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37年省立法会议选举对印度政局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政局论文,法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35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03)04-0132-06
一
1935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了《1935年印度政府法》,8月2日法案获得英王乔治五世的 批准。法案规定了印度国家和省的政府体制。关于国家体制,法案规定建立联邦结构, 即把英属印度与土邦组成印度联邦,各土邦王公可以自由地选择参加或不参加联邦;联 邦的中央立法机构为由联邦大会和国务会议组成的两院制。关于省体制,法案规定实行 省自治。法案给11个英属印度省份在立法方面以更大的自治权。法案还决定在1936年举 行全国性的大选。[1](p82)
印度国大党、穆斯林联盟(以下简称“穆盟”)、自治同盟和印度共产党等党派乃至土 邦王公出于各自的目的,都反对《1935年印度政府法》所提出的联邦结构。因此,英国 当局只好采取灵活的态度,决定暂缓实施联邦结构部分的法律规定,而从1937年4月1日 起实施省自治部分的有关规定,并定于1937年初举行省立法会议选举。
为了牵制和抵消民族运动力量、使选举顺利地进行,英国殖民当局鼓励各地地主、教 派势力建立地主党和教派组织,参加竞选。其中较有影响的是联合省的民族农民党、旁 遮普的民族统一党、孟加拉的农民大会党、孟买和中央省的统一工人党。在这种形势下 ,尽管反对《1935年印度政府法》,国大党和穆盟也只好决定参加竞选。真正的角逐在 国大党和穆盟之间展开。
国大党为了获得选举的胜利,作了相对充分的准备。国大党提出了关于政治、社会、 经济改革方面的竞选纲领。[2](p607)为了将左派和右派联合起来以争取选票,甘地指 定尼赫鲁选为国大党的主席,尼赫鲁将到全国各地发表竞选演说,而右派的帕特尔、拉 杰德拉·普拉萨德和阿扎德负责国大党设立的议会委员会。[3](p141)1936年5月,尼赫 鲁开始他的选举游说行程,在选举前的8个月中,他行程5万英里,向总共1000万人发表 了演说。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仅将国大党的主张带给了3000多万选民,而且也带给了 成千上万的非选民。[3](p142)他对国大党获得选举胜利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穆盟也授权真纳组成包括35名成员的中央选举委员会。在1936年6月12日拉合尔会议上 ,穆盟发布了自己的竞选纲领。不过,穆盟的竞选纲领没有特色。“穆盟所提出的社会 政策与国大党的相同。工业大发展、乡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及减轻农民的债务——所有这 些都是两党的共同基础。在政治问题上,两者都没有什么大的区别。”[4](p13~14)穆 盟的竞选纲领还概述了穆盟的历史,特别强调对于国大党与穆盟团结的情感,强调穆盟 一直怀着所有民族主义的观点在与国大党合作,其目的就是建立充分自治的政府。[5]( p176)所不同的是,竞选纲领的两个条款特别提到穆塞曼(指穆斯林),即保护穆塞曼的 宗教权利、采取各种措施以改善穆塞曼的状况。在选举中,穆盟也不像国大党那样,没 有在各穆斯林选区确定候选人。[6](p142~143)穆盟的竞选准备工作要比国大党逊色得 多。
大选在1937年2月举行,总共有1500万选民参加了投票。大选结果见表1:
表1 1937年印度省议会选举结果
总席国大党 穆盟其他穆斯
省 份
获 得穆斯林
获得林团体获
位数席位数席位数 席位数
得席位数
马德拉斯 215 15928 1117
孟买 175
8629 20 9
孟加拉
250
54
117 4077
联合省
228 13464 2737
旁遮普
175
1884
183
比哈尔
152
9839 —39
中央省
112
7014 —14
西北边省 501936 —36
阿萨姆
108
3334
925
奥里萨60
36 4 — 4
信德 60736 —36
总计1585
714
485 108 377
资料来源:R.Prasad,India Divided,Delhi,1986,p143.
