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城镇化问题研究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问题研究

孙境鸿[1]2011年在《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城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城镇化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建设,集约资源利用,改善人居环境,并带来相应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自党十叁届四中全会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城镇化发展。并在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多次强调“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十一五”期间,黑龙江垦区坚持“抓城、强工、带农”发展方针,城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绩。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根据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历程和人口、经济、环境现状,客观分析制约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相关因素;通过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模式总结,了解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成果;通过对黑龙江垦区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分析,客观反应黑龙江垦区城镇化水平;通过对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提出完善垦区城镇化发展的建议。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建设历经创建开发阶段、建设发展阶段、改革调整阶段和快速发展四个阶段,并且城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经过六十余载的发展,垦区形成人口数量稳定,城镇户籍水平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口特点,农业为主导产业,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特点,和具地貌复杂,资源丰富的环境特点。黑龙江垦区坚持“四五”城镇化体系,坚持撤队建区整体迁移并行,坚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城镇化建设思路。和农业城镇化、旅游城镇化、绿色城镇化、场县共建四种城镇化建设模式。为了客观了解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本文遵循科学性、动态性、可操作性和典型性的原则,运用德尔菲法和层级分析法,构建黑龙江垦区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和环境城镇化5项二级指标及15项叁级反应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建设水平,并通过数据搜集、整理、计算、分析测算出黑龙江垦区镇化水平居于高级阶段,在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生活方式城镇化上取得相应成绩,但在经济城镇化与环境城镇化建设方面仍需加强。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仍有不足,其在城镇布局、产业结构、管理体制建设、资金筹集方面还需改善。并根据黑龙江垦区职能的特殊性,城镇化建设水平与特点提出坚持走特色城镇建设道路,坚持“大农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战略,坚持城镇化建设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规划城镇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城镇管理体制建设,拓展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对策。本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城镇化发展要开拓思路、突出特色。其次,城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建设。再次,城镇化发展与农业发展可以协调互促,共同发展。最后城镇化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肖颖慧[2]2016年在《农垦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及演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镇化在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用城镇化来促进内需,保证国家稳定发展,保证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2014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要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并加强城镇化的管理创新和机制建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黑龙江省垦区城镇化建设水平在全国属于中等以上水平,黑龙江垦区作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应大力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进城镇化。一个地区的城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进步,黑龙江省垦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动力结构并不是由单一因素构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公共构成。本文从政府调控动力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动力因素、叁次产业发展带来经济增长动力因素、基础设施建设动力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动力因素五个方面分析黑龙江省垦区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影响黑龙江省垦区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界定黑龙江省农垦区城镇化发展阶段,同时根据对黑龙江省垦区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以黑龙江省垦区红兴隆分局为案例进行具体分析。针对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城镇化建设提出实质性发展建议。

刘世薇, 张平宇, 李静[3]2013年在《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文中提出垦区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中西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参鉴模式之一。以黑龙江垦区为例,分两个层次深入分析垦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的演变过程及与其他农区城镇化的差异。按照城镇化的资金来源和发展主体进行划分,黑龙江垦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1947-1978年自上而下的城镇化阶段,1979-至今自下而上为主的快速城镇化新阶段。从动力因子视角对垦区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9-2010年间影响垦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依次是市场力、内源力、行政力和外向力。与沿海地区的小城镇相比,黑龙江垦区远离大都市区,城镇化动力表现为典型的"内生性增长",其发展模式可为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村镇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但垦区的城镇化方式有其特殊性和先天不足,应加强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规划农垦小城镇,实现垦区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吴兴涛[4]2016年在《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江垦区近70年的开发建设,尤其是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垦区人民实现了“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的城镇里”的美好愿望。然而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资金支持不足、城镇管理体制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对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建设进行深入剖析,对比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查找问题原因,进而找到有效的解决对策,实现垦区城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本文通过对城镇化概念、内涵、功能的分析定义和我国新型城镇化内涵的解读,对照垦区城镇化建设现状,总结经验,查找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通过对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力求对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建设进行一次深入的剖析,为完善垦区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化建设质量提出对策建议。

张博[5]2014年在《黑龙江垦区小城镇建设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小城镇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小城镇建设是解决叁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就小城镇问题进行了阐述。尤其是十八大更是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将小城镇建设作为促进内需,保持国家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城镇化已经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之一。黑龙江垦区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垦区留住和吸引人才,促进第二、叁产业发展,保障垦区的生产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对黑龙江垦区小城镇进行研究不仅可以通过的“新垦区”的个案研究开拓农村发展理论的思路,还可以为完善黑龙江垦区小城镇发展质量的提供理论依据,保证提升黑龙江垦区小城镇的对策和建议的科学合理性。首先,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小城镇发展的背景下,对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的理论进行深入阐述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其次,对小城镇的概念、特点和功能及垦区小城镇的概念进行界定;第叁,选取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的典型成功案例,对其发展历程、建设模式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和概括;第四,介绍黑龙江垦区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指出黑龙江垦区小城镇所面临的问题。第五,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构建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寻制约黑龙江垦区小城镇发展质量的根源;在综合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的有益经验和对影响垦区小城镇建设质量因素的定量分析基础上,提出黑龙江垦区小城镇建设的调整政策。

何洪艳[6]2017年在《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城镇实现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城镇化建设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建设也随之快速发展,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由于垦区城镇建设起点低、高层次人才缺失,再加上农垦系统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制,独立于地方管理体制之外,社会经济系统相对封闭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黑龙江垦区城市化的速度和水平都较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改变了传统的“城乡分治”观念和做法,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全面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明确城市发展“路线图”到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描绘出了一幅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宏伟蓝图。所以,黑龙江垦区需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围绕垦区小城镇建设的实际情况,加快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本文在研究视角上,主要是将新型城镇化建设置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五位一体”的视角下进行探讨。在研究方法上,以系统理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为指导,通过运用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深入分析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绿色农业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产业、生活两者的布局和发展,努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缩小城乡差别,让百姓乐业安居。同时,还从集约高效、城乡融合、生态宜居、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等几个方面来探索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用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理论指导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这同时也是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理论的完善和充实。

