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慢性疲劳综合发病机制中,脾胃两脏为其发病的核心脏腑,而临床表现出的症状皆归于此,通过针刺眼眶周围的脾区、胃区配合中焦区、上焦区,以达到调理脾胃气机、益气补血、壮肌消疲的作用。本文通过总结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病因病机,应用眼针的治疗手段,总结归纳其作用原理,为临床诊治慢性疲劳综合征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眼针;脾区、胃区;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简称CFS)是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疾控中心所正式命名并定义的一种新疾病概念,CFS是一种长期处于高压力、高强度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复杂的慢性衰弱性疾病,其持续疲劳感为最突出表现,或伴随低热、记忆力减退、淋巴结肿大、咽痛、关节胀痛、睡眠功能紊乱等,是多种躯体及精神神经症状集合的一组功能紊乱症候群,而实验室检查多无明显器质性改变[1]。由于社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其发病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导致CFS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疾病,并被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预测为 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医学界对CFS的发病机制尚未达成一致,对此更无明显有效的治疗手段,故此,探寻其发病原因,对其采取明确有效的防治手段已俨然成为当今医学界急需挑战重大课题。近年来,中医药诊治CFS的研究日益活跃,其中有关针灸的疗法,有毫针刺、电针、艾灸及推拿等单独治疗方法,又有针药结合、针罐结合及体针配个耳穴压豆等综合疗法[2]。而眼针疗法是通过针刺眼眶周围特定区域以治疗全身多种疾病的一种微针疗法,相比于其他针法,具有用针短、取穴精、针刺浅、手法轻、易操作等临床特点。眼针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方面有着明显的治疗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
1.中医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因病机认识
综观古今的中医文献并没有对CFS病名的有明确记载,但是CFS所表现的症状,却在众多中医古籍中有所出现。通过对其病因及其症状分析,其表现出的疲劳感,中医古籍描述为“困薄”、“解堕”“嗜卧”、“懈惰”、“四肢不举”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把其称为虚劳,《难经本义?下卷》把其描述为:“劳倦者,劳形而致倦怠也”。其“咽喉炎”、“睡眠紊乱”等表现,根据症状表现交叉存在于“郁证”、“不寐”等病症记载中。不寐早在《难经?四十六难》就有所记载:“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CFS患者虚症较多,亦可见本虚标实。其发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薄弱;后天劳神、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后天之本;疾病迁延日久,损耗精血津液等原因,导致五脏之气血阴阳虚损。究其根本CFS核心病机在脾胃两脏,而兼及肝肾,脾胃运化失常、化源不足,其表现为气、血、精之亏虚。《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曰:“虚者,阴阳,气血,荣卫,精神,骨髓,津液不足是也。”脾胃之病皆可引发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的病症,除了表现全身懈怠、疲乏无力之症外,也可引起其它系统的疾病。《景岳全书?全书?杂症谟?劳倦内伤》指出:“盖脾胃之伤于外者,惟劳倦最能伤脾……,脾胃之伤于内者惟思忧忿怒最为伤心,心伤则母子相关而化源绝者为甚,此脾胃之伤于劳倦情志者较之饮食寒暑为更多也。”脾藏意,在志为思,人体的思维活动、行为意识等与其紧密相关。“脾藏营,营舍意”功能失职,则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或注意力不集中[3];《济生方》曰:“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精,神宫不职,使人健忘。治之之法,当理心脾,使神意清宁,思则得之矣。故调理脾胃功能是治疗CFS之匙。
2.现代生活方式对慢性疲劳综合症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高速的发展,当今社会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及人们不规则的生活方式,导致国内外CFS的患者日趋增多,而某些职业的原因导致饮食生活不规律的人最为常见。最新流行病学显示:世界发达国家发病率大大高出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的发病率为 0. 2% ~2.6 %,生活节奏更快的日本的发病率为 1. 5%[4],在我国CFS的发病率不断增高,研究显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占其门诊就诊人数的6.9%。CFS好发于30-50岁的中青年,以女性多见,其男女患者比例为1:4,CFS多发生于受教程度高、收入较高的族群,如科技人员、教师、飞行员等。
现代人的消费方式较以前有所改变。过多投入饮食方面,而相比较于运动健身方面投入较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诸病源候论》卷三:“大饱伤脾,脾伤,善噫,欲卧,面黄。”李杲《兰室秘藏?饮食劳倦门》云:“饮食失节,起居失宜,妄作劳役,形气俱伤,……皆因饮食劳倦而胃气、元气散解,不能滋荣百脉,灌溉脏腑,卫护周身之所致也。”