在11个省总共1585个席位中,国大党获得了714个席位。国大党在穆斯林占少数的省份 大获全胜,并击败了在印度教大斋会旗帜下的种族主义者。在穆斯林占多数的西北边省 ,国大党也成为获票最多的党。国大党在英属印度11个省的比哈尔、孟买、中央省、马 德拉斯、联合省和奥里萨6省获得了明显多数。在其余5省的3省即西北边省、孟加拉和 阿萨姆的立法会议中,国大党也获得了较多席位。它不仅在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各省赢得 了胜利,而且在穆斯林占多数的4个省中的两个获得了胜利。[3](p142)
相比之下,穆盟在大选中战绩不佳。穆盟只获得了为穆斯林预留的单独选区中的少数 席位。除孟加拉外,穆盟在其他穆斯林占多数的省所获得的席位甚少。它没有在任何一 个省获得大多数。比如,在旁遮普,它只获得了84个穆斯林席位中的1个,在信德只得 到了33个中的3个,在西北边省没有获得一个席位。在孟加拉,它也只获得了117个穆斯 林席位中的39个。它在孟买的表现要好一些,获得了29个中的20个,在联合省获得了64 个中的27个,在马德拉斯获得了28个中的10个,在阿萨姆省获得了34个中的9个。[7](p 13)(注:以上数字与表1有出入。——引者)虽然穆斯林占了选民的30%,但是穆盟只获 得不到了5%的选民的支持。其余的穆斯林选票都落到了其他穆斯林党派和其他反对穆盟 的个人候选人手中。[1](p83)
其他党派,如地主党、联合省的农民党和马德拉斯的正义党都遭到了惨败。只有孟加 拉的农工党在法兹鲁尔·哈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另外旁遮普由穆斯林、印度教徒和锡 克人联合组成的联合党在法兹尔·侯赛因领导下获得了选举的胜利。在西北边省,汗· 沙希布博士领导的穆斯林民族主义党与国大党结盟,抵制外来的穆斯林的影响。
因此,从总体上看,国大党的优势是极为明显的,而穆盟等穆斯林团体及种族主义组 织在选举中获得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
二
1937年选举的胜利对国大党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方面,国大党陶醉于胜利之中,过于 轻视穆盟潜在的政治影响,拒绝了穆盟在一些省建立合作政府的请求;另一方面,国大 党鉴于自己在穆斯林中的支持率还不高,便开展了接近穆斯林群众的运动,并提出了一 些教育改革方案,以改善下层穆斯林群众的状况,从而获得他们的支持。
选举结果表明,国大党是印度组织最好、实力最强的政党。在获得选举胜利后,尼赫 鲁认为,选举的胜利是国大党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种族主义联合势力的胜利。尼赫 鲁相信,种族主义这个由英国施加给印度的邪恶的符咒首次在大选中遭到打击并失败。 穆盟是一股种族主义势力,与它的任何形式的结盟都只会使它的实力得到增强并延长其 生命。国大党没有必要在它已获得绝对多数的省与穆盟组成合作政府。国大党还担心将 穆斯林成员引进议会将破坏该党的凝聚力。例如,在联合省,穆盟领导人自己就是地主 ,他们肯定会反对国大党实行废除地主制的政策。[8]此外,在国大党看来,大选后, 穆盟很快就会瓦解。比如在联合省,大选前加入穆盟的Ulema Party离开了它而在1937 年5月加入了国大党。[3](p145~146)而国大党的强硬立场会加速穆盟的瓦解。
