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价值冲突及其调整_社会价值观论文

当代中国的价值冲突及其调整_社会价值观论文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冲突及其调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当代中国论文,冲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04)01-0013-03

一、全球化与中国价值观的嬗变

一般来说,价值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对生活实践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判断标准、评价标 准和取舍标准的思想体系。从范围来说,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观念的完整系统,是一定 历史时期的人们对价值问题所持有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它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 个领域,人们的信念、信仰、追求和理想等都属于价值观的范畴。它既具有行为导向作 用,又是一种行为动力。从根源上看,价值观念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受着社会存在的 制约,是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之中的人的需要和利益的反映。

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也是当今世界开放的基础,规定着21世纪的发展与走 向,对我们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全球化不仅仅表现 在经济层面,在一定意义上说,各国政治体制的调整都要受到全球化这种外部推力的影 响,经济全球化对文化也正在产生冲击,使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 碰撞与交融。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在全球化浪潮中,我国价值观也发生了一些值得注 意的嬗变。

一是传统的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问题。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传统的价值观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基础的变革,传统价值观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价值观发生了冲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之后,这种冲突呈现加剧的趋势。对于传统的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问题,我 们必须认真研究,辩证思考。一个民族拒绝传统,对传统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是危险的 ,但是一个民族拒绝革新,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同样也是危险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 将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现代价值观融合起来,创建出有中国特色的 、有时代特征的价值观。

二是民族独特的价值观与全球普适价值观的结合问题。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 ,但在当代世界生活中,各民族要获得发展,必须进行国际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 ,而这种交往需要以各民族公认和接受的价值观为基础。如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世界和 平等,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在社会生活中,民族的价值观与全球普适 价值观如何协调和结合起来,无疑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三是价值取向多元性与价值导向一元性的问题。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价 值观明显地呈现出多元性的态势,其根源主要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关系 是多种经济成分的统一体,作为社会意识存在的价值观念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别是 由于中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先 进科学技术、资金、商品大量涌入境内的同时,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会进入,同中 国人原有的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撞,从而使我国价值观领域的多元性状况更加突出。 这就造成了全球化背景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国出现了价值领域里的多 元价值观与一元的、主导的价值观相冲突的格局。

因此,在全球化意蕴下,我们要实事求是地正视价值观嬗变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在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科学的调适,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代表先进文化前进 方向的新价值观体系。

二、价值观调适应把握的理论原则

在当代中国建构科学的价值观体系,必须以一个充满活力、主流的价值观为核心。因 为一个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必须要有一个主流的价值观来引导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们 提供精神上的原动力。这种主流的价值观应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态势,充满无尽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当然是中国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在价值 观的建构和调适上,应把握的理论原则主要包括:

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 大众为主体、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为取向的。江泽民指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P159)由此产生的价值评判标准是:凡是推动社会生产 力向前发展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都是有价值的;凡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得到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的,都是有价值的。这是一种与科学历史观相统一的价值观。邓 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判断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 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这一标准的确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 的提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闪烁着马克思 主义价值观的光芒,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蕴含的科学而又富有鲜明时代感的价值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判断党的理论、路线、方 针、政策的价值标准,提供了判断各项工作的价值标准,而且为共产党人提供了人生价 值标准。这一标准,是我们构建主流价值观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其次,要从传统的价值观中汲取营养。尽管传统的价值观存在时间久远,但可以对其 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换,为主流价值观的构建提供理论上的支持。这是由于各种社会意 识形式的发展都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形式都同它以前的成果有着 继承关系。新的价值观念对以往价值观念的继承,就是要获取传统价值观念的合理民族 形式,“推陈出新”,使之健康地向前发展。凡传统都有两重性。这就要求对传统价值 观念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要有深入的研究和稳定的共识。即使那些在历史上起 过积极作用的价值观念,也要根据时代的需要赋予新的内容。

再次,要科学地吸收外来的价值观。价值观变革必须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的原则,在继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时,充分吸取外来价值观念的合理因素。 毛泽东早就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 [2](P706)对于外国的价值观念,需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加以研究,一切都好、一切 都坏的看法均不足取。我们要心平气静地看待外来的价值观,并从中学到对我们有益的 东西,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使外来价值观念与本土价值观念有机融合。这种批判构建 过程,恰恰是人类普遍文明进程的内在要求。

