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_蒲虹瑜

浅议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_蒲虹瑜

(四川省南部中学 南部 637300)

一谈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很多教师会说这是校长、书记、中层领导、政教教师和班主任的事。《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指出:“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这充分表明,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主要任务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达到水乳交融,自然渗透,隐而不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人格的作用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自身形象,他的品行,他的精神,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在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学生都在细心观察,有意无意地仿效。因此教师的品德、精神、举止应不愧为学生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以自己的言行鼓舞、鞭策学生,势必与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交相呼应,起到强化其效果的作用,激励学生以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对待学习。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对以后学习工作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阐释数学概念时,采用矛盾分析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在数学体系中到处可以找到印证。如在数学概念方面,代数中的实数和虚数对立统一于复数之中,常量与变量,函数与反函数,有限与无限等,都表现为对立形式,微积分学中的定积分概念,由分割、作和、取极限这几个过程形象地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运动规律和事物变化的过程;笛卡儿创立的解析几何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数学两大基本要素“数”与“形”统一起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概念,采用矛盾分析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

如在讲授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时,利用它提高学生对“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的无限交替过程的认识”。事实上,离心率e由零逐渐接近1时,曲线是椭圆且由接近圆逐渐变得很扁平,这是一个量变过程。当e=1时,就发生质变,它不再是椭圆了,而是抛物线。当e>1时,曲线再次发生质变,变成了双曲线,接着又是一个量变过程。随着e趋向无穷大时,曲线又发生质变,成为两条相交直线。说明离心率e在数量上的变化引起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的质变。可见数学中充满辩证法,在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予以揭示,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还可使他们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为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讲授数学方法时,采用史料激励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数学是一门不断进步的生动有趣的学科,特别是那些为数学拼搏一生、奉献一生的数学家故事,多年来一直激励无数数学学习者。“叙述数学家如何跌倒,如何在迷雾中摸索前进,并且零零碎碎地得到他们的成果,应能使任一搞研究工作的新手鼓起勇气”。当然能使任一学生鼓起学好数学的勇气。如在讲简单几何体体积时,我就加入祖暅原理内容,这是因为早在公元5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祖暅,又名祖暅之,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出“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的观点,并首先利用它证明球的体积公式。在欧洲,直到17世纪才由意大利的卡发雷利提出这个客观事实。又如在讲二项式定理时,杨辉三角表出于《释锁》算书,且我国北宋数学家贾宪(约公元11世纪)已经用过它,这表明我国发现这个表不晚于11世纪。但在欧洲这个表被认为是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年—1662年)首先发现的,他们把这个表叫做帕斯卡三角。这就是说杨辉三角的发现要比欧洲早五百年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通过介绍我国的数学史,课堂上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和民族忧患意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3.在解答数学习题时,采用实例引申法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强化数学意识和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探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中量的规律及与外界的普遍联系。数学将这一切作为对象加以抽象,然后返回到教育过程中时,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可能广泛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问题。现代社会中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产效率问题、企业管理问题等均与数学关联紧密,同时无不受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的制约。因此,在数学教育中要注意数学本身的知识体系向各个领域推延而自然派生的德育意义。如讲数列时可加进一些人口问题,从而正确理解党的计划生育政策;讲排列组合时可加进一些计算机的编码技术知识等。譬如学习指数、对数内容时,就有关于我国人口数的一道习题,通过计算表明,我国人口按1%的年平均增长率递增,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20.54亿人的惊人数字,为使我国人口在本纪中叶不超过16亿,就必须年增长率不超过0.45%。我将国家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拟成有关习题让学生解答,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深刻地说明了计划生育作为我国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做不仅改变了数学课的枯燥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加深了理解。

总之,高中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思想实际、掌握知识情况和思维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德育素材,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将德育内容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将德育贯穿教与学全过程中,反复向学生渗透德育内容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教师动之以情,才能激学子之情,使之乐其所学。要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在“润”字上下工夫,寓理于情、清理结合、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课堂的理性灌输中融进形象化情感,使教与学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德育就会进入新的境界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论文作者:蒲虹瑜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4/6

标签:;  ;  ;  ;  ;  ;  ;  ;  

浅议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_蒲虹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