在选举以前,穆盟的成员期望在穆斯林较多的联合省和孟买省与国大党组成联合政府 。总督也要求国大党吸收少数民族的代表进入政府,但是,国大党的压倒性胜利改变了 这种局面。国大党只愿意吸收国大党内的穆斯林代表而不是穆盟的穆斯林代表。在联合 省,穆斯林占总人口的1/6,穆盟具有超出其数量的影响,也有一个不成文的协定,即 两个部长由穆盟成员担任。在1937年大选中,穆盟获得了64个穆斯林席位中的26个(表1 为27个——著者),而国大党只获得了其中的一个。因此,尽管国大党在立法会议中占 大多数,但穆盟仍期望实行协定,有两名穆盟成员能进入政府。[9](p66~67)当时联合 省的穆盟领袖乔德里·哈利克扎曼和纳瓦卜·伊斯梅尔·汗向阿扎德保证,他们不仅会 与国大党合作,而且会全力支持国大党的方案。他们自然希望穆盟能在新政府中分享一 部分权力。阿扎德主张他们两人都进入联合政府。在与阿扎德讨论后,他们签署了一份 文件,准备加入国大党政府。但几天后,尼赫鲁致信他们两人说,他们两人中只有一人 可以进入政府。[10](p161)他们便拒绝加入政府。此外,国大党还提出了与穆盟合作的 条件:它要求,“联合省立法会议中的穆盟成员应不再作为单独的一个组工作,联合省 中的穆斯林成员将成为国大党的一部分,将与其他党的成员分享作为国大党成员的特权 和义务”;“国大党工作委员会为它在立法会议中的成员所制定的政策应由立法会议所 有的成员、包括穆斯林成员在内的所有国大党成员忠实地执行”,“联合省的穆盟议会 委员会将被解散,在任何补选中,该委员会将不提出任何候选人”,“党内所有的决定 都须由多数票作出”[11](p160~161)。这些条件是穆盟无法接受的,因为接受这些条 件就意味着彻底丧失穆盟的身份而融入国大党阵营。国大党提出这些穆盟无法接受的条 件,实际上就是拒绝与穆盟组成联合政府。这自然触怒了穆盟,激起了穆斯林对国大党 的怀疑。联合省没有任何穆斯林团体或组织愿意将自己完全融入国大党而丧失自己的独 立身份。[12](p632)即使一些左派团体及其亲国大党的成员都明确表示,他们不同意解 散他们的组织。尽管真纳一再要求,但尼赫鲁等国大党领袖不愿作出任何让步。如后所 述,国大党不愿吸收穆盟成员进入省政府对穆盟和穆斯林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国大 党不与穆盟成立联合政府“使穆塞曼更加害怕国大党实际上要建立印度教徒的专制统治 ,从而使穆塞曼处于受奴役的地位”[12](p636)。真纳对于国大党在1937年大选之后的 不友好的举动一直耿耿于怀。蒙巴顿接任总督后分别会见了印度的政治领袖们。在与真 纳谈话时,蒙巴顿告诉真纳,他不希望出现一个分裂的印度,并说明了他所有的理由。 真纳回答说:“我恐怕我们必须分裂。我们不能信任他们。看一看1938~1939年他们对 我们做了些什么。在你离去的时候,我们将永远处于赢得选举胜利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 印度教徒的支配之下,我们将没有一席之地,我们将受压迫,那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13](p43)
国大党在不与穆盟合作的同时,对穆斯林却持另一种态度。因为,在1937年选举中, 国大党虽然获得的席位最多,但是,穆斯林选民对它的支持率也不高。它竞争58个穆斯 林席位,只获得了26个。为了进一步获得穆斯林选民的支持、真正成为一个民族性的政 党而不是一个种族性的政党,更重要的是,要趁选举的胜利进一步争取穆斯林的支持, 削弱穆盟,最终使之消失于印度政治舞台,1937年3月19日,国大党在德里召开了全国 代表大会,尼赫鲁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将国大党未能获得较多的穆斯林席位归因于国 大党忽视了做穆斯林群众的工作,并要求国大党继续努力,欢迎穆斯林群众和知识分子 加入国大党。[14](p245)国大党通过决议,决定开展一场接近穆斯林群众的运动。国大 党想借助大毛拉·阿扎德这样有名望的穆斯林党员到各地主持召开穆斯林群众集会,与 穆斯林群众交谈,了解他们的需要,宣传国大党的政策和主张,将他们吸引到国大党的 阵营中来。国大党还想在穆斯林青年学生中发展国大党党员。
