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战略探讨_市场经济论文

商业银行经营战略探讨_市场经济论文

商业银行经营战略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探析论文,经营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变,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实质性进展。为了使专业银行能够按照资金商品化、利率市场化、资产多元化、业务国际化的要求,塑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银行新形象,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有必要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做些探析。

制订经营战略需要掌握的原则

商业银行经营战略,既是国民经济社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自身在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实现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全局性决策。任何一个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大体上都包括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战略对策等几个方面。为了保证经营战略的科学性、时代性、实用性,笔者认为,在具体制订时还应密切注意掌握以下原则:

——遵循市场规律的原则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有许多自身运动的规律,主要是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平均利润率规律等。遵循市场规律,就是以市场运动为中心环节来构架经济流程,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来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用价格信号调节社会生产的种类和数量,以协调供需关系,按照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进行国民收入分配,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稳定发展。商业银行制订企业化经营的战略,只有坚持遵循市场规律的原则,并以此为运作准则,才能真正地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接轨,尽快实现自身效率的提高。过去,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专业银行受制于行政干预和计划束缚,一方面肩负政策性和经营性职能,一方面缺乏经营自主权,形成资金低效率运转;由于缺乏强烈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未能形成风险、效率及择优机制。现在,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业银行就是要理直气壮地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市场金融,运用市场准则和价格机制,自主地选择并决定信贷业务,自主地确定融资形式和投资方向,形成与市场主体一致的目标追求,大胆地“扶优限劣”将信贷资金配置到较好的环节中去,进而实现真正的商业化经营。

——有利配套改革的原则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阶段,财税、外贸、投资、金融、企业等重大改革举措的出台,把我国的经济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看到,各项经济体制之间的改革,需要相互配套,协同推进。就金融体制改革而言,总体目标是十分明确的,需要“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但具体到每一个金融企业,其改革的时间、步骤和重点措施又是不一致的。因此,我们在运筹经营战略时,一定要在配套改革上大做文章。既要研究生产、经营企业改革对自己带来的新情况,新矛盾;又要研究宏观改革对自己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还要研究自身推进改革的新动作、新思路。只有通盘考虑,抓住改革这个契机,实现上下、内外、左右的协调联动,才能使新的经营战略充满生机与活力。

——全面提高效益的原则 讲求效益,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作为连接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连接国家与企业的商业银行,它的一切经营活动,既肩负着宏观调控的职能,又发挥着微观搞活的作用,其经营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商业银行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施以全面提高效益为核心的经营策略,追逐利润的最大化,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实现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统一,企业经济效益与银行经济效益的统一。因此。商业银行在制订经营战略时,必须严格遵循盈利性原则,把效益作为业务经营的出发点和归缩,并根据自身实际,果断推出提高效益的举措。其中包括千方百计组织低成本资金、用足用活用好存量资金,有重点地培养生息基地,灵活运用资金价格杠杆,加强内部管理与核算等,从而不断提高商业银行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实际能力。

——持续稳定发展的原则 商业银行经营战略是动态的、在较长时期内能发挥作用的导向型决策,“战略”既要有长运思虑,又要有近忧对策。只有开拓思维,统筹兼顾,才能把握未来,获得成功。因此,制订战略时必须考虑好四个具体问题:一是有稳定发展的指导思想。不要违背实际,盲目冒进,更不能搞短期行为,进行掠夺式的进攻;二是有稳定发展的社会基础。要逐步形成自己的经营服务体系,形成自己稳定的“信贷基地”和“生息基地”,即使遇到市场变化,也能在同业竞争中有以下不变应万变的能力;三是有稳定发展的后备力量。既要研究经营战略的各种制约要素发展变化的方向和运动趋势,也要研究这些要素发展变化的状态和规律,使经营战略与市场的经营环境相适应,自身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前景相吻合,以不断积蓄发展的后劲;四是有稳定发展的管理机能。构建强有力的管理体系,实施正确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与协调,以保证各个环节紧紧相扣,各个时期运转自如,各项工作都能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近期可供选择的若干战略对策

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指导性强,且各行都有自己的战略重点,这就决定了战略对策的五彩纷呈。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探究,如下对策可供借鉴。

