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舞蹈界召开座谈会缅怀一代宗师吴晓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宗师论文,座谈会论文,首都论文,舞蹈论文,吴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新舞蹈艺术运动的先驱者、杰出的舞蹈艺术家、理论家、教育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吴晓邦逝世,全国舞蹈界怀着无限沉痛的心情悼念他。7月18日吴晓邦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丁关根,文化部部长刘忠德,副部长高占祥、陈昌本,文联党组副书记梁光弟,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李准,文化部艺术局局长曲润海,中国舞协主席白淑湘,副主席贾作光、游惠海、李正一、邢志汶、斯琴塔日哈、孙加宝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吴晓邦同志的生前友好和舞蹈界人士近千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并向吴晓邦夫人盛婕及其家属表示了深切的悼念与慰问。
7月19日中国舞蹈家协会召开了“缅怀一代宗师吴晓邦先生”的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贾作光、游惠海、邢志汶、斯琴塔日哈、陆静、宝音巴图、田雨、资华筠、朱絜、彭清一、赵国政、兰田、樊志君、潘茵帆、田静、汪曙云、李百成、崔善玉、薛天、李耀先、隆荫培、孟兆祥、董锡玖、贡吉隆、曹仲、王同礼、王国华、朱世忠、沈敏华、钱天兰、李淑芬等。座谈会由中国舞协副主席游惠海主持。
游惠海(主持人):吴晓邦老师的逝世是我国舞蹈界的极大损失,首先我提议为尊敬的吴晓邦老师默哀一分钟。
昨天我们送别了吴晓邦老师,今天大家聚在一起怀着沉痛的心情深切缅怀吴晓邦老师。吴老师是我们大家十分崇敬和十分热爱的导师,在座的每一位同志在不同时期都聆听身受过他的教诲,今天我们缅怀吴晓邦老师就是要化悲痛为力量,重温和牢记他的教导,继承他的遗愿,共同努力去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使中国舞蹈事业取得更大的繁荣与发展,以慰老师,以慰英灵。
陆静:晓邦同志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舞蹈艺术家,也是一位德高望众的思想家,我十分荣幸一生中多次与晓邦同志一起工作,受益匪浅。我清楚地记得1937年7月7日,在上海第一次见到晓邦同志,当时演出舞蹈《黄金梦》,我为晓邦同志的舞蹈追光照明。就在抗日救亡运动高潮时,我第一次看到一种崭新的舞蹈,一种为人生而舞蹈的新舞蹈艺术。1956年我调到协会工作,又接触了晓邦同志为追求和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筹建“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我认为东四门楼胡同12号是永远值得怀念的地方,在这里晓邦同志实践着艺术家的理想追求和人生价值。虽然因为众知的原因,“天马”最终夭折了,但是在左倾思潮迷漫的年代,敢于冲破思想禁锢,独树一帜,追求舞蹈新路的胆识和气魄在中国舞坛是首屈一指、独一无二、无人可以比及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崇敬,值得我们学习。“四人帮”垮台后,晓邦同志又一次主持舞协工作,带领全国舞蹈界拨乱反正,耄耋之年奔走全国各地,在舞蹈编导、理论、教学各个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晓邦同志的一生与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紧紧的维系在一起。中国舞蹈事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果,晓邦同志功不可没。今天,九十年代,我们共同缅怀晓邦同志,继承他的遗志,首先,最突出的是学习晓邦同志百折不回的“创业精神”,从不为曲折而止步,只要有这种精神,就没有什么困难不可以克服,我们要把晓邦同志这种精神带向二十一世纪,相信二十一世纪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宝音巴图:对吴晓邦老师的赞颂和崇敬,决非今日始,吴晓邦老师在创作、理论、教学等各个方面,对舞蹈事业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同时,晓邦老师对蒙古舞蹈开拓所做的贡献和功绩,起到了奠基作用。