1937年10月,在甘地的主持下,国大党在瓦尔达召开教育会议。会上使用的是印度斯 坦语。国大党制定了“瓦尔达教育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实行7年义务教育;用母语教 学;教育的重点在于传授手工艺和生产性工作技能。[15](p337~338)与瓦尔达计划相 关的是“维迪亚·曼迪尔计划”。这一计划被认为是瓦尔达计划的一部分,旨在提高群 众的教育水平。国大党将《向祖国致敬》作为国歌。《向祖国致敬》的歌词是班基姆· 昌德拉·查特吉一部反对穆斯林的小说《欢喜寺》第十章中的一首诗。50多年来,数代 穆斯林都读过班基姆的这部小说,那首诗在穆斯林心目中留下了受到侮辱的痛苦感受。 1937年8月1日,苏拉特穆斯林青年联合会通过一项决议,声称所谓的印度国歌已经过时 ,并且是一种地方语言,是与现代拥护统一的情感不相容的。在歌词本身为穆斯林所憎 恨的同时,在学校里,穆斯林学生被迫唱它,因为他们不能违背老师的愿望。[12](p64 0~641)即使英国官员也认识到,国大党不应将《向祖国致敬》定为国歌。G.B.潘特认 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及其对穆斯林造成的痛苦,他在1939年1月8日写信给尼赫鲁说,国大 党委员会也许可以建议以其他一些歌作为国歌。国旗的问题也增强了穆斯林的反感。三 色旗逐渐与国大党联系在一起。许多地方在集会升三色旗时发生了骚乱。国大党的立场 是,用三色旗为国旗是在征求了国大党内各种族领袖的意见后才决定的。但尽管如此, 总体来说,穆斯林憎恨那面国旗及将它挂在建筑物上。尽管后来国大党采取了一些纠正 性措施,三色旗被卷起来了,《向祖国致敬》也不当国歌唱了,但是已经对穆斯林造成 了巨大的伤害。国大党的一些领袖把国大党的统治当成印度教徒的统治,往往不友好地 对待少数民族。因此,随着英国人将越来越多的责任交到印度人的手上,“穆斯林使自 己越来越远离国大党和它的政策及纲领”[12](p642)。
三
1937年大选不仅是真纳政治生涯中一条非常明显的分界线,而且也是穆盟历史上的一 个转折点。
在1937年以前,真纳像一个自由派的政治家,奉行印度民族主义的路线,主张国大党 和穆盟应放弃宗教偏见,保持合作,致力于印度的自治,被誉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 结的使者”[1](p76)。他曾猛烈地抨击“1909年法案”给予穆斯林单独选区的体制,也 因不同意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主张而被甘地等排挤出国大党。1916年,他对于国大党和 穆斯林联盟达成勒克瑙协议尽了自己的努力。他提出了“14点”,以使穆斯林各派的主 张和尼赫鲁的报告达成妥协。[14](sp,xiv)即使在大选期间,“真纳和他的穆盟都没有 表现出不可妥协的反国大党或反民族的特征。他很愿意就一个全国性方案与国大党进行 合作。建立一个独立的穆斯林国家的想法还没有在他的心目中产生影响,他仍然相信, 印度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团结”[3](p145)。但是,尼赫鲁等国大党 领袖们在1937年选举前后的言行深深地刺激了真纳,真纳不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而成 为了一个偏执的种族主义者。真纳对于国大党有损于穆盟的言行、政策都予以坚决的反 对,并改变穆盟的传统做法,不惜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将所有穆斯林组织联合在穆盟 的旗帜之下,与国大党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以确保穆盟的生存并创建巴基斯坦国家。
