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伦理论文,改革开放论文,十年来论文,史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8)05-0016-05
中国伦理思想是植根于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且与其他伦理文明相区别的思想系统。要推进当代伦理文明建设,要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伦理学,就必须研究中国伦理思想史。然而,建国以来,这一基础性的研究却走过了相当曲折的历程。建国之后到改革开放前,文化的革命性批判仍然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研究状况也就不可能有根本改变。在这一时期,中国伦理思想史从属于中国哲学史,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没有独立的学科形态,学习者只能从中国哲学著作或其他学术著作中抽取、提炼传统伦理思想。这一时期的中国伦理思想研究片面地强调阶级性而忽视伦理文化遗产中所反映的不同社会集团利益的同一性,片面地强调对封建伦理的斗争性而忽视对其合理因素的肯定及其当代转化,片面地强调对封建糟粕的批判性研究而忽视对其精华的借鉴性、继承性研究。在这种伦理思想史研究备受冷漠的形势下,真正的研究者廖若辰星,有价值的研究也不多见。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历史性转折不仅使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思想研究带来了解放的气息。在新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开始获得了生机,并逐渐结出了越来越丰硕的成果。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成果检阅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研究的氛围渐趋宽容,学术研究队伍逐渐扩大,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检阅三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不包括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分成如下几类。
(一)思想通史的研究
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著作出版于1985年,是由陈瑛、温克勤、唐凯麟、徐少锦、刘启林等人合著的《中国伦理思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从先秦写到五四新文化,从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写到伦理道德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突破了以往对封建道德评价的框架,是建国后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领域有开创性意义的著作。另一部是由沈善洪、王凤贤两人合著的《中国伦理学说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上卷,下卷于1988年出版),该书也是20世纪80年代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所重点课题成果,此书已于2005年进行了修订,将书名改为《中国伦理思想史》,分为上中下三卷,由人民出版社再版。两书的编写体例大致相同。
之后又有数部专著出版。由朱贻庭主编,张善城、翁金墩、江万秀等人撰写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结构精简、分析精到,在1989年出版后,曾于1994年重印,后来增加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变革”和“关于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研究——一种方法论的思考”,于2003年增订后再版。姜法曾的《中国伦理学史略》是由其生前的讲稿整理而来的,于1991年出版。张锡勤等人编撰的两卷本《中国伦理思想通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共80余万字,涵盖先秦到1949年中国伦理思想的变迁,风格平实、内容丰富,与史实结合紧密。
中青年一辈的学者在中国伦理思想史方面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建树。199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樊浩的《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围绕中国伦理精神的孕育展开、抽象发展以及辩证综合,揭示了伦理精神内在的生命秩序体系。199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陈少峰的《中国伦理学史》上下册,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观点和视角。焦国成撰写的《中国伦理学通论》上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是以时间为序,以天人论、修身论、人性论、义利论、人伦论、人我论、治世论等主题为纲写成的史论结合的伦理学史著作。
近年来,老一辈学者的研究更上一层楼,有代表性的专著问世。2004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陈瑛主编的《中国伦理思想史》,该书再现了传统伦理思想发展的脉络。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罗国杰主编的《中国伦理思想史》,全书上下两卷共八编,上卷论述先秦至明中叶中国伦理思想的发端,封建伦理思想的奠基与形成、系统化及其统治地位的确立、演变以及封建伦理思想的深化和成熟;下卷的主要内容是明中叶至新中国成立前封建伦理思想的衰落、早期启蒙主义伦理思想的兴起、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一部贯通古今的思想史著作。
(二)断代思想史的研究
断代思想史的研究专注于一个时期的伦理思想风貌,易于较深入地进行思想探讨。朱伯崑1984年出版的《先秦伦理学概论》分析了先秦和秦汉之际诸学派代表人物的伦理思想,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断代思想史著作。巴新生撰写的《西周伦理形态研究》主要以德、孝为核心分析了西周的伦理形态。许建良撰写的《魏晋玄学伦理思想研究》以人物为线索,从道德根据论、性情论、教化论、道德修养论、道德理想人格论等角度对魏晋玄学伦理思想进行了梳理。陈谷嘉教授的《宋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对宋代理学的核心伦理概念进行了深入而独特的阐释。
