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婧
贵州省黔东南州人民医院 贵州凯里 556000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率的护理;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结果 在两组患者的输注结果方面,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过程当中,通过加强输注前护理以及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改善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率;无效;护理
临床上患有血小板缺失以及合成障碍等疾病治疗的过程当中,通常使用血小板输注方法加以干预,避免患者因为放化疗之后的血小板骤降引发的出血增加,从而降低患者的出血致死率,可以说血小板的输注效率影响到患者病死率,因此临床上有着重要的价值。血小板输注无效指的是患者血小板输注的增加值远远低于预期值,通常无效输注率为40%-60%[1]。我院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过程当中,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针对性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90例,其中男46例,女44例,年龄23-58岁,平均35岁。血液病类型方面,白血病患者5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38例,患者入院前多次输血,次数为4-18次,平均9次。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以及平均输血次数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主要予以输注过程当中的护理。要以缓和耐受作为输注速度的标准,通常情为50-90滴/min,尽可能lh内输完。这是因为体外是血小板存在活性,因此容易出现聚集反应,聚集血小板失去止血作用。所以护理人员在血小板输注的过程当中,每10min需要摇晃血袋,从而避免血小板聚集[2]。此外护理人员要加强观察,特别是多次输注患者,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即刻降低输注的速度同时报告医生,遵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果患者出现气急以及严重呼吸困难,应当停止血小板的输注,静脉注射10mg的地塞米松10mg并皮下注射1.0mg的肾上腺素,做好气管切开或者是气管插管的准备。
1.2.2研究组患者护理方法。第一,输注前的护理。护理人员领取血小板过程当中要仔细查对。单采血小板悬液储藏温度为22℃,保存方式为震荡保存。血小板输注前应当测量患者的体温,如果体温≥38℃需要先进行退热处理,体温<38℃后再行输注。如果多次输注过程当中患者血液循环抗IgA抗体同输入血IgA出现抗原反应,容易导致患者过敏。所以输注血小板之前应当医嘱使用4.0mg的地塞米松或者肌内注射20mg的非那根,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输注前需要摇动血小板袋,从而混匀袋内的血小板。
第二,心理护理。血小板输注前患者容易出现紧张恐惧等方面的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应当针对患者的心理反应提供针对性护理。如果患者存在恐惧紧张的心理,输注前以及输注的过程当中,护理人员应当同患者交流沟通,给予患者必要安慰。如果患者存在怀疑心理,护理人员应当认真介绍血小板输注的作用,从而消除患者顾虑。
1.3疗效判断标准
输注血小板前采集患者的静脉血并行血小板计数,输注后的1h以及24h采集患者的静脉血行血小板计数,计算血小板恢复率。血小板恢复率(%)=输注后患者血小板增加数量×血容量÷输入血小板的总数(1011/L)×100(%)。血小板输注有效标准:输注后1h患者的血小板恢复率>30%,24h后患者血小板的恢复率>22%;输注1h后患者CCI>9×109L,24h后>8×109/L。血小板输注无效标准:输注1h后患者CCI<8×109/L,24h后<5×109/L。
1.4统计学方法
将所检测的数据用统计学专业软件数据包SPSS18.0进行分析,数据用(?x±s)表示,以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4]。
2结果
在两组患者的输注结果方面,对照组患者有效23例,无效22例,有效率为51.1%;研究组患者有效41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1.1%,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2 两组患者护理结果比较
3结论
传统输血主要是行全血输血,不过随着输血观念的转变,临床上逐渐抛弃全血输注的方式,发达国家的全血输血比例<5%,成分输血有着疗效好、纯度高、针对性强以及不良反应少等方面的优点,血小板输注是成分输血当中的重要方式,能够有效治疗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近年来临床上因为放化疗导致血小板骤降的血液病患者越来越多,因此血小板输注的作用日益凸出,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做好血小板输注护理,从而保证输注的效率。护理人员一方面要加强输血方面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要规范输血护理的操作步骤,从而保证临床输血护理的质量,并且保证患者的有效输血。综上所述,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过程当中,通过加强输注前护理以及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改善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傅菊芳,王小芳.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率的分析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4,35(10):596-597.
[2]孙晓明,牛爱军,尹秋霞.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关系[J].实用医药杂志,2014,21(11):989-990.
[3]王存邦,欧英贤,达万明.血小板成分输注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20(6):349—350.
论文作者:何婧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30
标签:血小板论文; 患者论文; 病患者论文; 血液论文; 统计学论文; 过程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