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基本测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水平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4)09-0020-09
一、工业现代化水平的评价方法与指标
关于工业现代化水平的衡量,一个最为直接,也是最符合逻辑的办法是将工业划分为现代工业部门和非现代工业部门(或传统工业部门),计算现代工业部门的产值占整体工业产值的比重。有学者曾采用这种方法对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估算。然而,由于以下两方面原因使这种方法无法有效衡量当今世界工业现代化水平。一方面,这种划分并不十分恰当,这种截然的“二分法”是很难成立的,正如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研究报告所指出: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工业部门的定义在一国国内和各国之间有很大差别,以及这两类部门通过分包合同、辅助活动和服务业等常常相互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传统工业与现代工业并没有天然鸿沟,与传统的工业化进程中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不同,当今世界高技术产业部门(电子元器件及配件、计算机及办公设备、通信设备、光机电一体化设备、计算机软件、新材料、航空航天器、生物制药等)与传统工业部门并不是完全的替代关系,更多的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另一方面,现代工业部门产值占整体工业产值的比重只反映了工业现代化的一个方面——高技术工业发展的水平,却不能够反映传统工业的现代化改造水平。而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和空间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例如,我国现阶段机械、纺织、冶金、化工、轻工、食品等所谓的传统工业部门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90%左右,我国工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对利用高技术对这些传统工业部门进行现代化改造,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发展。单独利用现代工业部门产值占整体工业的比例指标显然无法反映这种工业现代化的任务要求。
衡量一国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另一个思路就是,以世界上工业先进国的工业发展状况为参照系,制定相应评价指标和工业现代化实现的标准,比较分析作为研究对象的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达到标准数值的程度,从而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现代化水平。显然这种方法的科学性受到标准的选择、参考数值的确定、国际比较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的影响(见表1)。在具体选择工业现代化评价指标时我们遵循了三方面原则,一是重视指标的国际可比性和资料的可获取性,尽量选取量化、相对量指标,尤其是尽可能选择世界银行各类报告中采用的指标;二是指标数量尽可能地少,使具体计算评价过程简单明了。一般地说,由于社会经济事物的复杂性和相关性,大多数情况下评价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包含和替代关系,庞杂的指标体系并不一定能够使评价结果更为科学;三是基本评价指标与辅助评价指标相结合,弥补由于按照上述两个原则进行指标取舍而可能造成的评价片面性和不准确。关于基本指标的参考值,大致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确定。关于辅助指标,这里没有给出具体的参考值,需要在实际评价中进行具体分析。(注:应该说明的是,即使是基本指标的参考值,也只是根据发达国家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的平均水平所进行的经验估计数字,属于大体上参考数值,不应该将其作为是绝对严格的标准数值。实际上,由于现代化问题的本身特点,决定了现代化水平的研究和判断不可能是完全严格和绝对科学的,因为我们是在用相对静态的标准判断动态事物的发展水平,用国际比较的方法研究不具有完全可比性的各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有关这些指标的具体解释和指标参考值的确定可参阅陈佳贵等(2003)。)
表1 工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
│分类标志│基本指标│ 权重│参考值 │辅助指标│
├──────┼────────────┼───┼────────┼──────────────────┤
│工业效率│制造业中每个员工的增加值│ │大于50000
│人均GDP │
│││35│美元/年·人 │制造业增加值率 │
│标志│(全员劳动生产率) │ ││劳动报酬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
│││ │ (1990年美元)││
│││ ││制造业企业平均生产规模 │
├──────┼────────────┼───┼────────┼──────────────────┤
││主要生产设备达到│ │││
│││7 │ 大于80% ││
││国际水平的比例 │ │││
│││ ││专利权申请文件数量 │
│├────────────┼───┼────────┤│
││制造业信息能力指数 │8 │大于50 │版税和许可费数量│
│├────────────┼───┼────────┤│
││工业增加值与原材料工业 │ ││每百万人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
│││7 │大于6.7 ││
│工业结构│增加值比例 │ ││程师数量│
│标志││ │││
│├────────────┼───┼────────┤│
││工业品贸易竞争指数 │8 │大于0.5 │国家信息化能力指数 │
│├────────────┼───┼────────┤│
