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代中央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对论文,三代论文,中国论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中央领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经历了50年的发展历程。50年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人以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孜孜不倦地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党面临着领导人民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大任务。1952年,在胜利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以后,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转变的思想,根据对中国革命发展前途的辩证思考,特别是建国初期社会经济发生的新变化等实际情况,酝酿并及时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结束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制度,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开辟了中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广阔道路。这是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事业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1)将农民、手工业者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有制,将资本家所有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公有制,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和特点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一起,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到了确立,从而实现了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创造和奠定了中国进步和发展的基础。(2)作为一场涉及亿万人民的最困难最复杂的社会制度的大变革,特别是对持续时间长达几千年的个体农业的变革,不但没有造成通常难以避免的大的社会动荡和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而且,还促进了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改造形式,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利用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把对企业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曾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并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思考,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1957年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这部著作中,他明确地提出要走一条“中国工业化道路”。
(1)要把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是一个总揽全局的战略方针。实现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要正确认识和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消极力量为积极力量,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服务。(2)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党的八大决议指出,我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的农业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尽快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经济很落后的国家,工业化要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适当地发展轻工业和农业。为了更好地实现工业化,党和国家实行了一系列同时并举的方针,调动两个积极性,加快工业化的步伐。(4)走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必须处理好十大关系。在十大关系中,有五种关系是与工业化发展道路有直接关系的。毛泽东强调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这涉及到工业布局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必须用加快发展经济的办法,来实现国防现代化;国家、生产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关系,对全国各阶层要统筹安排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特别提出国家和农民的关系必须处理好,不能只顾一头,这是巩固工农联盟这个无产阶级专政最高原则的问题;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应扩大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积极性。
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目标的探索
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目标的探索,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就提出了“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的号召。1949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又进一步提出了使中国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的目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完成后,在经毛泽东修改发布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的文件中,明确提出只要“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与此同时,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439页。),这是我党文献中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最早提法。1957年以后又发展了这一思想,到1964年底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建设目标。”(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250页、249页。)直到今天,实现“四个现代化”仍然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
二、邓小平是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设计者、伟大实践的指导者和推动者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从总结经验入手,果断地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重新启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为开辟一条切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新的大胆探索,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的设计者、伟大实践的指导者和推动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80年代中期,邓小平在领导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的过程中,重新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强调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并就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政治保证等问题作了深刻阐述。邓小平现代化思想初步形成。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邓小平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布局、战略方针、基本原则以及内外环境等问题,又作了进一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邓小平现代化思想逐步系统化。
1992年南方谈话前后,邓小平结合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新的阐述,邓小平现代化思想进一步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科学的总体设计,形成了一个以四个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勾画出了一幅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其基本点是:
经济建设中心论。他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虽然是多方面的,但“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过去二十多年,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③
根本任务论。邓小平强调发展经济的实际内容主要是发展生产力。他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他在南方谈话中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同共同富裕一起提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高度来认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加以规定,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加以强调,这充分说明发展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个主要矛盾,才能逐步创造出社会主义向未来共产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论。改革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阻碍,是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35页。)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障碍这个意义上说,从经济体制的重新构造这个根本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作为一场革命,不是要改变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对外开放也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当代人类社会已进入开放时代。邓小平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78页。)资本主义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社会主义应当学习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因此,我们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我们的开放是全方位、全面的开放。在对外开放中,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邓小平的倡导下,我国创立了深圳等五大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沿江(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以及内陆省会城市为中心形成的开放地带所组成的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
市场经济论。邓小平多次明确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没有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等。根据邓小平的一系列论述,党的十四大明确确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解决了一个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这样,邓小平倡导的市场经济,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道路。
“三步走”发展战略论。邓小平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总目标和“三步走”战略部署。“三步走”战略部署,正确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的三个阶段,是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理论的卓越贡献。
三、江泽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全面继承者和开拓创新者
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整个世界进入了大变动的历史时期。十年来的实践表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没有辜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国人民的殷切期望,在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交出了一份让全国人民满意的答卷,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这些新的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十四大以来党的重要文件和江泽民同志的一系列讲话中。
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重要讲话中,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经济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阐述了十二各方面的重大关系。其基本要点是:(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2)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3)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4)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必须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今后必须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5)对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差距扩大问题,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6)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两者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他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7)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8)在收入分配中,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结合起来。(9)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10)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问题。(11)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国家要根据需要和可能,支持和加强国防建设。(12)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997年9月12日召开的举世瞩目的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是在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保证全党继承邓小平遗志,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胜利前进的大会。江泽民作的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政治报告,是第三代领导集体发表的一份跨世纪的政治宣言书。党的十五大不仅继承了毛泽东奠基、邓小平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鲜明地举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定方向,树立形象,而且又有新的突破,新的开拓,新的发展。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报告中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作出了一系列面向21世纪的重大决策。指出,“在中国,真要建设社会主义,那就只能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之后,江泽民等领导人又以崇高的历史责任感经受住了来自国际、国内、自然界的风险和压力及突发事件的挑战,充分显示了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和驾御国际战略的全面的能力和水平。
1999年9月22日召开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党中央为实现十五大提出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根据国有企业在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国有企业在20年改革和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及面对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根据十五大精神,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十二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作了阐述,确定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这个决定是党中央认真总结过去20年改革经验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是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迈出的新步伐。实践证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推进者和开拓创新者。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经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毛泽东论文; 江泽民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