在1945年晋察冀华北联大时,吴老师带着六名学生到内蒙来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收集素材,进行舞蹈创作。当时抗日战争刚刚结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大米,没有面,甚至没有水,一个南方人,又不能吃羊肉,背着不满五岁的女儿安娘,同大家一起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无私开拓创业,排练了内蒙古第一个创作舞蹈《希望》,并以革命的激情编排了反映内蒙人民跟着共产党走革命之路的内蒙古三部曲《内蒙革命之路》。今天,我们缅怀晓邦老师,我认为首先要学习他为舞蹈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第二,给我深刻印象和极大教育的是晓邦老师一生坎坷、几经挫折和磨难,始终敢于坚持真理,高风亮节的高尚品格和道德风尚,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第三,是晓邦老师对少数民族舞蹈的关心、支持、扶持和培养。晓邦老师讲话中多次强调:“搞民族舞蹈的要重视民族。”少数民族舞蹈多是歌舞相融、载歌载舞,晓邦老师十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歌舞传统,支持和提倡有歌有舞的民族传统形式,创造为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优秀歌舞艺术。我是受晓邦老师的教导从戏剧走上了舞蹈之路,搞了一辈子民族舞蹈工作,对晓邦老师十分钦佩和敬仰。我一定要牢记晓邦老师的教导,在有生之年为少数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绵薄之力。
斯琴塔日哈:内蒙古舞蹈工作者对吴晓邦老师有着极其深厚的特殊感情。解放战争初期吴老师开拓和开发了蒙古舞蹈的新时代,撒下了舞蹈的种子,培育了内蒙古一代舞蹈新人。内蒙古人民和内蒙古文艺工作者对吴老师十分敬仰和热爱。因此,今天,内蒙古舞协和内蒙歌舞团派我专程赴京,参加吴老师的追悼会,为吴老师送行,表达内蒙古全体舞蹈工作者对吴老师的深切悼念和缅怀。
我自己也最早师从吴老师学习舞蹈,受到教益和教导。49年我第一次排练演出吴老师的作品——双人舞《希望》,参加了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后来又参加了中央戏剧学院舞研班、舞运班,聆听了吴老师的教诲,深深感受到吴老师把对舞蹈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完完全全凝聚在对舞蹈事业的执著追求上。三十年代旧中国,新舞蹈艺术萌生期,尚无人给以理解和支持时,吴老师几乎是“孤军奋战”,飘泊流离中坚持不懈、披荆斩棘、开拓奋进;建国初期,百业待业,吴老师艰苦创业,义无返顾;56年创办“天马”,直至文化大革命屡受挫折,逆境中依然故我地坚持自己的文艺思想,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坚持自己的舞蹈观、人生观,在各种困难条件和环境中一心一意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委曲求全、无私奉献,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我钦佩和尊敬吴晓邦老师不仅因为他学识渊博、德高望众,更因他的高风亮节和高尚品格。吴晓邦老师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留下的精神遗训,却是我们最最宝贵的财富。我们纪念他,缅怀他,首先就是要学习他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学习他独树一帜的艺术匠心和理想追求,学习他广学博览的治学精神,学习和进一步研究他的理论著述和成果,让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潘茵帆:上海舞蹈界对吴晓邦老师的逝世满怀无限悲痛的心情,上海舞协、上海歌舞剧院、仲林舞蹈团派人专程赶赴北京参加告别仪式。面对吴老师慈祥的遗容,心情无比沉重。上海是吴老师新舞蹈艺术之路的起始地,37年吴老师第一次作品发表会是在上海。而“四人帮”粉碎后,吴老师第一次出外讲学又是首先到上海,给上海舞蹈界留下极深的影响。吴老师75岁高龄不辞辛苦,无偿授课,亲自为上海歌舞团教授、排演了舞蹈《饥火》。为广泛普及舞蹈理论和基础知识,吴老师为专业、业余、青年宫、少年宫办班、讲课,推动了上海专业和群众舞蹈活动的广泛开展,为上海培养了几代舞蹈人才。吴老师讲课中主张以生活为艺术的源泉,从生活中撷取、积累、提炼素材,反对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闭门造车和孤芳自赏。同时,每次授课后,广泛听取意见,不断充实教材。吴老师为人师表的高贵品格、谦虚谨慎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的美德,给上海舞蹈界留下了宝贵财富和精神遗训,我们要以吴老师为楷模,把吴老师的精神发扬光大。