││高技术出口品占 │ ││高技术工业产值占整个制造业产值比重 │
│││8 │大于30%││
││制成品出口比例 │ │││
│├────────────┼───┼────────┤│
││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7 │大于6% ││
├──────┼────────────┼───┼────────┼──────────────────┤
││每千克能源产生GDP
│ │││
│││10│大于5
││
│工业环境│(PPP美元) │ ││工业三废排放量 │
│├────────────┼───┼────────┤│
│标志│每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 ││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 │
│││10│大于2.5 ││
││对应的GDP(PPP美元)│ │││
└──────┴────────────┴───┴────────┴──────────────────┘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上述指标分别可以从不同方面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现代化水平,但为了得到一个总体上的数量概念,有必要构造一个“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这个综合指数是在各个专项指数(工业效率指数、工业结构指数、工业环境指数)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权重(权重用德尔菲方法得到),进行综合计算所得。专项指数又由9个个体指数构成,这9个个体指数分别对应评价工业现代化的9个具体评价指标。在具体计算个体指数时,将表1所列的工业现代化实现的参考数值作为标准
值,并定为100分(大于和等于标准值都定为100分),用被评价国或地区的实际值与这个标准值相比,可以得到相应的分值。(注:关于“工业品贸易竞争指数”指标一项,如果“工业品贸易竞争指数”实际指标值大于和等于0.5,则实际指标值与标准指标值的比值等同于1,即都是100分。若工业品贸易竞争指数为负值,即小于0,则等同于0,即该个体指标最终分值为0。)最终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个体指数×权数)/∑权数
=∑(实际指标值/标准值)×100×权数/100
=∑(实际指标值/标准值)×权数
这样计算出来的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的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注:关于工业现代化水平指数的构造方法,与之可以“类比”的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曾推出工业竞争力指数(Copetitive Industril Performance Index,CIP),该指数选用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人均制成品出口、中高技术制造业产出占制造业总产出比重、中高技术制成品出口占制成品总出口比重四个指标为绩效衡量指标。每个具体指标的指数计算公式为:I[,j.i]=[X[,j.i]-Min(X[,j.i])]/Max(X[,j.i])],其中X[,j.i]为第i个国家第j个绩效变量,该指数最小为0,最大为1。最后通过简单算术平均将四个单项指数汇总,可以得到一个国家的工业竞争力指数。在1998年的工业竞争力指数排行中,新加坡、瑞士、爱尔兰、日本、德国、美国、瑞典、芬兰、比利时、英国为前10名;中国为第37名,比1985年上升了24位。)
二、对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基本评价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现代化因素”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到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相对于传统手工业的现代化工业。据估算,在1920年,中国相对于传统手工业的现代化工业部分占工业总产值的19.59%,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36%。到1936年,现代化比重相应上升为36.04%和13.58%。到1949年,现代化机器大工业产值也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这种现代工业大部分属于纺织工业,重工业中除了采矿和生产原料的工业以外,机器制造业很少。
新中国诞生后,面对极低的工业生产力水平,首先进行了艰巨的生产恢复工作。1949年10月—1952年,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属于工业的恢复阶段;1953—1957年,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第二阶段,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该阶段集中精力进行了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项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基本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1958—1976年10月,是中国工业发展的第三阶段,该阶段又具体划分为1958—1961年的“大跃进”、1961—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以及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三个时期。在该阶段,由于受到“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工业发展态势受到挫折,工业化进程被大大延迟了,该阶段年均工业增长速度为10.1%;1978年到现在,是中国工业发展的第四阶段。这是中国进入市场取向改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该阶段,工业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中国工业化进程进入了中期阶段,以自动化为核心特征的工业现代化进程开始启动,工业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中国终于成为了一个工业大国,并进一步向工业强国方向坚定地迈进。