真纳指责国大党一方面叫嚷着反对《1935年印度政府法》,不与英帝国主义者合作, 另一方面却又参加竞选,真纳称之为国大党领袖的“蛇舌(snaketongued)政策”。1937 年1月,尼赫鲁在演讲中说:“穆盟主张印度独立、反对帝国主义吗?我相信不会。”[1 6](p119)1937年1月3日,真纳在演讲中说:“据说潘迪·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加尔各 答说本国只有两股力量,即政府和国大党,其他的力量都应加入这两者之中。我拒绝加 入国大党。本国还有第三种力量,那就是穆盟。我们不打算受任何人的摆布。”五天后 他又在达卡对听众说,“穆盟和国大党之间有一个根本的差别”。在这一段时间及以后 的公开演讲中,真纳都强调两党缺乏共同的基础。1937年3月,他宣称,“我们的计划 和纲领与国大党的在关键方面是不同的”[17](p65)。1937年冬天,在阿拉哈巴德大学 演讲时,真纳将穆盟的政治理想描绘成穆斯林贫苦大众的希望:“先生们——就为了改 善本国千百万人的条件,提高印度穆塞曼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水准而言,我可以算一个 种族主义者,我向你们保证,先生们,我以自己是一个种族主义者而感到自豪。”[18] (p122)在1938年12月穆盟帕特那年会上,真纳在主席致辞中宣称,国大党只不过是一个 “印度教徒的团体”,“一个印度教徒的法西斯组织”,指责其领导人都“沉迷于权力 ”。他指出,甘地应对国大党变成为一个复兴印度教的机器和在印度确立印度教徒的专 制统治负最大的责任,而国大党内的穆斯林则受到了错误的领导。[19](p632~633)穆 盟进一步坚持:“在它与国大党的任何谈判中,后者不应委派国大党穆斯林去执行使命 。”如果承认穆盟的这种地位,也就意味着承认国大党是印度教徒的组织。[14](p189)
在1937年大选中,穆盟仅获得485个穆斯林席位中的108个、总穆斯林选票的4.8%,这 个结果虽然令人失望,但不足为奇,因为穆盟实质上只是一个城市性的组织,在广大乡 村没有根基。正如其重要领袖人物乔德里·哈利克扎曼所说,自1906年创立以来,穆盟 的活动“总是”局限于“室内政治秀”,穆盟“不知群众集会为何物”[17](p63);“1 936年4月12日,穆盟在其历史上首次采取联系群众的政策和纲领”。但是,在1937年大 选之前,穆盟没有来得及实施这一纲领。[20](p248~249)针对国大党发动的接近穆斯 林群众的运动,穆盟作出了强烈的反应。穆盟的另一著名领袖伊克巴尔在给真纳的信中 说,“你必须尽可能清楚而强烈地向国大党重申穆盟作为本国独立的政治团体的政治目 的”。1937年10月,在勒克瑙会议上,真纳对伊克巴尔的观点作了回复:“我要求所有 的穆塞曼仔细考虑目前的局势,通过采取整个印度的穆斯林都忠实地执行的单一、坚决 和统一的政策,决定他们自己的命运。”[19](p578)穆盟声称它是全印穆斯林唯一的、 权威性的政治组织。真纳也不再羞于承认穆盟是一个维护全印穆斯林利益的种族主义政 党。为了抵制国大党吸收穆斯林党员的影响,真纳等认为有必要清除那些同是国大党成 员的穆盟成员,甚至对他们采取惩戒性的措施。瓦齐尔·哈桑、雅库布·汗等穆盟的重 要人物都成了这一政策的牺牲品。穆盟对国大党和它自己的叛变者变得越来越具有攻击 性。穆盟好战的特性正在形成。
穆盟对国大党政府的一系列政策都加以指责和批评,甚至利用一些谣传来激起穆斯林 群众对国大党的不满和反对,使其倚重穆盟来保护自己的利益。1938年穆盟在加尔各答 召开了特别会议。法兹鲁尔·哈克宣称,根据过去的经验,穆斯林期待国大党任何公正 而平等的对待都是没有希望的。在国大党执政的各省,暴乱已使乡村变为废墟,穆斯林 的生命、肢体和财产遭到损害,血在任意地流淌。[12](p635)穆盟不满足于这类谴责。 1938年3月,穆盟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了解国大党执政各省的穆斯林所受迫害的情 况。1938年底发表了以调查委员会主席皮尔普尔的名字命名的《皮尔普尔报告》。报告 宣称,“一般印度教徒都倾向于把司瓦拉吉和罗摩拉吉联系在一起,把国大党统治和印 度教徒统治联系在一起。穆斯林感到,尽管国大党自称是非教派的,尽管少数国大党领 导人希望遵循真正的民族主义政策,但国大党绝大多数成员是印度教徒,他们渴望建立 纯粹印度教的国家”[2](p627)。报告宣称,在公共职务中,穆斯林没有占有应有的份 额,“国旗、国歌、对甘地的尊敬、圣雄自己规定的对母牛的保护等,都是国大党对于 穆斯林种族的公民和文化权利影响深远的进攻的证据,但其最阴险的特征是企图以牺牲 乌尔都语来推广印地语”[14](p248)。比哈尔省穆盟工作委员会也任命了一个委员会负 责调查工作,后发表调查报告即“谢里夫报告”。其他由国大党掌权的省也都提出了内 容相似的报告。
