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萨满文化心理机制分析_萨满论文

东北亚萨满文化心理机制分析_萨满论文

东北亚萨满文化产生的心理机制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萨满论文,机制论文,心理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873(2007)02—0084—06

“萨满一词,来源于通古斯—满语,典型的萨满教见于东北亚诸民族中。”[1] 这是一个早已为学术界公认的表述。然而,在广袤历史长河进化的世界,这种“典型的萨满教”为何产生在东北亚地区?这又是一个长期困惑史学家、宗教学家、医学和临床心理学家们的问题。任继愈先生主编的《宗教词典》[2] 释“萨满”言:“萨满一词为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这是一种最为普遍接受的释义,常见于各国的百科全书、各种辞书及各种有关的著作中。

我们知道,通常萨满的表现有“抓的”(自言自语天神或老萨满附体)、“举的”(该部族众人共同推举)、“许的”(出生前长辈指腹许诺)三种。被“抓的”萨满一般都曾久病缠身,甚至发生过“过阴”(休克、昏迷的濒死状态)现象,大多都后来不治而愈,也无须经过什么治疗和康复训练,奇迹的出现不仅为当地的本族人折服信奉,而且,还多为外族人所传诵信奉。神秘的萨满主要从事治病、占卜吉凶等,颇受当地人尊崇。而“举的”和“许的”,一般是要挑选悟性较高的人师从老萨满长期“学乌云”(满语:学徒),期满后才有做萨满的初级资格,主要从事宗教祭祀活动及参与民间的丧葬嫁娶等。

癔症,俗称“歇斯底里症”,是心理和精神学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症疾病。患此症的人在获病前通常具有富于幻想、情感丰富、易受暗示、善于模仿和自我中心等人格特征。这类人群心理在外界社会因素的刺激或暗示下,会突然出现短暂性精神异常或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及内脏方面的紊乱。易发年龄多在15~35岁之间,女性远多于男性。发病前多有心理社会刺激,通常为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的一般矛盾,强烈刺激不多见。癔症的表现可谓多种多样,既有运动、感觉等障碍的类似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又可出现各种脏腑病变类似各科疾病的症状(躯体症状),也可出现短期发作的精神症状(变态心理)。可以说,癔症的表现可以模仿临床各科的任何疾病的表现,因此评估困难,极易误诊。有许多最初诊断为癔症,而实际上是躯体疾病,因此拖延治疗而死亡。所以,癔症在医学临床上要做出正确的判断,难度较大,临床中有经验的医生往往不会轻易下癔症的评估诊断。癔症的精神症状亦可多种多样,但其主要症状呈现尽情发泄和表演的特点,出现许多幼稚性动作、行为,甚至离家出走,到处游荡等,这些都会使观者印象深刻。

癔病患者的附体状态的主要临床表现[3] 一是身份障碍,患者的现实身份感丧失,被神等身份所替代,身份障碍一般发生数分钟甚至一两天,会突然中止;二是遗忘,患者有明显的选择性遗忘倾向,特别是对治疗仪式过程中最重要的情节遗忘;三是情绪障碍,如:手舞足蹈,目光呆滞,亦称“癔症性附体状态”。极个别严重附体状态会导致伤人,多数癔病患者虽有表演性人格但一般平时不具攻击性,其误伤多与平时意愿不相容。他们攻击对象大多数是亲朋好友,突然发作、触目惊心。为什么会发生呢?在处于应激状态的脑细胞上,患者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幻觉,引起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导致语言和行为,这是萨满教理论长期影响的结果,狂热的信仰会在人的大脑皮质的不同部位产生兴奋性病理惰性灶,这种病灶如果位于直接感受外界或直接承受体内,则患者表现为失常。其实,因为信奉宗教而导致精神病的发生,在我国已早有记载。在《红楼梦》第112、113回中,就曾描写过赵姨娘于铁槛寺内面对贾母的灵柩和光怪陆离的金刚、旗幡,突然发生了精神变态。她口吐白沫,两眼发直,并自称吊死鬼——鸳鸯已经附在她的身上。这段精彩的描述,再现一个虔诚信者,在特殊的宗教气氛中所产生言行变态的经过。

笔者以为,这些“因兴奋而狂舞的人”最初体现的不仅是文化现象,也是一种临床心理学现象。这种临床心理现象是各种癔病病症的具体表现,从医学角度看,能促使人较长时段“因兴奋而狂舞”的主要病因有:低血钙造成的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精神受到一定刺激;短期的“因兴奋而狂舞”还多源于感冒发烧引起的神经功能失调;呼吸道疾病造成缺氧;剧烈运动造成的颅压升高等。而精神受到一定刺激造成应激障碍的“狂舞”,多是对上述几种病症的瞬间激发。