1.工业效率方面的评价
中国工业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到2002年中国国内工业增加值已达45935亿元,如果按照汇率直接折算约有56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1995年制造业增加值17040亿美元的1/3左右。由于中国工业员工数量庞大,如果从每年每个员工的工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角度看,中国的差距更大,中国工业发展要实现工业现代化所需要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效率、由高速增长转为稳定持续增长还有相当长的时期。
具体而言,如表2所示,如果直接按照汇率折算成为美元计算,2001年,中国制造业每个工人人均增加值为3160.8美元,这只相当于我们确定的参考值50000万美元(1990年美元)的6.3%(不考虑币值的时间不变化)。一项更为具体的研究表明,到1992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6.2%。然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换算的我国的GDP与按照汇率换算的我国GDP美元数相差较大(前者一般为后者的4—5倍),因而按照汇率计算的我国GDP数值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实际GDP水平有所低估。因此,实际上中国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可能要高于上述数值,这一点在表3中得到说明,表4中分别为按照汇率和按照购买力平价两种方法计算的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及其与若干国家的比较。基于PPP换算,中国1998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美国1995年的16%、日本1993年的22.5%,德国1994年的24.9%。然而,一般认为,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具有高估一国经济水平的倾向。因此,综合上述分析,考虑汇率折算、由于通货膨胀美元币值变化等原因,从计算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的要求出发,2001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实际值与标准值的比例约为15%。
表2 中国制造业效率的国际比较
┌───┬───┬──────┬─────┬─────┬─────┬───────┬─────┬─────┬─────┐
│ │ ││ │ │ │ │中国劳动 │ │ │
│ │ │ 雇员 │ 雇员│ 产值│ 增加值 │人均增加值│生产率相 │ │劳动报酬 │
│ 国别│ 年份│ 人数 │ 工资│(亿美元)│(亿美元)│(劳动生产率 │当于其他 │增加值│占增加值 │
│ │ │ (万人) │(亿美元)│ │ │美元/年·人) │国家的百 │率(%) │ │
│ │ ││ │ │ │ │ │ │比重(%)│
│ │ ││ │ │ │ │分比(%)│ │ │
├───┼───┼──────┼─────┼─────┼─────┼───────┼─────┼─────┼─────┤
│ 中国│2001 │ 16284.0
│2339 │14897 │5147 │3160.8│100.0 │ 34.6│45.4 │
├───┼───┼──────┼─────┼─────┼─────┼───────┼─────┼─────┼─────┤
│ │ 1994│1699.2 │5210 │33230 │15930 │93750.0
│3.4
│ 47.9│32.7 │
│ 美国│ ││ │ │ │ │ │ │ │
│ │ 1995│1734.3 │5430 │35730 │17040 │98252.9
│3.2
│ 47.7│31.9 │
├───┼───┼──────┼─────┼─────┼─────┼───────┼─────┼─────┼─────┤
│ │1997 │ 1005.3│2614 │24936 │9480 │94300.2
│3.4
│38.0 │27.6 │
│ 日本│ ││ │ │ │ │ │ │ │
│ │1998 │994.5
│2871 │27666 │10071 │101267.0 │3.1
│36.4 │28.5 │
├───┼───┼──────┼─────┼─────┼─────┼───────┼─────┼─────┼─────┤
│ │ 1993│720.4
│2334 │10750 │5491 │76221.5
│4.2
│51.1 │42.5 │
│ 德国│ ││ │ │ │ │ │ │ │
│ │ 1994│673.1
│2538 │12409 │5746 │85366.2
│3.7
│46.3 │44.2 │
├───┼───┼──────┼─────┼─────┼─────┼───────┼─────┼─────┼─────┤
│ │ 1996│423.5
│1183 │7494 │2352 │55537.2
│5.7
│31.4 │50.3 │
│ 英国│ ││ │ │ │ │ │ │ │
│ │ 1997│418.3
│1225 │7531 │2371 │56681.8
│5.6
│31.5 │51.7 │
├───┼───┼──────┼─────┼─────┼─────┼───────┼─────┼─────┼─────┤
│ │1997 │296.0
│865
│6043 │1842 │62229.7
│5.1
│ 30.5│47.0 │
│ 法国│ ││ │ │ │ │ │ │ │
│ │1998 │273.3
│859
│6121 │1751 │64068.8
│4.9
│ 28.7│49.1 │
└───┴───┴──────┴─────┴─────┴─────┴───────┴─────┴─────┴─────┘
注:美元为现值美元,按照当年汇率折算。
资料来源:根据以下资料综合计算:马建堂,杨正位。中国离世界制造中心有多远[A].载国家经贸委综合司.专家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998国际统计年鉴[M]、2001国际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001.