关于近代伦理思想研究的著作较为丰富。张锡勤、饶良伦和杨忠文编著的《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史》,论述了从鸦片战争以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伦理思想发展进程。张岂之、陈国庆的《近代伦理思想的变迁》分析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伦理思想。唐凯麟的《走向近代的先声——中国早期启蒙伦理思想研究》完整地介绍了明清之际的伦理思想,讨论了早期启蒙伦理思想的性质、特点、历史命运及兴起、沉寂的历史启示。唐凯麟和王泽应的《20世纪中国伦理思潮问题》,对20世纪中国伦理学的三大思潮——自由主义的西化派、现代新儒家、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并提出了建设新世纪的中国伦理文化价值观的构想。张怀承的论著《天人之变——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近代转型》围绕人道对天道的超越,探讨传统伦理道德近代转型的实质、理论意义和历史局限。关于近代伦理思想的著作,还有周海春的《中国早期改革派与近代伦理思想的演变》、王泽应的《现代新儒家伦理思想研究》等。
(三)以专题和范畴为主线的研究
以专题和范畴为主线的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是最为丰富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除了已经发表的大量论文外,也有许多研究专著。
在专题研究方面,焦国成1991年出版的《中国古代人我关系论》是较早的一部著作,书中区分了伦理与道德两个重要的伦理学范畴,比较系统地阐释了围绕人我关系展开的中国伦理思想和道德理论。之后出版的代表性的著作有:王联斌的《中华武德通史》,唐凯麟、陈科华合著的《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汪洁的《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佘正荣的《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蒙培元的《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焦国成主编的《德治中国——中国以德治国史鉴》,蔡方鹿、舒大刚主编的《儒家德治思想探讨》,蔡尚思的《中国礼教思想史》,柴文华、孙超合著的《中国人伦学说研究》,徐儒宗的《儒家人伦思想研究》,张俊相的《先秦理欲观概要》,中国政研会编写的《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陈少峰的《生命的尊严——中国近代人道主义思潮的研究》,郑晓江、李承贵、杨雪骋撰写的《传统道德与当代中国》,江万秀和李春秋的《中国德育思想史》,陈谷嘉和朱汉民的《中国德育思想研究》等。
在伦理道德范畴研究方面,魏英敏的《孝与家庭伦理》,高成鸢的《中国尊老文化研究》,肖群忠的《孝与中国文化》,万本根等主编的《中国孝道文化》,是对“百善之首”的孝德进行整理、挖掘和现代阐释的力作。对于其他范畴的研究恐难一一列举,从已发表的研究著作和论文看,涉及孝、忠、敬、廉、俭、和、慈、仁、善、义、礼、诚、信、荣、耻等诸多范畴。
关于人生哲学和人生修养的论文和著作较多,如乔长路的《中国人生哲学——先秦诸子的价值观念和处世美德》、钱逊的《中国古代人生哲学》、张祥浩的《中国古代道德修养论》、武东生的《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研究》、刘长林的《中国人生哲学的重建——陈独秀、胡适、梁漱溟的人生哲学研究》以及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生哲学丛书”系列,涉及人生哲学专著。在人生哲学的比较研究方面有姚新中、焦国成的《中西人生哲学比较论》等。
关于道德教育、民间的家训、劝善书、文学作品中的伦理思想,也有所涉及。陈延斌、徐少锦合著的《中国家训史》是对中国家训史料的系统梳理。刘冬颖、何芳的《智者的叮咛——先贤家训》,曹仲洲主编的《中华道德五千年——历代圣贤名言佳句荟萃》,游子安的《劝善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善与人间——明清以来的善与教化》,是关于民间善书和劝善教化的研究。学界也关注了古代文学作品的伦理思想,诸如《诗经》、《古诗十九首》、四大古典名著、清代风俗小说和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伦理思想,但这些研究大多是以文章的形式出现的。
对于传统伦理对世界的影响,学界主要研究了传统文化对东亚、东南亚的影响和在西欧、美洲的传播。例如,赵康泰、李英华的《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与东南亚伦理》,以国家为顺序叙述中国传统伦理在东南亚诸国的传播情况。张跃写了《致富论——中国古代义利思想的发展及其对日本义利观的影响》。
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伦理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80年代大多是在《民族学概论》这样的基础教材中相应的章节有所涉及,后来又有论文陆续发表。1990年后出版的著作有:张哲敏主编的《民族伦理研究》(论文集),高发元主编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道德研究》,刘明华和龙国辉主编的《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研究》,马绍周、隋玉梅编著的《回族传统道德概论》,杨国才的《白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余仕麟、刘俊哲、李天光、魏新春合撰的《儒家伦理思想与藏族传统社会》等。
(四)以学派和人物为主题的研究
以学派为主题的研究著作和文章涉及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各派,尤以儒家伦理思想研究为盛,如李书有主编的《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发展史》,陈谷嘉的《儒家伦理哲学》,蔡德麟、景海峰的《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姜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伦理论稿》,姜生与郭武合著的《明清道教伦理及其历史流变》,王月清的《中国佛教伦理研究》,唐凯麟、张怀承的《成仁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粹》,王泽应的《自然与道德——道家伦理道德精粹》等。人物的研究甚是丰富,从先秦诸子到近现代的诸多思想家几乎无不涉及。
(五)相关的辞典和工具书的编纂
