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10kV系统电容电流测试分析论文_孙志强1,李洪涛1,拜克明1,王智慧1,刘东1,尤

(1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新乡供电公司 河南新乡 473000;2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郑州供电公司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随着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供电线路特别是电缆的增长,导致系统对地电容增大,运行中的电容电流越来越大,对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系统的电容电流数据的测试,进而采取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补偿措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电容电流;注入法;电流补偿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电网的扩充,供电线路对地的分布电容量不断增大,变电站10-35kV系统的电容电流越来越大。就目前而言,国内大部分地区为消除分布电容过大对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采用了加装消弧线圈的方法(也有部分地区是加装小电阻)。但无论以何种方法实现灭弧,能否准确地测量出系统的分布电容是关键。因此,准确地测量出系统的分布电容,便成了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突出问题。一旦知道了系统的分布电容,便可求出电容电流值,并根据此数据投入相应的消弧线圈,以补偿系统过大的电容电流。基于以上原因公司近期安排对公司属近郊及市区郊府城、滨河等16座变电站10kV系统电容电流测量。

二、测试方法

目前国内测量配电系统电容电流的方法有:单相金属接地法、偏置电容法、中性点外加电容法、外加互感器法、二次信号注入法等。上述各种方法在测量方法、测量精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经过分析比较,本次测试采用中性点信号注入法。该方法原理是:选用特定

由图3-3所示,与规定值30A相比,各站电容电流值都要大,其中朱庄变和佳城变分别为55.4、40.5,相比之下段村、滨河等站电流值大大超过30A,段村、滨河高达7倍,最小的高村变电容电流也达到了规定值的四倍

四、测试操作注意事项

1、测试前一定要保证系统消弧线圈退出运行,并且系统没有其他接地点。2、信号注入位置为一次中性点,所以在测试过程,虽然中性点不平衡电压不是太高,一般为100V左右,但是如果在测试过程中,突然发生单相接地,此时中性点电压将达到升高为系统线电压,对测试人员造成危害。所有必须做好安全防护工作。3、测试接线要牢固,特别是接地良好。测试过程中保证信号注入点要接触良好不要出现抖动和脱离的情况。否则将会使测试不成功。4、测试仪器电流测试范围为0~250A,但是厂家技术人员提供信息,电流小于5A左右仪器可能就无法测试,在高村变电站我们就碰到这样的情况,所以在测试过程中这一点要注意。关于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验证。5、矢量跟踪灵敏度指示表,如果其表针指示为零或者直接到满刻度位置,说明测试不正确。此时应该立马撤开挂杆,仪器复位后自检,如果自检电压为3V左右说明仪器没有问题,那么重新检查接线和挂杆位置,看接触是否良好。6、按照第5条方法处理,后如果还是不能正确测试,那么就要考虑第4条中所述情况。

五、结束语

1、由于本次测试所涉及的变电站均在市区或者近郊,由于地域特性,导致这些变电站用电负荷增加过快。一方面变电站出线条数增多,电缆长度增长,配电系统的运行方式变化,直接导致了配电系统对地电容电流增加,使原有设计补偿容量小于实际所需容量。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规划等原因,设备更新换代,配置提升跟不上实际需求,补偿装置容量不足,出现了容量缺额。如果系统发生不对称短路情况,电容电流不能得到补偿,接地电弧不能快速熄灭,恢复电压上升速度过快,进而导致绝缘击穿,发生事过,影响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

2、对于系统电容电流,要建立合理的监测体系。首先,根据变电站基本数据,做好电容电流计算工作并利用消弧线圈自动补偿装置中实时监测功能,对电容电流进行监测,对负荷增加快,运行方式变化大的站重点监视。其次以计算和监测数据为参考,对电容电流变化过大的站进行现场测试,并以此作出判断,为生产规划提供参考。最后,要建立完备、精准的数据库。

参考文献

[1]丁柏林,张建权,张捷.6~35kV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电容电流的危害及对策[J].安徽电力,2008,25(3):24-27.

[2]田建设,韦良,李天旭.基于改进信号注入法的配电网电容电流测量[J].广东电力,2008,21(7):28-31.

[3]丁然,王崇林,朱金龙.基于信号注入法的电容电流测量仪研究[J].工矿自动化,2007(2):26-29.

[4]易文韬.配电网电容电流测量方法探讨[J].江西电力,2010,34(1):13-l7.

[5]马宁.哈尔滨市松北区10kV系统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分析与补偿[J].黑龙江 电力,2008,30(2):128-130,136.

论文作者:孙志强1,李洪涛1,拜克明1,王智慧1,刘东1,尤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3

标签:;  ;  ;  ;  ;  ;  ;  ;  

变电站10kV系统电容电流测试分析论文_孙志强1,李洪涛1,拜克明1,王智慧1,刘东1,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