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民间版画_版画论文

长江流域的民间版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流域论文,版画论文,民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民间版画,是由民间工匠雕刻木版然后刷色着墨,印在纸上的一种民俗艺术品。这种木版画按功能可分为:年画、历画、灯画、纸马、符咒等,主要满足广大民众祈福祛灾、装点年景、美化环境的需要。

长江流域的民间版画产地多分布广,内容丰富,风格突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在中国版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常说的中国三大著名年画产地之一的桃花坞年画就在长江流域下游的苏州。此外,位于长江流域的四川绵竹年画、湖南滩头年画、藏地风旗、云南甲马、无锡纸马在全国也是久负盛名的。

长江流域民间版画分布图

长江流域民间版画的分布,按产地所处河段可分为三大产区。

1.长江流域上游地区——以四川绵竹年画为代表,包括江源地区、云贵高原地区及四川盆地其它地区的民间版画。

四川作为古代中国雕版印刷术肇始地区,民间版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产地密布,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绵竹、梁平、夹江、简阳等地在内的蜀地民间版画群。其中绵竹、梁平、夹江的民间年画被称为四川三大年画。

四川三大年画中,以绵竹年画最负盛名。绵竹年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以门神最多,也有表现风土人情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幽默的讽刺作品,如《三猴烫猪》、《春官偷酒壶》、《狗咬财神》等,构思巧妙、生动传神,具有批判现实的意义。另有一种叫“填水足”的年画,起初是那技艺精湛的画工,在除夕之夜为老板做完活以后,利用洗颜料碗的余色,在剩余的纸上匆忙赶绘几对门神自用。由于时间短促,艺人们挥笔勾勒,一气呵成,色不填满,而其画反倒显得格外洒脱清亮,洗练传神,遂为绵竹年画中的珍品。

长江江源地区的藏地风马旗,是一种以经咒图象刻板印于布、麻纱、丝绸和土纸上的各色小旗。藏语称“隆达”。这种风马旗在藏地随处可见,被当地人视为沟通神灵的媒介、祈福避祸的圣物。常见的风马旗中心大都为一匹矫健的宝马,马背上驮着燃烧的火焰的宝贝,四周环刻着经咒和图案。

2.长江流域中游地区——以湖南滩头年画为代表,包括汉水流域、洞庭湖、鄱阳湖地区的民间版画。

湖南滩头年画产于湘西南重镇——宝庆府(今邵阳)约五十公里远的隆回县滩头镇。靠着长江支流资水的滋润,这里水丰山秀,其山盛产楠竹,自古就是生产土纸的最好原料。加上本地出产的一种奇特的白泥,经处理成白粉刷在土纸上,印刷出来的年画色彩润泽光亮,格外艳丽,为年画的生产提供了便利。滩头年画在清代就名声大振,品种最多的首推门神画,其次为历史故事、神话及民间传说题材。代表作品有《苗族英雄像》(门神画)、《桃园结义》、《老鼠嫁女》、《珍珠塔》、《媳妇借伞》等。

汉水流域的民间版画则承荆楚文化之遗风并受中原及汉中地区民间版画的影响,以明清时均州、草店一带老画店的作品最为有名,以武当山道教内容的版画最为畅销。《武当山全景图》将朝山路径、所经宫观、景观的分布一一绘出,集朝山与游览与一体,非常实用。《真武大帝修仙图》、《太子成仙图》等则为武当道教文化的宣传品,深受香客们喜爱。

3.长江流域下游地区——以苏州桃花坞年画为代表,包括芜湖及古徽洲地区,南京、扬州、无锡、南通、上海等地的民间版画。

桃花坞年画至少在明代中叶就已产生并形成生产规模。现今发现的最早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明万历年间(1597年)的《寿星图》,从画面看,当时的构图、刻工、印制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桃花坞年画题材丰富,有表现祈福迎祥民俗心理、表现江南采茶、纺织生产、表现民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故事和当地风土人情、时事轶闻等内容;在表现手法上,有的采取传统的构图形式,如根据江浙民歌刻制而成《十二月采茶花名歌》历画,采用平面展开、对称构图方式,把民众熟悉的十二月采茶花名歌歌词与历画巧妙地穿插组合在一起,很符合老百姓的欣赏口味;有的大胆吸取西洋手法,如《姑苏万年桥》、《姑苏阊门图》,借用西方铜版画和焦点透视法,把苏州商业繁华区的热闹富庶景象刻画得细致而精丽。桃花坞民间年画中不少画幅上有文人名家的署名,当是这种文人画家参与民间创作的明证,由此也形成了桃花坞年画不同于其他民间年画的儒雅风格。