三、价值观调适应遵循的实践原则

在当代中国,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 进步,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们思想和行动上的某些混乱。从实践的角度研究和调适 价值观,应着重把握以下原则,即五个“相统一”:

第一,社会(群体)和个人(个体)相统一。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是一切价值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由个人组成,而个人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群体与个体是相互依存的,群 体利益是个体利益的总和,但群体利益并不排斥个体利益,相反还为个体利益的实现创 造着条件。同样,合理正当的个体利益也不排斥群体利益,个体利益的正当满足是群体 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因此,我们所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应当是充分尊重个体利益,同时 又注重发挥个体积极性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认真贯彻公民 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 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 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3]( P39)

第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也是一切价值观的核 心内容之一。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注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物质价值是社会价值 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必须充分肯定精神生活的作用和人们精神价值的 重要性,而且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价值应高于物质生活和物质价值。这并不违背唯物 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历史辩证法的深刻体现。这是因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并不在于物质 利益的追求,而在于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的实现,在于人们 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观的研究与建构既要注重人们的物质追求 和物质价值,更要注重人们的精神追求与精神价值。集体主义正是这一精神价值的集中 体现。

第三,手段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相统一。从价值的实现机制来看,价值总是在现实的 主客体关系中,通过手段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而 实现的。如果没有手段性价值的现实化,目的性价值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成为难以实现 的空想。同样,如果没有目的性价值的导引,手段性价值则会陷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但应看到,价值按其本质来说是具有超越性、理想性的。手段性价值相对于目的性价 值来说永远只有第二位的意义。这就要求在科学的目的性价值导引下,通过手段性价值 的不断现实化和超越而达到人自身的提升。为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把集体主 义这一价值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具体有效的价值目标,即在实践中提倡讲理想、讲奉献、 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乐于助人,同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个 人的合法权益,并反对那种只从自己利益考虑、损人利己等不良现象。这样才能促进集 体主义价值观的真正确立,不至于使集体主义主导价值观与具体的实践、社会现实相脱 节,才能避免集体主义价值规范空洞化,保证集体主义主导价值观应有的号召力、凝聚 力和导向力。

第四,主导价值观核心地位和现实价值观层次性相统一。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以 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并有多层面价值观与之相结合的结构系统。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之所 以具有多层次性,有其深厚的现实土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受经 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制约,我国社会客观存在着的“四个多样化”和利益格局多样化的 现实。在客观存在的价值观系统中,既有本民族以往价值观的科学继承,也有西方价值 观的积极引入。面对这些多层次价值观,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一方面要保持 集体主义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其他价值观,达到先进性与广泛 性的结合。当然,对于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来说,在价值观上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 地讲党性、讲先进性。当前,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党员,决不能 无原则地降低要求,更不能容忍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没落的价值观侵蚀党的组织和 机体,占领党的思想阵地。对广大人民群众,在价值观上则应在坚持先进性的同时承认 广泛性,既要高度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价值观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灵魂”, 又要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努力引导人们自觉提高自己的价值观层次,逐渐达到集体主义 的崇高境界。这样,既可保证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的贯彻,又可适应转型时期 多层次价值观发展的需要,从而得到社会绝大多数人的认同,并通过这种认同来有效地 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社会成员在整体上保持协调与合作,以促 进社会的稳定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五,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相统一。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当然离不开理性指导,但其 中主体的立场和利益起着决定性作用,反映到意识中就是人生态度和情感、信念、信仰 等非理性因素的问题。非理性因素不可能脱离理性因素,但它渗入到理性因素中并影响 理性因素发展的方向。在实践中,理性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相同的人的价值观念有时却 截然相反,这主要是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所致。因此,承认价值观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 素的统一,在实践中自觉坚持二者的统一,是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当然,在注重这种统一中必须坚持理性因素的主导地位,这是因为理性因素是价值观形 成和发展的核心。一个人的知识多少、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高低,是他能在什么层次 、多大范围内与对象建立起价值关系,以及合理看待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目前利益和 长远利益关系的前提条件,也是他批判继承传统价值观念、确立合理的价值观念的前提 条件。这也要求我们重视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克服单纯的理性化与非理性化两种相互分 裂的研究方式,在二者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收稿日期:2003-10-08

标签:;  ;  ;  ;  

当代中国的价值冲突及其调整_社会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