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_民族精神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_民族精神论文

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设社会主义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730(2008)08-0068-09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了重要阐述和具体部署。这是我们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又一重大创新,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高度自觉。深刻领会和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基本要求、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辩证统一关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① 这一科学论断清楚地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涵盖了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它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着深刻影响,是党和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和根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必然要求,对于更好地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战略意义。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意识形态。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体现了党的先进性,有效地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上奋发努力、共同进步。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坚持用正确的意识形态整合和组织人民,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自觉投身历史运动的思想武器,这一直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与文化资源,是特有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美国学者舒曼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说到:“共产党中国犹如一栋由不同的砖石砌成的大楼,她被糅合在一起,站立着,而把她糅合在一起的就是意识形态和组织。”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过去尚且如此,如今,当“这栋由不同的砖石砌成的大楼”崛起于世界之际,我们更没有任何理由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糅合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球意识形态处于从未有过的大活跃、大碰撞、大交融情境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异常复杂的新考验、新挑战和新影响。具体说有五个方面:

一是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深刻影响来看。全球化不仅给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而且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能否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果敢地参与全球化竞争,在竞争和比较中摒弃陈旧的思维定势、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成为能否增强社会主义生机与活力的一个关键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历史性机遇,在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中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鲜活的时代内涵,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生命力。

二是从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深刻影响来看。政治多极化既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和世界格局,也带来了更为激烈的世界竞争。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既可以抓住政治多极化提供的难得机遇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同时也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这种趋势,不仅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而且极其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乃至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我们密切关注政治多极化带来的复杂影响和正负效应,不断激发人们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改革意识和自主创新意识,以积极的思想观念进行体制和制度创新,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凝聚力和影响力。

三是从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深刻影响来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进一步推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各种思想观念以不同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竞相表现,这其中既有能够引领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进步文化,也有种种逆社会进步潮流而动的文化糟粕,而且各种性质的文化形态往往错综复杂地交织地一起,对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产生极其复杂的影响。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文化开放战略,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文化自主发展战略;既要积极借鉴吸纳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时代精神,又要坚决抵制和防范各种腐朽文化和反动文化对我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着力建构文化防范和安全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使其充分发挥引领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作用。

四是从科技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深刻影响来看。当前,科技革命浪潮突飞猛进,突出表现为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科技信息化正全方位地影响着社会变革与社会发展,历史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如何科学利用科技信息化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进一步推动思想观念的变革,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人们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深入研究科技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其产生的思想政治效应,借助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吸纳人类现代思想文明成果,同时积极防止和消除某些腐朽消极文化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带来的消极影响,以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与时俱进又健康发展。

五是从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深刻影响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必然战略选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道路与形式问题,而且是解决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与发展问题。这样一场伟大变革所产生的思想观念变革效应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传统的思想观念经受考验,新生的思想观念竞相表现,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思想观念变革和发展的程度空前活跃与激烈。如何充分利用市场化改革所产生的积极的思想变革效应,同时积极防止和消除市场经济的某些自发性、功利性而带来的对社会成员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消极影响,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经济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经济结构多样化、社会结构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以及阶级阶层多样化的社会变革现实及其发展趋势,在多样化发展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以改革创新为精髓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内涵。

面对这些新特点新情况,我们社会中的原有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受到冲击,一些原本十分清楚的价值观受到了质疑,致使一些人在价值评判和行为准则选择上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无所适从。一句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对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价值体系核心部位作出清晰的界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必要。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能正确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增强我们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的能力,为坚持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提供坚强的“主心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筑起坚不可摧的文化长城。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能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激发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反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体现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质的规定性。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能为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与时俱进地发展创新提供科学指导,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内涵,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更好地巩固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得以稳定和巩固的灵魂工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基础性的根本意义。

