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杜韡
身份证号码:33010219840828XXXX
摘要: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对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力度越来越大。对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的深入,有助于延长古建筑文物的存在时间,为我国古典文化的传承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目前,在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中,各种问题的出现使得其工作开展难度较大。随意本文通过分析问题成因,并深入研究总结出了解决措施,为我国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提供了良好的指导依据。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修缮;保护;
前言:近年来,我国针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颁布了众多的扶持政策,使得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得以更好的开展。
1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中问题的成因
通过数据调查发现,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存在众多,追根纠底有如下原因。
1.1保护意识不够深刻
古代建筑文物是某一历史阶段社会生活特征的呈现,是在任何一个时间和空间都不可能再次出现的物质文化遗产。古建筑文物呈现该历史阶段独特的审美和文化风貌,是相关行业研究的重要实物材料。故此做好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1.2不科学的“整旧”的观念
在古建筑遗址的修复与保护中,“整旧如旧”和“整旧如新”两种保护理念发生激烈的碰撞,针对其古旧结构进行修复,整旧如旧观念立足现代,恢复古建筑文物的原本形态和所处时代的风貌特征。而整旧如新是站在古建筑文物所处时代而言的,不适用于现代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但是在现代从事古建筑文物修缮和保护工作的人员中,对于两个观念的认识不够明晰,直接影响了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保护工作,使得古建筑文物丧失了原来的古香古色,其所处时代的文化内涵也就逐步被削弱,与预期的工作中心主旨相背离。所以目前强化相关工作人员对该职业的认识,在不断的修缮和保护工作中实现历史建筑的重现,为广大的游览群众带来极具古代风格的建筑文化。
然而,在当今社会,公众对古建筑遗址保护的认识并不深刻,且没有意识到古建筑文物的价值信息,尤其是该行业的从业者较少,对于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宣传工作不到位,或者公众的漠不关心的态度,使得该工作难以开展。
1.3修复的技法不理想
旧的观念和保护认知会造成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难以开展和继续的问题,此外,该行业的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欠缺更是会阻碍该工作的良好前行。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为古建筑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带来了新技术方法,同时业带来了行业人员的担忧,因为过度使用科技产品,使得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偏离了预期的轨道,易出现“整旧如新”的问题。造成最终的修复和保护工作费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古建筑文物也丧失了最为宝贵的古风古貌,造成古文化的流失和破坏。
1.4古建筑物防雷工程设计存在众多问题
(1)古建筑物避雷针(带)引下线的间距,有时很难达到防雷规范的要求;
(2)建筑物年久失修,砖瓦破碎,檐木腐烂很难在其上加装防雷装置;
(3)最重要的是目前古建筑物防雷没有统一的标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古建筑文物保护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古建筑文物的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开展修缮保护工作,即遵循古建筑文物的特殊性、工程实用性、做好修缮记录与查阅工作、修缮方案合理的四个原则来进行。
2.1提升民众和工作者的保护意识
通过政府大力倡导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观念,借助各类媒体、社交软件等进行宣传活动的推广,并适当采取奖励机制,提升民众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意识,普及保护知识和理念,借助群众的力量和文物部门的权利来实现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还要不断对专业工作进行高水准的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深刻理解文物修缮保护的主旨,摒弃不科学整旧如新理念。
2.2解决好材料和技术问题
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要用原有的材料、技术、工艺来进行,这也是修缮保护的基本原则。所以通过一些激励政策,大力寻找藏在民间的艺人和工匠,使得木、 石 、 砖、 瓦、灰五中建筑主体材料的制作技术得到重现,保证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都是用相同材料的修补,恢复其原有的风貌。针对这一点国家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权力,利用众多的资源渠道,推动古建筑文物的复原工作进展。比如增加资金的投入,高薪聘用民间的制砖艺人,将砖瓦烧制工艺技法传承下来,为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提供技术基础。
2.3加强对建筑结构的变形修复
在众多的古建筑中,因为风吹雨淋日晒的自然因素,使得建筑主体材料风化,承载能力降低,使得古建筑文物的整体结构稳定性有很大隐患。所以,通过综合考虑古建筑的协调一致性,在遵循古建筑特殊性前提下,用同样的材料进行腐蚀严重材料的更换,在使得馆建筑整体结构更加稳固,更好的发挥古文化的魅力。
2.3防雷装置的安装
首先,要在古建筑易遭雷击的位置布设避雷针和避雷带,若周边存在较为整齐的建筑物,就可以在其四角安装直径12毫米、高1米的镀锌圆钢来作为避雷针使用。若不是正气的建筑物,并且达不到针高:针距=1:15的要求,就要采用8毫米的镀锌圆钢来对古建筑文物进行保护。避雷带应按本规范附录二的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10m×10m或 12m×8m的网格。在建筑物上设置的避雷针应采取相互连接的方式,且应该尽量使避雷针进行加固措施,将针高的三分之一(砖墙)或者四分之一(水泥)插入砖墙或者水泥中。屋脊上若不能安装避雷针,可选择安装避雷带。
其次,引下线的布设防雷引下线根数少,雷电流分流就小,每根引下线所承受的雷电流就越大,容易产生雷电反击和雷电二次效应危害。因此,在布设引下线时尽量多设几根,尽量利用建筑物的柱子和钢筋。
最后就是防雷工程施工的注意事项:
(1)采用热镀锌材料来实现避雷装置较长的使用年限。
(2)为防止游人不慎触摸避雷引下线而导致伤亡事故,避雷引下线临近人地点以上 1.5~1.8m 部分穿入绝缘用 PVC 塑料管内,该塑料管颜色与建筑墙体颜色相近,避免了其反差大而影响文物建筑的外观;
(3)为了防止雷电的跨越电压,建筑物之间连接的联网扁钢埋设深度为 1m,并在距建筑物出(人)口的联网扁钢和引下线与接地体扁钢上涂上 50~80mm厚的沥青层;
(4)因为古建筑中众多的结构主体为木质结构,所以托进行焊接操作时,要时刻注意防火措施的应用,若该操作比较靠近木质结构,要采用石棉瓦或者其他遮挡材料进行防护,以免引燃该材料,造成严重的损失。
(5)将避雷引下线敷设在游众不容易触摸到的位置,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保护工作在具体的操作上遇到了众多的困难,所以要联合政府部门、社会群众以及专业人员的力量为其工作提供强大的支持,并针对专业人员的思想认识和技术水平不断进行强化,在深刻的古建筑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的引导下,用先进的修缮工艺和技术最大程度的提高古建筑文物的修复程度,最终实现古建筑文物的文化传播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柴泽俊.修缮保护古建筑文物应予重视的几个问题[J].古建园林技术,2011(03):12-14.
[2]赵育科,陈佩杭,石坚韧 . 浙江地域文物建筑修缮技术实践——以宁波庆安会馆工程为例 [J]. 浙江建筑,2010(03):30-34.
[3]马炳坚 . 从历代帝王庙维修保护的实践看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的特殊规律 [J].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 (05):311-331+375.
[4]罗哲文 . 科学修复 再现辉煌──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的实例 [J]. 古建园林技术,2002(04):3-4+51.
[5]后永乐. 试析古建类文物保养修缮中的两个问题———以岷县藏传佛教建筑为例[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1).
[6]欧志光. 关于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问题的几点思考[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6)
[7]张平.论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环保对策[J]. 商场现代化,2009(1).
论文作者:叶杜韡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古建筑论文; 文物论文; 工作论文; 建筑物论文; 建筑论文; 避雷针论文; 整旧如新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