古徽州以长江南岸的安徽歙县为中心,包括休宁、婺源(今江西省内)、旌得等县,自古为江南重镇。徽州的民间版画受文人画派影响较深,于精细、严谨中透露出朴厚、古拙的乡土气息。其中歙县年画以文武门神居多、九华山、齐云山以满足朝山信徒们拜佛祭祖需要的神像居多。九华山的《大九华天台胜景图》与湖北《武当山全景图》风格形式一样,具有朝山导游图的功能。徽州民间刻板工艺精良,有着悠久的传统,尤以歙县虬村黄氏家族最为闻名。由于徽州人有外出经商的传统,所以流寓在外的刻工比本地的还多。

古城扬州隋唐时已是南北商业交汇的要地,其商业开发以徽州人居多,有“徽商殖民地”之称,这似乎也构成两地木版画交流的重要原因。扬州木版画以一批反映世俗生活——“三百六十行”的作品最为有名。画中描绘了各行各业在街头买卖的情景,并配以打油诗解说,生动有趣,是研究古代百工技艺民俗的珍贵资料。

无锡亦属江南重镇,自古以来物产丰富、风光秀丽、人才荟萃,商业和手工业也很发达。明清时,南京、杭州、苏州成为我国刻板印刷的重要城市,与之邻近的无锡也深受影响,民间印制年画、纸马很普遍。尤其是纸马很有特色,有极高的民俗文化研究和艺术借鉴价值。

上海的木版年画从苏州传入。光绪年间,桃花坞画手带着部分刻工转到上海旧校场创设画铺,故上海年画一开始就带有桃花坞的特点。随着上海都市化的发展,其年画的画技、印刷、纸张都比桃花坞的更为讲究。民国期间,还出现了不少改良年画和石印月份版年画。

浙江年画集中在杭州、绍兴一带。南宋朝廷迁都临安(杭州),将昔日北宋都城汴梁的帝王生活和民间风俗习尚带到杭州,年画作为岁始点缀繁华之物,也盛行于世。鲁迅先生回忆起童年生活时曾说到绍兴年画:“我的床前就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象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可见当时年画的题材和色彩、造型上的生动有趣。

风采独具的长江流域民间版画

1.浓郁的地域味

长江流域的民间版画的地域性,在于不少作品表现了长江流域特有的生产、生活习俗和地方文化的内容题材。如长江流域作为我国的丝织之乡,自古以来养蚕业十分兴盛,相应习俗也很丰富。江浙一带“祭蚕神”时供奉“蚕花娘娘”纸马,就是这类具有长江文化特色的作品。温州博物馆1994年在整理国安寺石塔内所藏本、书画时发现的套色版画《蚕母》,即是反映“蚕神”信仰的代表作。同类纸马还有《蚕花娘娘》、《蚕花五圣》(浙江)、《逼鼠蚕猫》、《黄猫街鼠》(桃花坞)。《迎春图》、《渔家乐》(绵竹)、《十二月采茶图》、《十二月采茶花名歌》(桃花坞)、《纺纱图》(苏州)、《花神应时春牛图》(上海)和《三十六行》(扬州)分别表现出长江流域乡间生活和都市生活风情。《武当山全景图》、《大九华天台胜景图》、《虎丘灯船胜景图》、《姑苏玄妙观》、《姑苏报恩寺进香》等则展示长江两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长江流域民间版画的地域性还体现在作品的总体风格和地方风格上。总的说来,长江流域民间版画具有细腻、清秀,刻工精细的特点,但具体河段的风格又各不相同。例如纸马,长江源头藏地的风马旗,是纸马中比较特异的一类。藏地牧民住帐篷,且“逐水草而居”,家居设施简陋而不固定,祭祀神灵以野外祭礼为主。为适应野外环境,风马旗多印于布幅做成的旗幡上,任风吹雨淋。在藏东地区和在金沙江两岸,风马旗常“以一块或数块雕板回环往复地印于几丈长的白布上,印色为赭红和黑两种,单纯而强烈,日晒雨淋后更显浑然”,给人一种庄严神圣的宗教艺术美感;云南纸马号称三千六百种,虽说有夸张的成分,但品种繁多也是事实。尤其是许多名位的纸马,为其它地区所罕见。像大理甲马,将白族的本主崇拜融入其间,形成一批如《大黑天神》、《柏节夫人》等类的具有丰富地域文化内涵的“纸马板板”。下游无锡的纸马则多印在大黄、淡蓝、玫红、水绿、青莲等彩色纸上。先在彩纸上印出墨线图,然后根据图中的中心人物“开相”着彩,类似戏剧中的画脸谱。最后,再用小块的木刻捺印而成。这种印画结合的方法,综合了木版刷印、手工挎印与徒手描绘的特长,使“画面乱中见整、散中有聚、板中求灵。因而在艺术上产生一种活力,感到不僵不窘、清新出俗、趣味隽永。”

