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营企业竞相上市的真相调查_温州论文

温州民营企业竞相上市的真相调查_温州论文

温州民营企业争相上市真相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温州论文,民营企业论文,真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8月23日,历经四年艰辛,经历了两次资本市场重大改革,三次更换券商之后的华峰氨纶终于成为温州第一家在国内IPO上市的民营企业。温州市常务副市长徐纪平在8月23日华峰氨纶在深交所上市交易的新股挂牌上市仪式上表示,作为温州第一家在资本市场上市的民营企业,华峰氨纶具有里程碑意义。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已显现出其巨大的市场竞争力。中国民营经济中成长最快的区域之一温州,它们对资本的理解却明显呈现出两个误区。一方面表现得投机性十足。温州资本近年来的声名鹊起一直伴随着炒作之王的形象。温州人炒股票、炒期货、炒房、炒煤、炒油、炒矿,甚至北上京城“炒国企”。而另一方面,温州的很多实业家对资本市场漠不关心。他们当中虽然有着多个行业的隐形冠军,任何人对他们的实力都无法熟视无睹,但温州籍的上市公司却一直是寥寥无几。如今,温州民营企业竟然开始争相要上市,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温州民营企业为何争相上市,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事件:华峰引领温州民企上市潮

2006年8月23日上午9时30分许,深圳证券交易所。随着中小企业板块开市钟声的响起,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温州全流通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首家在国内中小板上市的民营企业。在拥有众多实力雄厚的民企的浙江,上市一直是企业谨慎提及的一个话题。以温州为例,该市拥有规模以上企业5000多家,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就有419家。然而在之前,却没有一家上市公司。

从二级市场走势情况来分析,华峰氨纶新股在8月23日和远光软件等四只新股一同上市,虽然其基本面上并没有太多的看点,但由于在这批新股上市之后出现了一到两周新股上市的空当期,所以华峰氨纶和其他几只新股一样出现了资金踊跃介入、高换手的情况。为此,K线图上已经是连续收出6连阳,6天换手达到244%。一次大盘震荡调整时,华峰氨纶新股还大涨7.678%,成为21家新股当中,涨幅仅次于保利地产的新股,强势特征比较明显。

上海现代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人文大学客座教授、新华社资深记者朱继东认为,作为国内民营经济发祥地的温州,民营资本实力雄厚;据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介绍,温州散布在全国的资金高达6000亿,在温州本地的资金也达3000亿,温州的民营经济所占比重达99%,华峰氨纶能博得A股上市头彩颇为不易。一个从生产编织袋起家的温州小作坊,发展到中国最大的氨聚酯产品制造基地,华峰氨纶是温州众多传奇商业故事中的一个。华峰氨纶上市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直接融资。作为有远见的民营企业家,更看重的是通过企业制度变革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领域,只有少数进入技术、资本密集型领域。华峰集团则从劳动密集型进入了技术密集型,这在温州地区甚至在全国企业中间都是先行一步的,也代表着温州地区甚至代表全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记者从当地有关部门了解到,正泰、德力西、森马、庄吉、伟明环保等不少温州民企的上市工作正在准备当中。不仅如此,部分温州民营企业已将目光瞄向了海外。“据我所知,有两家温州民企很快将在新加坡上市。也有一些温州民企准备在美国、英国、中国香港等地交易所上市。”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透露说。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伍新木教授认为:“温州企业家还需要进行证券市场方面的启蒙教育,毕竟上市有利于公司的规范化和实施‘走出去’战略。”

“温州首家民营企业上市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直接融资,更重要的是企业制度变革。华峰氨纶上市让我们看到证券市场离温州并不遥远,温州上市将迎来迟来的春天!”温州发改委上市工作处处长陈基义说。

真相一:做大冲动

“华峰氨纶上市是因为和资本市场的结合能够使我们更加快速地成长。”尤小平表示。华峰氨纶副总经理潘基础认为,如何在保持民营企业优势的同时,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是许多民营企业接下来的一项重要课题。上市可以使企业在人才、资源、信息等方面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中,家族企业可以在保持控股地位的同时,通过上市、开放股权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

一项针对温州企业家的访问调查显示,73%的温州企业家认为上市对于规范企业大有裨益。上市后,企业进入了资本市场的轨道,将有利于资源的流动和重组,这也是温州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据浙江省金融办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浙江企业(主要是民企)揽得的“壳”资源至少已有8只。这样,到目前为止,全省在境内外资本市场成功实现“买壳上市”的企业累计已超过20家。

