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学习成绩与社会行为的交叉滞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习成绩论文,社会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4
1 问题的提出
1.1 学生的社会适应
有研究者发现,各种文化中的个体可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社会适应行为类型,这些类型包括:社交领导行为、攻击破坏行为、害羞抑制行为。还有人结合学校背景,提出了小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必需的四种社会行为技能:果敢性社交技能(assertive social skill)、任务定向(task orientation)、挫折耐受力(frustration toleration)、学业问题行为(learning problem behavior)、焦虑-抑郁(anxiety-depression)[1]。有关同伴关系的研究则表明,同伴接纳或同伴拒绝是衡量儿童社会行为适应或社会行为适应不良(social maladjustment)的一个核心指标[2,3]。
1.2 关于学习适应和社会行为关系的3种理论倾向
(1)社会行为影响学业成就。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社会能力(social competence)和人际接受程度(interpersonal acceptance)是学业进取态度的源泉,社会行为表现会影响学生对学校的情绪和学习动机[4]。
(2)学业成就影响社会行为和社会适应。另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困难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从而助长不良社会行为的产生。学业成就还决定着学生在同伴集体中的社会声望(social prestige),并导致消极自我概念的产生[5]。
(3)学业成就与社会行为和社会适应相互影响。还有一些人认为,个体的社会行为表现与学业成就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这种理论模式中,个体的社会行为表现会影响学业表现,反过来学业成就也会对学生的行为调节产生影响[6,7]。
1.3 生态系统论与本研究设计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出现了生态化的趋势,强调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情境下动态地研究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生态系统论的提出者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brunner)的核心思想就是主张用过程-人-环境模型和历时系统模型取代过去静态的社会地址模型、个人特征模型和人-环境模型[8],即动态地研究发展过程。因此,本研究设计特别重视了这一基本观点,采用了历时系统设计,即追踪研究方法。
上述3个理论模式主要是基于小学的研究结果得出的,针对中学生的测查不多。已有的理论是否适合于中学生,采用发展的、动态的方法考察学业成就和社会行为调节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以发现其中的某些因果关系,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考察变量之间关系时,采用了交叉时序滞后设计,这种设计的好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变量之间的准因果关系。
2.1 测量工具
社会行为的同伴评价问卷(班级戏剧),由加拿大心理学者陈欣银修订[3]。
采用A.D.Hightower编制的学生社会行为的教师评价问卷(见附录)[1]。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8项,第二部分26项。通过对问卷第一部分的探索性因素分析,18个题目可以分为三个维度:攻击学习问题行为、焦虑抑郁、害羞抑制。对问卷第二部分的因素分析得到四个因素:任务定向、果敢性社交技能、指向同伴的社交技能、挫折耐受力。
2.2 被试及数据收集
1996年9月,从北京的市区和近郊区各挑选一所小学、一所初中共四所学校,抽取小学四、五年级、初中一、二年级各一个班,共8个班、286名学生作为被试。初测收回有效问卷286套(一种教师问卷和两种学生问卷均有效者为一套)。21个月后的1998年6月后测,收集到有效问卷275套。
在1996年9月和1998年6月,采用完全相同的方法,收集以下数据:
划分被试的社交地位,获得被试的同伴积极提名分和消极提名分。
通过同伴的社会行为评价问卷和教师对学生的社会行为评价问卷,获得被试的另外7项社会行为分数:社会领导能力、攻击破坏行为、害羞抑制行为、焦虑抑郁行为、定向耐挫行为、学习适应不良、果敢性社交技能。1996年9月,收集被试在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初一为入学成绩),1998年6月,收集了被试在本学期期中考试中的成绩。
3 结果与分析
研究的主要结果可用以下9个交叉滞后回归模式图来描述。
图1的数据显示,1996年9月与1998年6月测得的由教师评价获得的学生社交领导能力得分之间的相关为0.694,两次测得的学习成绩的相关为0.765。前测时社交领导能力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为:小学生 0.528,中学生0.611(中学生的数据在括号里,下同);1998年6月测得的社交领导能力与学业成绩的相关为:小学生0.605,中学生0.536。图中两条交叉的斜线表示回归结果。所有的回归计算均采用指定变量二元回归法(Enter法),在斜线边的数据是偏回归系数(β)。在图1中,当以学生的前测社交领导能力和前测学习成绩为自变量,预测学生的后测学业成绩时,对小学生,这种预测有显著意义(β=0.243[**]),对中学生则无显著意义(β=0.083)。如果以前测学习成绩和前测社交领导能力为自变量,预测两年后的社交领导能力时,无论对小学生还是对中学生,都无显著的预测意义(β=0.120,β=0.092)。