一是稳固基础策略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渐进的发展过程。它如同宏伟的建筑物一样,要实现“全优”水平,首先必须把好基础质量关;开头布局至关重要,它不仅有一个通盘考虑的问题,还有一个决定去向的作用。有谋略的决策者,都善于一开头就紧紧抓住主动权。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哪个单位重视基础建设,它就能迅速步入健康运行的轨道,反之,基础不稳固,就会形成“欲速则不达”的被动局面。转轨初期如何稳固基础?关键在于三抓:一抓班子。认真考察和任用好“有头脑、善开拓、会经营”的能人,尤其是要选好各级领导班子的“一把手”。俗话说:“千兵易得,一将难求”,商业银行需要的是在市场经济中敢闯风浪的“帅才”、“将才”、“专才”,而不是“庸才”。二抓思想,经营货币信用业务,人是最活跃的能动要素。在特定背景下,加强对行员的思想行为引导尤为迫切,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人生观、行业观、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的再教育,使每个员工都能找准自己的“坐标”,牢固树立“爱我银行、爱我岗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抓规章。专业银行有许多规章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商业银行的诞生,标志着她开始步入市场化经营,必须按照现代市场的要求,对已有的金融法规进行扬弃,并着手建立与完善新的法规体系,除《商业银行法》即将出台外,亟待制订《信贷调控法》、《银行竞争法》、《金融市场管理法》、《银行干部廉政条例》等,使商业银行一开始就能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

二是开拓经营策略 综合化经营,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主要特征。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现所当然地要把开拓经营作为主攻目标,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开拓经营首先要在“存款立行”上大做文章,尤其在负债业务上大力推行市场化筹资的做法,坚持“面向市场,增加总量,改善结构,降低成本”的原则,大胆拓展新的筹资渠道,开发新的筹资工具,创造新的筹资品种,开拓经营决不能企求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同步发展,必须贯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精神,经济发达地区要进一步加快国际业务、证券业务、贴现业务、信用业务的发展,就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近期内可以在以下新业务方面求得发展和提高:(1)房地产业务。可同地方房地产开发公司联营或自营,包括存贷挂钩的住房储蓄、房地产投资租赁等业务,为建设小城镇、开发区、旅游区、住宅区等服务。(2)代理保险业务。随着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健全,保险事业已渗透到各个企业、各个环节、千家万户,商业银行帮助保险部门办理保险业务,更具有其它部门不可比拟的优势。(3)代理清债业务。商业银行有可能利用联系面广、结算迅速、注入启动资金解开“债务链”的优势,适量地承担代理清债的服务工作。(4)租赁业务。包括自办租赁和代理租赁,尤其是注意帮助一些骨干企业开办新厂房、新设备的租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5)代保管业务。主要是有价证券、黄金首饰、贵重物品、法律文书、机要密件等,商业银行开拓这一业务有十分广阔的前景。(6)信息咨询业务。根据商业银行信息源多,通讯联络工具、办公自动化程度高的优势,强化信息服务。

三是质量兴行策略 应该看到,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核算质量、管理质量的好与差,是关系到盛衰成败、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我们要牢固确立“质量兴行”意识,视质量为生命,按照银行商业化改革的要求,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彻底摒弃只讲数量、不求质量,只图速度、不问效益的传统做法,探求市场经济条件下质量兴行的新路子,努力向质量竞争型、质量发展型、质量效益型这一目标模式转变。当前,狠抓质量提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强化信贷资产质量。主攻催收贷款,带动逾贷款,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新放贷款真正贯彻“扶优限劣”的原则,支持名特优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第二,强化贷款风险管理。对信贷资金营运进行风险度量、体制制约和权限管理,尽快形成业务经营中的预警、防范、转移、分散、降低、处理风险的管理机制。第三,强化内部财务核算。用好、用活、用足利率政策;定期清理各项非业务占用;认真核算、测定盈亏保本点;大力开展全行性的增收节支活动。第四、强化各项防范措施。突击抓好建立灵活多样的、适应商业银行业务开拓需要的经营机制;突出抓好各条专线、各个部位、各项工程岗位责任制的落实;突出抓好“三防一保”工作,防止各类案件和事故的发生。