那么,为何在东北亚地区发生癔病的比例比世界上其他地区高,以至临床心理学上有“寒带癔病”及“北极癔病”之病名呢?这与该地区的地理位置、日照时间、气候条件、大众心态、饮食习惯、遗传易感性、人际关系、减压方式、身心关联、传说和个人信仰有密切的关联。

我们知道,人体中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中如钙主要是靠维生素D,尤其是日光照射帮助吸收的,而人体中摄入的钙主要有两个途径:绝大部分是靠阳光中紫外线对皮肤的直接照射,造成人体中的一些有机成分化合而得,一小部分是通过对食物、主要是食用绿色植物而得。

1.东北亚尤其北极高纬度地区,自然条件所限日照时间特别短,漫长冬季一般日照平均只有几个小时,夏季虽然天明时间很长(尤其是出现极昼时),但阳光的照射角度却特别小,阳光穿越大气的厚度就相对加大,照到地面的紫外线较少,加之这一带居住民,通常是一年四季多穿用封闭性极强的厚重皮服皮靴(冬季的服饰甚至只露两眼),就使本来已相当弱的紫外线摄入量变得更低。

2.东北亚地区由于气温较低,绝大多数的植物生长存活期较短,人们长年可食用的绿色植物种类特别少,这种情况下,东北亚古代的先民们基本以肉食为主,其血液钙含量大大低于其他地区的现象就十分自然了。

3.东北亚地区冬季气候特别寒冷,室内外温差极大,最容易造成感冒和呼吸道的疾病,加之室内严密封闭并燃火取暖,又最易在干燥的空气中造成缺氧。

一般来讲,不治而愈是使人们信奉已治愈的癔病患者有灵、通神的根本原因,愈是患者长期处于颠狂状态且能不治而愈,就越能使周围人群对其神奇现象笃信不疑,顶礼膜拜。

重要的是,临床心理学表明颠狂行为本身又是治疗以上几种癔病引起的颠狂症状的有效方式之一。具体讲,因患者血液中钙缺乏而引起颠狂的癔病患者的治愈期——颠狂状态的时间一般比较长,在患者长时间的颠狂中,常见患者不分昼夜、并衣不遮体地狂奔裸跑于户外,其痛苦情绪得以宣泄而减轻症状。但是,其客观上带来的功效却极有利康复:

1.患者裸露躯体能更多更直接地接受到大自然日光中紫外线的照射,较快补偿流失的钙并有利吸收新的钙物质。[4]

2.看似患者胡乱连土带泥地生食果蔬树草,饥不择食地果腹充饥,又使之有更多的机会大量食用绿色食物,泥土中也可能富含钙等人体所需微量元素(日前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国内蒙古一20岁女孩,终年食土充饥)。

3.自然降温,减少患者肌体和脏器进一步受损,免疫力增强;久而久之,当然就容易不治而愈。

因呼吸道疾病造成缺氧而引起的癫狂一般时间都特别短,只要其一狂起来冲出户外呼吸两口新鲜空气,或其他人闻其癫狂喊叫便纷纷冲入屋内时,开门窗引起的室内空气突然大量流通,以及抚慰其急需关注的心理,和弥补由于其乖戾而被疏远厌恶的人际关系。深呼吸和被爱的感觉,“继发得益”足以使初犯躁狂患者平静下来。感冒发烧引起的神经功能失调造成的癫狂亦是,只要癫狂一时出点滋汗,则对感冒本身就大有益处。

那么,为什么萨满在以后的法事中还要重复这种癫狂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萨满及其信奉者们皆不了解癫狂本身对治愈癫狂的功效,而已成为萨满的癔病患者在自己曾经的癫狂期间,由于感觉、视觉及思维的错乱,往往误以为是由于那位神灵的庇护(其信徒们一般对此皆深信不疑)才使其得以病愈,所以认为只有进入癫狂状态,才是与神灵接触的最简捷途径,以至于萨满在后来的法事中要重复这种癫狂。

而且,不但要使自己处于自我催眠状态下的癫狂能请下神来,此时此刻,萨满自身为迅速进入癫狂状态,通常是先通过饮烈性酒,在大量酒精的刺激下、配合以咚咚萨满鼓点,周围刻意营造的庄严而神秘的气氛,及突然全身剧烈运动使脑压急促上升、乏氧窒息而致幻视幻听。还要使患者在特定环境氛围、重复单调(通常简短而坚定)的导引语(声音特别、意义含糊)的强烈催眠功效下,加之对萨满的崇拜心理,也较快进入癫狂状态以便能接受神谕。