兰田:我们山西舞蹈界对吴晓邦老师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所以专程派我和樊志君来北京,代表山西舞蹈工作者向吴老师告别、为吴老师送行。吴老师在舞蹈事业上的卓越成就,影响了中国舞蹈发展的整整一个世纪。他的高尚品格、艺术追求和学术思想将影响几代人。85年吴老师到山西讲学,从大同到太原,整个山西转了一圈,充分肯定山西舞蹈创作是“在革命的秧歌运动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因此,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这是对我们极大的鼓励和鼓舞。为舞蹈界专门讲授了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体系的阐述和剖析,对山西舞蹈创作实践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在以后山西舞蹈创作、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与此同时,吴老师又专门组织群众舞蹈工作者,对群众舞蹈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宝贵意见,使山西群众文化工作者受到极大教育和鼓舞,一时间山西群众舞蹈活动广泛开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正是吴老师对山西舞蹈事业发展的极大影响和贡献,山西舞蹈界永远怀念敬爱的吴晓邦老师。
赵国政:吴晓邦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心脏虽然停止了跳动,但他播下的种子,却散发着生命之光,他开创的事业,永葆青春。他的一生是伴随着革命烈火熊熊燃烧的一生;是在舞蹈荒陌中播下小小的一粒种子最后绿遍天涯的一生。他跳动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心脏,今天仍在他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们的身躯中不停顿地跳动着。他一贯主张和实践着的“舞蹈艺术要与祖国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舞蹈艺术要走向生活、反映生活”,“舞蹈艺术要宏扬中国古典文化精神,悲人民之所悲、乐人民之所乐”、“舞蹈艺术要歌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这些始终如一的理论主张,是他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精神却无处不在、千古流芳。我是46年前中南部艺的第一批学员,是吴老师把我扶进了舞蹈之门,培养了徐兵克、朱东林、薛天、庞志阳、孟兆祥等一大批部队舞蹈人才。吴老师对部队舞蹈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让我们沿着吴老师开创的道路,继续奋斗、向前。
孟兆祥:吴晓邦老师是我心目中最敬佩的师长,我认为中国部队舞蹈始于《进军舞》,那样贴近生活,那样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我从一个学生踏上舞蹈之路,就是深深为《进军舞》所感染。我上的第一堂舞蹈课就是“自然法则”,我第一次懂得舞蹈理论就是《新舞蹈艺术概论》,40多年来,至今仍为舞蹈痴迷,初衷不改,应该说是吴老师的教诲和影响深深烙印在脑海。缅怀吴老师、学习吴老师,首先要学吴老师为人民服务的创业精神,为舞蹈事业的发展尽心竭力,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从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提炼,创造讴歌时代、讴歌人民,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作品。其次要学吴老师的博学精神,吴老师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依然广采博学、笔耕不辍,是中国舞蹈理论的创建者、奠基人,也是中国舞蹈理论具有最大建树和最大成就的杰出舞蹈理论家。吴老师宽宏仁厚、诚恳待人,对舞蹈事业毕其一生而孜孜以求,对后辈的扶持关怀备至而诲人不倦。吴老师的学生遍及四海、桃李满天,备受人们敬仰和尊敬,恐怕与吴老师待人以诚的品格和为人师表的严谨治学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崔善玉:一个人总要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但给后人留下什么东西,却是最最重要的。