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研究_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研究_数学论文

小学“奥数”的教育价值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数论文,价值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不久,我国著名数学家杨乐院士在江苏做了一场题为《治学、修身与成才》的主题报告。其间,一位四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小纸条向杨乐院士传递了学习奥数的困惑,这位小学生说:“我们因为要上好的中学就必须有奥数竞赛的成绩,所以我和很多同学一样要上很多培训班,研究鸡兔同笼这些数学问题,请问现在学奥数有用吗?对培养我对数学的兴趣、能力有帮助吗?”杨乐院士指出:奥数强化班可能抹杀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失去愉快的童年,而且这对数学能力的培养没有一点好处,全体学生的奥数狂热现象不正常也不健康。

杨乐院士的担忧不无道理。目前,我国的“奥数”热呈现白热化状态和低龄化倾向。小学阶段开设奥数课程已经非常普遍,社会上各种奥数补习班更是炙手可热,很多家长把“奥数”作为升学的“敲门砖”,盲目追捧。社会各界对奥数的批评和质疑越来越多,废除奥数的声音不绝于耳。那么,小学生到底要不要学奥数?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小学“奥数”的教育价值?这也成为社会、家长和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其实,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刀切地废除奥数教育也有因噎废食之嫌。我们对奥数的非议和质疑究竟是奥数本身的错,还是我们片面追求功利性的错?我们能否寻求一种更加积极而智慧的方式,让奥数回归自我,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让“奥数”学习成为提升孩子们思维品质的推进器。

一、小学“奥数”应有的教育功能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的简称。真正意义上的奥数,是指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是当前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国际性数学竞赛。奥数对于小学生而言,并不是选拔最优秀的数学人才,而是鼓励孩子们积极地参与数学研究,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新奇而富有挑战性的奥数问题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孩子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无所不在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奥数被美誉为“思维的体操”,对于激发兴趣、开发智力、提升思维品质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曾经有一位外国数学家在公交车上给我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出过一道题:甲、乙两人相距100米,甲每秒走0.6米,乙每秒走0.4米。如果甲带一条狗,和甲同时出发,狗以每秒5米的速度向乙奔去,遇到乙后立即回头向甲奔去,如此反复,直到甲乙两人相遇为止,狗一共跑了多少米?他原以为华罗庚要考虑很长时间,结果华老一下就给出了答案:5×[100÷(0.6+0.4)]=500(米)。这道题既生动有趣又富有研究价值,如果按常规思路计算狗每次奔跑的路程之和,解答过程将会非常复杂。但华老换个角度思考,抓住狗奔跑的时间就是甲乙两人相遇的时间,从而简洁、明快地解答了这道题。

其实,小学“奥数”所追求的教育价值,并不需要讲解什么高深的数学知识,更不提倡把初、高中的知识提前教学,应是培养和提升孩子们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培养学习的兴趣。因此,学习的内容应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把新奇、有趣的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解题方法中,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发挥创造精神,感受数学的智慧与魅力,体验顿悟时灵感降临的惊喜,从而激发研究数学的浓厚兴趣和解决疑难问题的渴望。而不是机械地模仿某种题型进行大量重复训练,否则,长此以往,会让孩子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内心产生抵触情绪,把奥数学习当成被动接受的过程。

二、小学“奥数”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找准恰当的学习时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人的身心发展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顺序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大量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的顺序发展。人的思维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就是7~12岁的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此期间,借助奥数内容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拓宽孩子们思维的广阔性、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分析问题的深刻性,对于儿童思维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发展不均衡,学习时表现为机械记忆能力强于理解记忆、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因此,小学奥数的内容要符合儿童年龄特点,考虑儿童思维发展的顺序性。如果学习内容孩子们不能理解,那他们就会通过背诵或模仿来解题,这样的学习显然有害无益。正如前面提到的四年级孩子,鸡兔同笼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并不适合四年级学生,教学内容应适当延后或者只是让孩子们初步感知,借助形象化的示意图理解数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奥数内容的安排应根据孩子们的接受能力螺旋上升。孩子们经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之间的反复转化,思维水平得到提高。因此,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奥数知识,不应苛求其达到何种水平或熟练程度,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渗透无所不在的数学思想方法。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在《数学家之路》一文中谈到“奥数”教育。他说:“我在美国看到很多年轻学生,奥数念得很好,竞赛也得高分,后来成为很好的数学家。因为他们学习奥数完全是凭着兴趣,成绩好不好对他们并不重要。”而我国现实情况正好相反,很多的奥数竞赛人才并不一定真正对数学感兴趣,更不意味着会进一步研究这门学问。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不能激发研究者的兴趣。

奥数对小学生而言,应是好玩的数学、创造的数学,学习奥数的过程应充满挑战和创意。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激发起他们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就会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因此,小学奥数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比如用怎样设计公园的游玩线路来讲解一笔画问题;通过“将军饮马”的故事引入最优化问题;借助好玩的数字游戏讲数的整除知识等。小学生年龄小,只要顺应儿童学习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就能帮他们打开一扇走入神奇的数学花园的大门。

3.与日常数学学习有机结合

小学奥数学习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与学校教材内容同步,与学生日常学习有机结合。从教材中寻找奥数知识的“教学点”,只是在能力要求上有所提高,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从高处接近教材,从低处靠拢竞赛,这样来安排奥数知识,既能有效帮助孩子们提高课内的学习成绩,又能帮助学有余力者适度拓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要求,也会消除部分孩子对奥数产生的抵触情绪,树立学习的信心,更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如学习第五单元《找规律》后组织学习《周期问题》专题,学习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后,组织学习枚举思想。这样,把奥数知识和日常的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孩子们也能充分感受到想要学好奥数知识,必须扎实掌握教材的学习内容。

综上所述,小学“奥数”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适时开展,学习内容尽可能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并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补充,这样在学习中才能充分开发儿童的智力,发展其思维,增长其智慧,充分发挥小学“奥数”的教育价值。

标签:;  ;  

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研究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