萨满一般皆将人们的疾病分成“实病”(即人体器质性的病理反应)和“邪病”(即心因性的疾病)两种。萨满对“邪病”的治疗一般都表现给人以“十分的信心”。而即使是闻名遐迩、八方来朝的大萨满,一般也只敢说可以试治几种“实病”。

萨满治病的具体过程,笔者试以中国黑龙江省民间最广为流行的“搬杆子”(当地语,意即高粱秆等)为例:

萨满首先是择吉日带领“扎林”(满语:指萨满的助手,中国黑龙江省民间多称其为“二神”)降至患者家,必须是先将患者扶起,让她(他)端坐好,若是重症患者,则先将其四周用枕头或被褥等围上,固定亦局部保温处理。

患者定睛凝神后双手竖擎一杆,多用当地特产高粱秸绑成,杆子顶系有五色纸条或布条(易神秘致幻,注意力集中),无论冬夏,患者家皆须门户洞开(新鲜空气大量流通),为便于神灵出入。同时便于左邻右舍众人呼朋唤友来直接观赏、口碑宣传、扩大影响,这是由于以往中国黑龙江省农村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缘故。在众人场效应的影响下,患者极易于进入亢奋状态,同时心理上迎合讨好萨满的心境(尤其是有名的大萨满)。“首因(晕轮)效应”是人们心理在潜意识作用下第一印象判断事物的一种方式。在晕轮效应的泛化和扩大化作用下,人们自身对圣灵崇拜心理也在不断地泛化和扩大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无神论教育人们不再去崇拜神灵偶像,也不再去规规矩矩地崇拜所谓传统意义上的圣灵偶像。随着时代的进展,将圣灵偶像转化成世俗生活中的一种心灵寄托。圣灵偶像也似乎不再离人们那么遥远,只要在刻意追求某种事物时,心中就会浮现出传说中的特定人群所尊崇的某个萨满的形象,并对这些尊崇的神秘萨满产生憧憬。

萨满和扎林酒足饭饱后,便开始仪式化拼命地有节奏击鼓、甩腰铃、轮番狂舞请神。通常是由能耐较小的神开始往下请(萨满言:是为了省力,因为能耐越大的神越难请);顺利时几个小时便可请下管用的神,而有时则需三、五天,萨满和扎林要使出浑身解数,昼夜不息地去请,管用的神被请下的标准,是患者能自觉地狂歌或狂舞,如果能和萨满、扎林一道按节奏狂歌、狂舞为最佳境界,也是治疗的高潮。只要患者能狂歌、狂舞,萨满和扎林此次行医治疗就是拿人钱财后与人消灾,皆大欢喜。《国语·周语下》载单穆公的话:“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①

我们再分析一下历史上女性萨满多于男性萨满的原因,尤其是“抓的”女性萨满多于男性萨满的问题,这是东北亚诸民族中普遍存在的特殊现象。

张晓光先生《萨满教原始女神的美学》一文中,曾论其历史根源是萨满文化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交替时期,女性萨满多于男性萨满是由于母系社会中的女性首领被解职后,曾大量充当萨满的缘故。[5]

笔者认为,现在看来恐怕不完全是这样,值得商榷。女性萨满多于男性萨满现象很可能是源于男女体质的生理差异及东北亚诸民族历史形成的生活习惯造成。因为女性的意志、心理承受能力相对男性薄弱,多数女性从哺乳期练就的内心细腻丰富体验,较男性更为感性,人际交流沟通不足,社会支持系统较弱,属催眠易感人群。所以,在同等外界社会条件诱发下女性的癔病发病率就必定要比男性高;其次,在东北亚诸民族游牧、渔猎的特殊生活方式中,男主外女主内的自然分工,女性的工作范围又往往都集中在室内空间,因而接受紫外线照射的机会相对男性要少得多;第三,女性生理上的特点,每月功能性失血,多次生育后护理康复条件较差,哺乳期间造成钙离子进一步流失一时无法补充;骨质疏松症是指骨头中因含钙量不足而变得薄弱易碎。患者口述大力咳嗽折断肋骨;举重物(抱孩子)、颠簸或用力舞动可使脊骨断裂。女性患骨质疏松症的骨头可能毫无理由地自然断裂,如果发生在脊柱处会使之陷缩,就会造成中国黑龙江地区常见的“驼背”,让患者身体畸形变矮扭曲,身心改变呈病态,导致负性的心理暗示;第四,产后抑郁。产后抑郁症也叫产后忧郁症,② 是女性在生产孩子之后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变化造成的抑郁症,症状有高唤起、多疑、负罪感、社交恐惧、成瘾性物质依赖等,极少数严重的会有绝望感、离家出走、伤害孩子、自残或自杀的想法和行动。发生产后抑郁症的生理因素是内分泌的变化,女性怀孕时雌激素升高,孩子出生后雌激素迅速下降。心理因素包括担心孩子。无法应付产后忙碌的生活,不能接受自身的角色变化等。一般在产后4周内发病。产后抑郁症与一般抑郁症无显著差异,但哺乳期女性一般慎重使用药物(或缺医少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心理治疗作用凸显,通过心理暗示增强患者的自信,调整好家庭成员之间的结构和矛盾冲突的关系(往往是发病的扳机点),指导其养成有利康复的起居饮食习惯(萨满多年传承经验),给以无微不至的关爱,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预后良好,约70%患者于1年内恢复,仅极少数患者持续1年以上。萨满更加显得法力无边。人们也越发笃信不疑。从此立志做萨满的女性也不在少数。

