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品德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并不突出,没有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其教学质量也就更加难以保证,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小学阶段都不应该过分重视孩子的文化成绩及考试分数,而应把关注焦点放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之上。在小学阶段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现实情况逐渐渗透至课程当中,激发起他们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与爱好。
关键词:主体地位 教学渗透 德育体系 情感熏陶
一、现阶段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缺乏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
目前,我国相关政府教育机构、学校及家长都普遍缺乏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比起思想道德教育,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学校的升学率及学生的成绩;而家长则是在虚荣心的驱使之下产生了望子成龙的心理,导致父母对于孩子在学习上的要求都过于苛刻,使小学生在学校时马不停蹄地学习基础知识,课后又在父母的要求下参加各类补习班,完全没有时间用于思想品德的学习与提高上。在大部分学校都存在重文化轻德育的情况,甚至有些思想品德课程会被文化课程所占用;即使没有取消思想品德课程,学生在教师及家长的影响之下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度也较低,常常出现在思想品德课上进行其他作业的现象。
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教师会直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考题及答案,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答案,从而不影响期末考试成绩。总而言之,思想品德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并不突出,没有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其教学质量也就更加难以保证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思想品德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可以为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中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项重要途径,因此它成为了一门小学期间的必修课程,肩负起了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及生活学习习惯培养的艰巨任务。这么一项重要的任务也必须由具有相应能力的教师来完成,担任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意识,自身具备优秀的思想品德素养,同时也应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
而现状则是大部分学校仅仅将一些主课教师任命为思想品德课程的兼职教师,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思想品德教师职位,只是将这门课程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极大地降低了课程的乐趣性。
3.忽略了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大部分是由教师全权完成的,无论是在课堂内外,占据主体地位的永远是教师,而忽略了小学生在其中的重要性。这一情况会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严重的依赖性,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教师的帮助来完成,从而失去了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教育能力及自我提升能力。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
1.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小学生仍然处于对世界的探索阶段,他们对于世界观的认知还是从现实生活的感受中获取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现实情况逐渐渗透至课程当中,这样才能真正激发起他们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与爱好,帮助他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形成一个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及思想品德观念。
例如,在学习《互帮互助一家亲》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进行一些团队式游戏,让学生在真正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有助于提高课程效果。
2.完善德育体系,提高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视
目前,我国教学仍然是被应试教育这一方向所驱动的,对于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过分重视,强调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断采取强化训练的手段来促使学生进行学习,学习内容也仅仅局限在教材范围之内,使相关教育机构、学校及家长都忽略了小学生的德育。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完善相应的德育体系及监管体系,对于一些严重的违规现象给与一定的惩罚,例如思想品德课程被无故占用、取消等。同时,学校方面也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络与沟通,共同探讨正确的德育方式,培养小学生健康的思想品德。
3.通过情感熏陶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人们在小学阶段所养成的习惯通常是非常稳定的,且能够伴随其成长。
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小学阶段都不应该过分重视孩子的文化成绩及考试分数,而应把关注焦点放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应该坚持长期地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思想品德训练,使他们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意识及条件反射,将这些训练行为逐渐转化为自然习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2]高双 《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13,(04)。
论文作者:杨学荣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总第3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2
标签:思想品德论文; 小学论文; 课程论文; 教师论文; 德育论文; 重视论文; 阶段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总第3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