温州乃至浙江的民营企业何以如此青睐买壳上市?刚刚“尝鲜”的温州华仪集团一位高管表示,该集团准备上市已逾3年,但IPO争过独木桥式的竞争实在过于激烈,过程也十分漫长。相比之下,选择二级市场买壳上市明显宽松得多,一般全过程不会超过半年,而选择到境外证券市场买壳上市,所花的时间更短,成本更低。

值得称道的是,温州乃至浙江的民营企业入主“壳公司”后,往往能提升上市公司的业绩、人气甚至给其带来“脱胎换骨”式的变化。G白猫刚刚公布的半年报显示,在新洲集团入主后,2006年上半年就一举扭亏为盈,净利润达1839.85万元。

除了已经确定登陆中小板的4家企业外,浙江富通集团、浙江景兴纸业、浙江大东南包装已经通过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另外还有16家浙江企业已经把申报材料上报中国证监会,而浙江目前已进入辅导期的公司累计达到了202家。这样丰厚的后备资源,自然让浙江企业上市憋足了后劲。

真相二:资金困局

温州民资“甲天下”,但当地中小企业叫“融资难”的却并不比其他地方少。各方为解决“融资难”这一难题花费的心思颇多。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推出浮动利率、引资扩股等一系列改革后,温州又开始论证一种介于民间借贷和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的社区金融服务组织的可行性。但这并不能真正化解温州民企的资金困局,争相上市自然成为不少企业的第一选择。

温州有关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建议中,组建民营银行曾得到很多人认同。主要理由是一些地方的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有“歧视”现象,民营银行也许能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事实上,温州银行业在多年前就已经跳出“唯成分论”的思想束缚,并进行了我国最早的利率浮动改革。当地国有商业银行率先摸索出了“三包一挂”(包发放、管理、回收,收入与绩效挂钩)信贷方式,农村信用社作为全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为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进行了诸多探索。到2005年5月末,温州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748亿元,加上个人贷款中用于生产经营性的贷款余额107亿元,两项合计已占全市银行贷款余额的51.7%。

“当前情况下,在温州直接设立一家民营银行,只能是加剧银行间争资源、争优质客户的状况。”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开禁”民营银行的意义更多在于放开投资渠道,而非解决融资难题。

当前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体系中,在民间借贷和国家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缺乏一种社区性的金融服务组织。温州银监分局和温州市体改委组成的一个课题组为此开出“药方”:试点设立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投资融资公司。但也有很多人质疑,社区金融是一剂“良药”吗?

温州银监分局副局长张震宇说,这类中小企业投资融资公司,既可以直接“投资”,又可以有控制地“融资”,而且能通过投资融资公司的专业化运作,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促进其改善经营管理。还有一种正面意义即是,可以减少中小企业对民间借贷的依赖。目前温州中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筹集的资金总额达300亿元到400亿元。

中小企业投资融资公司的服务对象被限定为温州辖内的中小企业。在业务方式上,它可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进行贷款、股权投资等多种投融资业务,允许利用多种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防范经营风险,实现收益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合理匹配。但禁止向股东及其关联企业贷款和投资,禁止向内部管理人员贷款。

上海现代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人文大学客座教授、新华社资深记者朱继东提出,组建中小企业投资融资公司对于缓解“融资难”肯定有促进作用,但现实操作仍有一定困难。如公司组建多了,对当前的监管工作会是个挑战,公司太少,其能照顾到的中小企业也不会多,结果还是“画饼充饥”。

借鉴发达国家一些成功做法可以发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需要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体系。一般的如银行融资,一定规模的可上市融资,成长性好的可获得风险投资,此外还有政府扶持政策如美国有小企业管理局(SBA)、法国设有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共同风险投资基金等。而我国的民间担保机构多面临规模小、资金来源单一的瓶颈制约,一些风险投资公司则宁愿把资金投向股市也不愿投入创业企业。而随着上市渠道的越来越多,上市自然受到不少企业的青睐。

“社区金融服务组织,首要意义恰在于丰富和健全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温州银监分局副局长张震宇说,从长期来看,要解决中小企业权益资本和长期债务融资缺口问题,还是要有规范、成熟的融资机构和体系,设立中小企业投资融资公司应是其中值得探索的一个环节。“虽然政策突破需要有一个过程,比如这个机构既不能遵循公司法,也不适用于商业银行法。”他说,“但比前些年组建民营银行所遭遇的阻力,应该会小得多。”“温州的资本金筹集和风险监管能力都不成问题。”张震宇表示。目前,这一设想的可行性研究已被提交给上级有关部门。能不能批准是一回事,批准了能不能解决问题也还是另一回事。

