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让作品意蕴丰厚——《草房子》实录评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草房论文,意蕴论文,丰厚论文,实录论文,作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首先谢谢徐杰老师选择本人的《草房子》作为他向学生进行导读的文本。
他对《草房子》的导读,是准确的、精细的、富有见地的,在有些方面甚至超出了我自己对这部小说的理解。他使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一个文本的研究者完全可能比这个文本的书写者更能进入这一文本的腹地。
他在带领学生进入《草房子》时,选择了几个途径:人物、主题、美感等。选择了一个关键词作为解读《草房子》的轴线:成长。这样,就注定了他对《草房子》的分析,是完整的、全方位的。
其中,对“成长”一词的咀嚼最为耐心、细致。他启发学生贴近一个个人物,让学生看出这些人物成长状态的各自不同。关于人物的不同成长状态,我在创作《草房子》时,其实考虑得并不十分清楚,经徐杰老师和他的学生这样一分析,我看到,原来我对几个人物的选择,竟是这样的讲究,这让我对《草房子》更有了几分信心。我发现,一个作家对文本的自信心竟然是研究者们树立起来的。
曾有学者将《草房子》看成是一部成长小说,现在经徐杰老师和他的学生分析后,我真的要将它当作成长小说看了。
也许,它确实就是写的“成长”:桑桑的成长、杜小康的成长、细马的成长、陆鹤的成长、纸月的成长。
徐杰老师对《草房子》的美感分析,无疑是对《草房子》的有效性解读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我的小说,这大概是非走不可的途径,它是一个无法省略的话题,也可以说,是打开我作品的钥匙。而在美感方面,风景描写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徐杰老师和他的学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有很好的分析。我是一个很在意风景描写的作家。因为我认为,人物的行为、性格、情绪离开他生于其中的自然环境是无法得到最彻底的解释的。其次,就我的作品而言,没有它们,我的美学情调是根本无法得到实现的。离开风景描写,对我而言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对风景的意义我还有多重认识,其中有一条是与写作联系在一起的:风景描写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本训练。我在中小学作讲座时曾多次提醒老师们注意,现如今,孩子们手上的书,连一段像样的风景描写都找不出来,只读这样的书,是有问题的。
对徐杰老师的一些教学方法,我也是很欣赏的——
圈画好词、好句、好段落,写好旁批
这是一种简单的、传统的阅读方式,但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其中,旁批是我最赞同的方式。古人就很喜欢这种阅读方式。它能帮助读者强化对文本的认识与记忆,并在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文本消化了,化为己有。旁批是一种点化,既使文本的美妙之处、神髓之处得到揭示,也使自己得到了升华。旁批还是一种很优雅的行为。想想当年古人拈笔对文本进行批注的样子,是何等风雅!
文本的精神、文本的灵魂、文本的种种好处,是要通过细读才能被发现的,越是好的文本就越需要如此。细读是个新词,在有的人看来,它是一个很现代的阅读方式,所谓的细读法是一个西方玩意儿。其实中国古人的读书早就是这样一种方式。金圣叹等人,就是这样读书的,揪住一句话不放,揪住一个词不放,揪住一个细节不放,在字里行间来回巡视,一个劲地往深处、隐秘处打量、寻思,直到将文本咀嚼得连骨头渣都不剩一点。
徐杰老师在讲授《草房子》时,不时地让学生朗读其中一段段文字,其意义绝不仅仅是调节课堂气氛,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草房子》的理解。朗读是将文字变成声音,而声音的魅力是绝对不可小觑的。它可以使朗读者体会母语的声韵美,可以帮助朗读者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我以为,一堂语文课,朗读所占用的时间应当有较大的比例。
要求以某一规定的句式回答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安排。一个句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叙述方式,而这个叙述方式其实也就是存在的一种状态。语言哲学正是从一个个的词,一个个的句式来研究存在的。哲学家们发现,这些句式绝不仅仅是一个个单纯的语言问题,它们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看出了其存在的方式。当一个学生按徐杰老师的要求用“不是……而是……”这一句式回答问题时,那个学生一定会发现事物的多面性和转化性。正是这个句式看似强行的运用,使学生发现了一个个充满悖论性质的存在的、人生的道理。
看了徐杰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给我也上了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