我没有直接同吴老师学习过舞蹈,却深深感受到吴老师的谆谆教诲;我不想直颂吴老师的伟大功绩,但心中却时时感受吴老师的伟大。在事业上的艰苦奋斗和执著追求,在为人上的高贵品格,在生活上的清廉朴素,在逆境中的高风亮节,都使人深深感受到做为艺术家的平凡和伟大。吴老师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崇敬和爱戴,正是因为这平凡和平凡中映射出的伟大。特别是在后期与吴老师的接触中给我感触极深的是,他对少数民族舞蹈和少数民族舞蹈家的培养和关心,尤其是对相对比较薄弱的少数民族舞蹈理论的发展的极大关注和期望。吴老师同我谈话时多次指出:搞民族舞蹈要了解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要熟悉民族的过去和今天,要提高民族舞蹈的理论水平,才能使民族舞蹈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今天,我们共同缅怀吴晓邦老师,就是学习他的高尚品格,就是要继承吴老师的遗愿,为少数民族舞蹈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不辜负吴老师对我们的教育、爱护和期望。我刚刚坐飞机赶来就是代表少数民族舞蹈工作者,代表吉林省舞蹈工作者,代表朝鲜族舞蹈工作者向吴老师告别,为吴老师送行,望着吴老师的遗容,我止不住热泪长流,心中默默祝福吴老师一路平安。吴晓邦老师安息吧。
董锡玖:披荆斩棘大师开一代风气,育苗护花巨匠树千秋楷模。
早就听到吴老师因病住院,但总觉得他不会这么快就离开我们,噩耗传来,还是觉得很突然。吴老师的音容笑貌依然如在目前。台湾刘凤学来电话,要我代送花圈,虽为他人拟挽词,却也表达了我对吴老师的崇敬和敬仰。我觉得我们学习吴晓邦老师首先是他的开创精神。是他最先引进了现代舞,把现代舞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开创了中国新舞蹈之路。吴老师又是当代中国舞蹈理论的开创者,舞蹈理论著述最早、最多、最深刻、最系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又第一次培养了中国第一代舞蹈硕士研究生。吴老师一生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竭尽心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润物细无声”,培养了一代代舞蹈生力军。我建议座谈会后,集中一批文章,出一本回忆录的书,流传后世,使开一代风气的艺术巨匠真正成为后人学习的千秋楷模。
汪曙云:吴老师是中国新舞蹈艺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成就卓著。是他开创了中国新舞蹈艺术之路,是他早年创作了舞剧《宝塔牌坊》、《虎爷》,开中国舞剧先河。今天,缅怀吴老师,不由回忆起他对民族舞剧发展的关心和爱护。“文革”以后,中国歌剧舞剧院先后搞了六部大型民族舞剧,每次吴老师看后,都会非常诚恳、直率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吴老师认为对一个作品的品评正如医生诊病,“望、闻、问、切”依病处方,或“补”或“泄”,都是为了“治病救人”。对有独创精神和有个性的作品,极力支持和扶持,特别鼓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孙颖创作的《铜雀伎》给以很高的评价。
此外,我觉得我们应该很好地对吴老师的教育思想进行学习和研究。吴老师主张,不仅育才还要育人,而且首要的是育人,这在目前是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的。
李百成:吴晓邦老师是当之无愧的二十世纪中华舞蹈第一人,在中华舞蹈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无人可比。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谁这样关心国家的命运,把反映自身内心的苦闷,化为对祖国命运的忧患;是谁最早引进现代舞与时代和民族相融合开创了中国新舞蹈之路;是谁在建国初始,深入挖掘民族遗产、推陈出新,开拓舞蹈新路;是谁首先在舞蹈教育思想上提出自己完整的主张和观点;是谁提出战略性思考——建立中国舞蹈学科。吴老师培养了多少代学生,从吴老师那些弟子和学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教学主张、教学思想和成果,一直到“天马”,他的学生大都是勤于思考、具有比较全面的修养和建树。仅仅具有单纯技巧的艺术匠人,不可能承荷起二十一世纪舞蹈发展的重担。吴老师比我们年长,但思想比我们新,不断更新、不断前进,九十高龄,精神上没有衰老的感觉。吴老师曾经看过我写的一篇舞蹈评论文章,鼓励我不断思考、不断写,现在我已经退下来,有时间、有精力,多看、多想、多写,这也算是对吴老师的缅怀吧。