温州当地政府对企业上市的态度是:上市与否由企业自主决定,政府鼓励企业上市,并扮演服务者和推动者的角色。温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郭天军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通过资本市场来加速发展、做大做强做优,而通过上市融资,是实施战略扩张的一条捷径。温州市常务副市长徐纪平,首次提出了温州要打造民营“温州板块”的口号,并要求把温州企业上市作为一项产业来抓。

就如今的局势来看,在国内外买壳也已成为温州乃至浙江民企上市的一个重要渠道。借壳上市由于时间短、程序简便、入市门槛较低而大受民企欢迎。而在美国、香港等海外资本市场借壳上市,成本更低、时间更快。浙江省政府企业上市办公室主任丁敏哲认为,浙江经济发展到现阶段,浙江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时机已经非常成熟;通过在境内外借壳上市将成为民企上市的重要途径,由此也将推动浙江成为证券强省的进程。

分析:上市之后能否走好

我们有千万种理由为华峰上市热血沸腾,我们太需要这样纯味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资本故事了,太需要找到一家领军企业来带动全市一批优秀企业上市从而重塑与温州经济实力相匹配的证券市场地位了。但喜悦之余,我们也应该冷静思考:温州民企上市之后能否走好?

纵观国内各地全力以赴推动企业上市,请教专家之后发现还真是自有其道理,因为一个地方的企业上市会带来“三赢”效应:一赢是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二赢是大大推动地方经济勃兴和有力促进发展模式转型。三赢是带动地方证券行业和地方金融业发展。

虽然上市之路的是何其艰难,但华峰上市已经展现了自身的实力和勇气,也昭示了温州民企敢于创新、直面挑战、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但必须清醒的是,华峰上市只是第一步。与江苏江阴、广东佛山、浙江绍兴等地比较,温州市民企上市距离先进地区还很远。到2006年6月末,全省(除宁波外)10个地市共有国内上市公司69家,平均每地将近7家,宁波则有20家上市公司。因此温州下一步是需要更多的“华峰”进军IPO和证券市场。

华峰氨纶的高层表示,上市对华峰氨纶来讲只是第一步,而不是终极目标。上市之后,更加考验企业对证券市场的驾驭能力,更加要求企业讲究诚信,关注公司治理和管理提升。

浙江本地一位资深证券人士评论说,浙江民营企业的不断成长,并获得一定量的资本积累,但同时面临着扩大再生产、融资上市等实际问题。越是成长性好的民企,其资金需求越大。资金不足、融资困难一直是制约民企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之一。而通过境内外的借壳上市,不仅可以引进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而且能更好地规范和约束企业自身的行为,使得上市公司能健康地成长。毕竟,其担负的社会责任也将变大。这无论对于浙企本身还是上市公司和广大投资者而言,都是有利的,实现共赢才是最令人期望的。

时下,纳斯达克市场的上市公司沾上中国概念就可以星光四射。要是在中国概念上再有一个鲜明的温州烙印呢?

上海现代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人文大学客座教授、新华社资深记者朱继东最近指出,长期以来,股市一直被批评为“为国企脱贫解困服务”,民营企业则在市场中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中国眼下被包装为盛宴的王行上市,其实也正是这一思路的延续。于是,我们更愿意把温州企业上市潮的锋芒初露,当作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进步和中国民营资本成长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与欢迎他们的投资者一起逐渐改变上市制度安排对民营企业的偏见,为中国股市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温州市政府陆续举办全市上市工作人员培训会,出台扶持地方企业上市新政策,召开上市工作推进座谈会,并将引导、推动、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列入年度重要工作责任制,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要全力营造浓厚的企业上市氛围。我们对此不能盲目单纯叫好,但应该看到其对企业进步的巨大作用。

三年前,一位投行部的老总曾感叹,“推荐民企上市有时让人感觉像是在辅导小学生上大学。”三年后,温州企业在资本意识上的进步见证了一代温州商人的成长。随着越釆越多的温州民企争相上市,我们有理由相信,善于创造奇迹的温州人,必将在资本市场上开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新局面。

标签:;  ;  ;  ;  ;  ;  ;  ;  ;  

温州民营企业竞相上市的真相调查_温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