四是理性竞争策略 商业银行积极参与金融竞争,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搞活经营的重要手段。实施竞争策略,有助于把金融企业推向市场,也有助于接受优胜劣汰的严峻考验。随着改革的深入,金融竞争日趋激烈,当前的竞争已扩展到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主要表现为资产质量和总量、实力和效益以及承担风险能力的较量,人才和运用人才的较量,企业群体素质的较量,经营策略和决策的较量。当然,也表出竞争主体偏位、目标模糊、内容混杂、手段不当等非理性行为。因此,我们要注重研究并实施理性竞争策略。首先,强化竞争意识。通过广泛宣传教育,使每个行员都认识到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竞争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唯有参与竞争,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自觉树立拼搏精神。其次,规范竞争行为。主要从经营策略、社会贡献、经济效益等方面去竞争,而不是不择手段的争夺。再次,完善竞争机制。通过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落实各种责任制度,引进激励机制,灌输企业精神,重塑企业形象,更多更好地赢得客户。第四,造就竞争人才。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需要有科学头脑和较高政治素质的人才;人才的优势,是企业最本质的优势。所以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大胆使用能人和有建树的专业人才,让他们带动企业职工在竞争中学会竞争。

五是科技进步策略 商业银行求得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最关键的一务是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发展战略。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商业银行把科技进步放在突出的位置。现实中,科技兴省、科技兴市、科技兴企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与选择,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商业银行来说,必须认识科技威力,借助科技力量,走科技发展之路,从而使商业银行有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使这部精密的社会机器,更加灵活有效地运转。同时,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和国际金融接轨,商业银行需要在科技进步上求得突破。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银行,已经实现了服务电子化,并向自动化迈进,有的甚至提出今后发展的目标达到“无支票、无钞票、无纸张”的三无企业,我们要尽快赶上或超过一些发达国家银行的科技水平,就必须在科技进步上下功夫。我们还应看到,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已经打破了存、放、汇的局限,金融活动正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行政管理型向自主经营型、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化,出现经营多样化、服务多元化、管理科学化的趋势。因此,不运用现代科技、借助科学手段,就难以提高自身业务经营水平,也难以和其他商业银行开展实力较量。转轨后的商业银行,着力科技进步,必须有明确目标和主攻方向,自身科技工作应有量的扩大和质的飞跃。能够做到:(1)实施科学的企业管理。通过转轨变型,实行真正的自负盈亏、自担风险。(2)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努力在自动化服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电脑贮存技术等领域取得较大发展。(3)进行科学的信贷决策。依据科学原理,把握科学决策的程序与步骤,努力使信贷决策达到程序化、数量化、精确化的要求。(4)造就科学的金融英才。逐步形成一支门类齐全、科学配套、结构合理的金融队伍。

六是服务制胜策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对于增强竞争能力,加快企业发展,提高经营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树立服务求生存、服务求发展、服务求效益的指导思想,探索服务制胜的有效途径。应力争做到:改善服务环境,增添必要的服务设施,使客户感到安全、舒适、方便;改善服务态度,改进服务方法,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一切为了客户,视客户为上帝;采取灵活多样的特殊服务手段,提高公关水平和公关效果;制订服务公约,接受客户的有效监督。实施服务制胜策略,还必须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工作:(1)增强在存款上吸引客户的能力。无论是对公存款还是居民储蓄,或是其他方面的融资,都要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来赢得客户,赢得存款。尤其要研究储蓄心理和储蓄动机,进行品种翻新,用新储种来吸引客户。(2)增强在贷款上选准客户的能力。改变过去“大锅饭”、“供给制”、“输血供氧”的“倒逼”方式,把贷款对象的经营状况摸准,把贷款的方式选准,把贷款的期限、利率及本息收回的办法定准,决不放关系贷款、人情贷款、无效益贷款。(3)增强在信誉上折服客户的能力。主要是根据企业精神,文明办行,清正廉洁,维护银行应有的“三铁”声誉,让本企业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受到广大客户的无比信赖。(4)增强在装备上招徕客户的能力。尽快进行现代化技术装备,使广大客户慕名而来,满意而归。