资华筠:我没有参加过吴老师举办的任何一个训练班,这也是我一生的遗憾。我也没有在吴老师直接领导下工作过,但吴老师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博大精深的,他对后辈的哺育和滋润是非常广泛的,所以我也受到很多吴老师的教诲,有些也是直接接触的,对我也是可贵的精神财富。
吴老的一生是开荒、开拓、开创的一生。他常常是在人们误认为贫瘠的不毛之地上辛勤工作,这是非常突出、非常可贵,是我们应继承和发扬的。大家称颂吴老师是新舞蹈艺术的先驱者、一代宗师,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吴老师提出了“为人生舞蹈”,不是休闲阶级的享受,不是装饰和摆设,不是媚俗的工具和手段,他提倡的新舞蹈运动不仅是继承了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而特别强调“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化运动的优良传统,不抄袭、不模仿、不因循守旧,大胆、率真的表达个人和时代的感情的交融点,这些都是今天我们应该重温的,这对于我们也是一笔取之不竭的崇高的精神财富。我曾经写过一篇《我的一份答卷——读吴老师的〈我的艺术生涯〉》,讲到吴老师是最年轻的舞蹈家,永远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最最鲜活,最富生命力。他竭力宣传他的创作思想,但他并不要求他的学生把它当做模式和教条去因循。今天吴老师虽然已经作古,但我依然认为他的思想是最鲜活、最年轻、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另外,吴老师在舞蹈学科建设上的贡献使我们受益匪浅,学科的建设是艺术系统成熟的表现,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在今天我们缅怀吴老师的时候,我们应该特别提倡团结,提倡更多的互相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提倡在人活着的时候给以公正的评价,把颂歌留给生者,这样我们就会在人去世以后少一点遗憾。
朱絜:我从56年到64年“天马”最后解体,一直跟着吴老师,承受了吴老师的恩泽和教诲。目前,“天马”已不复存在,但我在香港搞了一个舞蹈团,承继了吴老师的艺术思想和创作路向,明年,在吴老师逝世的周年祭日,准备排练、演出一台“吴晓邦老师作品表演会”,以缅怀恩师吴晓邦。
“天马”的成立,吴老师喜如“老来得子”,全身心投入新的创作喜悦之中。“天马”的师生,即如父子。吴老师不仅从艺术思想给我们以启迪和熏陶,更多的是培养和教育我们“做人”,谆谆教育我们“勤勤恳恳学舞、坦坦荡荡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敢于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的人。不是一个正真的人、不是一个坦荡的人,永远成不了优秀的艺术家,只能是贪图私利,观风向、善钻营的投机商。“天马”练功厅正面的拓帖上镌刻着“开张天岸马、奇异人中龙”,这即是吴老师艺术上标新立异的追求,也是吴老师独立人生的写照。“天马”的学生们大都至今仍在为舞蹈事业勤勉敬业,俯首奉献,是受益于吴老师的教诲,吴老师“为人之道”、“为艺之道”的临终嘱托,我们会铭记终生。著名文学家文怀沙教授为吴老师撰写的挽词:“乙翁莞尔遗教归有余舞步,天马临倪温情育无限生机”是对吴老师一生的高度评价,也是我们应该共勉的谆谆遗训。
隆荫培:我代表徐尔充共同缅怀一代宗师吴晓邦。我们如何缅怀和悼念吴老师,第一要学习和继承吴老师做人的品格,学习吴老师“为人生舞蹈”、“为革命舞蹈”、“为真理舞蹈”的信念和精神。吴老师为中国舞蹈的发展贡献毕生,一生追求、一世坎坷,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敢于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和看法,即使在极左思潮时期,招致了不公正待遇。实践证明吴老师的观点是正确的,而吴老师的宽容大度的胸怀,也给我们极大的教育,值得我们终生学习。第二,吴老师是我们舞蹈理论的启蒙老师,在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开始聆听吴老师的《新舞蹈艺术概论》,倡导“为人生而舞蹈”、“生活即舞蹈”,当时还不太理解,现在看来,正是吴老师从自己的人生体验中,从创作实践中,从广博的文化历史知识和深入的研究中建立起来的为人生、为人民的现实主义道路。吴老师提出“中国现代舞必须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才能创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舞”;对于舞蹈创作提出“创作法与编导法”;对学习和继承民族传统提出“要传统、不要传统主义”等等理论学术观念,对目前舞蹈创作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深入学习吴老师的理论著述,对今后舞蹈事业的发展,对舞蹈创作水平的提高,都将是十分有益的。