真纳坚持国大党和穆盟的党旗在公共场所应该并排飘扬。在联合省和比哈尔的一些地 方,支持穆盟的工人不尊重国大党的党旗,将它们抛弃,因而激发了种族冲突。尽管尼 赫鲁向真纳表示了不满,但这类事情持续地发生。1938年,在议会里,许多内务部长公 开指控穆盟煽动种族暴乱。真纳在许多场合愤怒地反驳了这种指控。
穆盟坚决反对国大党插手穆斯林土邦的事务。在宣布进行省议会选举之后,全印联邦 建立的可能性时常萦绕于真纳的脑海。总督林利思戈勋爵派私人代表与各土邦王公谈话 ,劝他们加入联邦。国大党考虑到实际的权力不会授予新的联邦政府、法案让土邦任命 而非由人民选举议会代表,从而使土邦王公有更大的自治权力,因而反对组成联邦的计 划。因此,国大党在各土邦开展了一场鼓励地方辩论的运动(encouraging local
agitations),以便在各邦建立起民选的立法机关。国大党鼓励在各邦建立邦议会。尽 管这些邦议会不是国大党的机构而是当地独立自主的组织,但一旦当地的煽动获得成功 ,亲国大党的代表就会进入联邦议会,真纳就不可能发挥他期望发挥的作用。[7](p37) 因此,1938年12月穆盟帕特那会议对国大党的做法予以了严厉的谴责。真纳警告国大党 不要染指土邦事务。他说,根据穆盟的章程,它是不能干预土邦事务的,但是,“如果 国大党别有用心地在海德拉巴这样的穆斯林土邦开展活动,穆盟也不得不重新考虑干预 印度教土邦事务的问题”[7](p38)。穆盟帕特那会议通过了措辞强硬的决议。决议宣称 ,“如果国大党或其他印度教组织为不良动机所驱使,不停止它们在这些土邦的颠覆活 动,穆盟将被迫采取可能必要的措施,以保护穆塞曼的合法利益”[7](p39)。如人们所 预期的那样,真纳在演讲中再次发起攻击:“一件事情已被毫无疑问地表露出来,即国 大党高层领导要穆塞曼只不过充当国大党的替角、国大党领导人的男仆,在有用之时就 把他们带上加以利用、控制。国大党的领导人要他们无条件地屈服于印度教徒的统治。 ”“你们必须认识到,国大党现在以名副其实的、一流的法西斯的方式扼杀了每一个印 度教徒—穆斯林达成协议的希望。国大党不想与穆盟达成任何协议,它只想将它的要求 强加于印度的穆斯林。……国大党只不过是一个印度教徒的团体。”“国大党的高层领 导决心、专制地决定压制本国的其他所有种族和文化,建立印度教徒的统治,这是我们 国家的不幸,实在是一个悲剧。”[7](p39~40)真纳要求穆盟成员唤起穆斯林的民族意 识。他第一次间接地暗示对巴基斯坦运动的支持。[7](p40)大会一致通过了决议。真纳 认为,决议的通过标志着穆盟实现了革命性的转变。过去,穆盟墨守宪政进步的政策, 帕特那大会使之开始走上了一条采取战斗行动的新道路。[7](p42)
为了进一步壮大穆盟的力量,真纳采取了如下措施:1.反对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在 安抚地主的同时也安抚农民。保守的穆盟领袖对尼赫鲁和其他国大党领袖提出的经济政 策和对社会主义的强调感到惧怕。在1938年12月的帕特那会议上,赛义德·阿布杜尔· 阿齐兹代表接待委员会所致的开幕词更是连珠炮似地攻击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宣称这 些思想是反伊斯兰教的,国大党和社会主义关于宗教的观点是“很有害于穆塞曼的”。 穆盟永远也不会废除地主制,或者允许“不利于投资于工业企业的资本家获利的条件存 在”。在这些限度内,穆盟将帮助劳动者。希坎达尔·哈亚特·汗也在旁遮普穆盟的会 议上保证保护地主的权利。[7](p31)2.真纳重组了穆盟,连在最偏远的山村也设立了支 部。雇佣工人、培训演讲者传递穆斯林团结的信息。会员费降到了最低点——2安那, 贫穷的穆斯林也能支付。但他的战略的主要部分是种族宣传,发出“伊斯兰教处于危险 中”的警告,以安拉和《古兰经》的名义号召穆斯林团结起来保护自己的信仰。