任何社会的国家政权都有自己占统治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国家政权得以稳定的基本精神依托和价值实现。旧政权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政权的诞生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国家政权的巩固、稳定和发展更是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化和完善为基本支撑。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从思想意识和精神观念层面维护了自身的封建政权和统治秩序。西方资本主义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为实质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维护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兴旺和繁荣。社会主义作为新生的国家政权和崭新的社会制度,既是一种社会运动,也是一种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必然有着自身的核心价值体系来统一社会成员的思想和意志,以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正常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保证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今天,我们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能使我国在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中,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就能使我国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中,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从根本上减少社会冲突;就能使我国在公共需求的急剧增长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就能使我国在人们思想观念的重大变化中,有效引导社会思潮,不断扩大社会共识;就能使我国在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能使我国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增强人们巩固和稳定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自觉性和认同感,确保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坚如磐石、稳如泰山。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对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带方向性的政治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区别不仅在于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还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性质、执政理念、执政方略和执政目标,深深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理想信仰和奋斗目标。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作为一个拥有七干多万党员的执政大党,与这些定位相适应,必然要有一个主导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搞好了,党就兴旺发达,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党就缺乏生机和活力,走向僵化落后,导致垮台。在这个问题上,前苏联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列宁之后,苏共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形式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长期落后于社会实践。赫鲁晓夫上台后,全盘否定斯大林,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造成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对现实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的新情况视而不见,党内教条主义盛行,形而上学主义猖獗,思想长期僵化。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改造,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推行“新思维”、“公开性”、“民主化”,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导致核心价值体系走向另一个极端,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搞乱了党员和群众的思想。布热津斯基就说过,苏共的垮台就是因为“瓦解了世界共产主义共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制度丧失了核心价值体系。这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与苏共恰恰相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的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向世人昭示了我们党不论在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的情况下,不论在价值取向发生了怎样变化的情况下,不论国际国内任何风云如何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毫不含糊、决不动摇的。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分裂、民族就要解体。我们党历来重视共同思想基础的建设。毛泽东强调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讲的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么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② 强调的是要加强共同思想基础建设。江泽民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③ 这强调的还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胡锦涛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必须紧紧抓住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④ 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这强调的仍然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既然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如此重要,就需要对它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使之易于为全党全社会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更加准确地把握。为什么我们党长期以来一直强调共同思想基础建设,而在今天产生了对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科学概括和清晰界定的需要?原因就在于,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根本的、原则的东西有些时候却容易被自觉或不自觉地疏忽、淡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必将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维护国家利益、实现民族振兴的迫切需要,对于提升中国国际影响、推进中国和平发展具有积极的世界意义。

纵观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尽管具体道路各不相同,但是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等硬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国家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等文化“软实力”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则是一个普遍规律。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文化多元化的相互渗透,既挑战着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内涵,又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核心价值体系居于重要地位,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这种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有利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当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各国和地区排名第三位,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迅速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关注程度持续升温,近年来一些国外政治家、理论家提出的“北京共识”、“中国因素”、“中国模式”等范畴越来越引人注目。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来自国际社会的噪音、杂音不绝于耳。因此,我们必须构建与国内国际形势相适应、与我们这样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大国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应对对外开放带来的各种挑战,把握发展机遇,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振兴。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家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很玄妙。其实,它的内容很明确、很具体,就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作为一个产生于150多年前的理论,今天为什么还要坚持呢?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是科学真理,它把严格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有机结合起来,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综观当今世界,各种理论思潮、流派纷呈林立,但不容否认,马克思主义仍然处于人类社会思想史的高峰,仍然是指引人类前进的一盏明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一些西方政要断言“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这既不符合事实,也不是西方学者的一致认识。德国著名学者哈贝马斯指出,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东欧剧变和苏联的变化,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在21世纪,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广阔的前景。法国思想家德里达认为:“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⑤。对“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这种断言必须予以抵制。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⑥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始终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吸收、借鉴和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前进、不断发展。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勃勃生机。正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中国。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理想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希望和愿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顾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追求和梦想。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改革开放近30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国家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极大地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对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激励着我们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团结奋斗。理想是灯塔,是航标,引领着社会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它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动员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引领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地根植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千百年来,无论面对多少困难挫折,面临多少艰难险阻,中华儿女都始终高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火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由贫穷走向富强,靠的也是这样的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今年5月发生的四川汶川这次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这正如胡锦涛2008年6月30日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指出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通过发愤图强积累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要通过艰苦奋斗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是我国各民族世世代代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我们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不竭精神动力。”⑦ 只有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传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的精神实质,不断拓展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内涵,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属于道德的范畴。道德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通过社会舆论、教育感化、自身修养、传统习惯等起作用,用以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公共秩序、保证社会生活安定有序的精神力量。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它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有机融合在一起,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以何为荣、以何为耻,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完整准确地把握其精神实质,就要理解好三个“关键词”。一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对价值体系的性质的限定。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社会形态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立足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从人民这个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出发,以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公正、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社会主义的目标为价值取向。二是“核心”。社会主义社会中价值观念体系是多样的,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和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是社会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在整个社会的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并引领和主导同一个社会的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三是“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仅是单个的价值目标,而是由理论旗帜、理想信念、精神支柱和道德规范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体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系,就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统一性和整体性上下工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又具体体现了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主导价值与社会制度的统一。价值体系与社会制度同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社会制度在上层建筑中处于基础部分,价值体系在上层建筑中既是重要内容,又是起着统领作用的主导价值。就主导价值与社会制度之间相互关系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制度层面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理论指导、价值主导和精神支撑。今天,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能更好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能更好地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就能更好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了主导价值与社会制度的有机统一。认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能扩大人们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信心和认同;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二是一元化与多样化的统一。由于经济成分和利益格局的多样化,加之传统思想意识的残留,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以及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思想认识水平、文化道德修养等不同,必然导致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一个成熟的社会形态中必然存在着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关系,这就决定了在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中必须确立、必然存在着主流的核心价值体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事实上,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允许核心价值体系多元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标榜思想言论自由,但都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和措施,对社会成员灌输资本主义思想价值体系,同时极力排斥、控制可能危害其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其他思想价值体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否定核心价值体系一元化,不仅会造成社会思想意识领域里的混乱,而且迟早会动摇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建立其上的政治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立足于眼前,又着眼于未来,既肯定和承认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及由此产生的多种社会思想观念并存的社会现实,又体现了把握和遵循社会未来发展走向的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发挥先进思想文化的引导和社会教育功能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思想文化多样性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繁荣的客观要求。