彭清一:晓邦老师离开了我们,我站在吴老师遗体前,眼含热泪,久久没有离去,我在想,人固有一死,但能够留给人们什么呢?人走了留给活着的人们以思索,为他而激动,为他而携手奋进,我看这个人的价值就足够了。吴晓邦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为人生划了一个完整的句号,一个艺术家应该是一个大写的人,晓邦老师做到了。我现在到处演讲,在另一个领域为舞蹈做自己的贡献,四处奔走,嗓子讲哑了、身体讲瘦了,但是比起吴老师,这些又算的了什么。晓邦老师热爱民族艺术,为了练刀,吴老师曾经写信让我送他一把刀,我把我保存的《大刀舞》的刀送去了,吴老师非常高兴。吴晓邦一代宗师也需要人支持,“人”字是一撇一捺,相互支撑,“人”字少一撇人就会倒下,我愿意把刀送去,因为他是我十分崇敬的老师。
我们有的人权欲熏心,你是否想到,当你有一天不掌权的时候,当你是普普通通的人的时候是否还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吴老师89岁高龄,依然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关心备至,我要象晓邦老师那样做一个完整的人,如果说以前我还不够完整,那么我要以晓邦老师为榜样,做一个堂堂正正、完完整整的大写的人。
田雨:今天很多人发言,很受感动,心境很不平静。我想吴老师在天之灵如果能够听到,也可以安息了。可以告慰老师的是那么多后来人,决心继承老师的遗志,继续为舞蹈事业奋斗。我是吴晓邦老师最早的学生,今年已经78岁了。回忆起30年代,舞厅歌舞靡靡之音泛滥的时候,吴老师带来了清新气息,开展了新舞蹈运动。45年在延安又一次同吴老师在一起,受到他的教诲,如果说在延安新秧歌运动中有些成绩和贡献的话,功在吴晓邦。解放以后,50年成立了青艺舞蹈团,团长是吴老师,盛婕和我是副团长。这时吴晓邦老师已经开始了舞蹈理论的建设,尝试芭蕾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融合,这是建国初期晓邦老师的一大贡献。52年在舞蹈工作者协会又同吴老师一起工作,吴老师对舞蹈事业的发展贡献毕生,又受人们的崇敬和热爱。吴晓邦老师德高望重,浩气长存,舞蹈大师名垂千秋。
贾作光:吴老师的贡献是说不完的,尤其是我感受最深,因为我在吴老师身边工作,是吴老师把我带进了革命的人生道路,我永远不会忘记。吴老师最令人钦佩的是“傲骨”,不屈不挠,不怕天、不怕地、不怕人、不怕鬼。吴老师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搞“天马”,被谗言、被批判,被勒令检查、解散,他坚持自己的信念,但他顾全大局,直到后来平反,又一次恢复“天马”,坚持了自己的艺术实践和主张。他严格要求自己;坚韧不拔,能曲能伸;广学博览,宽厚仁爱。吴晓邦老师的精神将永驻人间,我为吴老师的挽词写道:一代宗师,华族舞魂。吴老师是中华民族舞蹈家的精神象征。是吴老师把我带到内蒙古,教育我留在内蒙,深入人民群众,“为生活而舞蹈”,成为人民喜爱的舞蹈家,贾作光的名字永远和吴老师联系在一起,没有吴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吴老师已经离我们而远去,但是他的精神千古永垂。
游惠海:今天所有在座的都是吴老师的学生,大家的发言,满怀着缅怀的深情。应该说今天我们在这里是在接受吴老师为我们上的最后一堂课,我们重温了老师的遗教,是作为他的学生的一次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鞭策的机会。我们永远不会忘怀老师在中国舞蹈事业上的贡献。他终生为实践人生理想而舞蹈,在舞蹈中实践他的人生,他的爱国精神,追求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是永远为我们敬仰和学习的。老师留下的精神遗产是十分丰富和珍贵的,我们作为他的学生肩负着继承他的遗教发扬光大的责任。当前,在时代的转型期中,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着年轻一代,在他们身上出现许多令我们感到不安和忧虑的现象,需要我们去引导、去帮助,受过吴老师教导的学生,都会感到我们紧迫的神圣社会责任。
今天,我们在一起缅怀吴老师,就是要表达一个共同的誓愿:让我们引导年轻的继来者们,共同为舞蹈事业,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繁荣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