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经验的哲学概括,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一)显著的实践性
邓小平的哲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以哲学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这种实践性具体表现在现实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上。(1)坚持实践优先的原则,提出真抓实干,不搞争论。“抓住时机”,“大胆实践”,把实践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合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那时,对于我们党来说,当务之急,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当代中国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重新找到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答案在哪里?不在书本上,而只能从实践中去寻找。此时此刻,如果去搞理论争论,就会贻误时间,错过发展机遇。他说:“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4页。)可见,这里的“不争论”并不是不要分清是非界限,而是说,不要搞脱离实际的抽象的空洞的无谓争论,因为这不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延误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邓小平非常重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提出真抓实干,不搞争论。因为,只有实践才能转变人们的观念,冲破传统理论的束缚,摆脱离开中国现实的抽象争论,唯有实践体现了时代的要求,适应了现实中国发展的需要,唯有实践,才能充分说明我们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是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的马克思主义。(2)坚持实践探索的原则,一切经过试验,摸索前进。邓小平强调,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要大胆试验,敢于探索。“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就是试验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找到正确的方向、路子和形式。邓小平的第一个试验是支持农村联产责任制的再度兴起。第二个试验是在沿海地区兴办经济特区。最大的试验是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试验,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经验,全靠自己摸索。邓小平多次说“改革是一场试验”,“我们现在做的事情都是一个试验”,“是一个伟大的试验”,“从世界考察角度讲,也是一个大试验”,是探索“一条新路”,“一条好路”的试验。探索性实践,其主要方式是试验,试验——总结——试验,这就是总过程。试验,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探索,不断开拓,总结新的经验,形成新的认识。(3)坚持实践发展的原则,敢闯、敢冒、敢创造。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谈话中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试大胆闯。“看准了的”就是主观符合客观,符合实际的唯物主义。在这一基础上,大胆地闯。他又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正是在邓小平“闯”的精神,“冒”的精神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循序渐进地展开。邓小平1979年提出兴办经济特区时,争议是比较激烈的,但邓小平坚持先干起来,大力提倡“摸着石头过河”,在改革中学会改革,在建设中学会建设。改革开放、深圳的巨大成功是这种“闯”的精神最好注释。邓小平要求走出一条好路,走出一条新路,实际上就是走出一条创造的路,干出创造性的事业。1980年邓小平指出建设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否则我们就无法赶上更谈不上超过国际先进水平。(4)实践评判原则,“看效果,看实践”。邓小平说:一个政策、一项措施,一个决策,判断它们是不是实事求是,是否正确,我们拿什么作标准,用什么去衡量它们呢?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早在60年代,邓小平曾就如何评价农村出现的包产到户的经济形式,提出了著名的“猫论”——不管白猫、黑猫,只要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他说:“在农业生产中,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23页。)采用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形式最好,只有实践的效果才能回答,由实践来评判。只要它适应现有生产力水平,能迅速发展农业生产,能够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它就是合理的,就是正确的。这里邓小平明确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在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中具体体现为生产力标准。
(二)功能的价值性
从哲学的功能来看,邓小平哲学更注重实效,注重人民的功利,把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统一起来,把实践观和价值观统一起来。在毛泽东那里已经有了实践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某些思想,表现在他谈到实践标准时一再提到要看是否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实现了“预想的结果”,同时又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去规范和评价人们和政党的实践活动。但后来没有很好地加以贯彻,而把所谓政治标准抬到了第一的,绝对的地位,发生了许多错误。邓小平的实践观讲实效、重结果,反对无谓的争论,主张抓住机遇,大胆地闯、大胆地干,办事要“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0页。)反对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只有实践才拥有最后的发言权。生产力标准是讲检验一种行为、一种实践好坏得失的标准。用形象的语言来说,就是邓小平的“猫论”,就是“这个办法,那个办法,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就是好办法”,这是形象化了的用效益判断价值的哲学。“三个有利于”强调的是实践的结果,它对实践结果的评判提出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即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使我们能够正确地具体地把握和运用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可以说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深入和具体化。“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的延伸和补充,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运用。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把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这就意味着用价值、效果、预期目的去评价实践的合理性问题,从而也检验了指导这一切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真理性,这样就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对价值的追求统一起来,把实践观和价值观统一起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哲学更多地带有价值哲学的性质。
(三)思想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重要特性。邓小平哲学思想创造性的主要表现在:(1)把唯物辩证法的一般原理转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活动中的具体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例如,邓小平“两手抓”的原则,“走一步,看一步”的策略,“先富共富”的政策,“台阶式”的发展方式,“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方法,等等。这些都是邓小平对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矛盾的新方法的探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把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法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2)“三个有利于”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极大发展。“三个有利于”标准,分别地看,“生产力标准”和“人民群众利益标准”,毛泽东都提出过。但是把它们放在一起,并根据时代特征再加上“综合国力”,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这是邓小平的一个创造性贡献。(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的新发展。邓小平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既肯定它“非常正确”,又指出它“可能不够”,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中既有继承,又有发展。(4)重新恢复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领袖,中国革命是在他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然而他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探讨了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认为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力。这种理论发展的创造性是很明显的。(5)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某些观点以新的时代内容。例如,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来概括党的思想路线,提出“试验”、“闯”、“冒”、“创新”的实践观,坚持以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的群众观,把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统一起来,发展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这些观点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6)新的时代,提出新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发展。邓小平提出的一些哲学理论观点,本身就是崭新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过去从来没有提出过。例如,提出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用改革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把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又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等,这些理论都具有创造性。总之,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创造性,创造精神渗透于邓小平哲学思想和理论探索活动之中。
(四)风格的朴实性
朴实无华也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特点。从哲学的阶级基础来说,邓小平哲学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又采用了中国广大干部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短小精干的篇幅,朴实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哲理。邓小平说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他自己很谦虚地说,我的东西很普通,没有什么惊人的语言。然而我们看到,正是在这些朴实的语言中,却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理论观点。高深的理论,通过通俗、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好懂、好记、好照着去做,丝毫没有八股味。例如他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表达唯物论,用“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来表达实践精神;用“两点论”、“讲两句话”、“两手抓”来表述辩证法的全面性;用“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来表达群众观点;用“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来表达唯物史观,等等。这些都说明了他的哲学具有一种特殊的朴实风格。
邓小平的论著主要是写给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看的,最终要为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和运用,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写作目的的“管用性”和读者对象的“人民性”,决定了邓小平著作具有一种特殊的朴实风格。正像江泽民所说,他文风朴实,不讲空话,在简明扼要的论述中,总是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