改革开放后编辑出版了一批与中国伦理学相关的辞典和工具书。专门的中国伦理学辞典有:陈瑛、许启贤主编的《中国伦理大辞典》,罗国杰主编的《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徐少锦、温克勤主编的《中国伦理文化宝库》,李春秋等人主编的《中华美德大典》,徐少锦和温克勤主编的《伦理百科辞典》,朱贻庭主编的《伦理学大辞典》。此外,还有哲学辞典和其他大型辞书中有关的中国伦理学条目。这些辞书大多是由许多人编纂而成的,虽然不够深入,但它们所涵盖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也能够满足读者的查阅需要。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检阅三十年来出版的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著作和大量论文(因篇幅所限而未列出),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特点和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成为学者们一致认同的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任何一种伦理思想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中国伦理思想也不例外。许多学者从农耕文化、血缘宗法关系、社会等级制度的源头来解释中国的伦理传统,主张辩证地看待中国伦理思想和理论的价值和社会历史作用,提出既应该反对伦理道德上的虚无主义,也应该反对复古主义。三十年的研究和学术讨论纠正了改革开放之前对中国伦理思想和伦理传统的片面否定,肯定了中国存在着优秀的道德传统,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有其不可磨灭的精华,值得很好地借鉴和继承。许多学者进一步肯定了批判地继承中国伦理道德传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的必要前提。
其二,对中国伦理思想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从出版和发表的大量著作和论文来看,各个时期、各个学派、各个人物、各种观点的伦理思想基本上都有涉及。有的研究成果在微观上对不同人物的伦理思想从内在体系结构、根本要旨、学理依据、学术源流、理论得失、历史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有的在宏观上或者对于中国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划分、构建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或者对于学派及其伦理思想的流变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或者把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其他民族的伦理思想进行比较,以求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其三,对于中国伦理思想和传统道德的价值进行评估,对其现代转换开始进行思考。伦理思想史的研究不仅是思想史料的搜集、整理和注释,更重要的是对传统伦理思想进行价值评估,并对具有生命力的伦理思想资源进行符合新时代发展趋势的新的阐释和现代性转换。学者们对于传统伦理思想、传统道德进行了筛选,提出并阐释了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基本框架体系,尽管在这方面学界的意见还不尽一致。
其四,对于中国伦理思想的某些方面的潜在价值进行挖掘,以求有新的发现。这主要体现在对中国伦理思想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发掘上。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道德观念的变迁,其中义利观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学者们对中国古代的义利观进行了整理和新的阐释,认为古代义利观存在多元性,而非简单的二元对立。有的学者提出,传统义利观的缺陷不在于完全排斥利益,而在于以社会利益排斥个人利益,认为应该继承和弘扬注重公利的文化传统,但是要反对虚假的社会本位倾向。此外,有的学者还对古代的晋商和徽商的伦理实践与儒家伦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分析,认为中国传统伦理中包含着可以促使经济发展的可贵成分。随着社会生态问题的出现,生态伦理成为当代应用伦理关注的热点课题。近年来生态伦理的研究也倾向于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寻找资源,并对传统生态伦理进行现代诠释。对儒家、道家和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掘。
其五,对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古代德治思想的内涵与现代价值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学者们深入分析了儒家德治思想的根源和实质、内在逻辑、社会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制度建设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对这种治理模式的消极作用进行了分析,有的学者指出它对法制精神、民族竞争力有消极影响。
其六,对古代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从周孔到近代的历史人物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思想,从学者的道德教育理论到民间的劝善书,学者们大都有所涉猎。许多学者还把这方面的书进行新的解释,用作新的道德教育的普及读物。更有学者尝试把古代的某些基本的伦理观念和传统美德直接用于学校教育和服刑人员的教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其七,进行中外伦理思想和观念的比较,在全球化视野中思考中国伦理传统。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学者们开始从普适的角度来探讨传统伦理文化在全球化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并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寻找全球伦理建构的思想资源。
三、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概而论之,主要缺憾和问题有二。
问题一:急功近利和自说自话的学术研究风气。
众所周知,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是有相当难度的。古文献本身的艰深晦涩,众多语句因简略而生的微言大义不明,许多假设的不可验证,思想语境的难以还原,使得古文献的解读困难重重。古代经史子集的分科造成了中国历史、政治、哲学与伦理思想的混杂,文献的伪作、流传中的各种错讹、古代文字狱的影响,也使得伦理思想笼罩着重重迷雾。白话文的实行、传统教育的废止和传统文化的断裂,也造成了当代人在研究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先天不足。因此,搞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非得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功夫不可。然而,现在实行的学术评价和考核制度,逼得人非在一定的时间内写出一定数量的论著不可。各种奖励、晋升的诱惑,又使人越来越看重眼前的利益。这种来自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的煎熬,足以消解人们的学术研究态度的严肃性。因此,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如下一些情况:潜心研究者少,剪切拼凑者多;独立见解者少,人云亦云者多;尊重史实而重考据者少,摘抄二手材料而泛泛议论者多;尊重原创者少,而随己意发挥者多。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会出现学术研究精品少而下品多。因此,不良的学术评价制度亟待改革,急功近利的研究风气亟待纠正。