表3 按照汇率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
││ 中国 │ 美国│ 日本│德国 │ 韩国│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1998)│ (1995)│(1993) │(1994) │ (1995)│(1995) │ (1996)│
├──────────────────┼────┼─────┼─────┼─────┼─────┼─────┼─────┤
│按照汇率折算的劳动生产率(美元)│ 3604 │ 98253
│ 104075 │ 85370
│ 57666
│17135 │9332 │
│与其他国家的相应比例(%) │100 │3.7
│3.5
│4.2
│6.2
│21.0 │38.6 │
│以购买力平价换算的劳动生产率(美元)│15706
│ 98253
│ 69730
│3003 │ 67527
│27228 │24879 │
│与其他国家的相应比例(%) │100 │16.0 │22.5 │24.9 │24.0 │57.7 │63.1 │
└──────────────────┴────┴─────┴─────┴─────┴─────┴─────┴─────┘
资料来源:郭克莎.差距与赶超——中国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表4 1991-2002年中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竞争指数
┌─────┬────┬────┬────┬───┬───┬───┬───┬───┬───┬───┬───┬───┐
│ 年份│ 1991 │ 1992 │ 1993 │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
│工业制成品│ 0.03 │ 0.00 │ -0.09 │0.01 │0.08 │0.06 │0.16 │0.16 │0.11 │0.11 │0.10 │0.09 │
│ 竞争指数││││ │ │ │ │ │ │ │ │ │
└─────┴────┴────┴────┴───┴───┴───┴───┴───┴───┴───┴───┴───┘
资料来源:1995年以前数据引自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1996年以后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从辅助指标角度看,到200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跃上了10万亿元的新台阶,达到102398亿元,人均GNP达到963美元,相当于高收入国家平均人均GDP的4%左右,按照购买力平价大约相当于高收入国家的15%。在表7中,也计算了增加值率和劳动报酬占增加值的比例两项指标。总体而言,2002年,中国制造业这两项指标与美国、日本和德国这三个世界上最发达工业国还有较大差距,但优于英国和法国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情况。从制造业企业平均生产规模看,1998年,全部工业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为5.2万美元,而世界发达工业国美国(1995年)、日本(1993年)、德国(1994年)的全部工业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分别为290万美元、274万美元、1216万美元。即使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为22.7万美元,美国、日本、德国相应为290万美元、183万美元、897万美元,差距十分明显。
总体上从工业效率角度看,如果综合考虑基本指标和辅助指标以及汇率计算等因素,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还很低,经验量化判断是大致相当于工业现代化国家的10%—20%的水平。
2.工业结构方面的评价
工业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结构的现代化。自1953—1978年,中国一直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初步建立了庞大的中国工业体系。从1980年开始,中国工业开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速增长时期,中国工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工业产出结构看,工业结构已经呈现轻型化态势和一定程度的高加工度化态势,但技术集约化态势比较缓慢;从工业的资产结构看,工业结构则呈现轻型化态势和逆高加工度化态势,技术集约化态势更加缓慢态势。总体上看,一方面,在轻重工业的内部结构变化方面、初步的高加工度化态势等都显示出我国结构升级的特征,另一方面,原材料工业比重过高、高加工度特征部门比重过低、产业内部加工深度不足、技术集约化发展缓慢都表明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矛盾还很突出,工业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的任务很艰巨。具体从衡量工业结构的现代化水平指标看:
(1)中国工业主要生产设备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据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计算,我国有24.6%的主要生产设备达国际水平,28.4%达国内先进水平,37.1%为国内一般水平,9.9%为国内落后水平。显然,这与我们确定了国际先进水平设备占80%以上的工业现代化参考值相差较远。(注:应该说明的是,这个数据来自于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没有考虑到近几年设备的更新和进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工业现代化水平。)