因此,造成医学心理学上统计的东北亚地区女性癔病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几倍甚至十几倍,被“抓的”的女性几率大大高于男性,产生女性萨满多于男性萨满的特殊神秘现象。

马克思曾指出:“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7] 神灵崇拜一定程度上能够抚慰人类的心理,神灵崇拜心理会强化人类应对人生中来自大自然和自身危机的能力。在遭逢疾病、苦难、焦虑和无助之时,对神灵的崇拜缓解抚平患者的心理创伤,心理上给予患者安全感、活下去的勇气和人生希望。它能暂时把人引向解脱苦难的境地,到达虚幻的幸福境界。这些都给心因性或躯体性疾病治疗康复带来极有价值的正性资源。

心理慰藉,也称为“幻想补偿功能”。从广义上讲,任何一种有助于排解人的消极体验和克服内心冲突的影响,都可以称之为“安慰”,而神灵崇拜的特殊性在于使患者接受神灵观念,把面对疾病的矛盾冲突焦点,一时间转移到现实痛苦之外,全心全意期待得到萨满神灵的救助,从而摆脱困扰,使心灵得到安慰。

“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8] 以机械唯物论观点来看,神灵崇拜的心理慰藉功能纯属自欺欺人,是封建迷信观点。但是,如果历史的人本主义看待这个问题,并单纯的从生理、心理学观点出发,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在人类童年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无论是对来自自然方面、社会方面还是来自于自身种种困惑和冲突: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就个人力量来讲,是无力从根本上来解决的。如果人们面对种种矛盾和冲突无力解决而终日困扰,内心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就会激发心理和躯体疾病。为避免并改变这种消极被动的局面,人类幻想出神灵,幻想出天堂和地狱,以求在幻想中趋利避害、惩恶扬善,解决种种人类能力所无力解决的问题。所以,人们去服石炼丹、吃斋念佛、读《圣经》大都是基于这样一种需要。神灵崇拜心理正是基于这种前提条件才得以产生的,这是一种心理自我保护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多数人对神灵的崇拜已是名存实亡,或将其作为情绪转移的一种心理减压,选择神灵崇拜来作为一种排解和宣泄内心焦虑恐惧的一种方式,而不真的崇拜神灵。但是,当人们运用这种方式时,尤其是在特殊致幻的氛围里(一般在进行崇拜仪式时),竟会十分的投入,似乎并未意识自己是在选择一种方式来排解和宣泄自己心中的不安和烦躁,真的是进入所谓无我超我的境界之中,就是人们自我心理调节假以神灵崇拜的场面。这是一种以象征手法完成焦虑和忧郁的宣泄及化解,从而使心理得到宽慰和解脱的实际场面。在人类历史漫长苦难岁月中,人们就是借助这种周期性举行的崇拜仪式,将平素积累起来的消极情绪体验,以极其特殊的方式化解,从而使内心变得安定和纯净。现代人排忧解难,化解内心失衡状态的方式是很多的,也许不必用神灵崇拜的方式,但是作为神灵崇拜长期存在的历史来说,神灵崇拜心理在排解和宣泄人们的忧愁方面,确实有过其相对积极、实在的作用而被极少部分人继承延续下来。