现代人精神压力大,过度忧思,劳伤脾胃,诸证丛生。内伤七情中对人体影响最大的则为思虑,忧悲和郁忿,《类经?藏象类》:“怒不知节,则劳伤在肝”。《景岳全书?杂症谟?虚损》:“思之不已,则劳伤在脾” [5]。肝郁日久则犯脾,脾失健运,影响气血津液输布运化,绵延日久则脾气亏虚,气血匮乏,不仅会导致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精神涣散,还会引起肢体沉重、困倦乏力,从而引起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生。
3.典型案例
刘某,女,43岁,职员。于2016年3月初诊。主诉:记忆力减退,乏力。患者近年来经常感到疲倦,乏力,夜寐不安,心悸,记忆力及注意力下降,纳呆,曾服用过中药及西药(药名及计量不详),效果不佳,来诊。查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辅助检查:头CT、心电图、生化常规检查等,均未发现明显异常。中医辨证: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眼针治疗:双眼取脾区、胃区、肾区、中焦区。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日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患者疲倦感有所缓解,心悸症状消失,食量有所增加,睡眠质量有所好转。三疗程后愈
孙某,男,36岁,IT工作者,于2016年5月初诊。主诉:头晕头痛,自觉低热。患者近半年来疲乏困倦,肢体沉重,每日下午自觉低热,体温37.0℃-37.4℃,自觉咽中有异物感,曾求于西医治疗,效果不佳。遂来就诊。查体: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而濡。辅助检查:心电图、生化常规、胃镜等,均为发现明显异常。中医辨证:肝郁脾虚,脾失健运。眼针治疗:双眼取脾区、胃区、肝区、中焦区、上焦区。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日一疗程。嘱患者适当运动,调整心情。3天后自觉低热减轻,体温37℃,7天后眼中异物感减轻,两疗程后头晕头痛明显缓解,无低热,咽中异物感消失。四疗程后愈。
按:CFS的持续性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持续低热、咽中异物感、记忆力减退、睡眠功能紊乱等,多因脾气不足,脾气不升所致各种脾虚证候,脾胃气血生化之源。若化源匮乏,气血津液难以滋养全身,则肢体困乏;精气不能上达于头目,则头晕头痛;脾虚则血气匮乏,肝失所养,疏泄失司,肝郁气结致使多脏受累发病,出现淋巴结肿大、抑郁和疲劳等症。针刺脾区胃区配合肝区、中焦区、上焦区,脾区胃区配合中焦区以调理脾胃功能,上焦区以调理气机使其清阳到达头目,肾为后天之本,针刺肾区以后天补养先天,使其达到培元固本、调身健体作用。除了眼针治疗外,自身精神调护也非常重要。《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脾胃论?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曰:“安于淡薄,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血气自然谐和。”
4.讨论
眼针疗法是一种微针疗法,其穴区与人体五脏六腑相连,通过辨证取穴可治疗相应脏腑经络的疾病,尤其擅长对人体功能进行整体调节,在临床治疗上有独特的优势及良好的治疗前景。慢性疲劳综合征主症是疲劳,涉及精神、体力两方面的问题。《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健忘证治》:“脾主意与思,……今脾受病,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尽心力思量不来者是也。”。《医学传心录? 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亦云:“脾胃倦,则怠惰嗜卧。神思短,则懒怯多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通过眼针针刺脾胃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切合病机。眼针治疗中取眼穴脾区、胃区、中焦区、上焦区配合肾区、肝区;《银海精微》曰:“胞睑为肉轮,属脾土”。[6]脾乃气血生化之源,针刺脾区胃区可调理脾胃之气,使其升降有序,提供生化之源,针刺肾区亦可巩固先天之本,此两区相互协同作用,以后天之水谷精微滋养其先天之精,使其健脾益气、培元固本、壮肌消疲、调神健体的作用。眼针疗法具有疗效佳、绿色安全、不良反应小、在未来的治疗CFS中将会更多的运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宁晴,钟延进,杨慧琳等,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研究近况[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3)185-187.
[2]李美康,莫清莲,冯秋瑜等,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2015,3,(1)4-6.
[3]耿立芳,王毅,论脾虚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核心病机[J].黑龙江中医药,2012,4,7-8.
[4]赖岳玄,从神论治选穴针灸对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疗效的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2.
[5]晓舒,彭坚,古代医家对疲劳症的辨证与论治[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1):60-63.
[6]名.银海精微.卷上.五轮图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
论文作者:刘剑樵1,海英2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3
标签:脾胃论文; 疲劳论文; 综合征论文; 气血论文; 针刺论文; 劳倦论文; 中焦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