(2)中国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相对较高,1999年原材料工业(石油加工、化工、煤炭制品、橡胶制品、塑料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和钢铁等)占制造业的增加值比重为31.8%,远高于一般国家重工业化高潮时期,这与我们确定的小于15%的参考指标具有相当的差距。
(3)关于中国工业制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见表4),通过计算表明,1995年有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皮革毛皮及其制品、旅行用品、手提包、动物肠线制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等行业的贸易竞争指数为正,而附加值比较高和技术或资金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都为负(该项计算已经将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产品部分扣除)。1998—1999年,除了航天器及零件、航空器等少数高技术行业贸易竞争指数为正外,绝大多数高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为负。
(4)关于高技术出口品占制成品出口的比例,根据世界银行报告,1997年、1998年、1999年中国该比例分别为21%、15%、17%,分别比我们确定的30%的参考值低9、15和13个百分点。
(5)关于R&D经费占GDP的比重,1991—1997年中国该比例分别为0.7%、0.8%、0.7%、0.7%、0.6%、0.6%、0.6%,占同期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大约为3%,只相当于我们确定参考值6%的一半水平。从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看,1997、1998、1999年的比例分别为1.21%、1.28%和1.35%,而一般发达国家的企业该比例不低于3%(史清琪等,2000)。
(6)从一些辅助指标看,我国工业结构的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以高技术工业产值占制造业的产值比例为例,根据1998年《中国科学技术指标》,从1993—1997年,中国制造业产值中高技术产业的比重由83%上升到12.17%,而1995年中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韩国该比例分别为10.7%、15.1%、14.9%、9。8%、9.7%、5.1%、14.1%、8.1%和15%,我国的水平几乎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尤其是高技术产业中的信息产业发展非常迅速,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连续多年排在各行业之首。有学者预测,到2005年高技术行业(电子、医药、交通运输、仪器仪表)的销售额占整个工业销售额的24.1%。其他有关结构方面的辅助指标的国际比较如表5所示。
表5 有关工业结构的若干辅助指标的国际比较
┌───────────────┬────┬────┬────┬────┬────┬────┐
│ │中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
├──────────┬────┼────┼────┼────┼────┼────┼────┤
││科学家和│││││││
│││1194│
3676 │4909│2831│2448│ 2659 │
│每百万人中从事研究与│ 工程师│││││││
│开发的科技人员数量 ││││││││
││技术人员│1085││827 │1472│1017│ 2873 │
├──────────┼────┼────┼────┼────┼────┼────┼────┤
│1998年专利权申请│居民│ 14004 │ 141342│360338 │ 67790 │ 28889 │20298
│
│文件数量│ 非居民│ 68285 │ 121445│ 77037 │ 134981│147298 │109717 │
├──────────┼────┼────┼────┼────┼────┼────┼────┤
│1999年版税和许可费 │收入│75 │ 36467 │ 8190 │3017│7942│1983│
│数量(百万美元)│支出│792 │ 13275 │ 9855 │4405│6301│2297│
└──────────┴────┴────┴────┴────┴────┴────┴────┘
注:其中每百万人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数量的数字中国为1998年,美国为1993年,日本为1996年,德国为1995年,英国为1996年,法国为1996年。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7)值得单独研究的信息化指数指标。现在存在大量的关于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得到不同的评价结果。这里我们采用国际统计信息中心2000年关于国家信息能力总指数排序,该排序中中国信息能力总指数得分为6.17分,世界排名第28位,相当于我们给出的参考分值50分的12.3%,我们用该分值作为具体计算中国工业现代化综合水平指数的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其他关于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指数还很多,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中也有一些关于信息化水平的指标(如表6所示),从中可以看出,由于中国的庞大人口数量,在人均类指标上中国的差距巨大,但在“信息和通信支出占GNP比例”上,中国的差距相对较小,中国信息化发展潜力较大。
表6 中国与世界工业先进国信息化水平的比较
┌──────────┬─────┬──────┬──────┬──────┬──────┬──────┐
