,但我对这个结尾不满意。

      出于对学情的尊重,笔者查找了相关资料。作者张之路早在2007年4月的《语文学习》上就发表了自己对《羚羊木雕》这篇课文的看法——《关于〈羚羊木雕〉》。在文中,作者以“想的就是写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以及他们的矛盾心理,争取做到每个人的行为和语言站在他的角度上似乎都是合理的”为创作动机,而且提到了被教材编写者修改前的结尾:

      我慢慢地从楼梯上走下来。外面的雪已经下得很大了,雪花落在羚羊的身上,又滑了下去。我突然觉得羚羊变得那么重,以至于我不得不用双手托着它。我在雪地里慢慢地走着,忽然,我听见后面传来万芳的声音。我惊奇地回过头。万芳气喘吁吁地跑到我的眼前,他既没有戴帽子,也没有穿棉衣。他把手里拿的玻璃罩子盖在我的羚羊上,又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拿着,没有礼物,咱俩也是好朋友!”

      “你妈妈会说你的!”我看着他的眼睛。

      “没事儿,凡是爸爸妈妈送给我的东西,不管我给谁他们都没说的……”他十分爽朗地微笑着,露出那像白雪一样的牙齿。

      “明天打雪仗,来早点!”万芳跑了,还不时地扬起手臂向我打招呼。渐渐的,他消失在雪花飞舞的世界里面了。

      我哭了,我真的号啕大哭起来。雪花和泪水一起落在玻璃罩上。我从来没有这样伤心过。

      对照《羚羊木雕》一课中学生的阅读评价和作者对原文改动的评价,它们是何其近似!《羚羊木雕》所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贴近,有其他选文不具备的优势,所以,学生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共鸣。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的原生价值的扭曲是能被学情感知的。如果教师没有足够地尊重学情对原生价值的反馈,许多宝贵的阅读体验就会被所谓的教学设计就地掩埋。

      课后,笔者将《羚羊木雕》的原文《反悔》整理打印交给学生课下阅读,以书面作业方式再次交流:(1)细致阅读《反悔》,作为读者,你对原文满意吗?(2)小说是虚构的,如果再次从虚构的情节和真实的情感体验来看,你认为阅读原文会给你带去什么样的理解?收录部分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1:是的。原文中“万芳说:‘他要把送给我的东西要回去!’万芳的妈妈顺手给了万芳屁股一巴掌:‘小孩子之间怎么能换东西呢,快去把人家的东西拿来!’万芳站在那里没动。他妈妈又推了他一下,他才不情愿地走了。”这才是真实的感觉。在这件事中,万芳表现得最好,他迟疑了一下,不愿意还回去最后又还回去了,这样读起来,真实而让人感动。

      生2:原文两处让我有体会。故事开始前,作者心想:“我常常抬起头来望着窗外飞舞的雪花——我们这里已经很少下这样大的雪了。真带劲!明天可以打雪仗罗!”结尾又说:“‘明天打雪仗,来早点!’万芳跑了,还不时地扬起手臂向我打招呼。渐渐的,他消失在雪花飞舞的世界里面了。”表达得真好。矛盾解除了,同时,“我”的朋友还是那么热情、友好,我们还和从前一样,一点疙瘩也没有。我有点小感动。

      生3:两个男生换裤子,挺正常。我们在球场上打球也经常在操场上就脱下穿在外面的运动裤。我感到满意。

      生4:“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小声说:‘算了吧,下次记住就行啦,孩子们也要讲个信用……送给别人的东西怎么好再要回来呢!’”奶奶总算没有犹豫地表达了她的意见。“孩子们也要讲个信用”很符合奶奶的口吻。读起来顺畅而自然。

      生5:这些感觉和生活中相差不多的情节,虽然没有说一定在谁家发生了,但我感觉就像在我家发生的。在更顺畅的、读起来更舒服的情节下,我更能体会人物的心情,在矛盾中,看出了许许多多。这或许就是老师说的,虚构的情节表达真实的情感吧。

      学情与课堂的成长在现行选文式教材的环境中必须直面选文,而教师在学情、选文、自身、课堂、课程中,只有以一个研究者的姿态面对真实的文本,尊重文本的原生价值,充分地挖掘和拣选原生价值带来的教学价值,才能做好教学内容的选择,成就有所为、有趣味、有价值、有效率的“学为中心”的课堂,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

标签:;  ;  ;  

论中学语文教材文本选择原创性的教学意义_万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