思想史的研究以还原思想的原貌为重,这就要尊重思想史的客观实际。如果掺入了主体倾向化的成分,甚至为了迎合创作的需要、功利性要求和宣传目的加入了研究者主观臆想的推测和论断,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有的人只是为了去论证观点而从伦理思想史中寻找论据,这种“研究”的前提明显已经带有了作者主观取舍的色彩。如果是自己立论而采取“六经注我”的方式当然无可厚非,但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就失去了意义。只有尊重思想史,研究思想史的论著才有长久的价值。
学术研究的进步是与真正的学术讨论争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自说自话而没有交流和交锋的学术研究是难以深入的。现在有一些论著基本上是在自说自话,即只管写出自己的心得,至于别人的研究成果是不关心的,已有的精到的学术研究定论是不知道的,学术的商榷是没有的。这必然会造成低水平的不断重复,谈不上研究的真正进展。
问题二:“三重三轻”现象突出。
所谓“三重三轻”是指在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中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其一,在对史料分析解读方面,重伦理思想本身而轻思想与其他事物的关联。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潮背景,思想家个人的经历、心理和习惯,都会对其思想产生影响。如果只是从文献的字面所反映的思想出发,而忽视了伦理思想与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状况、文化传统和社会思潮的关联,忽视了原著作者差异性的心理结构、个性特征和生活经历对其学说主张的作用,只看到了思想背后固定的社会时代特征,忽略了固态时代特征在个体身上的动态差异,只是阐释思想而没有透视思想背后隐藏的动态变异,那么这种研究就不可能是深入和透彻的。
其二,研究对象方面,重两头而轻中间和重中心而轻边缘。综合以往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成果,我们会发现以下研究特点:一是对先秦和近代转型期的研究比较丰富,而汉唐到宋元明清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我们将它称之为“重两头轻中间”。二是对于学派、人物、重要思想观点的梳理围绕主要流派、代表人物、重点著作,尤其以儒家学说为重点,相比之下,非儒学说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三是重汉文化系统的伦理思想研究,而轻对少数民族的传统道德思想的研究。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影响了中华传统道德体系的建构,目前的研究较多地探讨儒家文化对少数民族道德文化的影响,而较少地探讨少数民族文化对儒释道文化发展和流变的影响。四是重伦理思想史的研究,而轻道德生活史的研究,即关注了学理形态的伦理文化而忽视了民间日常生活形态的伦理文化。目前的研究焦点主要放在系统化的道德理论,而没有深入研究人伦日用层面的伦理文化。不可否认,研究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能够把握传统道德文化的整体特征,但是要还原伦理文化的原貌必须对生活史、风俗史、民谚、民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思想进行挖掘整理。以上第二、三、四点我们称之为“重中心而轻边缘”。
其三,在内容方面,重梳理、重阐释而轻比照、轻改造。研究伦理思想史是重要的,而如何使有生命力、有价值的伦理思想得以重生,如何做到古为今用,则是更为重要的。因此,很好地把中国伦理思想与外国伦理思想进行比照研究,较其长短,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的伦理思想;很好地认识了中国伦理思想,才能谈得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和转换,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的道德文明建设。毋庸讳言,三十年以来,关于中西伦理思想的比较研究成果和对中国伦理思想的改造和转换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罕见的。当然,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需要的是中西学问的贯通,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然而,学问无涯而人之知有涯,要想真正深入下去,除了收窄重点研究范围似乎别无他途。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回顾和研究中存在的缺憾及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今后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发展趋势:自说自话的非讨论式的研究、低水平的重复将越来越没有“市场”。多学科视角的参照研究方法必将日益兴起,因为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相关思想必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民族文化传统、群体心理特征密切相关,那么运用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进行比照分析就是必须的。跳出本土文化的视野,用异质文化的眼光反思传统,进行中西伦理思想和文化的比较,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必将越来越受到青睐。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转换研究,能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思想史资源的研究,将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从浩瀚驳杂的古籍中把握古人的思想脉络和精神境界,从年代久远的论著中寻找可昭示后人的精华,从艰深晦涩的古文献中提炼出现代人可吸取的精神营养,积数千年的道德智慧锤炼和增进今人的道德智慧,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永恒魅力所在。
标签:思想史论文; 儒家论文; 中国伦理思想史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文化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读书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伦理学论文; 历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