││中国 │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
├──────────┼─────┼──────┼──────┼──────┼──────┼──────┤
│1999年每千人拥有│12.20 │510.50 │286.90 │297.00 │302.50 │221.80 │
│个人计算机台数 │ ││││││
├──────────┼─────┼──────┼──────┼──────┼──────┼──────┤
│每万人拥有英特网数 │ ││││││
││0.69 │ 2419.86
│ 269.25│ 233.29│348.34 │167.11 │
│(2000年7月)
│ ││││││
├──────────┼─────┼──────┼──────┼──────┼──────┼──────┤
│1999年英特网用户数 │ 8900.00 │ 74100.00 │ 27060.00 │ 14400.00 │ 12500.00 │ 5370.00
│
│(千户)│ ││││││
├──────────┼─────┼──────┼──────┼──────┼──────┼──────┤
│1999年信息和通信支出│4.86 │8.87│7.06│5.27│9.35│5.96│
│占GNP比例(%) │ ││││││
└──────────┴─────┴──────┴──────┴──────┴──────┴──────┘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综合上述基本指标和辅助指标的分析,可以认为,中国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水平还较低,如果给出一个经验量化估计,大致相当于工业现代化国家的30%—40%的水平。
3.工业环境方面的评价
基于世界银行2001发展指标的数字,中国每千克当量石油1980年产生GDP为0.7(PPP美元),1997年产生GDP为3.3(PPP美元),逐渐缩小了与我们所确定的工业现代化参考值的差距;每个PPP美元GDP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1980年为3.6千克,1996年为1千克,与我们确定的参考值小于0.4千克还有一定的差距。然而,同样是由于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换算的我国的CDP与按照汇率换算的我国GDP美元数相差较大,因而按照PPP换算的我国GDP美元数具有高估我国GDP的倾向。因而,上述两方面指标都可能高估了我国工业环境方面的现代化水平。实际上,我国工业生产能耗高、浪费大,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差距较大。例如,1995年,中、美、日三国电厂标准煤能耗分别为412克、370克和320克。又如,根据2001年日本能源和经济统计手册,中、美、日三国1998年每创造100万美元GDP(1995年价格),分别需消耗能源913吨、272吨和96吨油当量,相差十分悬殊。(注:这里是按照汇率计算的中国GDP,可能在某种程度低估了中国的GDP水平,因而实际上可能没有这么大的差距。)但还应该指出的是,中国工业结构变动一直在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一项分析表明,1991—2000年的10年间,低能耗(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量小于1.5吨)的工业部门要比高能耗(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量大于3.5吨)增长速度快,环境污染不严重的工业部门的增长速度要快于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部门。
关于工业环境的辅助指标,如表7所示,首先从工业三废排放量看,工业废水排放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995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21.89亿吨,2000,年降低到153.06亿吨,但2001年又有所反弹;工业废水的处理率也由1995年的76.8%增加到2000年的95%;工业废气排放量呈大幅度上升,由1991年的107478亿立方米增加到2001年160863亿立方米,增加了近50%;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也呈增长趋势,同期由64474万吨增加到88840万吨,增加了37.79%。从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看,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由1995年的2036052万元增加到2001年的3446149万元,提高了41%。
表7 近些年中国工业三废排放及处理的基本情况
┌───┬─────┬─────┬───────┬──────┬───────┬──────┐
│ │ │ │ ││ ││
│ │ 工业废水│ 工业废水│工业废气 │ 工业固体 │ 工业固体废物│工业三废综合│
│ 年份│ 排放总量│ 处理率 │排放总量 │废物产生量 │ 综合利用率 │利用产品产值│
│ │ (万吨)│ (%) │(亿标立方米)│ (万吨) │(%)│ (万元) │
├───┼─────┼─────┼───────┼──────┼───────┼──────┤
│ 1995│ 2218943 │76.8 │107478│64474
│42.9 │ 2036052.0 │
│ 1999│ 1607678 │91.1 │114721│64905
│51.7 │ 2180111.0 │
│ 2000│ 1530558 │95.0 │123151│66599
│51.8 │ 2628477.0 │
│ 2001│ 2026282 │ │160863│88840
│ │ 3446149.0 │
│ 2002│ 2071885 │ │175257│94509
│40.2 │ 3856329.5 │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M].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2)[M].