李静[7]2012年在《叁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组织研究》文中认为农垦城镇是我国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以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人口聚居地,是一种特殊的城镇聚落形态。随着农垦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成为垦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前我国农垦区发展的迫切要求。本论文就是针对这一现实的需求,以叁江平原垦区城镇宝泉岭、红兴隆、建叁江和牡丹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垦区城镇形成与演变过程、产业结构、城镇工业和服务业、人口集聚与就业结构等关键要素演变的特征识别;选取了与垦区城镇区位相邻的普通农区城镇富锦市、密山市、萝北县、集贤县以及东部沿海农业大县嘉善县作为对比样本,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以及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组合权重法对叁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与比较;在分析垦区城镇中心职能强度、与区外城镇经济联系强度及核心城镇的辐射范围的基础上,从垦区中心城镇的培育、等级规模多极化以及轴向拓展多元化等角度探讨了叁江平原垦区点一轴空间组织模式;并从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开放与合作以及城镇化制度的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垦区城镇化进程的调控对策。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1、在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垦区城镇化、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空间组织的内涵,系统总结了垦区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组织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开展叁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组织分析与评价奠定理论基础。2、阐述了叁江平原垦区城镇形成与演变阶段,深入分析了1989-2010年农垦城镇叁次产业结构、城镇工业和服务业以及人口集聚与就业结构等关键要素的演变过程及机制,并定性分析了垦区城镇化的现状特征,为确定垦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城镇化空间组织提供依据。3、以叁江平原垦区城镇宝泉岭、红兴隆、建叁江和牡丹江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与垦区城镇区位相邻的普通农区城镇富锦市、密山市、萝北县、集贤县以及东部沿海农业大县嘉善县作为对比样本,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以及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组合权重法对叁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与比较。4、依据中心职能强度的大小把叁江平原27个城镇分为3级,基于改进的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分析了垦区城镇与周围城镇经济联系的空间分布情况,基于维诺图模型划分了叁级核心城镇的辐射范围,并从垦区中心城镇的培育、等级规模多极化以及轴向拓展多元化等角度探讨了叁江平原垦区点一轴空间组织模式。5、作为一种以开发农业资源为主的地域,考虑农垦经济的特殊性,从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开放与合作以及城镇化制度的创新提出了促进垦区城镇化发展的调控对策。

王一夫[8]2013年在《黑龙江垦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文中提出从系统论思想出发,在协同理论的指导下,界定“叁化”协调度内涵,分析“叁化”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参考已有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黑龙江垦区的“叁化”系统协调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计算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并应用均衡理论与效益理论计算出“叁化”协调度。并选取2006-2011年的黑龙江垦区相关数据,利用此模型对垦区的“叁化”协调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垦区的“叁化”协调度整体比较高,平均值在0.782的水平,只有2008年的协调度略有下降,其他年份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其中2006-2010年份都为中级协调,2011年份为良好协调。分析得出黑龙江垦区“叁化”协调发展中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城镇化发展速度快,同时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占比过大,城镇化质量不高缺少内涵式增长,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速度慢,拖累垦区“叁化”整体发展进程。并从“叁化”协调度提出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对策。

付晓晨, 李宁, 施春亮[9]2017年在《关于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建设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党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将城镇化建设作为促进内需,保持国家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手段。黑龙江垦区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垦区留住和吸引人才,促进第二、叁产业发展,保障垦区的生产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对黑龙江垦区城镇化进行研究,为黑龙江垦区城镇化提供科学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孙异[10]2007年在《黑龙江垦区小城镇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镇化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发展小城镇,是目前我国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小城镇规划是指导城镇发展和建设的纲领和蓝图。现如今,小城镇规划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然而,对于垦区等特殊类型的小城镇规划则研究甚少。黑龙江垦区经过60年的开发建设,已经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昔日的北大荒涌现了150余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农垦小城镇,它们从最初的农业生产管理和指挥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些小城镇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域内,按照乡村工业化、城镇化这一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也必然承担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发展二、叁产业、繁荣区域经济的重任。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垦区小城镇规划工作一直滞后于小城镇建设的实践,不利于小城镇发展。文章首先回顾了黑龙江垦区小城镇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各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取得的成就,然后通过现状概况的分析,揭示了垦区小城镇独特的形成机制、发展规律和特点,提出了垦区小城镇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上提出了垦区小城镇的发展战略,并着重从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特色的营造、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了垦区小城镇适合自身特点的规划对策,最后提出了保障垦区小城镇规划实施的措施。本文总结和提出的规划对策对于垦区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有着实际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其它特殊类型的小城镇规划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研究[D]. 孙境鸿. 东北农业大学. 2011

[2]. 农垦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及演化路径研究[D]. 肖颖慧. 浙江海洋大学. 2016

[3].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J]. 刘世薇, 张平宇, 李静. 地理研究. 2013

[4].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 吴兴涛. 黑龙江大学. 2016

[5]. 黑龙江垦区小城镇建设对策研究[D]. 张博.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4

[6].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 何洪艳. 吉林大学. 2017

[7]. 叁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组织研究[D]. 李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2

[8]. 黑龙江垦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D]. 王一夫.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3

[9]. 关于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 付晓晨, 李宁, 施春亮. 现代化农业. 2017

[10]. 黑龙江垦区小城镇规划研究[D]. 孙异.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