三是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同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相适应,同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相适应,同我们现有不同层次的物质文化水平并存相适应,同对外开放的环境相适应,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这种层次性要求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对不同层次的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既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也不能不顾人们思想道德的客观差异,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而是要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反对错误的。要针对人们思想道德上的层次性,坚持用先进的思想道德来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共同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当今社会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

四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理想是对美好生活状态的设想和期望。理想具有高于现实、超越现实的品格,是感召、激励和鼓舞我们为之奋斗的力量源泉。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构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仅仅单靠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希望和理想来支撑,更要依靠社会主义的直接实践和社会现实。人民群众只有真正直接地从社会主义制度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利益和幸福,才有助于他们真切地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然而,远大理想依靠扎实的工作才能实现,离开实实在在的实践,空谈理想,理想只能离人们越来越远。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能将远大的社会理想与现阶段工作目标有机统一起来,能够切实解决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利益问题、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切实促进社会和谐、支撑科学发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五是传统与时代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中国特色就是继承和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用中华民族的语言和风格准确地加以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承接了传统的精华,又富有时代生机活力;既深深植根于中国深厚的社会土壤,又不断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实践中创新发展;既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又反映时代发展特点。正是这种传统与时代的有机统一,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包容性、整合性。

六是抽象理论性和具体实践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抽象的理论形态,它概括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中最根本、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特性,突出强调了本质的方面,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有助于在引领社会思潮的发展中明确方向、形成共识。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具体实在的,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化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灵魂和内核,决定着价值观的性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展开和实际表现。这就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实质,在实践层面又要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导向、舆论导向、政策导向、利益导向和法制保障,并且使这项历史性任务贯穿和落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七是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系统。就它的性质、地位、特征、功能和作用等方面来讲,是确定的、不变的,而它的每一方面又都留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一个有柔性的可以不断充实丰富发展的系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不会变,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没有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总目标不会变,而阶段性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要求会适时调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永远是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不会变,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具体形态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丰富的多样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不会变,而不同行业、领域的具体实施各具特色,有着不同的职业道德和行风规范。

注释:

① 《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6日,第1版。

②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383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页。

④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6页。

⑤ (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⑦ 见《人民日报》,2008年7月1日,第2版。

标签:;  ;  ;  ;  ;  ;  ;  ;  ;  ;  ;  ;  ;  ;  ;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_民族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