总体而言,在工业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我国与国外还有相当的差距,从这个角度评价,我国工业现代化水平,估计大致相当于工业现代化国家20%—30%的水平。
4.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
根据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计算公式和上述对中国各项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计算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具体计算结果如表8所示。在表8中,我们给出两种计算结果,一是完全根据具体现实指标的数值进行直接计算的结果(见栏5结果,该栏是栏3乘以栏4并求和的结果)。其中“制造业中每个员工的增加值”选取的是2001年的数字;“主要生产设备达到国际水平比例”则来自于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的数字;“制造业信息能力指数”采用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的2000年中国信息能力总指数;“工业增加值与原材料工业增加值比例”是根据1999年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31.8%折算的;“工业品贸易竞争指数”是根据1999—2001年3年“工业品贸易竞争指数”的平均值;“高技术出口品占制成品出口比例”是世界银行1999年的数字;“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是1991—1997年的平均值,根据R&D经费占CDP比重折算的;“每千克能源产生GDP(PPP美元)”是世界银行1997年的数字;“每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应的GDP(PPP美元)”是根据世界银行1996年“每个PPP美元GDP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折算的。由于这里的数字年份不是1年,基本都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因而这里评价的是世纪之交的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最终得到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为28.72。(注:由于汇率折算和购买力评价方法的固有问题,这种直接用指标比较计算的方法所得到的现代化水平指数,在相当程度上高估了工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现代化水平,而低估了工业效率方面的现代化水平,总体上会有一定误差。)
表8 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的计算
┌─────────────┬──────┬──────┬──────┬─────┬───────┬───────────┐
│ │││现实值/ │ │直接计算的│经验修正计算的│
│个体指数对应的具体指标│现实值(1) │标准值(2) ││权数(4) │ │ │
│ │││标准值(3) │ │综合指数(5) │综合指数范围(6) │
├─────────────┼──────┼──────┼──────┼─────┼───────┼───────────┤
│制造业中每个员工的增加││││ │ │ │
│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美元/ │ 3160.8│ 50000 │ 0.063 │ 35 │ │ │
│年人)││││ │ │ │
├─────────────┼──────┼──────┼──────┼─────┤ │ │
│主要生产设备达到国际 ││││ │ │ │
│ │ 24.6%│ 80% │ 0.308 │ 8
│ │ │
│水平比例 ││││ │ │ │
├─────────────┼──────┼──────┼──────┼─────┤ │ │
│制造业信息能力指数│ 6.17 │ 50│ 0.123 │ 8
│ │ │
├─────────────┼──────┼──────┼──────┼─────┤ │ │
│工业增加值与原材料工业││││ │ │ │
│增加值比例│3.15│6.7 │0.470
│7 │ │最低值=10%×35+30% │
│ ││││ │ │×45+20%×20=21 │
├─────────────┼──────┼──────┼──────┼─────┤ │ │
│ 工业品贸易竞争指数 │ 0.107 │0.5 │0.214
│8 │28.72 │ │
│高技术出口品占制成品 ││││ │ │最高值=20%×35+40%×│
├─────────────┼──────┼──────┼──────┼─────┤ │ │
│出口比例 │17%│30%│0.567
│7 │ │45+30%×20=31│
├─────────────┼──────┼──────┼──────┼─────┤ │ │
│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
││││ │ │ │
│比重 │3% │6% │0.500
│7 │ │ │
├─────────────┼──────┼──────┼──────┼─────┤ │ │
│每千克能源产生GDP(PPP││││ │ │ │
│美元)│3.3 │5
│ 0.660 │ 10 │ │ │
├─────────────┼──────┼──────┼──────┼─────┤ │ │
│每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 │ │
│对应的GDP(PPP美元) │1
│2.5 │0.400
│ 10
│ │ │
└─────────────┴──────┴──────┴──────┴─────┴───────┴───────────┘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二是综合考虑基本指标、辅助指标及汇率、购买力、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根据上面对中国工业效率、工业结构、工业环境三方面现代化水平分别只相当于工业现代化国家的10%—20%、30%—40%、20%—30%,分别乘以相应权数(35、45和20)计算出来的综合指数范围,最终根据经验修正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指数范围在21—31之间。显然直接根据现实指标的数字计算的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比较接近于根据经验修正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指数最高值。
三、结论
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计算过程和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与工业现代化国家还相差较远,但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已经起步,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这与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后期的国家都要启动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国际经验是相吻合的。中国工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核心是在加快工业化步伐过程中积极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以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来促进工业化进程向高级阶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