实施战略注意创造的外部条件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它既要内部有目标一致的动力和合力,又要外部有配合默契的推力和拉力,因此,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借助于各方力量来协同推进,也是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首先,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环境 国有专业银行转换成商业银行之后,各家银行之间,银行与非金融机构之间,肯定会出现更加激烈的金融竞争,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秩序和公平的竞争环境,关键在于金融法规的建立和人民银行的有效监督。不把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就不可能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金融市场。所以,在这次金融体制改革方案中,首先明确指出:“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保持货币的稳定;对金融机构实行严格的监督,维护金融体系安全、有效地运行。”我们认为,各商业银行要支持人民银行的工作,尊重人民银行的监督与管理。就人民银行自身而言,要抓住这次职能转换的机遇,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当好公正的“裁判”。特别是人民银行各分支行,要及时、高效地加强金融监督,把各种违法经营行为制止在萌芽状态。一要增强监督观念,理真气壮地依法对辖内金融机构履行管理、监督、审稽及必要的协调职能,真正树立中央银行的权威性;二要在金融监督上把“一碗水”端平,动真的、碰硬的、干实的,不能有亲有疏,随心所欲,更不要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三要采用全面监督和重点监督相结合的办法,把重点放在信贷规模控制、社会集资、利率执行、信贷资产质量、金融机构经营行为上;四要建立曝光制度,对违反金融方针、政策、制度的人和事,及时进行客观公下的评价,“曝光”处理,不要心慈手软。商业银行对人民银行的监督行为,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即使出现有失偏颇的情况,也要通过正当途径,善意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使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密切配合,共振共荣。

其次,协调银行与企业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根链条上,银行与企业唇齿相依,休威与共。银行和企业心心相印,产生对接的合力效应,必将促进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企关系被扭曲为管理为被管理、供给与被供给、被倒逼与倒逼的关系。银行卡企业业的脖子、企业钻银行的空子屡见不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银行和企业已真正成为市场经济循环系统中两个独立的构成要素,银行可以选择企业,企业也可选择银行,银企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平等关系。所以,商业银行在进行战略转移中,一定要和企业紧密相连,产生共振的合力。第一,企业和银行各自尊重对方的自主权,企业不可以借助地方行政长官权威对银行施加不应有的行政压力,银行也不可借助自己的杠杆不适当地对企业进行指责;第二,企业和银行要共同防御不恰当的行政干预,对因保护地方群体利益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企业和银行两者又没有积极性,光凭政府部门一方的热情而出现的“高压手段”,银企要做到“一鼻孔出气”,抵制这种非理性行为;第三,不管哪一方的自主权受到处来干扰时,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对方排忧解难,尽快走出困境;第四,银企之间都要以商品经营者的身份,按照供求机制、价值规律进行资金融通,实现银企交易关系和银企效益关系的充分市场化。通过上述努力,使银企在紧密协作、相互尊重的氛围中,共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再次,银得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有机协调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的关系,这是创造外部条件的又一关键因素。过去,政府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有些地方领导以拼速度来求政绩,指令银行发放“重点工程”贷款、“首长项目”贷款,甚至“现场办公”,弄得银行无所适从,某种程度上带来了信贷资产结构的劣化。银行部门往往过发强调“规模”、“头寸”,对一些效益好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新兴产业等不能及时支持,引起地方政府的反感。致使有的地方政府和银行的关系不湛融洽。今后,银行要保证商业化的顺利进行,就必须主动出击,争得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当然,从政府来说,要确立“小政府、大服务”的指导思想,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换,首先在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依法行政、信息引导、组织协调等方面多作努力,充分体谅金融工作的困难,对银行具体经营不干预、不包办,为银行提供宽松的环境。就银行自身来说,应主动地介入地方经济发展的规划,向政府部门汇报阶段性工作情况,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市场为取向分配信贷资金,自觉地接受政府的行政指导、政策引导和间接调控,特别是济意尊重地方党政的意见,多做请示和解释工作,在政府的支持下,使业务经营得到健康而又顺利的发展。

(收稿时间:1994-11-2)

标签:;  ;  ;  ;  ;  ;  ;  ;  ;  ;  ;  ;  ;  

商业银行经营战略探讨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