在他看 来,只要能激起宗教和种族情感,任何方式都可以采用。穆盟告知穆斯林:国大党是一 个印度教徒的组织,各省的国大党政府力图建立对穆斯林的最高统治。对真纳来说,其 结果是令人满意的。穆斯林都聚集起来支持穆盟。在联合省举行的一次补缺选举中,穆 盟的候选人击败了国大党的候选人。3.争取青年和妇女。为了将穆斯林青年的注意力从 左派的意识上转移过来,真纳亲自采取各种措施使他们种族化。1937年12月,他主持了 在加尔各答召开的全印穆斯林学生联合会会议。此后,他实行穆盟和穆斯林学生联合会 同时召开会议的做法。除学生外,真纳也组织召开穆斯林妇女大会,以摆脱全印妇女联 合会的约束和影响。1938年全国各省都召开了穆斯林妇女大会,妇女领袖都被赋予了组 织穆盟妇女支部的任务。[7](p30)在1938年12月的帕特那会议上,真纳自豪地告诉听众 ,在过去三年中,穆盟已将“为国大党激进的口号如自由、经济问题、劳动和农民所吸 引的穆斯林青年争取了过来”。4.组织穆斯林国民卫队:1939年4月18日,在穆盟的德 里会议上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负责在各省组织穆斯林国民卫队。会议谴责国大党在拉吉 科特的煽动,通过了一个关于海德拉巴的决议。决议宣称,“海德拉巴的穆斯林是南方 穆斯林的主要力量”,攻击国大党制造暴乱以确立印度教徒的统治,而完全不顾公正和 印度穆塞曼内心的愿望。[7](p129~130)
真纳领导穆盟强硬地对抗国大党,使他和穆盟在印度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大为上升。在1 938年底的全印穆盟会议上,真纳开始被尊称为“伟大领袖”。其他穆斯林党派和团体 纷纷与穆斯林联盟合并。在1937年10月的勒克瑙会议上,旁遮普首席部长希坎达尔·哈 亚特·汗、孟加拉首席部长法兹尔—乌尔—哈克、阿萨姆首席部长穆罕默德·沙·阿杜 拉都号召他们的穆斯林政党的党员加入穆盟。不久,孟加拉农民大会党与穆盟合并,旁 遮普统一党、联合省民族农民党加入穆盟。穆盟真正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最大的穆斯 林政党。1938年10月,信德省穆盟会议表示,穆盟对印度联邦和省自治都不抱希望,而 要另谋出路——建立穆斯林自己的国家。国大党的高层领导都感到很为难了。甘地、普 拉萨德、S.C.鲍斯、尼赫鲁纷纷要求与真纳谈判,但他巧妙地予以回避。他认为没有什 么好谈的,他不需要任何解释,也不会给他们以任何解释。在这关键的三年中他唯一关 注的是增强他自己在联盟中的地位和穆盟在穆斯林中的地位。[3](p149)而这些国大党 最高层领袖主动寻求真纳的妥协的做法更进一步加重了真纳的份量、提高了真纳在印度 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使穆斯林充满了建立自己独立国家的希望。
可见,1937年选举前后国大党的一系列政策,尤其是国大党不与穆盟合作的态度,对 穆盟产生了极大的刺激,使之作出了强硬的回应,从而对印度未来政局的发展产生了影 响,以至于一些政治家和很多学者宣称,如果尼赫鲁在1937年夏与穆盟合作,印度就不 会分裂。尼赫鲁的传记作者认为:“如果国大党在选举后更有策略地对待穆盟,巴基斯 坦可能永远也不会出现。……真纳肯定要创建巴基斯坦,但国大党的懈怠也有助于使之 成为可能。因为误解了穆盟在大选中较差的表现,国大党轻蔑地拒绝了穆盟的合作请求 。其结果不仅没有将穆盟赶下政治舞台,反而使真纳作为穆斯林的要求与权利的最有力 的斗士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21](p268)英国学者彭德雷尔·穆恩也得出了相似的结 论:大选后国大党未能与穆盟合作是导致“巴基斯坦创立的主要原因”[22](p56~57) 。
收稿日期:200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