神灵以萨满的形式存在现实当中,这些萨满偶像就能“发出某种神奇的能量。”这种看不见的能量,实际上是人们心理意识的投射反映。当人们对萨满虔诚期待和祈求时,神灵偶像正是通过人们的心理意识投射发挥神奇能量,人们就是借用这种能量来进一步安慰自己心灵,预卜吉凶。而人们又根据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更加相信这些萨满偶像的不可思议,即神灵在人间的真实存在。

在中国黑龙江的神话传说中,真正的英雄崇拜传说未能得到充分发育。往往退行到家族崇拜即祖宗崇拜的形式,甚至连皇帝也首先作为“祖先”(即家族英雄)受到本家族的崇拜,并敕封其祖先为英雄或神。在皇家样板的作用下,各望族竞相进行家族崇拜活动,此风所及,遍于平民。这种名人世家或托名为名人后裔的家族,都是神灵英雄崇拜的心理,经济文化发展欠发达地区和恶劣自然环境下尤甚。这也是中国人传统心理中最为根深蒂固的潜意识。这种传统的神化英雄心理,一旦某个无根基者(即开始时并没有注意查找自己的多少辈祖先有英雄人物的人)获得权势,第一要务即为自己“重修谱系”,把自己的谱系和某史上英雄名人沾亲带故,借此证明自己非等闲之辈,是有正宗的血脉传承。从而为自己头上罩上神化英雄的光圈,进而以传说成神化的大人物。

尽管萨满们在发生癔病前祖宗背景各不相同,但“神灵附体”的自我意识症状却是所有萨满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这种表现在医学心理学上称为“癔症性交替人格”。萨满往往感到自己俨然变成神,把自己的真实身份排除在意识范围外,也就很自然地按照教义或传说中神的(或已故亲友)形象来支配自己的言行。病理心理学上认为,“鬼神附体”是患有精神病信徒的一种“自我暗示”,他们经常怀疑自己的为人,产生虚幻或悲观的想象。或庄严肃穆或灵幻神秘的氛围里,沉浸在引导语指点的冥想意象之中,身心完全被萨满诱人娓娓动听的语气语调语感和令人眼花缭乱、目眩神迷的体态语所征服。所说内容此时已不重要,人类的弱点被重重击中,终于丧失理智,神魂颠倒。虔诚的女患者则往往拜倒在萨满脚下,她们面对醒目的华盖、宝幡,耳旁钟鼓锣钹之声有节奏响起,围观人群期盼目光,家人倾囊治病的艰辛,使患者本来就很脆弱的心理,暂时无法产生与外界相适应的应激功能,终于,不由自主地产生了语言和行为的变态反应,服从萨满符号式的催眠指令。通常,迷信巫术导致的精神障碍最常见的“附体状态”是一种无形无质的某种神灵依附于人躯体状态,与原始人的神灵崇拜和信仰密切相关,列入“精神恍惚状态”类,也称其为“变换的意识状态”。其是由生理、心理、药物等多种原因所引起,是明显偏离于正常的意识状态的一种精神异乎常态表现。其病理机制可解释为:一是因患者与社会隔离时间太长,长期的单调刺激使人的感觉运动能力下降;二是因萨满仪式活动产生了极端感动的“销魂状态”,而致感觉运动能力大大增加;三是患者自身机体警觉性的增高或降低也有影响,如冥想、自由联想过程、入静、白日梦、神经性精神恍惚状态等;四是患者躯体方面可能脱水、睡眠剥夺、过度呼吸、癫痫、药物戒断(萨满强调)、血糖水平波动等都可能导致附体状态产生。

世界上某些地区某些民族某些人群中,存在一些伪宗教的现象,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蒙昧主义和科学至上主义同样充满了危机和偏见。希望在偏远欠发达地区大力普及科学常识和医学知识,来克服人们的愚昧,倡导科学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并重,将是人类所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收稿日期:2007—06—25

注释:

① 余凤高著《病魔退却的历程》,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爱斯基摩人在恶劣气候下信奉多神教。女信徒在正常情况下表现得温文尔雅,热情好客。但其中很多人,在教义的长期控制下,患者会突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脱光自己的衣服,模仿犬吠、鸟鸣,在雪地上滚来滚去,做出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动作。

② 世界卫生组织编《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产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在产后两周内出现下列5条或5条以上的症状,首先必须具备a、b两条。a.情绪抑郁;b.对全部或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愉悦感;c.体重显著下降或增加;d.失眠或睡眠过度;e.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f.疲劳或乏力;g.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有自罪感;h.思维能力减退或注意力涣散;i.反复出现死亡想法。

标签:;  ;  ;  ;  ;  

东北亚萨满文化心理机制分析_萨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