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远, 廖名湘, 左瑾, 方福德[1]2002年在《反式作用因子对大鼠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转录调控的作用(英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肿瘤细胞中反式作用因子对大鼠谷胱甘肽S 转移酶P1(ratglutathioneS transferaseP1,rGSTP1)基因转录调控的作用。方法 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变更实验检测结合于大鼠谷胱甘肽S 转移酶P1基因上个增强子元件GPEⅠ ,GPEⅡ 1上的反式作用因子 ,DNA 蛋白质紫外交联实验确定反式作用因子的分子量。结果 分析对比不同细胞中结合于GPEI核心序列 (cGPEI)、GPEⅡ 1上特异性核结合蛋白 ,发现HeLa(人宫颈腺癌细胞系 )、CBRH7919(大鼠肝癌细胞系 )细胞中存在的cGPEI特异性结合蛋白及GPEⅡ 1特异性的 6 4kDa结合蛋白在正常大鼠肝细胞中不存在。结论 HeLa、CBRH7919细胞内结合于cGPE ,GPEⅡ上特异性的结合蛋白对rGSTP1基因在肿瘤细胞中的高水平转录起重要的作用。
廖名湘[2]2000年在《大鼠谷胱甘肽S-转移酶P基因转录调控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 谷胱甘肽S-转移酶Pi与细胞转化,化学致癌变过程中,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对大鼠谷胱甘肽S-转移酶Pi(简称GST-P)的研究发现,大鼠GST-P在大鼠正常肝细胞和正常再生肝细胞中只有痕量表达,而在化学致肝癌变的早期被特异性诱导表达,在大鼠肝癌前损伤和肝细胞癌中可以检测到GST-P高水平的表达,因此认为大鼠GST-P是肿瘤最可靠最准确的标志物。了解大鼠GST-P在癌变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关键是要弄清此过程中编码GST-P的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许多实验证明大鼠GST-P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部位是在转录水平上。因此搞清大鼠GST-P基因转录调控机制对于了解癌变过程中GST-P基因表达的增强方式,了解化学致癌的机理,为进一步寻找对癌症的综合治疗和预防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目的 研究不同化学物对大鼠GST-P基因表达的作用机理,筛选与大鼠GST-P基因强增强子元件GPEI相互作用的调控因子,探讨GST-P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及其与化学致癌的关系,为化学致癌机理的多样性、复杂性及其综合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和结果 1、化学物对大鼠GST-P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机理的研究 采用基因诱导实验、共转染报告质粒瞬时表达实验、电泳迁移率变更分析实验(EMSA)和分子杂交实验探讨3种化学物诱导GST-P基因表达的机理。结果表明,TPA(佛波酯)、GMA(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使GST-P mRNA增加,并通过GPEI增强子促进GST-P基因的表达;而H_2O_2通过GPEII增强子介导的诱导
刘东远[3]1998年在《大鼠谷胱甘肽S-转移酶P基因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EC 2.5.1.18)是一个属于Ⅱ相代谢解毒酶的大的同工酶家族。它们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既能作为代谢酶也可作为结合蛋白在多种解毒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在保护细胞免受内、外源毒物损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化学致癌过程至少包括三个阶段:启动、促进、发展。在启动阶段发生了一些特定基因表达不可逆的改变,尤其是细胞内一些原癌基因的激活。在促进阶段,许多器官在未发现恶性癌变前已经出现了一些癌前病变细胞(启动细胞)。GST的某些同工酶如GST-Pi家族的人GST-π及大鼠GST-P与细胞癌变及癌细胞的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尤其大鼠GST-P在化学致癌早期的癌前病变细胞(启动细胞)中表达大大升高,因此被作为癌变最稳定、最准确的标志酶之一。对GST-P酶的研究对于了解癌变过程及监测环境中化学致癌物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在癌变过程中GST-P酶含量升高主要决定于其基因转录水平的升高,因此搞清GST-P基因转录调控机制对于了解癌变过程中GST-P基因表达增强方式,了解细胞癌变机制有重要意义。 我们用高灵敏度的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对GST-P基因上3.0kb(-2900bp/+59bp)范围内的调控元件进行了搜寻。首先我们将这一3.0kb的片段从E-CAT上切下,连接到没有启动子和增强子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GL2-Basic中,得到重组体E-LUC。然后用外切酶Ⅲ及S1核酸酶对E-LUC内的重组片段进行缺失,得到9个缺失报告质粒。我们将其转染到HeLa细胞中。经过72小时的培养,收集细胞并测定荧光素酶的活力。结果表明,与Sakai的报道相一致,在-2.9kb到-2.3kb存在增强子元件。但此外还发现,当从-1.8kb缺失到-1.3kb,荧光素酶活性升高约4倍,表明在-1.8kb到-1.3kb之间可能存在负调控元件。
刘东远, 方福德[4]1996年在《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P1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谷胱甘肽S-转移酶P1-1在癌变细胞和抗药性肿瘤细胞中表达水平发生变化,提示可以作为恶性转化及肿瘤抗药性的标志物.对大鼠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上游调控序列的研究发现在-2.5kb及-2.2kb各存在一增强子序列GPEⅠ,GPEⅡ,-400bP存在一沉寂子.GPEⅠ、沉寂子上均至少结合有3种反式作用因子.人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上游区域中迄今尚未发现增强子或沉寂子,但却发现了胰岛素及视黄酸的应答序列,在癌变细胞和抗药性的肿瘤细胞中该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有别于正常细胞.
廖名湘, 左瑾, 刘东远, 方福德[5]2000年在《应用酵母单杂交体系筛选与大鼠谷胱甘肽S-转移酶P增强子GPEⅠ相互作用的转录激活因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 S-转移酶 (GST- P)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多样性及其与化学致癌的关系 ,筛选与大鼠 GST- P增强子元件 GPE 相互作用的调控因子。方法 采用酵母单杂交体系筛选与 GPE 核心序列相互作用的转录激活因子 ,应用 DNA序列测定及计算机分析等手段对所测的 DNA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共获得两个阳性克隆 p YGPE1和 p YGPE2。 DNA测序分析表明 :p YGPE1的插入片段与大鼠原癌基因 c- jun c DNA具有 99%的同源性 ,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大鼠 c- Jun蛋白具有 10 0 %的同源性。 p YGPE2的插入片段与大鼠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 c DNA具有 99%的同源性 ,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大鼠腺苷酸转位酶具有 10 0 %的同源性。结论 大鼠 c- Jun蛋白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在酵母细胞内与大鼠 GST- P增强子 GPE 核心序列结合 ,可能是作用于 GPE 的反式作用因子。
参考文献:
[1]. 反式作用因子对大鼠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转录调控的作用(英文)[J]. 刘东远, 廖名湘, 左瑾, 方福德.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2
[2]. 大鼠谷胱甘肽S-转移酶P基因转录调控的研究[D]. 廖名湘.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0
[3]. 大鼠谷胱甘肽S-转移酶P基因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D]. 刘东远.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8
[4]. 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P1的研究进展[J]. 刘东远, 方福德.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996
[5]. 应用酵母单杂交体系筛选与大鼠谷胱甘肽S-转移酶P增强子GPEⅠ相互作用的转录激活因子[J]. 廖名湘, 左瑾, 刘东远, 方福德.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