图2的数据显示,无论在前测还是后测中,中小学生的攻击破坏行为得分都与他们的学习成绩呈负相关关系,但小学生的负相关程度更甚。中小学生在前测中的攻击破坏行为得分与后测中的这种行为得分有0.797的高相关。二元交叉滞后回归结果显示,小学生和中学生的攻击破坏行为均可以显著地预测21个月后的学习成绩(小学生β=-0.435[***],中学生β=-0.195[*],但是,中小学生的前测学习成绩均不能预测21个月后的攻击破坏行为。
图3和图4的数据显示,尽管中小学生的前测害羞抑制、焦虑抑郁得分与他们在21个月后的害羞抑制、焦虑抑郁得分均有0.552的相关,但是无论在前测还是在后测中,其害羞抑制、焦虑抑郁得分与他们的学习成绩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且,二元交叉滞后回归分析证明,前测的害羞抑制和焦虑抑郁得分不能预测21个月后的学习成绩,前测的学习成绩也不能预测后测的害羞抑制和焦虑抑郁得分。
图5的数据显示,中小学生的前测定向耐挫得分与21个月后的定向耐挫得分之间有0.559的较高相关。无论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他们的前测定向耐挫得分与前测学习成绩、后测定向耐挫得分与后测学习成绩均有较高的相关。二元交叉滞后回归结果显示,前测的定向耐挫得分可以显著地预测后测学习成绩(小学生β=0.33[***],中学生β=0.197[**]),但是,小学生的前测学习成绩不能预测21个月后的定向耐挫得分,而中学生的前测学习成绩却能够预测21个月后的定向耐挫得分。
图6的数据显示,中小学生的前测学习适应不良得分与后测学习适应不良得分之间有0.555的相关。小学生和中学生的前测学习适应不良得分与前测学习成绩之间、后测学习适应不良得分与后测学习成绩之间均有较高的负相关(前测小学生-0.717,中学生-0.517;后测小学生-0.686,中学生-0.688)。但是二元交叉滞后回归结果证明,小学生的学习适应不良得分能够显著地预测21个月后的学习成绩,而对初中一、二年级学生来说,这种预测关系不存在。此外,无论对小学生还是对中学生,他们的前测学习成绩都不能预测21个月后的学习适应不良得分。
图7的数据显示,教师评价获得的中小学生的前测与后测果敢性社交技能得分之间有0.508的显著相关。无论在前测还是在后测中,中小学生的果敢性社交技能与学习成绩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二元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显示,中小学生的前测果敢社交技能得分不能预测21个月后的学习成绩,而小学生的前测学习成绩却可以显著预测21个月后的果敢社交技能得分,中学生的这种预测关系不存在。
图8和图9的数据反映了同伴积极提名和消极提名分数与他们的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在前测中获得的同伴积极提名分数与后测积极提名分只有0.288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前后的消极提名分之间则有0.551的较高相关。前测的积极提名分与前测学习成绩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后测同伴积极提名分与学习成绩之间,对小学生有0.333的相关,对中学生则没有显著相关。小学生的前测消极提名分与前测学习成绩有-0.496的负相关,小学生的后测消极提名分与后测学习成绩有-0.590的负相关,对中学生来说,前测和后测中都未发现这种显著的相关关系。二元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的前测同伴积极提名分可以显著地预测21个月后的学习成绩(β=0.167[*]),他们的前测消极同伴提名分也可以显著地预测21个月后的学习成绩(β=-0.212[*]),而对中学生来说,同伴积极和消极提名分都不能预测他们21个月后的学习成绩。
附:学生社会行为教师评价问卷(A.D.Hightower,1986)
攻击—学习行为问题
16 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
11 上课东张西望,做小动作。
12 别人学习时扰乱别人。
4 在班上调皮捣蛋。
9 不在乎别人的招惹。
34 主科学习成绩不好。
28 学习动机不强。
24 经常和同学打架。
7 坐立不安,很难安静下来。
23 对于老师的指导听不大懂。
焦虑—抑郁行为
15 忧虑,担心。
31 不快乐,精神压抑。
20 紧张不安。
37 感情容易受到伤害。
41 经常受别人欺负。
43 轻松,平静、不爱紧张、激动。
40 情绪多变,不稳定。
害羞—抑制行为
25 不表露自己的感情和情绪。
19 总是想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10 害羞,腼腆。
6 不喜欢和别人一起玩。
任务定向
18 遵守纪律。
22 外界影响下不分散注意力。
14 做事有条不紊。
3 完成学习任务。
42 认真完成老师家长的任务。
17 对同学友好。
5 学习潜力没有发挥出来。
外向—独立性
30 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36 对不清楚的规则,主动提问。
38 独立性强,做事很主动。
21 参加班级讨论。
1 有领导能力,在同学中有威信。
2 坚持主见,不随大流。
32 没有成人的帮助也干得很好。
29 固执,倔强。
同伴交往
8 有很多朋友。
26 容易和别人交朋友。
33 身边总有许多同学围着。
39 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44 乐于助人。
耐挫能力
13 能承受不如意的事情。
35 能经受挫折。
27 失败了也不灰心丧气。
收稿日期:2000-12-16。
标签:中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