2.开放兼容的品格

长江流域民间版画的兼容性的形成,有历史、地理的因素,也与长江文化本身的开放性、多元性个性有关。

南宋时,由于汴京陷落,部分刻工画匠随朝廷南迁,逃到杭州,把中原版画技艺也带到这里,使杭州一带的民间版画得以在直接承继忭京传统的基础上,又吸取南方文化的滋养迅速发展。长江干流水域和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也使得南北民间版画在这一带交汇融合,给江南的民间版画提供了与中原地区相互交流、影响的机会。元、明以后大批汉族军户、艺匠、文人、商贾入廷云南丽江,促进了两地经济的文化的交流,也使得居住在长江上游河段黄沙江畔的纳西族纸马具有内地文化色彩。太平天国末年,由于战火,部分桃花坞版画艺人迁至上海落户,直接影响了上海的年画风格。

武当山地区的年画重要产地古城均州, 始建于隋文帝时代(公元584年),位于汉江之滨,近旁又有武当名山,地进位置十分重要。 每逢朝山时,武当附近香客信士云集,商贾游人汇涌,其中“由蜀而来者自房(今湖北房县)入;由汴而来者自邓(今河南邓州市)入;自陕而来者自郧(今湖北郧县)入;自江南诸郡而来者自襄(今湖北裹樊市)入”,历史上还有明万历年间,苏州府、松江的府的香客乘坐大型船队,沿长江进汉水溯流而上前来进香的记载。武当山地区的木版画就在朝山的香火中和各地民俗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发展、兴旺,故能集众之所长。

湖南滩头木版年画的发展,据说也与对临近地区同行的学习、借鉴有关。过去滩头一带每年有大批从事木板印刷的技工前往四川贩卖色纸,把四川年画稿和印刷技艺带了回来,开始试印门画。滩头门画《尉迟恭、秦叔宝》即与四川梁平同类年画十分相似。销往两广的门画《关公像》画稿,据传系从广东佛山取来。年画《和气致祥》、《麒麟送子》也似对桃花坞同类年画的仿制。

3.产销方式灵活多样

长江流域民间版画在产销方式上的灵活性,体现了产销者机巧开放的商业意识、善于利用长江水网密布,交通发达的地理优势来求发展的特点,也与长江流域近代手工业、商业发达的经济背景密切相关。

长江流域的民间版画很早就投入作坊生产并进入市场销售,成为古老的艺术产业。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木版画——成都出土的《唐梵文陀罗尼咒本》(公元757年), 上刻“唐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实咒本”字样,说明当时成都的雕版印刷技艺已由专门作坊来从事规模生产了。又据宋人赵忭《成都古今记》载,成都在宋时就有“十二月桃符市”,“桃符市”即年画、门神市场。以后这一带的年画市场又集中在成都附近的绵竹县,并发展为“大市”与“小市”。是时,“商贩远自陕、甘、滇、黔、裹银来市易画,仲冬则接踵城南,购运者遍于五道百五十余县”(《绵竹县志》)。年画及时又大批量地进入市场交易无疑刺激了生产。

借助长江流域水陆交通之便利,批销和游走销售卖艺,是长江流域民间版画销售上的一大特点。在清代民间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长江流域各地的民间版画都不仅满足本地需求,还批销外地。批销的方式有由马帮驮运、由飘乡画商挑担销售、或由木船水运。批销地区遍及全国各地乃至到了国外。艺人们游走他乡,经销卖艺的例子也不少。如有经商传统的徽州人和湖北黄陂人,都有外出经销刻制木版画的传统。徽州流寓在外的民间刻工比本地的还多,为传播刻板技艺作出了贡献;黄陂过去也有艺人自带印板,到陕、豫、赣、滇、川、甘、青等省游走销售,还有的举家迁徙到安徽九华山开业经营木板年画。少数青壮农户肩挑印板经川、黔、滇越过边界到印度、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卖画谋生,有的甚至因此落籍国外。如傅家大湾的傅荣学曾到越南印卖木板年画十二年、徐起国到越南卖木版年画落户未归。长江流域民间版画为扩大中国民间版画的影响,促进中外民间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在过去的历史发展中,长江流域的民间版画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及周边地区民众的民俗文化生活,为中国民间木版画画廊流下大量的传世佳作,还为民俗研究者留下了宝贵的民俗研究资料。民间艺人还在绘制、刻印、销售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珍视和加以总结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标签:;  ;  ;  ;  ;  ;  ;  ;  

长江流域民间版画_版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