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语文学习的微观评价设计与实践_语文学习论文

小班语文学习的微观评价设计与实践_语文学习论文

小班化进程中的语文学习微观评价设计及其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微观论文,进程论文,语文学习论文,评价论文,小班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一线的老师总会碰到这样一群学生,他们眼神无光,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作业不愿意做也不会做,对学习不感兴趣,对老师对同学没有情感。这是一群生活在学校中的边缘人。笔者班中的小任同学就是这类人的典型。如果不告诉家长作业是什么,她永远不想做作业,在学校写作业时,写一个字就会发一会儿呆,成为同学们口中的“超级拖拉机”。如果老师喊她回答问题,她永远用茫然的眼神看着你。小任智力正常,身体健康。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校的这些边缘人,又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唤醒这些边缘人呢?笔者把目光转向学习评价。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评价的指导思想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的指导思想则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尽管我们许多人都会说“评价”两字,但是,看看我们中小学的一些做法,背后所支撑的理解还是“考试”,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主体和方法单一,严重妨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着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的评价观展示了新的价值取向下课程评价方式的转变,指出当前世界课程评价发展的主流方向,即课程评价的发展呈现出以质性评定取代和统整量化评定,评价功能由注重甄别转身注重发展,注重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在注重对结果进行评价的同时也注重对过程的评价等。倡导建立主体多元、评价项目多种、评价方式多样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然而因为这种评价过程的繁琐,大多数教师不愿意采用。

      乡村的城镇化建设,使得农村小学人数锐减,“被”小班化的现象越来越凸显,但也为微观评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小班化教学最终体现的是个性化教育的思想,因此也需要个性化的评价,目的是为了调节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全方位的、立体的,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以充分体现小班化教育的优势,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均衡健康地发展。

      一、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让学生人人都有展示的舞台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即使在这一种智力里面,学生的表现也异彩纷呈,不能用一张简单的试卷就能评价出谁的能力强。在第一线工作的实践者都知道: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不见得应试能力强;作文水平高的学生不见得记忆力强;对文章的情感领悟,书写等方面的能力,不会都集中在那些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单一的评价绝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身心发展。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不但关注学生成绩,而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心理素质及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笔者想通过较为完善的评价系统来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为学生人数较少,把全班24人根据他们的学习状态分成4个梯队,每个梯队让他们自己给梯队起个名字。学生只要跟自己梯队的成员进行比较,而不是跟最好的学生进行比较。在两周内学生只要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五六个人相比,如果超越,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

      这样的评价及教学形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小任同学,当加诸其身的那种永远无法赶上好同学的压力消失之后,她发现自己只要举手发言,只要认真听讲,也能在同伴中脱颖而出的时候,居然也能飞快地写字了,居然也能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居然写的日记篇数能超越“雄师队”的成员了。那种学习的成就感是旁人永远无法体验的。作为学习的“边缘人”,她们努力向中心地带迈进。

      二、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让学生个个都有表现的机会

      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传统评价以纸笔考试为依据,给学生一次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严重地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这些学生平时最优秀的表现得不到肯定。通过这张素质评价表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提供给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

      每一天,每一刻,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为自己的评价手册增光添彩。如举手发言的评价,学生每节课举手三次或发言两次,便可以在评价表的举手发言一项内加一颗“★”,对于书写作业,“雄师队”在95分以上可以加“★”,而蚁军队只要在85分以上也可以加“★”,日记、作文、课内阅读等都根据孩子们本身的情况量身制定评价要求。这种评价方式强调评价的日常化,所以可以清晰全面地记录下个体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这对于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价个体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评价周期的短期化——让孩子时时都有前行的希望

      每项评价内容,两周总结一次,每个团队每项内容评出两名优秀学生,把奖状放到跟随他们六年的成长档案袋中。如日记之星、举手发言之星、书法之星、学习之星、课外阅读之星、背诵之星……当在某一专项中积累到十张小奖状时,就可以凭着这十张奖状,到校长室领一张“慧乐之星”的大奖状,并奖励一本图书。

      为什么评价周期变成两周呢?对孩子而言,自律品质的养成是非常难的,它需要各种因素的刺激与影响。让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对于会写、会观察、会思考的人来说,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但对于写字慢、缺乏自觉性、写作能力低的孩子而言,就会变得非常困难。于是,一个星期之后,能写的也许写了十几篇,慢的只写了一两篇。一个月之后,差距就更大了。它就像一场长跑比赛,会形成第一方阵、第二方阵,还有一群吊尾的人。跑过长跑的人都知道,一旦吊尾,要想进入第一方阵,几乎是天方夜谭,想前进一个方阵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不仅是体力,更多的是思想力的原因,缺乏了勇气、信心与毅力。所有的评价项目都是如此,一旦落后,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还不具备超强的意志去赶超。

      所以,我们把每项内容的评价周期缩短至两周。也就是每过一个阶段,学生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感受到比赛的乐趣。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就从长跑变成短跑,变成了一种有趣的游戏。但在这样的游戏中,其实蕴涵着很多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原理。对于小任这样的孩子,也许她的学习行为有一个反复的过程,但对于孩子而言,每两周后,她又可以轻装上阵,重新出发。于是在两周一次的评价中,你永远不知道这次领跑的是谁,谁又是这两周的黑马,一切皆有可能。

      四、评价主体的互动化——让学生人人都有评价的权利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这种价值是多元的。在评价情境中,不论是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所以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了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在具体实施中,如每节课的举手发言情况由学生自评,作业质量情况由教师评价,预习、背诵、小组合作等项目由组员互评,课外阅读情况由家长评价。

      原先小任的父母对小任的学习已经放弃,鉴于小任的家庭现状,对其父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多是每天在给其父母任务的同时,当着小任的面表扬小任的点滴进步,让她与父母感受成长的喜悦、前行的希望。

      五、强化评价表的激励功能——让每一点进步都留下脚印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而绝不是简单地进行优劣高下的区分。评价的功能很多,除了基本的检查和固有的选拔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强化评价的激励功能。

      对本评价表手册的反馈与调节外,每两周总评一次,把所有人的成绩输入电脑,绘制成一张总表。发到学生手中,一是让他们进行横向比较,即与同学进行比较。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提高;自己有哪些优势,要继续保持。二是进行纵向比较,即与前几周进行对比,哪些进步了,哪些退步了。这张评价表的实施,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做是为被评价者提供的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

      现在的小任写字速度很快,记忆力也有明显的提升,默写大多能做到全对。最为关键的是,能独立地完成家庭作业,她看着你的时候,也不再是两眼茫然。

      通过我们的评价改革,在应试教育的围城里面,能使孩子们获得一种存在感。让孩子们获得幸福感,这需要所有教育人的努力。

标签:;  

小班语文学习的微观评价设计与实践_语文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